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甲午大東溝海戰,日本海軍多次犯下致命錯誤,為何北洋水師還是打輸,歡迎閲讀。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16036,閲讀時間:約41分鍾
編者按: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也稱甲午海戰)帶給中國人的不僅是屈辱,更是一個教訓。在13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新回顧這場海戰我們不禁要問:"北洋海軍到底輸在了哪裏?"本文就從兩國的戰策、戰略、備戰、尋戰、裝備、戰術思想、戰術運用等幾個層次來解讀這場海戰。(文章較長請耐心看完)
日本蓄謀已久的前哨戰:豐島海戰
1894年東學黨起義後,朝鮮的上空就開始籠罩着戰争的陰雲,此時的日本開始早就已經備戰多年,就等着開戰。而清廷到了此時才想起來向朝鮮派兵,但考慮到陸路運兵至朝鮮難解此時朝鮮困局,因此李鴻章便考慮走海路入朝。但又擔心海上會遭日本海軍突襲(事實也的确如此)便決定租用外國輪船。
因為不僅是李鴻章,整個清廷都認為只要運兵船挂上外國國旗即可高枕無憂。由此清廷便租用了3艘英國貨輪後由北洋海軍的"濟遠"、"廣乙"、"威遠"3艘戰艦護航于7月21日和23日分兩批向朝鮮增運兵力。
但在7月22日清廷向朝鮮運兵的情報被在清間諜石川五一探知後報告給了日本駐清海軍武官井上敏夫,随後此重要情報就被傳遞給了日本大本營。
于是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便于7月23日率大小戰艦15艘從日本的佐世保港向朝鮮西海岸進發準備随時突襲清廷的運兵船。其實此前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也曾致電李鴻章請求北洋艦隊主力前去護航,但是李鴻章居然迷信所謂的"萬國公法"。況且由于英國貨輪的"出面"對此并不在意。
可此時的"濟遠"管帶方伯謙卻因為害怕與運兵船隊同行會被日本艦隊發現居然沒有等運兵船出發就率3艦向朝鮮駛去。
7月23日3艦先到達牙山。随後的"愛仁"、"飛鲸"兩艘運兵船才于7月24日黎明到達牙山。當天上午方伯謙派威遠艦先向仁川城送發電報,等威遠艦的官兵到達仁川後才知道朝鮮王宮已經被攻占,朝鮮國王也被軟禁了起來,甚至日本海軍駛往了朝鮮西海岸,于是威遠艦的官兵迅速回到了牙山。
而同日的日艦隊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此時正率領"吉野"、"浪速"、"秋津"3艦在牙山海網域巡邏并随時準備攻擊在此海網域的清軍運兵船。而方伯謙在得知了威遠艦官兵帶回的情報後既不備戰、也不返航,直到晚間才命威遠艦向北駛往大同江後再繞道返航。而"濟遠"、"廣乙"2艦卻不知所謂的繼續在牙山港停留。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吉野"劇照
第二天晨"濟遠"、"廣乙"2艦在豐島海面由北部往南返防,日艦第一遊擊隊則豐島海面的由南往北繼續搜尋。6時30分,"吉野"率先發現了"濟遠"、"廣乙"2艦的煤煙。但此2艦發現日艦已經是7時。
考慮到豐島海面南寬北窄,且北部海網域多暗礁,如果日艦繼續北航行那麼對于艦隊展開陣型會非常不利。于是,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下令向右轉舵180度,向東部海網域行駛,以便等待北洋護航2艦駛至豐島海面南部寬闊處再由東向西的發起攻擊。
見此情形,方伯謙居然幼稚得認為日艦只是來"巡航"的,7時52分日艦開了"禮炮"後更是不知所措,7時55分日艦隊更是将3艘戰艦的火力集中在了"濟遠"艦上,到了這個時候,方伯謙才如夢初醒。
(關于豐島海戰戰後日本單方面説北洋艦隊先開第一炮純屬扯淡,事實上這樣説法就和日後因為士兵失蹤要進城搜查一樣都是為發動侵略戰争而找借口)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濟遠"劇照
雙方炮戰開始後"濟遠"也開始了還擊。"廣乙"也在幾分鍾後趕來增援。但"濟遠"并沒有改變向威海的航向。一直都是在邊打邊撤。(也就是説"濟遠"沒有正面對敵)到是"廣乙"因為火力弱而發起了極具勇氣的海面衝鋒。但因為船體結構防御力弱船身在被多處擊傷後只得選擇了撤退。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廣乙"劇照
此時的海面上的戰鬥抽成了一東一西:"吉野"、"秋津洲"向東追擊"濟遠",而"浪速"則向西追擊"廣乙",在這過程中"濟遠"上一個叫王國成的炮手擊傷了"吉野"。(這個過程也在《甲午風雲》中被影視化)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吉野"劇照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王國成使用的濟遠艦艦炮
