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手機還裝不下AI的夢想,歡迎閱讀。
文|市值榜,作者|武占國,編輯|何玥陽
2024 年,對于手機行業,必然是混戰的一年。
普遍認為,AI 手機是繼功能機、智能機之後,手機行業的第三個階段。
OPPO 首席產品官劉作虎說,AI 手機時代下,手機行業和用戶體驗都将迎來革命性的變化。周鴻祎判斷,2024 年是 AI 手機元年,大模型推動智能手機 2.0 時代的到來,不轉向 AI 的手機廠商會成為下一個 " 諾基亞 "。
在手機行業已經連續七年不景氣的背景之下,各大廠商都希望抓住 "AI" 這個概念,給成熟的行業創造一個向上的拐點,給自己争到座次重排的機會。
華為、小米、OPPO、VIVO、榮耀等都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小米、VIVO、OPPO 等發布了 AI 大模型手機。
在所有主流的智能手機廠商中,蘋果幾乎是唯一一家還沒有正式發布大模型應用的廠商。近日,蘋果也被曝出與谷歌和 OpenAI 洽談,為 iPhone 提供大模型支持。國内可能将由百度為今年發布的 iPhone16、Mac 系統和 iOS18 提供 AI 功能。
AI 手機的厮殺正在開始,那麼它能拯救手機廠商嗎?
行業下滑、蘋果擠壓,催生 AI 手機
保持優越的硬體產品性能和極致的軟體產品體驗,一直是手機行業競争的關鍵,流暢的體驗、高性能的拍照攝像功能,優越的性能是消費者下單的關鍵。
從蘋果推出 iPhone,到用 AI 芯片結合算法優化手機使用體驗,蘋果手機幾乎集成了各個功能的全部優勢,優質的攝像頭、傳感器等高性能硬體。軟體方面,自研的 IOS 作業系統,深度優化了相機等應用,使手機的運行更加流暢,而且有着更好 AI 影像處理等算法,也使手機的性能達到最佳。
因此,蘋果一直占據着高端市場,利潤超過其他所有品牌之和。從數量上看,三星憑借着價格優勢,2010 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名,直到 2023 年被蘋果超越。
2016 年之後,全球手機出貨量首次開始下降,手機行業的厮殺也更激烈了。
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眾多國產品牌也通過低價策略開始崛起,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大大提升。與此同時,國產手機也在中高端市場開始挑戰蘋果,2017 年,華為的具有 AI 性能的麒麟 970 芯片比蘋果提前 10 天發布,并且搭載到了華為高端機型 Mate 10。
因為在攝像拍照功能比蘋果有着更優異的表現,再加上通信能力更強、手機信号更好,消費者開始選擇華為的高端機型 mate 系列和 P 系列。
2019 年,華為手機銷量達 2.4 億台,全球市占率近 20%,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手機品牌。
卷影像、卷芯片、卷算法之外,國產手機廠商還試圖在通過曲面屏、折疊屏實現彎道超車。
但當性能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再繼續卷,消費者的體驗也很難有明顯的提高,也就是,參數過剩了。
後來,華為被制裁被斷供。最大的受益者仍是蘋果,其他廠商更多的是跟着喝湯的角色,因為參數過剩的情況下,國產手機廠商的創新都很微弱了。
進入 2022 年,華為留下的市場份額已被瓜分完畢,疊加 iPhone 的價格相比于其他品牌的高端機型,價格差距在不斷縮小,三星、小米、OPPO、VIVO 等品牌的銷量開始快速下降。
2023 年,華為手機解決了供應鏈問題,再次殺回手機市場,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量也開始快速下滑,2023 年,iPhone 15 系列比上一代 iPhone 14 系列同期銷量下滑 22%,今年開年前六周,銷量同比下降 24%。
IDC 報告顯示,2023 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2.71 億台,同比下降 5.0%,創近 10 年以來最低出貨量。
當想卷都沒有方向的時候,ChatGPT 出現了,大模型出現了,手機廠商看到了 AI 與應用與手機結合的可能,于是紛紛推出 AI 手機概念。
大模型,能否逆轉下滑趨勢?
