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甲午大东沟海战,日本海军多次犯下致命错误,为何北洋水师还是打输,欢迎阅读。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16036,阅读时间:约41分钟
编者按: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也称甲午海战)带给中国人的不仅是屈辱,更是一个教训。在1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这场海战我们不禁要问:"北洋海军到底输在了哪里?"本文就从两国的战策、战略、备战、寻战、装备、战术思想、战术运用等几个层次来解读这场海战。(文章较长请耐心看完)
日本蓄谋已久的前哨战:丰岛海战
1894年东学党起义后,朝鲜的上空就开始笼罩着战争的阴云,此时的日本开始早就已经备战多年,就等着开战。而清廷到了此时才想起来向朝鲜派兵,但考虑到陆路运兵至朝鲜难解此时朝鲜困局,因此李鸿章便考虑走海路入朝。但又担心海上会遭日本海军突袭(事实也的确如此)便决定租用外国轮船。
因为不仅是李鸿章,整个清廷都认为只要运兵船挂上外国国旗即可高枕无忧。由此清廷便租用了3艘英国货轮后由北洋海军的"济远"、"广乙"、"威远"3艘战舰护航于7月21日和23日分两批向朝鲜增运兵力。
但在7月22日清廷向朝鲜运兵的情报被在清间谍石川五一探知后报告给了日本驻清海军武官井上敏夫,随后此重要情报就被传递给了日本大本营。
于是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便于7月23日率大小战舰15艘从日本的佐世保港向朝鲜西海岸进发准备随时突袭清廷的运兵船。其实此前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也曾致电李鸿章请求北洋舰队主力前去护航,但是李鸿章居然迷信所谓的"万国公法"。况且由于英国货轮的"出面"对此并不在意。
可此时的"济远"管带方伯谦却因为害怕与运兵船队同行会被日本舰队发现居然没有等运兵船出发就率3舰向朝鲜驶去。
7月23日3舰先到达牙山。随后的"爱仁"、"飞鲸"两艘运兵船才于7月24日黎明到达牙山。当天上午方伯谦派威远舰先向仁川城送发电报,等威远舰的官兵到达仁川后才知道朝鲜王宫已经被攻占,朝鲜国王也被软禁了起来,甚至日本海军驶往了朝鲜西海岸,于是威远舰的官兵迅速回到了牙山。
而同日的日舰队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此时正率领"吉野"、"浪速"、"秋津"3舰在牙山海網域巡逻并随时准备攻击在此海網域的清军运兵船。而方伯谦在得知了威远舰官兵带回的情报后既不备战、也不返航,直到晚间才命威远舰向北驶往大同江后再绕道返航。而"济远"、"广乙"2舰却不知所谓的继续在牙山港停留。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吉野"剧照
第二天晨"济远"、"广乙"2舰在丰岛海面由北部往南返防,日舰第一游击队则丰岛海面的由南往北继续搜寻。6时30分,"吉野"率先发现了"济远"、"广乙"2舰的煤烟。但此2舰发现日舰已经是7时。
考虑到丰岛海面南宽北窄,且北部海網域多暗礁,如果日舰继续北航行那么对于舰队展开阵型会非常不利。于是,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下令向右转舵180度,向东部海網域行驶,以便等待北洋护航2舰驶至丰岛海面南部宽阔处再由东向西的发起攻击。
见此情形,方伯谦居然幼稚得认为日舰只是来"巡航"的,7时52分日舰开了"礼炮"后更是不知所措,7时55分日舰队更是将3艘战舰的火力集中在了"济远"舰上,到了这个时候,方伯谦才如梦初醒。
(关于丰岛海战战后日本单方面说北洋舰队先开第一炮纯属扯淡,事实上这样说法就和日后因为士兵失踪要进城搜查一样都是为发动侵略战争而找借口)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济远"剧照
双方炮战开始后"济远"也开始了还击。"广乙"也在几分钟后赶来增援。但"济远"并没有改变向威海的航向。一直都是在边打边撤。(也就是说"济远"没有正面对敌)到是"广乙"因为火力弱而发起了极具勇气的海面冲锋。但因为船体结构防御力弱船身在被多处击伤后只得选择了撤退。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广乙"剧照
此时的海面上的战斗抽成了一东一西:"吉野"、"秋津洲"向东追击"济远",而"浪速"则向西追击"广乙",在这过程中"济远"上一个叫王国成的炮手击伤了"吉野"。(这个过程也在《甲午风云》中被影视化)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吉野"剧照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剧照:王国成使用的济远舰舰炮