但在8時30分左右清廷後續的沒有武裝的運兵艦"高升"、"操江"開始接近豐島海網域。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高升"劇照
于是坪井航三在"吉野"上打出旗語要求各艦分頭行動。其中"操江"在中午時分被"秋津洲"逼停,然後船上20萬兩白銀的軍饷被劫掠,然後所有船員被帶回日本關押受盡折磨,"高升"則自持挂的是英國國旗,面對"浪速"不願停船,最後被東鄉平八郎擊沉。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不願投降的"高升"上的清軍
然後東鄉平八郎下令救下了英國船員後将海面幾乎所有清軍射殺才返航。("高升"全員只有少數人僥幸被随後路過的外籍船只救下)"廣乙"則在"浪速"調頭追擊"高升"僥幸逃脱至朝鮮西海岸的十八島後撞灘擱淺。由此其管帶林國祥為免資敵便主動燒掉了"廣乙",然後在朝鮮境内幾經輾轉後才被英國船帶回了山東。
▲電視劇《北洋水師》與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幾乎同樣的劇照:掉在海裏卻依然還在射擊的清軍士兵
而"濟遠"卻上演了非常恥辱的一幕:為了逃脱追擊居然先是挂白旗,後是挂日本海軍旗。直到追擊而來"浪速"發現"高升"時,居然不對"高升"打任何旗語,甚至借着"浪速"被"高升"吸引的時機趁機逃脱。
至此,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在豐島海戰中獲得了未戰死一兵一卒,卻取得了擊沉一艘運兵艦,俘虜一艘運兵艦的大勝。消息傳回國後日本舉國歡騰。而清廷卻開啓了堪稱地獄的戰争旅途。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豐島海網域北洋艦隊回航路線、不宣而戰的日艦偷襲路線圖
從豐島海戰後到大東溝海戰前:無緣無故放棄的戰機
7月28日,面對豐島海戰的結果清廷上下卻是一派"祥和",因為當天是光緒的生日,北京城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
清醒的人當然也有,比如李鴻章和北洋艦隊的管帶和官兵們。
事實上日本大本營最初的決定是陸軍在進攻朝鮮的時候日本海軍的主要任務是牽制北洋艦隊的同時保證海路的暢通,以确保從日本本土能向朝鮮運送陸軍和補給。
因此伊東祐亨一開始只是在巡航,沒有主動将全部艦隊派出海面以尋求決戰。因此豐島海戰的7月26日李鴻章便命丁汝昌便率領了北洋艦隊前往朝鮮西海岸想要尋找日本聯合艦隊決戰。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丁汝昌、劉步蟬、鄧世昌劇照
但是之後北洋艦隊的出航路線卻很讓人摸不着頭腦:從7月27日至7月30日,北洋艦隊只是在朝鮮線西海岸的北部繞了幾圈。卻沒有往南主動搜尋日本艦隊。等到回航後丁汝昌更是在提交的報告裏宣稱應該将"定遠"、"鎮遠"、"經遠"、"來遠"等艦船放在旅順口。
本來李鴻章已經答應了丁汝昌的請求。但8月1日清廷下诏對日本宣戰。8月2日丁汝昌只得再次率領6艦出海"搜尋"日本艦隊。8月6日再次"無功而返"之後,清廷的朝堂上李鴻章再也壓不住了。8月9日丁汝昌只得再次親自率領10艘艦船出海。
而伊東祐亨則在8月7日将日本艦隊重新編組:
本隊:"松島"、"幹代田"、"嚴島"、"橋立"、"築紫"、"扶桑"。
第一遊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
第二遊擊隊:"比叡"、"葛城"、"大和"、"武藏"、"高雄"、"赤城"。
第三遊擊隊:"天龍"、"大島"、"摩耶"、"愛宕"、"鳥海"。
然後決定對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發動突襲。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橋立"、"浪速"、"松島"、"嚴島"、"浪速"劇照
8月9日9時,伊東祐亨命令幾艘魚雷艇在入夜後先去劉公島偵查,但被巡航船只發現後幾艘魚雷艇便立刻退出了劉公島海網域。8月10日上午7時,劉公島全島進入戰鬥準備,同時間伊東祐亨也命聯合艦隊向劉公島發起了總攻擊。
但戰鬥開始了2小時不到後伊東祐亨就發現劉公島海網域内沒有北洋艦隊的蹤影後便立刻停止了攻擊,然後直接返回了朝鮮南部海岸。
那麼伊東祐亨為何突然"退兵"?
關于這個舉動或許是伊東祐亨"杞人憂天"的認為北洋艦隊是否會"進攻"日本本土,畢竟此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在與北洋艦隊決戰前最大的任務其實也是給陸軍運輸和護航。因此伊東祐亨出于戰略級考慮而選擇了退兵對當時的情形來看并非是"謹慎",而是日本海軍并不具備在攻打北洋艦隊的同時給陸軍提供護航的能力。
而北洋艦隊此時犯的錯則更大,因為當日本艦隊撤向朝鮮南岸的時候,朝鮮西海岸北起大東溝,南至牙山的廣大海網域已經沒有了日本艦隊的蹤影,倘若此時的北洋艦隊能将陸軍再次運送到牙山,那麼不久後南北夾擊平壤城下的日軍也不是不可能。退一步來説哪怕能在此海網域設定臨時防御圈(再不濟警戒圈總可以設定一條)又何來日後的慘敗?