随着手機行業的發展,技術領先優勢的競争,也逐漸轉變為生态競争。
AI 加持,只是重要優勢之一。
榮耀 CEO 趙明認為,智能終端的 AI 分為四層,分别是系統層、單機層、應用層和網絡層。
第一層是不同的作業系統都可以通過 AI 做決策,實現手機、平板、PC 間的無縫連接和數據共享;第二層是用 AI 重構作業系統,讓手機越用越懂你、越用越好用,基于意圖識别的人機互動新方式就是一個典型成果;第三層是 AI 在端側的應用,比如摳圖、拍照渲染、總結文檔;第四層則是 AI 的端雲協同。
華為推出自研的鴻蒙作業系統後,小米也于去年 10 月發布自研手機作業系統——小米澎湃 OS(Xiaomi HyperOS),OPPO 和 VIVO 也發布了自研作業系統。
國產手機廠商也在通過發布自研作業系統,搭建各自的生态,2019 年,華為發布 HarmonyOS 作業系統,到 2023 年華為發布的 HarmonyOS Next,已完全獨立于安卓的 AOSP 生态,不再與安卓應用兼容,開始與各大應用廠商合作開發鴻蒙原生應用。
小米、VIVO、OPPO 等手機廠商在 2023 年全面擁抱 AI,開始通過 AI 在應用層面和手機的結合準備向蘋果的高端市場發起衝擊。
去年 10 月 31 日,小米 14 開售,這是首款搭載小米澎湃 OS 的機型,兩個版本售價分别為 3999 元起和 4999 元起,今年 2 月 22 日,又發布了 Ultra 版,價格 6499 元起。 最新版的澎湃 OS 系統上線了 AI 大模型功能,可以提供 AI 智能擴圖、魔法消除等功能,同時将大模型接入了小愛同學智能助手,以及與 WPS AI 合作,可以實現免費生成 PPT 等功能。
OPPO 和 VIVO 的自研作業系統,目前還未在手機上使用。
11 月,VIVO 發布了 X100 系列機型,售價分别是 3999 元起和 4999 元起,同時發布藍心大模型,并且将大模型融入了手機。今年 1 月,OPPO 發布了 Find X7 系列手機,售價 3999 起,同時搭載了大模型功能。還有魅族,于上個月發布了自稱為 AI 終端的魅族 21PRO,價格 4999 元起。
同時,華為 mate 60 系列手機接入了盤古大模型,三星手機發布了帶有 AI 功能的機型 Galaxy S24,谷歌推出了 Pixel 8 AI 手機,同時華為即将發布的 P70 系列手機也将搭載大模型。
目前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魅族等最新推出的旗艦機,雖然都具備了文檔總結、圖片處理、信息檢索、文本翻譯等功能。
目前這些應用的可替代性較強,比如具有相同功能的第三方軟體,可能沒有那麼智能,但效果可能更好。
更重要的是,下一個軟體比換一部手機的成本低太多了。
從測評結果看,手機端的大模型能力顯著低于雲端,文生圖的質量也遠低于雲端,有的機器甚至也不支持生圖功能,所以目前的大部分的思路是端雲協同。
vivo 副總裁周圍曾說過一個數據:目前與雲端大模型進行一次對話,成本最低是 0.012 元,如果 2 億用戶每天用 10 次,一年算下來就要近百億開支,更别提運行、維護伺服器等成本。
而端側大模型對處理器算力要求較高,内存、功耗等方面要求的提升都需要更新硬體。
從前面的定價也可以看出,AI 手機大部分集中于高端領網域,用戶主要是商務白領,他們對輔助辦公、提高工作效率需求更大。其他用戶用到大模型的場景還比較少。
所以,AI 手機在滿足了一部分嘗鮮用戶的需求後,銷量是否會持續,需要打個問号。
手機不是 AI 的唯一載體
AI 手機改變最大的是互動方式,不用動手,只需動嘴,也就是從 GUI(圖形互動界面)到 LUI(自然語言互動界面)的遷移,這一重大互動方式的遷移。從這個角度來看,AI 設備的載體也可以不是需要大螢幕的手機設備,而是可以把設備變得更小,甚至不需要螢幕。
目前已經有各種各樣的 AI 設備。
Humane 去年推出的 AI Pin 是一款全新的 AI 互動設備,它可以夾在或貼在衣服上,一個小方塊,重量只有 54 克,沒有螢幕,可以通過自然語言以及投到手掌上的微型投影進行互動,此外還内置 OpenAI 的服務。
此設備目前只在美國地區發售,售價 699 美元,使用這一設備還會產生網絡服務和模型服務費,每月 24 美元。
AI Pin 是全球首款語境計算機,定位是私人 AI 助理, 可以拍照、收發短信、打電話,可以根據用戶過往存入的照片、文字等,推薦餐廳、音樂等,AI 可以不斷進化學習,該設備能通過自然語言互動實現語音通話、修飾文稿、處理電子郵件、實時翻譯、識别食物并提供營養信息、推薦音樂等。
Humane 是由蘋果公司前高管創立,OpenAI CEO 奧爾特曼是公司大股東,他們的宗旨是通過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設備帶來一個沒有智能手機的世界。
定價 199 美元的 AI 手機 Rabbit,定位于 AI 伴侶,重量 115g,螢幕只有現在手機的一半,攝像頭是 360 度滾輪設計,側面圓形按鈕實現一鍵喚醒語音,基于自然語言的大型動作模型,更強調 " 行為 ",能理解人的復雜意圖,然後幫人操作 App 完成任務,它更像一個智能體。
記錄每天用戶看到和聽到的一切信息的 Rewind Pendant、Tab,它們可以充當人生第二大腦,幫助人回憶和分析過去的一切信息,比如開會時忘記領導講了哪些話,直接詢問 AI 助理便能幫你快速找到。
還有 Meta 開發的 Ray-Ban 眼鏡,可進行視覺搜索,比如搜索眼前的建築物,如何修理面前的水龍頭等,眼鏡有直播功能,可以通過眼鏡和粉絲互動等等。
各種 AI 設備形态不一,相似的是要做智能人工助理,正如比爾蓋茨所說,不久的将來,人們都會有人工智能所驅動的個人助手 ,只要告訴他們想做什麼,AI 助手就可以在生活領網域全方位幫助人類處理事務,不用為不同的任務使用不同的應用,相應地,應用程式将會消亡。
手機之所以成為必備電子產品,是因為集成了電話功能機的通話功能,MP3、MP4、電視等的娛樂功能,以及 PC 的部分辦公功能。
而在 AI 時代,什麼樣的產品能夠成為萬物互聯的中心點、手機的地位會不會下降,答案誰都說不準,也正是因為說不準,才有了 AI 設備的萬千嘗試。
參考文獻:
[ 1 ] 《消費電子出海,從貼牌到品牌,性價比破局,AI 邊端未來可期》國金證券
[ 2 ] 《從互補走向競争:智能手機的 " 中國制造 " 之路》恒大研究院
[ 3 ] 《終端需求溫和復蘇,把握 AI 融合新品與 Smart EV 等主線》招商證券
[ 4 ] 《小米、vivo 相繼官宣自研作業系統,意在何為?》觀網财經
[ 5 ] 《AI 手機,只是噱頭?》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