但在8时30分左右清廷后续的没有武装的运兵舰"高升"、"操江"开始接近丰岛海網域。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高升"剧照
于是坪井航三在"吉野"上打出旗语要求各舰分头行动。其中"操江"在中午时分被"秋津洲"逼停,然后船上20万两白银的军饷被劫掠,然后所有船员被带回日本关押受尽折磨,"高升"则自持挂的是英国国旗,面对"浪速"不愿停船,最后被东乡平八郎击沉。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不愿投降的"高升"上的清军
然后东乡平八郎下令救下了英国船员后将海面几乎所有清军射杀才返航。("高升"全员只有少数人侥幸被随后路过的外籍船只救下)"广乙"则在"浪速"调头追击"高升"侥幸逃脱至朝鲜西海岸的十八岛后撞滩搁浅。由此其管带林国祥为免资敌便主动烧掉了"广乙",然后在朝鲜境内几经辗转后才被英国船带回了山东。
▲电视剧《北洋水师》与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几乎同样的剧照:掉在海里却依然还在射击的清军士兵
而"济远"却上演了非常耻辱的一幕:为了逃脱追击居然先是挂白旗,后是挂日本海军旗。直到追击而来"浪速"发现"高升"时,居然不对"高升"打任何旗语,甚至借着"浪速"被"高升"吸引的时机趁机逃脱。
至此,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战中获得了未战死一兵一卒,却取得了击沉一艘运兵舰,俘虏一艘运兵舰的大胜。消息传回国后日本举国欢腾。而清廷却开启了堪称地狱的战争旅途。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剧照:丰岛海網域北洋舰队回航路线、不宣而战的日舰偷袭路线图
从丰岛海战后到大东沟海战前:无缘无故放弃的战机
7月28日,面对丰岛海战的结果清廷上下却是一派"祥和",因为当天是光绪的生日,北京城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
清醒的人当然也有,比如李鸿章和北洋舰队的管带和官兵们。
事实上日本大本营最初的决定是陆军在进攻朝鲜的时候日本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洋舰队的同时保证海路的畅通,以确保从日本本土能向朝鲜运送陆军和补给。
因此伊东祐亨一开始只是在巡航,没有主动将全部舰队派出海面以寻求决战。因此丰岛海战的7月26日李鸿章便命丁汝昌便率领了北洋舰队前往朝鲜西海岸想要寻找日本联合舰队决战。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丁汝昌、刘步蝉、邓世昌剧照
但是之后北洋舰队的出航路线却很让人摸不着头腦:从7月27日至7月30日,北洋舰队只是在朝鲜线西海岸的北部绕了几圈。却没有往南主动搜寻日本舰队。等到回航后丁汝昌更是在提交的报告里宣称应该将"定远"、"镇远"、"经远"、"来远"等舰船放在旅顺口。
本来李鸿章已经答应了丁汝昌的请求。但8月1日清廷下诏对日本宣战。8月2日丁汝昌只得再次率领6舰出海"搜寻"日本舰队。8月6日再次"无功而返"之后,清廷的朝堂上李鸿章再也压不住了。8月9日丁汝昌只得再次亲自率领10艘舰船出海。
而伊东祐亨则在8月7日将日本舰队重新编组:
本队:"松岛"、"干代田"、"严岛"、"桥立"、"筑紫"、"扶桑"。
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
第二游击队:"比叡"、"葛城"、"大和"、"武藏"、"高雄"、"赤城"。
第三游击队:"天龙"、"大岛"、"摩耶"、"爱宕"、"鸟海"。
然后决定对北洋舰队的基地威海发动突袭。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桥立"、"浪速"、"松岛"、"严岛"、"浪速"剧照
8月9日9时,伊东祐亨命令几艘鱼雷艇在入夜后先去刘公岛侦查,但被巡航船只发现后几艘鱼雷艇便立刻退出了刘公岛海網域。8月10日上午7时,刘公岛全岛进入战斗准备,同时间伊东祐亨也命联合舰队向刘公岛发起了总攻击。
但战斗开始了2小时不到后伊东祐亨就发现刘公岛海網域内没有北洋舰队的踪影后便立刻停止了攻击,然后直接返回了朝鲜南部海岸。
那么伊东祐亨为何突然"退兵"?
关于这个举动或许是伊东祐亨"杞人忧天"的认为北洋舰队是否会"进攻"日本本土,毕竟此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在与北洋舰队决战前最大的任务其实也是给陆军运输和护航。因此伊东祐亨出于战略级考虑而选择了退兵对当时的情形来看并非是"谨慎",而是日本海军并不具备在攻打北洋舰队的同时给陆军提供护航的能力。
而北洋舰队此时犯的错则更大,因为当日本舰队撤向朝鲜南岸的时候,朝鲜西海岸北起大东沟,南至牙山的广大海網域已经没有了日本舰队的踪影,倘若此时的北洋舰队能将陆军再次运送到牙山,那么不久后南北夹击平壤城下的日军也不是不可能。退一步来说哪怕能在此海網域設定临时防御圈(再不济警戒圈总可以設定一条)又何来日后的惨败?