奈何日本艦隊向劉公島發起的這次突襲使得清廷上下成了"驚弓之鳥",北洋艦隊再次被召回了渤海海網域巡航,這麼寶貴的戰略機遇就這麼被清廷浪費了。
更可笑的是,随着朝中言官的彈劾,丁汝昌莫名其妙的背上了"畏戰"的罪名,然後被光緒革職留任,而且光緒的這道聖旨居然繞過了李鴻章直接下達到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其實并非海軍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原騎兵統帥,而且早年還是個太平軍的降将。因此就算在北洋艦隊内部很時常遭受"非議")
此後直到9月初,北洋艦隊只得在渤海灣内無任何目的"遊蕩"。
▲電視劇《北洋水師》劇照:丁汝昌被問罪革職後手捧烏紗帽劇照
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次護航
而在9月7日李鴻章終于決定抽掉駐守大連的淮軍精鋭:劉盛休所部的銘軍入朝增援葉志超。由此該如何護航就成了北洋艦隊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9月13日北洋艦隊從威海出發來到旅順口。此時本來有大批軍需物資正從上海走海路發往劉公島。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清廷居然又搞了"烏龍":劉公島發現了日艦隊(其實只有"吉野"、"高千穗"2艘在附近海網域巡弋),于是北洋艦隊只得返回劉公島。
但當此重要"軍情"傳至上海後,招商局的盛宣懷只得下令物資停發。但如此大事居然沒有傳達給北洋艦隊。(這批物資中包括了大量臨時購買的無煙煤和海軍軍火)因此當北洋艦隊再次趕到大連灣的時候已經是9月15日了。而且由于當天是中秋,北洋艦隊便又推遲了一天出海護航。(9月16日平壤淪陷)
但是當天的整個大連灣到是忙的"不亦樂乎":銘軍全體到達登船,北洋艦隊也完成了煤煙、淡水、軍火等物資的最後一次補充。
直到9月16日晨,北洋艦隊才從大連灣出發開往大東溝,此時丁汝昌等人也将艦隊進行了重新編組:"定遠"、"鎮遠"、"致遠"、"經遠"、"靖遠"、"來遠"、"濟遠"、"廣甲"、"超勇"、"揚威"、"平遠"、"廣丙"等主力艦,輔以"鎮中"、"鎮南"、"福龍"、"左一"、"右二"、"右三"、等蚊子船、魚雷艇為輔助艦共18艘,以劉步蟾的坐艦"定遠"為旗艦先行。緊随其後的是"利運"、"圖南"、"新裕"、"鎮東"、"海定"、共5艘運輸船一路向北浩浩蕩蕩的駛向了大東溝。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定遠艦劇照
而此階段的日本海軍直到8月下旬才意識到放棄朝鮮西海岸等于放棄了制海權的錯誤。但考慮到當時的日陸軍第1軍團正在朝鮮南部登陸需要海軍護航,于是伊東祐亨做了緊急的部署:派第一遊擊隊在威海外海巡弋,第二遊擊隊繼續在朝鮮南部護航,本隊和第三遊擊隊在朝鮮西海岸的牙山灣出海口巡弋。
9月15日為配合陸軍攻擊平壤。伊東祐亨又将第三遊擊隊派往了大同江入海口以封鎖清軍在這一方向通往海上的通道,也就在當天伊東祐亨接到了北洋艦隊出海護航的消息。
但這個消息既符合事實,也不符合事實。
因為當天北洋艦隊的護航被臨時改為了2部分:丁汝昌先率"定遠"、"鎮遠"、"致遠"、"經遠"、"靖遠"、"來遠"、"濟遠"、"廣甲"8艦臨時前去了威海做了一次順道的巡弋。
于是日本搜集到的情報是北洋艦隊只有相對較弱的幾艘戰艦護航。這便給伊東祐亨覺得有了可趁之機:在聯合艦隊并沒有取得對北洋艦隊明顯優勢的情況下"豐島海戰"式的偷襲無疑是削弱北洋艦隊的最好機會。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北洋艦隊護航、日艦截擊路線圖
于是9月16日下午伊東祐亨率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出發了,跟随督戰的還包括了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桦山資紀,所乘坐的船只是商船改裝的"西京丸"。
由此改寫兩國命運的大東溝海戰爆發了。
▲電視劇《北洋水師》劇照:日本聯合艦隊軍事會議中的伊東祐亨與坪井航三
決戰前的布陣階段
9月17日10時20分,清軍援軍在大東溝海灘登陸完畢。北洋艦隊完成護航任務後準備全速返航。此時艦隊煙囱中冒出來的煙越來越大。因此潛伏在附近的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發現了大鹿島(今遼寧東營市,現存鄧世昌墓和多處甲午海戰遺址)方向有煤煙。
至10時50分,随着煤煙的數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由此"吉野"在11時25分打出旗語:發現了北洋海軍主力。而跟随"吉野"艦之後的第一遊擊隊"高千穗""秋津洲""浪速"3艦也陸續确認了這一情報的準确性。
于是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開始提高航速前進。到了此時伊東祐亨也明白了:此時面前的北洋艦隊不是小股的護航編隊。而是北洋艦隊的全部主力。
而北洋艦隊則因為使用的劣質煤的煙大而晚了一小時才發現日軍艦隊。
(關于雙方同時發現對方的説法也是存在的,但就算如此北洋艦隊到底是只發現日艦的第一遊擊隊,還是已經探明了全部的日艦主力依然存疑)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北洋艦隊軍事會議
因此直到11時40分丁汝昌才打出旗語:北洋海軍10艘軍艦編成雙縱隊以5節航速前行。随即下令還停留在大東溝海灘附近的"平遠""廣丙""福龍""左一"也趕來匯合。
12時05分日艦隊攻擊準備前準備已經完畢(士兵甚至連煙都抽完了),司令伊東祐亨下令準備發起攻擊,并令"赤城"、"西京丸"由本隊右側轉到左側待機。12時18分下達了第一遊擊隊攻擊北洋海軍右翼的命令。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西京丸、赤城艦、艦長劇照
但此時的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居然将伊東祐亨發出的攻擊命令理解錯了,而誤判了主攻方向。
那為什麼坪井航三會犯這麼嚴重的錯誤?
