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手机还装不下AI的梦想,欢迎阅读。
文|市值榜,作者|武占国,编辑|何玥阳
2024 年,对于手机行业,必然是混战的一年。
普遍认为,AI 手机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阶段。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说,AI 手机时代下,手机行业和用户体验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周鸿祎判断,2024 年是 AI 手机元年,大模型推动智能手机 2.0 时代的到来,不转向 AI 的手机厂商会成为下一个 " 诺基亚 "。
在手机行业已经连续七年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各大厂商都希望抓住 "AI" 这个概念,给成熟的行业创造一个向上的拐点,给自己争到座次重排的机会。
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都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小米、VIVO、OPPO 等发布了 AI 大模型手机。
在所有主流的智能手机厂商中,苹果几乎是唯一一家还没有正式发布大模型应用的厂商。近日,苹果也被曝出与谷歌和 OpenAI 洽谈,为 iPhone 提供大模型支持。国内可能将由百度为今年发布的 iPhone16、Mac 系统和 iOS18 提供 AI 功能。
AI 手机的厮杀正在开始,那么它能拯救手机厂商吗?
行业下滑、苹果挤压,催生 AI 手机
保持优越的硬體产品性能和极致的軟體产品体验,一直是手机行业竞争的关键,流畅的体验、高性能的拍照摄像功能,优越的性能是消费者下单的关键。
从苹果推出 iPhone,到用 AI 芯片结合算法优化手机使用体验,苹果手机几乎集成了各个功能的全部优势,优质的摄像头、传感器等高性能硬體。軟體方面,自研的 IOS 作業系統,深度优化了相机等应用,使手机的运行更加流畅,而且有着更好 AI 影像处理等算法,也使手机的性能达到最佳。
因此,苹果一直占据着高端市场,利润超过其他所有品牌之和。从数量上看,三星凭借着价格优势,2010 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名,直到 2023 年被苹果超越。
2016 年之后,全球手机出货量首次开始下降,手机行业的厮杀也更激烈了。
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众多国产品牌也通过低价策略开始崛起,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国产手机也在中高端市场开始挑战苹果,2017 年,华为的具有 AI 性能的麒麟 970 芯片比苹果提前 10 天发布,并且搭载到了华为高端机型 Mate 10。
因为在摄像拍照功能比苹果有着更优异的表现,再加上通信能力更强、手机信号更好,消费者开始选择华为的高端机型 mate 系列和 P 系列。
2019 年,华为手机销量达 2.4 亿台,全球市占率近 20%,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手机品牌。
卷影像、卷芯片、卷算法之外,国产手机厂商还试图在通过曲面屏、折叠屏实现弯道超车。
但当性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继续卷,消费者的体验也很难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参数过剩了。
后来,华为被制裁被断供。最大的受益者仍是苹果,其他厂商更多的是跟着喝汤的角色,因为参数过剩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厂商的创新都很微弱了。
进入 2022 年,华为留下的市场份额已被瓜分完毕,叠加 iPhone 的价格相比于其他品牌的高端机型,价格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星、小米、OPPO、VIVO 等品牌的销量开始快速下降。
2023 年,华为手机解决了供应链问题,再次杀回手机市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销量也开始快速下滑,2023 年,iPhone 15 系列比上一代 iPhone 14 系列同期销量下滑 22%,今年开年前六周,销量同比下降 24%。
IDC 报告显示,2023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71 亿台,同比下降 5.0%,创近 10 年以来最低出货量。
当想卷都没有方向的时候,ChatGPT 出现了,大模型出现了,手机厂商看到了 AI 与应用与手机结合的可能,于是纷纷推出 AI 手机概念。
大模型,能否逆转下滑趋势?
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也逐渐转变为生态竞争。
AI 加持,只是重要优势之一。
荣耀 CEO 赵明认为,智能终端的 AI 分为四层,分别是系统层、单机层、应用层和网络层。
第一层是不同的作業系統都可以通过 AI 做决策,实现手机、平板、PC 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第二层是用 AI 重构作業系統,让手机越用越懂你、越用越好用,基于意图识别的人机互動新方式就是一个典型成果;第三层是 AI 在端侧的应用,比如抠图、拍照渲染、总结文档;第四层则是 AI 的端云协同。
华为推出自研的鸿蒙作業系統后,小米也于去年 10 月发布自研手机作業系統——小米澎湃 OS(Xiaomi HyperOS),OPPO 和 VIVO 也发布了自研作業系統。
国产手机厂商也在通过发布自研作業系統,搭建各自的生态,2019 年,华为发布 HarmonyOS 作業系統,到 2023 年华为发布的 HarmonyOS Next,已完全独立于安卓的 AOSP 生态,不再与安卓应用兼容,开始与各大应用厂商合作开发鸿蒙原生应用。