奈何日本舰队向刘公岛发起的这次突袭使得清廷上下成了"惊弓之鸟",北洋舰队再次被召回了渤海海網域巡航,这么宝贵的战略机遇就这么被清廷浪费了。
更可笑的是,随着朝中言官的弹劾,丁汝昌莫名其妙的背上了"畏战"的罪名,然后被光绪革职留任,而且光绪的这道圣旨居然绕过了李鸿章直接下达到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其实并非海军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原骑兵统帅,而且早年还是个太平军的降将。因此就算在北洋舰队内部很时常遭受"非议")
此后直到9月初,北洋舰队只得在渤海湾内无任何目的"游荡"。
▲电视剧《北洋水师》剧照:丁汝昌被问罪革职后手捧乌纱帽剧照
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次护航
而在9月7日李鸿章终于决定抽掉驻守大连的淮军精锐:刘盛休所部的铭军入朝增援叶志超。由此该如何护航就成了北洋舰队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9月13日北洋舰队从威海出发来到旅顺口。此时本来有大批军需物资正从上海走海路发往刘公岛。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清廷居然又搞了"乌龙":刘公岛发现了日舰队(其实只有"吉野"、"高千穗"2艘在附近海網域巡弋),于是北洋舰队只得返回刘公岛。
但当此重要"军情"传至上海后,招商局的盛宣怀只得下令物资停发。但如此大事居然没有传达给北洋舰队。(这批物资中包括了大量临时购买的无烟煤和海军军火)因此当北洋舰队再次赶到大连湾的时候已经是9月15日了。而且由于当天是中秋,北洋舰队便又推迟了一天出海护航。(9月16日平壤沦陷)
但是当天的整个大连湾到是忙的"不亦乐乎":铭军全体到达登船,北洋舰队也完成了煤烟、淡水、军火等物资的最后一次补充。
直到9月16日晨,北洋舰队才从大连湾出发开往大东沟,此时丁汝昌等人也将舰队进行了重新编组:"定远"、"镇远"、"致远"、"经远"、"靖远"、"来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平远"、"广丙"等主力舰,辅以"镇中"、"镇南"、"福龙"、"左一"、"右二"、"右三"、等蚊子船、鱼雷艇为辅助舰共18艘,以刘步蟾的坐舰"定远"为旗舰先行。紧随其后的是"利运"、"图南"、"新裕"、"镇东"、"海定"、共5艘运输船一路向北浩浩荡荡的驶向了大东沟。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定远舰剧照
而此阶段的日本海军直到8月下旬才意识到放弃朝鲜西海岸等于放弃了制海权的错误。但考虑到当时的日陆军第1军团正在朝鲜南部登陆需要海军护航,于是伊东祐亨做了紧急的部署:派第一游击队在威海外海巡弋,第二游击队继续在朝鲜南部护航,本队和第三游击队在朝鲜西海岸的牙山湾出海口巡弋。
9月15日为配合陆军攻击平壤。伊东祐亨又将第三游击队派往了大同江入海口以封锁清军在这一方向通往海上的通道,也就在当天伊东祐亨接到了北洋舰队出海护航的消息。
但这个消息既符合事实,也不符合事实。
因为当天北洋舰队的护航被临时改为了2部分:丁汝昌先率"定远"、"镇远"、"致远"、"经远"、"靖远"、"来远"、"济远"、"广甲"8舰临时前去了威海做了一次顺道的巡弋。
于是日本搜集到的情报是北洋舰队只有相对较弱的几艘战舰护航。这便给伊东祐亨觉得有了可趁之机:在联合舰队并没有取得对北洋舰队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丰岛海战"式的偷袭无疑是削弱北洋舰队的最好机会。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剧照:北洋舰队护航、日舰截击路线图
于是9月16日下午伊东祐亨率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出发了,跟随督战的还包括了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所乘坐的船只是商船改装的"西京丸"。
由此改写两国命运的大东沟海战爆发了。
▲电视剧《北洋水师》剧照:日本联合舰队军事会议中的伊东祐亨与坪井航三
决战前的布阵阶段
9月17日10时20分,清军援军在大东沟海滩登陆完毕。北洋舰队完成护航任务后准备全速返航。此时舰队烟囱中冒出来的烟越来越大。因此潜伏在附近的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发现了大鹿岛(今辽宁东营市,现存邓世昌墓和多处甲午海战遗址)方向有煤烟。
至10时50分,随着煤烟的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由此"吉野"在11时25分打出旗语:发现了北洋海军主力。而跟随"吉野"舰之后的第一游击队"高千穗""秋津洲""浪速"3舰也陆续确认了这一情报的准确性。
于是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开始提高航速前进。到了此时伊东祐亨也明白了:此时面前的北洋舰队不是小股的护航编队。而是北洋舰队的全部主力。
而北洋舰队则因为使用的劣质煤的烟大而晚了一小时才发现日军舰队。
(关于双方同时发现对方的说法也是存在的,但就算如此北洋舰队到底是只发现日舰的第一游击队,还是已经探明了全部的日舰主力依然存疑)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北洋舰队军事会议
因此直到11时40分丁汝昌才打出旗语:北洋海军10艘军舰编成双纵队以5节航速前行。随即下令还停留在大东沟海滩附近的"平远""广丙""福龙""左一"也赶来汇合。
12时05分日舰队攻击准备前准备已经完毕(士兵甚至连烟都抽完了),司令伊东祐亨下令准备发起攻击,并令"赤城"、"西京丸"由本队右侧转到左侧待机。12时18分下达了第一游击队攻击北洋海军右翼的命令。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西京丸、赤城舰、舰长剧照
但此时的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居然将伊东祐亨发出的攻击命令理解错了,而误判了主攻方向。
那为什么坪井航三会犯这么严重的错误?