這要先看坪井航三的出身是長洲藩,因此在海軍界并不被"認同"。因此出于"下克上"和争功便沒有等日艦本隊便獨自率領第一遊擊隊先行,而等到第一遊擊隊接近北洋艦隊的時候才發現北洋艦隊主隊側翼有"平遠""廣丙""福龍""左一"的第二梯隊。于是伊東祐亨發布命令先向"攻擊右翼之敵"的北洋艦隊主隊發起攻擊,而坪井航三卻很自然的以為是攻擊敵之右翼。
這便給北洋艦隊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先機:日艦本隊被第一遊擊隊帶動只得以單列陣型在北洋艦隊的炮口前移動然後才能發起攻擊。此時是12時30分,日艦依次的順序為:第一遊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本隊:"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扶桑",後隊:"赤城"、"西京丸"。
▲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2》劇照:日本艦隊雙縱隊編隊
而注意到這一變化後,北洋艦隊立刻開始變陣,至12時35分北洋海軍将航速提高至7節并編成雙縱隊型已改為整體"人字"又以兩艦為疊陣攻擊陣型:"定遠"、"鎮遠"位于陣型中央為前鋒、"經遠"、"來遠"、"超勇"、"揚威"為右翼,"靖遠"、"致遠"、"廣甲"、"濟遠"為左翼。然後下達了3條訓令:
第一 各小隊兩艦需協同動作,互相援助。
第二 始終保持艦艏向敵,
第三 所有各艦必須盡可能随同旗艦運動
這3條訓令的核心就是強調整個艦隊以橫隊展開陣型最大限度發揮艦首主炮的威力。訓令發布完畢後,北洋艦隊嚴陣以待,也準備随時發起攻擊。
▲電視劇《北洋水師》與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北洋艦隊的官兵在準備迎戰
可惜的是僅管北洋艦隊的軍官和士兵在很短的時間内完成了變陣,但揚威和超勇只有8節航速,因此全隊只能保持8節,這也導致了北洋艦隊根本無法追上日艦發起大規模攻擊。因此這個一瞬而逝的戰機就這麼被錯過了,而對北洋海軍唯一的好消息是盡管戰略時機錯過,戰術卻得以施展:發揮近身"突擊"+"亂戰"模式。(電視劇《北洋水師》在這裏還有個細節:北洋艦隊大部分管帶還下令扔掉救生艇)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大東溝海戰第一階段陣型示意圖
海戰第一階段:将錯就錯與陰差陽錯的日艦隊
12時50分兩艦隊之間距離已經漸縮小到了6000米,北洋艦隊旗艦"定遠"旗艦首先向第一遊擊隊的"吉野"發起了攻擊。随後日艦本隊也迅速展開還擊,雙方在此距離開始了炮戰。
12時55分日艦第一遊擊隊已經繞至北洋艦隊右翼。在此過程中,由于是橫向隊形,日艦全艦隊都遭受了北洋艦隊的船首主炮的攻擊。但第一遊擊隊也在此時開始對超勇、揚威2艦展開了炮擊。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12時55分劉步蟬指揮定遠号開炮
超勇、揚威2艦為1881年下水的輕型巡洋艦,排水量也僅為1380噸。此時早就已經"老邁不堪"。雖然在還擊中擊中過"吉野",但沒有對其造成較大傷害。
下午13時,日艦本隊展開了反擊。伊東祐亨下令艦隊火力都要集中在"定遠"旗艦上。"松島"更是在3000米距離一炮就命中了"定遠"的指揮旗杆。這便造成了丁汝昌負傷,無法再指揮作戰,此後不僅"定遠"只能由劉步蟬指揮,整個北洋艦隊全隊也失去了指揮。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受到攻擊的超勇、揚威
此時緊随第一遊擊隊後的日艦本隊如果也繞至北洋艦隊右翼,那麼逐漸展開陣型的日艦隊将對北洋艦隊完成包圍,北洋艦隊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此時的北洋艦隊有兩個選擇:
1.全隊也開始調轉向右,以便對本方的右翼提供火力支援。但左翼由于距離遠,需要的時間就會較長。
2.全速朝正前方衝刺,将日艦本隊與第一遊擊隊隔離,或者衝散日艦本隊的陣型。
然而此時戰機也出現了:13時10分第一遊擊隊由于是以14節航速全速前進,而本艦隊的航速只有10節,因此兩隊的間隔空隙便出現了。
13時14分又出現了第二次,日艦本隊"松島"(1892年下水)、"千代田"(1891年下水)、"嚴島"(1891年下水)、"橋立"(1894年下水)4艘新艦由于航速較高,逐漸甩開了後面的"比睿"(1878年下水)、"扶桑"(1878年下水)2艘老艦。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13時14分比睿号受到攻擊
但是對于北洋艦隊來説第一次戰機還是由于航速慢錯過,第二次戰機出現時,"鎮遠"便利用大體積優勢先對"比睿"實行撞擊戰術,然而戰機是對雙方的。
因此此時的"比睿"不但沒有做出躲避動作,反而衝向了"定遠"、"經遠"間的空隙。而"鎮遠"、"經遠"則由于間隔太近而擔心誤傷而不敢開火。"比睿"就在這看似危險的時刻卻意外的逃出生天後與第一遊擊隊會合。