小米、VIVO、OPPO 等手机厂商在 2023 年全面拥抱 AI,开始通过 AI 在应用层面和手机的结合准备向苹果的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去年 10 月 31 日,小米 14 开售,这是首款搭载小米澎湃 OS 的机型,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 3999 元起和 4999 元起,今年 2 月 22 日,又发布了 Ultra 版,价格 6499 元起。 最新版的澎湃 OS 系统上线了 AI 大模型功能,可以提供 AI 智能扩图、魔法消除等功能,同时将大模型接入了小爱同学智能助手,以及与 WPS AI 合作,可以实现免费生成 PPT 等功能。
OPPO 和 VIVO 的自研作業系統,目前还未在手机上使用。
11 月,VIVO 发布了 X100 系列机型,售价分别是 3999 元起和 4999 元起,同时发布蓝心大模型,并且将大模型融入了手机。今年 1 月,OPPO 发布了 Find X7 系列手机,售价 3999 起,同时搭载了大模型功能。还有魅族,于上个月发布了自称为 AI 终端的魅族 21PRO,价格 4999 元起。
同时,华为 mate 60 系列手机接入了盘古大模型,三星手机发布了带有 AI 功能的机型 Galaxy S24,谷歌推出了 Pixel 8 AI 手机,同时华为即将发布的 P70 系列手机也将搭载大模型。
目前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等最新推出的旗舰机,虽然都具备了文档总结、图片处理、信息检索、文本翻译等功能。
目前这些应用的可替代性较强,比如具有相同功能的第三方軟體,可能没有那么智能,但效果可能更好。
更重要的是,下一个軟體比换一部手机的成本低太多了。
从测评结果看,手机端的大模型能力显著低于云端,文生图的质量也远低于云端,有的机器甚至也不支持生图功能,所以目前的大部分的思路是端云协同。
vivo 副总裁周围曾说过一个数据:目前与云端大模型进行一次对话,成本最低是 0.012 元,如果 2 亿用户每天用 10 次,一年算下来就要近百亿开支,更别提运行、维护伺服器等成本。
而端侧大模型对处理器算力要求较高,内存、功耗等方面要求的提升都需要更新硬體。
从前面的定价也可以看出,AI 手机大部分集中于高端领網域,用户主要是商务白领,他们对辅助办公、提高工作效率需求更大。其他用户用到大模型的场景还比较少。
所以,AI 手机在满足了一部分尝鲜用户的需求后,销量是否会持续,需要打个问号。
手机不是 AI 的唯一载体
AI 手机改变最大的是互動方式,不用动手,只需动嘴,也就是从 GUI(图形互動界面)到 LUI(自然语言互動界面)的迁移,这一重大互動方式的迁移。从这个角度来看,AI 设备的载体也可以不是需要大螢幕的手机设备,而是可以把设备变得更小,甚至不需要螢幕。
目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 AI 设备。
Humane 去年推出的 AI Pin 是一款全新的 AI 互動设备,它可以夹在或贴在衣服上,一个小方块,重量只有 54 克,没有螢幕,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以及投到手掌上的微型投影进行互動,此外还内置 OpenAI 的服务。
此设备目前只在美国地区发售,售价 699 美元,使用这一设备还会产生网络服务和模型服务费,每月 24 美元。
AI Pin 是全球首款语境计算机,定位是私人 AI 助理, 可以拍照、收发短信、打电话,可以根据用户过往存入的照片、文字等,推荐餐厅、音乐等,AI 可以不断进化学习,该设备能通过自然语言互動实现语音通话、修饰文稿、处理电子邮件、实时翻译、识别食物并提供营养信息、推荐音乐等。
Humane 是由苹果公司前高管创立,OpenAI CEO 奥尔特曼是公司大股东,他们的宗旨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带来一个没有智能手机的世界。
定价 199 美元的 AI 手机 Rabbit,定位于 AI 伴侣,重量 115g,螢幕只有现在手机的一半,摄像头是 360 度滚轮设计,侧面圆形按钮实现一键唤醒语音,基于自然语言的大型动作模型,更强调 " 行为 ",能理解人的复杂意图,然后帮人操作 App 完成任务,它更像一个智能体。
记录每天用户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信息的 Rewind Pendant、Tab,它们可以充当人生第二大腦,帮助人回忆和分析过去的一切信息,比如开会时忘记领导讲了哪些话,直接询问 AI 助理便能帮你快速找到。
还有 Meta 开发的 Ray-Ban 眼镜,可进行视觉搜索,比如搜索眼前的建筑物,如何修理面前的水龙头等,眼镜有直播功能,可以通过眼镜和粉丝互动等等。
各种 AI 设备形态不一,相似的是要做智能人工助理,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不久的将来,人们都会有人工智能所驱动的个人助手 ,只要告诉他们想做什么,AI 助手就可以在生活领網域全方位帮助人类处理事务,不用为不同的任务使用不同的应用,相应地,应用程式将会消亡。
手机之所以成为必备电子产品,是因为集成了电话功能机的通话功能,MP3、MP4、电视等的娱乐功能,以及 PC 的部分办公功能。
而在 AI 时代,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成为万物互联的中心点、手机的地位会不会下降,答案谁都说不准,也正是因为说不准,才有了 AI 设备的万千尝试。
参考文献:
[ 1 ] 《消费电子出海,从贴牌到品牌,性价比破局,AI 边端未来可期》国金证券
[ 2 ] 《从互补走向竞争:智能手机的 " 中国制造 " 之路》恒大研究院
[ 3 ] 《终端需求温和复苏,把握 AI 融合新品与 Smart EV 等主线》招商证券
[ 4 ] 《小米、vivo 相继官宣自研作業系統,意在何为?》观网财经
[ 5 ] 《AI 手机,只是噱头?》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