这要先看坪井航三的出身是长洲藩,因此在海军界并不被"认同"。因此出于"下克上"和争功便没有等日舰本队便独自率领第一游击队先行,而等到第一游击队接近北洋舰队的时候才发现北洋舰队主队侧翼有"平远""广丙""福龙""左一"的第二梯队。于是伊东祐亨发布命令先向"攻击右翼之敌"的北洋舰队主队发起攻击,而坪井航三却很自然的以为是攻击敌之右翼。
这便给北洋舰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先机:日舰本队被第一游击队带动只得以单列阵型在北洋舰队的炮口前移动然后才能发起攻击。此时是12时30分,日舰依次的顺序为: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本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后队:"赤城"、"西京丸"。
▲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2》剧照:日本舰队双纵队编队
而注意到这一变化后,北洋舰队立刻开始变阵,至12时35分北洋海军将航速提高至7节并编成双纵队型已改为整体"人字"又以两舰为叠阵攻击阵型:"定远"、"镇远"位于阵型中央为前锋、"经远"、"来远"、"超勇"、"扬威"为右翼,"靖远"、"致远"、"广甲"、"济远"为左翼。然后下达了3条训令:
第一 各小队两舰需协同动作,互相援助。
第二 始终保持舰艏向敌,
第三 所有各舰必须尽可能随同旗舰运动
这3条训令的核心就是强调整个舰队以横队展开阵型最大限度发挥舰首主炮的威力。训令发布完毕后,北洋舰队严阵以待,也准备随时发起攻击。
▲电视剧《北洋水师》与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北洋舰队的官兵在准备迎战
可惜的是仅管北洋舰队的军官和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变阵,但扬威和超勇只有8节航速,因此全队只能保持8节,这也导致了北洋舰队根本无法追上日舰发起大规模攻击。因此这个一瞬而逝的战机就这么被错过了,而对北洋海军唯一的好消息是尽管战略时机错过,战术却得以施展:发挥近身"突击"+"乱战"模式。(电视剧《北洋水师》在这里还有个细节:北洋舰队大部分管带还下令扔掉救生艇)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剧照:大东沟海战第一阶段阵型示意图
海战第一阶段:将错就错与阴差阳错的日舰队
12时50分两舰队之间距离已经渐缩小到了600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旗舰首先向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发起了攻击。随后日舰本队也迅速展开还击,双方在此距离开始了炮战。
12时55分日舰第一游击队已经绕至北洋舰队右翼。在此过程中,由于是横向队形,日舰全舰队都遭受了北洋舰队的船首主炮的攻击。但第一游击队也在此时开始对超勇、扬威2舰展开了炮击。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12时55分刘步蝉指挥定远号开炮
超勇、扬威2舰为1881年下水的轻型巡洋舰,排水量也仅为1380吨。此时早就已经"老迈不堪"。虽然在还击中击中过"吉野",但没有对其造成较大伤害。
下午13时,日舰本队展开了反击。伊东祐亨下令舰队火力都要集中在"定远"旗舰上。"松岛"更是在3000米距离一炮就命中了"定远"的指挥旗杆。这便造成了丁汝昌负伤,无法再指挥作战,此后不仅"定远"只能由刘步蝉指挥,整个北洋舰队全队也失去了指挥。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受到攻击的超勇、扬威
此时紧随第一游击队后的日舰本队如果也绕至北洋舰队右翼,那么逐渐展开阵型的日舰队将对北洋舰队完成包围,北洋舰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此时的北洋舰队有两个选择:
1.全队也开始调转向右,以便对本方的右翼提供火力支援。但左翼由于距离远,需要的时间就会较长。
2.全速朝正前方冲刺,将日舰本队与第一游击队隔离,或者冲散日舰本队的阵型。
然而此时战机也出现了:13时10分第一游击队由于是以14节航速全速前进,而本舰队的航速只有10节,因此两队的间隔空隙便出现了。
13时14分又出现了第二次,日舰本队"松岛"(1892年下水)、"千代田"(1891年下水)、"严岛"(1891年下水)、"桥立"(1894年下水)4艘新舰由于航速较高,逐渐甩开了后面的"比睿"(1878年下水)、"扶桑"(1878年下水)2艘老舰。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13时14分比睿号受到攻击
但是对于北洋舰队来说第一次战机还是由于航速慢错过,第二次战机出现时,"镇远"便利用大体积优势先对"比睿"实行撞击战术,然而战机是对双方的。
因此此时的"比睿"不但没有做出躲避动作,反而冲向了"定远"、"经远"间的空隙。而"镇远"、"经远"则由于间隔太近而担心误伤而不敢开火。"比睿"就在这看似危险的时刻却意外的逃出生天后与第一游击队会合。
而当"比睿"逃脱之后,垫底的"扶桑"就成了"定远"、"经远"新的攻击目标。13时20分没有了"比睿"这么好运气的"扶桑"只得向左转舵暂时退出了战场。这下子遭到攻击的便轮到了日舰队的后队:"赤城"、"西京丸"。(西京丸上坐着的桦山资纪是日后侵台的主要策划人)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受到攻击的赤城号、西京丸号以及被击毙的坂元八郎太剧照
"赤城"其实在13时9分便开始对"经远"展开了炮击。北洋舰队在还击过程中,左翼"致远"、"广甲"也已靠近,再加上紧随"定远"的右翼的"来远"也赶至,由此就形成了北洋小半个舰队围攻"赤城"1艘后卫舰的状况。
但北洋舰队的危机也在此时开始了:
首先北洋舰队对"赤城"展开的围攻使得阵型开始松散,这给正在实行包抄战术的日舰创造了机会。其次"赤城"是日舰队的后卫舰,在本方阵型松散的前提下,就算击沉赤城",日舰队的阵型依然紧凑。最后是当北洋舰队在与日舰队展开生死搏杀的时候,左翼的"济远"到此时还没有投入到战斗。这也给北洋舰队最后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2》剧照:正在"远处观战"的"济远"情形图
13时20分,北洋舰队阵形已经出现了缺口,伊东祐亨向第一游击队打出旗语,从缺口处包抄北洋舰队的右翼。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坪井航三居然又会错了意。然后将错就错的率领第一游击队朝着左侧的本舰队航行。
坪井航三的这个举动或许是想和本舰队对北洋舰队突出的几艘战船完成合围,先击沉几艘北洋舰队的战船。但因为航速过快导致了第一游击队与本舰队错过了合围的时机,然后第一游击队就朝着本舰队相反的方向航行了过去。
13时55分,此时之前逃出生天的"比睿"准备回归本队行列,但在航行过程中正好遇见了为了保持对敌攻击状态也和日舰本队朝右转舵并继续追击"扶桑"的"定远"、"镇远""经远"3舰。于是北洋3舰立刻对"比睿"发起了攻击,"比睿"受到重创后逃离了战场。而北洋舰队便开始继续攻击日舰后队的"赤城"。
14时15分,"来远"行进至"赤城"300米处,然后"赤城"便被"来远"主炮直接命中,当场遭到了重创。但"来远"也被"赤城"炮弹命中。对此日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只得从后队座舰"西京丸"打出旗语:命第一游击队赶来救援。而"来远"此时却因"下濑火药"产生的大量燃烧使得火势蔓延到了船员生活区網域和甲板上层,于是"来远"只得放弃对"赤城"的追击。
14时22分落单的"西京丸"继续遭到了北洋舰队"定远"、"镇远"、"经远"3舰的围攻。而接到旗语后立刻赶来的第一游击队这下子反而阴差阳错的行进到了北洋舰队几艘主力舰的正前方。而此时的本队则迂回到了北洋舰队的侧后。如此一来日舰队对北洋舰队大部分舰船便完成了合围。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桦山资纪剧照
至此,北洋舰队的"突击"+"乱战"的战术已经完全失败,再加上此时的战场上"超勇"由于战斗打响之后就遭受了重创而开始了下沉。至14时23分管带黄建勋拒绝已经赶至的"左一"舰救援,选择了与舰共沉。
另外自以为逃脱的"西京丸"在14时55分的外海又遇见了赶来支援的"平远"、"广丙"、"福龙"3舰,但此3舰都没有能击沉"西京丸"。(尤其是临时成军的"福龙"3枚鱼雷都没有命中)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福龙号鱼雷艇
面对如此局面,北洋舰队获胜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
▲央视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2》剧照:日本舰队双纵队包抄战术实施情形图
海战第二阶段:自行溃败的北洋舰队
14时30分日舰本队与第一游击队已经向被夹击的北洋舰队发起了攻击,被夹击的北洋舰队舰船只得一边还击,一边等待后续舰船的支援。
14时34分"平远"以260毫米前主炮击中日本队旗舰"松岛"左舷,当场毙伤多人,与此同时北洋舰队船只遭受的攻击越来越多,"来远"、"平远"、"广丙"、"致远"相继起火。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
其中尤其是"致远"水线以下多处已经遭到了多处攻击,而水密门隔舱也因为"年老失修"难以堵住漏入的海水。
15时4分"定远"被击穿舰腹起火,全体船员只得先忙于救火,趁此时机日舰第一游击队向"定远"开启了齐射。见此危局"致远"管带邓世昌决心以舰体撞击敌旗舰"松岛",以护卫旗舰"定远"。
于是在《东方兵事纪略》中出现的记载是他对帮带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可惜的是15时30分,"致远"在撞击敌舰过程中舰体被炸裂,未及撞上日舰即已下沉。而邓世昌在拒绝救援后按爱犬共沉入海。
(根据这段《东方兵事纪略》的记载,后世影视作品中出现了邓世昌撞击"吉野"的场景,但根据实际战场情况来看,"致远"有可能是离"松岛"更近,只不过作为联合舰队旗舰的"松岛"的火力比"吉野"更密集也更猛烈,由此更可见邓世昌慷慨赴死的决心)
▲1962年电影《甲午风云》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剧照
虽然"致远"的沉没对北洋海军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但也就在"致远"沉没的同一时间,北洋舰队的"镇远"主炮的2枚炮弹全都命中了日舰队旗舰"松岛"。其中一枚更是命中了其弹药库而引起了大火。这样一来日舰队的旗舰"松岛"便暂时脱离了战斗。
而此时战场的形势是原12舰的日舰队"松岛"、"比睿"、"西京丸"3舰暂时退出战斗,原10舰的北洋舰队"致远"、"超勇"被击沉,但第二梯队的"平远"已经赶至战场,因此此时是9舰对9舰。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13时27分超勇号沉默剧照
到了此时北洋舰队至少已经将开战初原本北洋10舰打日舰12舰战舰数量上的劣势扳了回来,而且随着日舰队旗舰的暂时退出,日舰队等于失去了指挥。但就在战争的天平马上就要倒向北洋舰队的时候,北洋舰队自身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剧照:超勇号管带黄建勋、扬威号管带林履中旧照
此时如果从北洋舰队的角度看战场形势,那么有一艘战舰从战斗打响之后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而这艘舰就是日后被问斩的方伯谦为管带的"济远",从15分30分邓世昌的"致远"沉没的同时"济远"便开始擅自脱离战场。如此便对北洋舰队的士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而且"济远"的临阵脱逃还引起了连锁的反应:"广甲"也开始了脱逃。此后"济远"在逃跑过程中居然还撞沉了正在紧急维修的"扬威"。"扬威"管带林履中面对此情形也选择与舰共沉。