而當"比睿"逃脱之後,墊底的"扶桑"就成了"定遠"、"經遠"新的攻擊目标。13時20分沒有了"比睿"這麼好運氣的"扶桑"只得向左轉舵暫時退出了戰場。這下子遭到攻擊的便輪到了日艦隊的後隊:"赤城"、"西京丸"。(西京丸上坐着的桦山資紀是日後侵台的主要策劃人)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受到攻擊的赤城号、西京丸号以及被擊斃的坂元八郎太劇照
"赤城"其實在13時9分便開始對"經遠"展開了炮擊。北洋艦隊在還擊過程中,左翼"致遠"、"廣甲"也已靠近,再加上緊随"定遠"的右翼的"來遠"也趕至,由此就形成了北洋小半個艦隊圍攻"赤城"1艘後衞艦的狀況。
但北洋艦隊的危機也在此時開始了:
首先北洋艦隊對"赤城"展開的圍攻使得陣型開始松散,這給正在實行包抄戰術的日艦創造了機會。其次"赤城"是日艦隊的後衞艦,在本方陣型松散的前提下,就算擊沉赤城",日艦隊的陣型依然緊湊。最後是當北洋艦隊在與日艦隊展開生死搏殺的時候,左翼的"濟遠"到此時還沒有投入到戰鬥。這也給北洋艦隊最後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2》劇照:正在"遠處觀戰"的"濟遠"情形圖
13時20分,北洋艦隊陣形已經出現了缺口,伊東祐亨向第一遊擊隊打出旗語,從缺口處包抄北洋艦隊的右翼。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坪井航三居然又會錯了意。然後将錯就錯的率領第一遊擊隊朝着左側的本艦隊航行。
坪井航三的這個舉動或許是想和本艦隊對北洋艦隊突出的幾艘戰船完成合圍,先擊沉幾艘北洋艦隊的戰船。但因為航速過快導致了第一遊擊隊與本艦隊錯過了合圍的時機,然後第一遊擊隊就朝着本艦隊相反的方向航行了過去。
13時55分,此時之前逃出生天的"比睿"準備回歸本隊行列,但在航行過程中正好遇見了為了保持對敵攻擊狀态也和日艦本隊朝右轉舵并繼續追擊"扶桑"的"定遠"、"鎮遠""經遠"3艦。于是北洋3艦立刻對"比睿"發起了攻擊,"比睿"受到重創後逃離了戰場。而北洋艦隊便開始繼續攻擊日艦後隊的"赤城"。
14時15分,"來遠"行進至"赤城"300米處,然後"赤城"便被"來遠"主炮直接命中,當場遭到了重創。但"來遠"也被"赤城"炮彈命中。對此日軍軍令部長桦山資紀只得從後隊座艦"西京丸"打出旗語:命第一遊擊隊趕來救援。而"來遠"此時卻因"下濑火藥"產生的大量燃燒使得火勢蔓延到了船員生活區網域和甲板上層,于是"來遠"只得放棄對"赤城"的追擊。
14時22分落單的"西京丸"繼續遭到了北洋艦隊"定遠"、"鎮遠"、"經遠"3艦的圍攻。而接到旗語後立刻趕來的第一遊擊隊這下子反而陰差陽錯的行進到了北洋艦隊幾艘主力艦的正前方。而此時的本隊則迂回到了北洋艦隊的側後。如此一來日艦隊對北洋艦隊大部分艦船便完成了合圍。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桦山資紀劇照
至此,北洋艦隊的"突擊"+"亂戰"的戰術已經完全失敗,再加上此時的戰場上"超勇"由于戰鬥打響之後就遭受了重創而開始了下沉。至14時23分管帶黃建勳拒絕已經趕至的"左一"艦救援,選擇了與艦共沉。
另外自以為逃脱的"西京丸"在14時55分的外海又遇見了趕來支援的"平遠"、"廣丙"、"福龍"3艦,但此3艦都沒有能擊沉"西京丸"。(尤其是臨時成軍的"福龍"3枚魚雷都沒有命中)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福龍号魚雷艇
面對如此局面,北洋艦隊獲勝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了。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2》劇照:日本艦隊雙縱隊包抄戰術實施情形圖
海戰第二階段:自行潰敗的北洋艦隊
14時30分日艦本隊與第一遊擊隊已經向被夾擊的北洋艦隊發起了攻擊,被夾擊的北洋艦隊艦船只得一邊還擊,一邊等待後續艦船的支援。
14時34分"平遠"以260毫米前主炮擊中日本隊旗艦"松島"左舷,當場斃傷多人,與此同時北洋艦隊船只遭受的攻擊越來越多,"來遠"、"平遠"、"廣丙"、"致遠"相繼起火。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号
其中尤其是"致遠"水線以下多處已經遭到了多處攻擊,而水密門隔艙也因為"年老失修"難以堵住漏入的海水。
15時4分"定遠"被擊穿艦腹起火,全體船員只得先忙于救火,趁此時機日艦第一遊擊隊向"定遠"開啓了齊射。見此危局"致遠"管帶鄧世昌決心以艦體撞擊敵旗艦"松島",以護衞旗艦"定遠"。
于是在《東方兵事紀略》中出現的記載是他對幫帶大副陳金揆説:"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可惜的是15時30分,"致遠"在撞擊敵艦過程中艦體被炸裂,未及撞上日艦即已下沉。而鄧世昌在拒絕救援後按愛犬共沉入海。
(根據這段《東方兵事紀略》的記載,後世影視作品中出現了鄧世昌撞擊"吉野"的場景,但根據實際戰場情況來看,"致遠"有可能是離"松島"更近,只不過作為聯合艦隊旗艦的"松島"的火力比"吉野"更密集也更猛烈,由此更可見鄧世昌慷慨赴死的決心)
▲1962年電影《甲午風雲》李默然飾演的鄧世昌劇照