这就让本来是北洋9舰对日9舰的军势在一瞬间就变成了日9舰打北洋6舰的劣势。而且北洋舰队还处于被日舰队包围的劣势。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15时35分逃跑的方伯谦
但是北洋舰队的溃败还没有结束,16时本来还在维修的"来远"因无法再战只得暂时撤退。而"经远"管带林永升也在此时战死殉国,这就引起了"经远"整舰的混乱,于是"经远"也开始了脱逃。
如此战场上就变成了日9舰打北洋4舰的局面。到了此时虽然北洋的"定远"、"镇远"还在浴血奋战,但从战役进行的时间段战果来看北洋舰队败局已定。
16时16分"靖远"、"平远"也因船体严重受损不得不退出战斗。
此后日本联合舰队则开始兵分两路:第一游击队追击北洋溃逃战舰,本舰队剩余战舰"千代田"、"严岛"、"桥立"、与经过紧急维修归来的"扶桑"4舰继续攻击"定远"、"镇远"2舰。面对此危局,"定远"、"镇远"依然还是选择向南航行以调动日舰队不要向北向刚登陆完毕的陆军从海上发起攻击。而2舰全员依然还在坚持抵抗(只干两件事:灭火、开炮)
▲央视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2》剧照:16时30分前日舰队4舰打"定远"、"镇远"2舰情形图
16时30分经过在大鹿岛抢修的"靖远"、"平远"、"来远"3舰稍微恢复了点行动力。便立刻和"广丙"、鱼雷艇"福龙"开始重新向"定远"、"镇远"靠拢,再加上原在大东沟内的"镇中"、"镇南"等蚊子船也开始加入到了战场。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经远、致远、福龙舰剧照
如果此时北洋舰队开始发动反击,那么日本联合舰队在失去第一游击队支援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被夹击,于是伊东祐亨在17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而第一游击队在追击"经远"并将其击沉后(更可能是触礁沉没)后也没有选择继续追击别的北洋舰船于17时45分与本舰队汇合后,整支联合舰队在18时45分由伊东祐亨下达了解除战斗状态的命令。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剧照:大东沟海战第二阶段阵型示意图
北洋舰队败在了哪里
大东沟海战中参战的北洋舰队管带4人战死,这其中当场战死的仅1人,其余3人本来可以逃學生却选择与舰共沉。另外还有714名舰队官兵血洒海疆。
其中还是要说下后世影视作品中重点构造的邓世昌:15时30分"致远"管带邓世昌以死殉国,一舰250人生还者仅7人。
而关于邓世昌是撞向了"吉野"还是"松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影视剧中在北洋舰队败局已定的情况下邓世昌依然能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做到慷慨赴死的形象才是国人更该敬重和铭记整支北洋舰队的理由。
▲电视剧《北洋水师》、《铁甲舰上的男人门》与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陈宝国、陆毅、吕颂贤主演的邓世昌的经典镜
那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丁汝昌的布阵没问题,又有着邓世昌这样的先烈义士(战死当天是他的45岁生日),北洋舰队到底输在了哪里?难道只因为方伯谦的临阵脱逃?
首先方伯谦的临阵脱逃的确是北洋舰队的一大败因。因为其临阵脱逃的行为对还在奋战的北洋舰队将士的士气是个不小的打击,随后撞沉"扬威"更是让北洋舰队又白白损失一舰,所以方伯谦没多久就被问斩。(后世有人认为方伯谦是在"诱敌",真相到底如何和此人最终被清廷文化问斩到底冤不冤本文就不做评价了)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方伯谦剧照
但这显然不是北洋舰队溃败的主要因素。以下就从这几点来分析:
战策的代差:双方在国际视野下对于海军的理解与运用
所谓战策不仅是双方最高统帅的决断力,更是两个国家对于海军力量的使用。
对于李鸿章乃至清廷高层来说,海军只不过是比陆军更能用来"看国门"的兵种,但在实际上海军是个外向型的兵种,国家养海军的目的是保卫海疆,但为了保卫海疆在必要时刻海军就必须主动出击以争夺制海权。
比如说丰岛海战后,北洋舰队的军事会议上刘步蝉曾建议进攻对马海峡,迫使其分兵后北洋舰队再将其逐个击破。邓世昌更是建议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军港,或者在日本通往朝鲜南部的海網域上向运兵船发起攻击。
▲电视剧《北洋水师》剧照:丰岛海战后北洋舰队的军事会议
但是当时李鸿章和清廷高层认为日舰袭击了挂着英国国旗的船只后,英国必定会"调停",殊不知所谓的"国际公法"只是殖民者为自己的利益分配才定下的"法理"。
而作为对手的日本却很清楚此时清廷的运作:北洋舰队虽然有人求战,但李鸿章的目标是保船(或者说是尽可能的保船)这在战策阶段就已经限制了北洋舰队的活动范围必不可能超越朝鲜海網域。
其次,光绪要和日本开战为的只是自己的"面子"(因为马上亲政了),至于仗应该怎么打根本一问三不知,慈禧则干脆卷了大量款项过60大寿和修她的园子去了。
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对手日本。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已经开始"蚕食"清廷的外围防线:琉球、台湾,只不过台湾更靠近福建才没让日本得手。琉球则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后被吞并。
而其所依靠的就是海军,为此日本国会在甲午战前已经连续8次通过《扩充军备案》,其中3分之2的款项被拨给了海军。到了长崎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更是鼓吹北洋舰队给其"国防"带来的"威胁论",以此激发日本民众的"爱国"自动捐款给国家买军舰。
甚至在开战前针对海战的成败就制定了这样的3条战策:
第一 若海战胜取得黄海制海权,陆军即长驱入直隶直取北京。
第二 若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则固守朝鲜以舰队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并运送部队。
第三 若海战败则陆军全线从朝鲜撤退海军也退守本土沿海。
由此可见日本对于海军的使用完全是用来向外侵略扩张。
战略层次的代差:舰船与武器
海军是比陆军更讲究科学性的兵种,而当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海战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且由于是在海上交战,这就使得海战比陆战更依赖舰船和武器的性能。因此就进化出了主力舰和辅助舰这两个舰种。
所谓主力舰就是体积大、破坏力强,一切以击溃敌舰为目的,这样的舰种在当时一般称为"旗舰",辅助舰则承担护卫、侦查、突袭、追击、后勤运输等任务。在当时一般被称为"巡洋舰",也因此在海战里就出现了"旗舰"对"旗舰","巡洋舰"对"巡洋舰"的战况。
而当时的海战武器大致为火炮、鱼雷、撞角这3种。
其中撞角已经很少有使用的空间与时间,鱼雷则是过早的产物,唯有火炮,尤其是大口径火炮便成了当时的海战主要武器。但如果再考虑到当时舰船因为"铁甲舰革命"而使得铁甲舰的装甲厚度足以让破坏力小的火炮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么此后如何改良火炮以提升对铁甲舰的攻击力便成了世界各国研究的目标。由此也产生了能否用"巡洋舰"克制"旗舰"的想法。
但这样的想法和研究到了1888年便没有了意义,因为当年发生了第二次"铁甲舰革命"。
在这一年以英、法为代表的海军强国都开始陆续在战舰上安装镍合金这种最新研制的钢板。其造成的结果便是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开始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而对于巡洋舰来说即使火力再猛也不太可能击穿这样的钢甲舰。
因此此后的巡洋舰的主要作用便不再是重点打击以铁甲舰为代表敌方"旗舰",而是打击除了"旗舰"以外的其余战舰,由此也发生了"巡洋舰革命"。其主要的变革为提高航速和强化火力。如此便可更好的执行本来就是"巡洋舰"才去执行的任务。
而大东沟海战时能见到的日本订购的"松岛"、"严岛"、"吉野"便是其典型的代表,最终的战果:击沉或者驱离了北洋舰队除2艘"旗舰"外的几乎所有战舰就是"新式巡洋舰"价值的最好证明。
▲央视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2》剧照: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
这样的证明其实也离不开舰载火炮。
北洋舰队的旗舰虽然装备了305毫米大口径巨炮,炮弹更是重达292公斤,可惜的是只有3发炮弹,(而且是"定远"、"镇远"、加起来3发)但这样的炮理论的射速是5分钟1炮,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10分钟以上,日舰队的大量速射炮却能1分钟5炮。(最高射速40秒10炮)
▲央视纪录片《微观战场甲午战争2》剧照: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但速射炮出现的时间较晚,北洋舰队在成军后由于数年没有、更换增加装备,整支北洋舰队只有"广甲"1艘舰装备了少量新式速射炮,其余9艘都只有"旧式"火炮,而日舰全队足足装备了70门新式速射炮。而且因为阵型的关系北洋舰队是以舰首对日舰舷侧,因此连通常装备在两侧的机关炮的数量都不如日舰。
除此之外,北洋舰队的炮弹破坏力也和日舰不在一个等級,这是因为北洋舰队的炮弹大多是没有引信的穿甲弹、实心弹,只有少数的开花弹。但穿甲弹、实心弹只对铁甲有穿透效果,对没有将铁甲装备在舷侧的日舰作用并不大。
反观日舰使用的是有引信的穿甲弹,。这便使得炮弹在穿透铁甲的同时还能发生爆炸。而且当时的日本已经研制出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这种火药装在炮弹里一旦击中就能产生高温、长时间的大火,同时还会产生有毒烟雾。
如此一来双方以炮战对射的破坏力和震慑力其实一开始就不对等。而战役的结果也证明在此之前的海战中经常使用到的大吨位船只的撞击战术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航速、火力才是衡量一支海军舰队的新标准。
战术层次的代差:纵向阵列与横向阵列的战术思想
冷兵器时代的海战主要以撞击和接舷战为主,这便让国家体量更大、能造出更多战船的一边占有更大的优势,这样的状况即使到了"海上排炮"战术的出现也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海上排炮"战术依然是战船多的一方有优势。
到了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加海战之后,人类才终于意识到,原来即使本方舰队数量上处于劣势,"海上排炮"战术却可以这么"玩"。(当时英舰27艘,西法联军战舰33艘)
因为"海上排炮"战术在本质上其实就是陆上的"排队抢毙",也就是"线形"战术在海上表现出来。但此战中纳尔逊将原本呆板的"线形"战术加以改良创造出了"多线形"战术,也就是所谓的"T"字型编队。
具体执行起来就是派出一支机动力高的别动队打乱或者牵制敌军阵型的站位,(特拉法加海战时纳尔逊是以两个纵队队形冲击联军的一字横线)等冲散敌军阵型之后,再从90度或者接近90度的角度转弯,从而使得本方能用一艘或者更多艘战船的密度更高、火力更强的侧舷火力来攻击敌方舰首或舰尾的弱火力。
只不过这种战术执行起来必须有2个要求:
1.本方别动队的机动力必须超过敌方所有军舰,而且冲在最前面的战舰还必须有足够的防御力。