雖然"致遠"的沉沒對北洋海軍來説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但也就在"致遠"沉沒的同一時間,北洋艦隊的"鎮遠"主炮的2枚炮彈全都命中了日艦隊旗艦"松島"。其中一枚更是命中了其彈藥庫而引起了大火。這樣一來日艦隊的旗艦"松島"便暫時脱離了戰鬥。
而此時戰場的形勢是原12艦的日艦隊"松島"、"比睿"、"西京丸"3艦暫時退出戰鬥,原10艦的北洋艦隊"致遠"、"超勇"被擊沉,但第二梯隊的"平遠"已經趕至戰場,因此此時是9艦對9艦。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13時27分超勇号沉默劇照
到了此時北洋艦隊至少已經将開戰初原本北洋10艦打日艦12艦戰艦數量上的劣勢扳了回來,而且随着日艦隊旗艦的暫時退出,日艦隊等于失去了指揮。但就在戰争的天平馬上就要倒向北洋艦隊的時候,北洋艦隊自身卻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超勇号管帶黃建勳、揚威号管帶林履中舊照
此時如果從北洋艦隊的角度看戰場形勢,那麼有一艘戰艦從戰鬥打響之後幾乎沒有什麼作為。而這艘艦就是日後被問斬的方伯謙為管帶的"濟遠",從15分30分鄧世昌的"致遠"沉沒的同時"濟遠"便開始擅自脱離戰場。如此便對北洋艦隊的士氣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而且"濟遠"的臨陣脱逃還引起了連鎖的反應:"廣甲"也開始了脱逃。此後"濟遠"在逃跑過程中居然還撞沉了正在緊急維修的"揚威"。"揚威"管帶林履中面對此情形也選擇與艦共沉。
這就讓本來是北洋9艦對日9艦的軍勢在一瞬間就變成了日9艦打北洋6艦的劣勢。而且北洋艦隊還處于被日艦隊包圍的劣勢。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15時35分逃跑的方伯謙
但是北洋艦隊的潰敗還沒有結束,16時本來還在維修的"來遠"因無法再戰只得暫時撤退。而"經遠"管帶林永升也在此時戰死殉國,這就引起了"經遠"整艦的混亂,于是"經遠"也開始了脱逃。
如此戰場上就變成了日9艦打北洋4艦的局面。到了此時雖然北洋的"定遠"、"鎮遠"還在浴血奮戰,但從戰役進行的時間段戰果來看北洋艦隊敗局已定。
16時16分"靖遠"、"平遠"也因船體嚴重受損不得不退出戰鬥。
此後日本聯合艦隊則開始兵分兩路:第一遊擊隊追擊北洋潰逃戰艦,本艦隊剩餘戰艦"千代田"、"嚴島"、"橋立"、與經過緊急維修歸來的"扶桑"4艦繼續攻擊"定遠"、"鎮遠"2艦。面對此危局,"定遠"、"鎮遠"依然還是選擇向南航行以調動日艦隊不要向北向剛登陸完畢的陸軍從海上發起攻擊。而2艦全員依然還在堅持抵抗(只幹兩件事:滅火、開炮)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2》劇照:16時30分前日艦隊4艦打"定遠"、"鎮遠"2艦情形圖
16時30分經過在大鹿島搶修的"靖遠"、"平遠"、"來遠"3艦稍微恢復了點行動力。便立刻和"廣丙"、魚雷艇"福龍"開始重新向"定遠"、"鎮遠"靠攏,再加上原在大東溝内的"鎮中"、"鎮南"等蚊子船也開始加入到了戰場。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經遠、致遠、福龍艦劇照
如果此時北洋艦隊開始發動反擊,那麼日本聯合艦隊在失去第一遊擊隊支援的情況下極有可能被夾擊,于是伊東祐亨在17時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而第一遊擊隊在追擊"經遠"并将其擊沉後(更可能是觸礁沉沒)後也沒有選擇繼續追擊别的北洋艦船于17時45分與本艦隊匯合後,整支聯合艦隊在18時45分由伊東祐亨下達了解除戰鬥狀态的命令。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大東溝海戰第二階段陣型示意圖
北洋艦隊敗在了哪裏
大東溝海戰中參戰的北洋艦隊管帶4人戰死,這其中當場戰死的僅1人,其餘3人本來可以逃學生卻選擇與艦共沉。另外還有714名艦隊官兵血灑海疆。
其中還是要説下後世影視作品中重點構造的鄧世昌:15時30分"致遠"管帶鄧世昌以死殉國,一艦250人生還者僅7人。
而關于鄧世昌是撞向了"吉野"還是"松島"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影視劇中在北洋艦隊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鄧世昌依然能在保家衞國的戰場上做到慷慨赴死的形象才是國人更該敬重和銘記整支北洋艦隊的理由。
▲電視劇《北洋水師》、《鐵甲艦上的男人門》與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劇照:陳寶國、陸毅、呂頌賢主演的鄧世昌的經典鏡
那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丁汝昌的布陣沒問題,又有着鄧世昌這樣的先烈義士(戰死當天是他的45歲生日),北洋艦隊到底輸在了哪裏?難道只因為方伯謙的臨陣脱逃?