2.别动队统帅与本舰队的统帅对于战机的把握能力一定要高于敌方。
虽然特拉法加海战是个很明显的战例,但是这样的战例在以后的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然而"师承"英国(日本聘请的海军教官是英国人约翰·英格尔斯)的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却牢记了纳尔逊的战术思想。
反观同样在英国学习的北洋舰队的几名管带却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北洋舰队成了这种战术思想的牺牲品。(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就算北洋舰队的几名管带有这样的战术思想,但在战舰和武器的性能不如敌舰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科贝特著,陈骆译《特拉法尔加战役》第389页:纳尔逊两纵队冲击西法联军示意图
临场应变的代差
海战中的作战意愿体现在既要机动更要主动的寻找对手决战,而伊东祐亨作为海军主帅在战略上其实有着非常明显的失误,甚至临场指挥时都出现了本队与第一游击队不协调的致命失误,但大东沟海战依然成为了一个近现代海军的分水岭。(其实陆军也一样)
而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要使用2个编队进行决战,本质上是因为北洋舰队虽然战舰都"老龄化",舰种却相对齐全,而日本主要还是以巡洋舰为主。因此伊东祐亨给予第一游击队的任务是既要限制北洋舰队的机动,同时也要参与到与主力舰的对决中来,这两点对于最后能够完成对北洋舰队的合围非常的重要。
但是如果北洋舰队也采取同样的纵队队形,那么即使日舰队的航速超过北洋舰队,也很难发挥出其机动优势。因此伊东祐亨才会以本队牵制住北洋舰队,然后第一游击队再从侧翼包抄。所以如果北洋舰队也采用双纵队编队,那么日舰队就算取胜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战果。
可惜的是北洋舰队中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战术设想,甚至统帅丁汝昌在决战时居然使用了"人字"阵型进行决战。
那么北洋舰队的阵型对于战役生父到底有多大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1.北洋舰队的"人事结构"。
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更多的是负责舰队的"行政"工作。真正起军事作用的是右翼总兵刘步蝉、左翼总兵林泰曾(祖父林霈霖,林则徐胞弟)两人。
这两人即是福建船政第1期,又是官派留洋的代表。归国后还合力将留学心得写成题为《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因此资历、"业务"都是北洋舰队内的顶尖。但问题是两人都是福建人,这对于要把军政大权掌握在"淮系"的李鸿章来说两人的出身就不是那么"可靠"了。
当然还有个最关键的问题:两人都没有学过战役指挥。
2.为何是采用"人字"阵型应对日舰的双编队。
在航速比敌方慢的情况下使用"人字"阵型一旦突入敌阵的确可以化解掉一部分敌方在机动性和火力上的优势。
而且在1866年7月20日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铁甲舰对决的海战:利萨海战。当时相对弱小的奥地利海军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意大利海军时使用的正是"人字"阵型。
但如果重新审视其过程就不难发现意大利海军统帅佩尔萨诺一开始的目的是攻击奥地利海军的基地利萨岛。于是佩尔萨诺便在利萨岛边的海湾里将整支舰队纵向排开以便使用舰炮对利萨岛进行轰击。
但这样的布阵也使本方舰队失去了机动优势。在这点被奥地利海军统帅冯·特格特霍夫发现后便果断不认"人字"阵型后使用撞击战术从海面上发起了突袭,而且奥地利海军一开始就将目标定在了意大利海军旗舰"意大利国王"。而当"意大利国王"被迅速击沉后,意大利海军便开始了溃败。
只不过这样的战例根本无法在大东沟海战中再现,因为日舰队不是停留在海湾边,而是在大海中寻找战机。而北洋舰队在整体机动力本来就比日本舰队要慢的前提下想要发起突袭根本无从谈起。何况日舰队还早一小时就发现了北洋舰队。
如此一来北洋舰队在武器舰船、海军战术思想都落后的情况下、居然只凭血气之勇便使用在特定条件下才出现的"人字"阵型战术来对抗日舰队的双纵队编队战术,那么北洋舰队怎么有不输的道理?(何况有些管带还没有血气之勇)
参考资料:
纪录片:
《龙旗坠落复盘甲午海战》
《微观战场甲午战争》
《甲午祭》
《北洋海军兴亡史》
影视剧:
1962年《甲午风云》
1992年《北洋水师》
2003年《走向共和》(豆瓣评分9.6)
2009年《坂上之云》
2012年《1894甲午大海战》
2015年《铁甲舰上的男人们》
书籍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王家俭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近代中国海军》: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编著海潮出版社
《甲午海祭》许华著华夏出版社
《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陈悦著 台海出版社
《中日甲午海战百年祭》林濂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王鼎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甲午战争始末》威海市政协编 王树强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陈悦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