首先方伯謙的臨陣脱逃的确是北洋艦隊的一大敗因。因為其臨陣脱逃的行為對還在奮戰的北洋艦隊将士的士氣是個不小的打擊,随後撞沉"揚威"更是讓北洋艦隊又白白損失一艦,所以方伯謙沒多久就被問斬。(後世有人認為方伯謙是在"誘敵",真相到底如何和此人最終被清廷文化問斬到底冤不冤本文就不做評價了)
▲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方伯謙劇照
但這顯然不是北洋艦隊潰敗的主要因素。以下就從這幾點來分析:
戰策的代差:雙方在國際視野下對于海軍的理解與運用
所謂戰策不僅是雙方最高統帥的決斷力,更是兩個國家對于海軍力量的使用。
對于李鴻章乃至清廷高層來説,海軍只不過是比陸軍更能用來"看國門"的兵種,但在實際上海軍是個外向型的兵種,國家養海軍的目的是保衞海疆,但為了保衞海疆在必要時刻海軍就必須主動出擊以争奪制海權。
比如説豐島海戰後,北洋艦隊的軍事會議上劉步蟬曾建議進攻對馬海峽,迫使其分兵後北洋艦隊再将其逐個擊破。鄧世昌更是建議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的軍港,或者在日本通往朝鮮南部的海網域上向運兵船發起攻擊。
▲電視劇《北洋水師》劇照:豐島海戰後北洋艦隊的軍事會議
但是當時李鴻章和清廷高層認為日艦襲擊了挂着英國國旗的船只後,英國必定會"調停",殊不知所謂的"國際公法"只是殖民者為自己的利益分配才定下的"法理"。
而作為對手的日本卻很清楚此時清廷的運作:北洋艦隊雖然有人求戰,但李鴻章的目标是保船(或者説是盡可能的保船)這在戰策階段就已經限制了北洋艦隊的活動範圍必不可能超越朝鮮海網域。
其次,光緒要和日本開戰為的只是自己的"面子"(因為馬上親政了),至于仗應該怎麼打根本一問三不知,慈禧則幹脆卷了大量款項過60大壽和修她的園子去了。
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對手日本。
事實上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已經開始"蠶食"清廷的外圍防線:琉球、台灣,只不過台灣更靠近福建才沒讓日本得手。琉球則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後被吞并。
而其所依靠的就是海軍,為此日本國會在甲午戰前已經連續8次通過《擴充軍備案》,其中3分之2的款項被撥給了海軍。到了長崎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更是鼓吹北洋艦隊給其"國防"帶來的"威脅論",以此激發日本民眾的"愛國"自動捐款給國家買軍艦。
甚至在開戰前針對海戰的成敗就制定了這樣的3條戰策:
第一 若海戰勝取得黃海制海權,陸軍即長驅入直隸直取北京。
第二 若海戰勝負未決,陸軍則固守朝鮮以艦隊維護朝鮮海峽的制海權并運送部隊。
第三 若海戰敗則陸軍全線從朝鮮撤退海軍也退守本土沿海。
由此可見日本對于海軍的使用完全是用來向外侵略擴張。
戰略層次的代差:艦船與武器
海軍是比陸軍更講究科學性的兵種,而當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海戰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而且由于是在海上交戰,這就使得海戰比陸戰更依賴艦船和武器的性能。因此就進化出了主力艦和輔助艦這兩個艦種。
所謂主力艦就是體積大、破壞力強,一切以擊潰敵艦為目的,這樣的艦種在當時一般稱為"旗艦",輔助艦則承擔護衞、偵查、突襲、追擊、後勤運輸等任務。在當時一般被稱為"巡洋艦",也因此在海戰裏就出現了"旗艦"對"旗艦","巡洋艦"對"巡洋艦"的戰況。
而當時的海戰武器大致為火炮、魚雷、撞角這3種。
其中撞角已經很少有使用的空間與時間,魚雷則是過早的產物,唯有火炮,尤其是大口徑火炮便成了當時的海戰主要武器。但如果再考慮到當時艦船因為"鐵甲艦革命"而使得鐵甲艦的裝甲厚度足以讓破壞力小的火炮沒有了用武之地,那麼此後如何改良火炮以提升對鐵甲艦的攻擊力便成了世界各國研究的目标。由此也產生了能否用"巡洋艦"克制"旗艦"的想法。
但這樣的想法和研究到了1888年便沒有了意義,因為當年發生了第二次"鐵甲艦革命"。
在這一年以英、法為代表的海軍強國都開始陸續在戰艦上安裝鎳合金這種最新研制的鋼板。其造成的結果便是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開始落後于時代的潮流,而對于巡洋艦來説即使火力再猛也不太可能擊穿這樣的鋼甲艦。
因此此後的巡洋艦的主要作用便不再是重點打擊以鐵甲艦為代表敵方"旗艦",而是打擊除了"旗艦"以外的其餘戰艦,由此也發生了"巡洋艦革命"。其主要的變革為提高航速和強化火力。如此便可更好的執行本來就是"巡洋艦"才去執行的任務。
而大東溝海戰時能見到的日本訂購的"松島"、"嚴島"、"吉野"便是其典型的代表,最終的戰果:擊沉或者驅離了北洋艦隊除2艘"旗艦"外的幾乎所有戰艦就是"新式巡洋艦"價值的最好證明。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2》劇照: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
這樣的證明其實也離不開艦載火炮。
北洋艦隊的旗艦雖然裝備了305毫米大口徑巨炮,炮彈更是重達292公斤,可惜的是只有3發炮彈,(而且是"定遠"、"鎮遠"、加起來3發)但這樣的炮理論的射速是5分鍾1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要10分鍾以上,日艦隊的大量速射炮卻能1分鍾5炮。(最高射速40秒10炮)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2》劇照: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但速射炮出現的時間較晚,北洋艦隊在成軍後由于數年沒有、更換增加裝備,整支北洋艦隊只有"廣甲"1艘艦裝備了少量新式速射炮,其餘9艘都只有"舊式"火炮,而日艦全隊足足裝備了70門新式速射炮。而且因為陣型的關系北洋艦隊是以艦首對日艦舷側,因此連通常裝備在兩側的機關炮的數量都不如日艦。
除此之外,北洋艦隊的炮彈破壞力也和日艦不在一個等級,這是因為北洋艦隊的炮彈大多是沒有引信的穿甲彈、實心彈,只有少數的開花彈。但穿甲彈、實心彈只對鐵甲有穿透效果,對沒有将鐵甲裝備在舷側的日艦作用并不大。
反觀日艦使用的是有引信的穿甲彈,。這便使得炮彈在穿透鐵甲的同時還能發生爆炸。而且當時的日本已經研制出了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下濑火藥,這種火藥裝在炮彈裏一旦擊中就能產生高温、長時間的大火,同時還會產生有毒煙霧。
如此一來雙方以炮戰對射的破壞力和震懾力其實一開始就不對等。而戰役的結果也證明在此之前的海戰中經常使用到的大噸位船只的撞擊戰術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航速、火力才是衡量一支海軍艦隊的新标準。
戰術層次的代差:縱向陣列與橫向陣列的戰術思想
冷兵器時代的海戰主要以撞擊和接舷戰為主,這便讓國家體量更大、能造出更多戰船的一邊占有更大的優勢,這樣的狀況即使到了"海上排炮"戰術的出現也沒有發生變化。因為"海上排炮"戰術依然是戰船多的一方有優勢。
到了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加海戰之後,人類才終于意識到,原來即使本方艦隊數量上處于劣勢,"海上排炮"戰術卻可以這麼"玩"。(當時英艦27艘,西法聯軍戰艦33艘)
因為"海上排炮"戰術在本質上其實就是陸上的"排隊搶斃",也就是"線形"戰術在海上表現出來。但此戰中納爾遜将原本呆板的"線形"戰術加以改良創造出了"多線形"戰術,也就是所謂的"T"字型編隊。
具體執行起來就是派出一支機動力高的别動隊打亂或者牽制敵軍陣型的站位,(特拉法加海戰時納爾遜是以兩個縱隊隊形衝擊聯軍的一字橫線)等衝散敵軍陣型之後,再從90度或者接近90度的角度轉彎,從而使得本方能用一艘或者更多艘戰船的密度更高、火力更強的側舷火力來攻擊敵方艦首或艦尾的弱火力。
只不過這種戰術執行起來必須有2個要求:
1.本方别動隊的機動力必須超過敵方所有軍艦,而且衝在最前面的戰艦還必須有足夠的防御力。
2.别動隊統帥與本艦隊的統帥對于戰機的把握能力一定要高于敵方。
雖然特拉法加海戰是個很明顯的戰例,但是這樣的戰例在以後的人類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沒有出現。然而"師承"英國(日本聘請的海軍教官是英國人約翰·英格爾斯)的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卻牢記了納爾遜的戰術思想。
反觀同樣在英國學習的北洋艦隊的幾名管帶卻沒有這樣的意識,所以北洋艦隊成了這種戰術思想的犧牲品。(也許更準确的説法是就算北洋艦隊的幾名管帶有這樣的戰術思想,但在戰艦和武器的性能不如敵艦的情況下根本沒有發揮的空間)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科貝特著,陳駱譯《特拉法爾加戰役》第389頁:納爾遜兩縱隊衝擊西法聯軍示意圖
臨場應變的代差
海戰中的作戰意願體現在既要機動更要主動的尋找對手決戰,而伊東祐亨作為海軍主帥在戰略上其實有着非常明顯的失誤,甚至臨場指揮時都出現了本隊與第一遊擊隊不協調的致命失誤,但大東溝海戰依然成為了一個近現代海軍的分水嶺。(其實陸軍也一樣)
而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要使用2個編隊進行決戰,本質上是因為北洋艦隊雖然戰艦都"老齡化",艦種卻相對齊全,而日本主要還是以巡洋艦為主。因此伊東祐亨給予第一遊擊隊的任務是既要限制北洋艦隊的機動,同時也要參與到與主力艦的對決中來,這兩點對于最後能夠完成對北洋艦隊的合圍非常的重要。
但是如果北洋艦隊也采取同樣的縱隊隊形,那麼即使日艦隊的航速超過北洋艦隊,也很難發揮出其機動優勢。因此伊東祐亨才會以本隊牽制住北洋艦隊,然後第一遊擊隊再從側翼包抄。所以如果北洋艦隊也采用雙縱隊編隊,那麼日艦隊就算取勝也不會有這麼大的戰果。
可惜的是北洋艦隊中沒有人提出這樣的戰術設想,甚至統帥丁汝昌在決戰時居然使用了"人字"陣型進行決戰。
那麼北洋艦隊的陣型對于戰役生父到底有多大影響?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1.北洋艦隊的"人事結構"。
提督丁汝昌并非海軍出身,更多的是負責艦隊的"行政"工作。真正起軍事作用的是右翼總兵劉步蟬、左翼總兵林泰曾(祖父林霈霖,林則徐胞弟)兩人。
這兩人即是福建船政第1期,又是官派留洋的代表。歸國後還合力将留學心得寫成題為《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因此資歷、"業務"都是北洋艦隊内的頂尖。但問題是兩人都是福建人,這對于要把軍政大權掌握在"淮系"的李鴻章來説兩人的出身就不是那麼"可靠"了。
當然還有個最關鍵的問題:兩人都沒有學過戰役指揮。
2.為何是采用"人字"陣型應對日艦的雙編隊。
在航速比敵方慢的情況下使用"人字"陣型一旦突入敵陣的确可以化解掉一部分敵方在機動性和火力上的優勢。
而且在1866年7月20日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鐵甲艦對決的海戰:利薩海戰。當時相對弱小的奧地利海軍戰勝了比自己強大的意大利海軍時使用的正是"人字"陣型。
但如果重新審視其過程就不難發現意大利海軍統帥佩爾薩諾一開始的目的是攻擊奧地利海軍的基地利薩島。于是佩爾薩諾便在利薩島邊的海灣裏将整支艦隊縱向排開以便使用艦炮對利薩島進行轟擊。
但這樣的布陣也使本方艦隊失去了機動優勢。在這點被奧地利海軍統帥馮·特格特霍夫發現後便果斷不認"人字"陣型後使用撞擊戰術從海面上發起了突襲,而且奧地利海軍一開始就将目标定在了意大利海軍旗艦"意大利國王"。而當"意大利國王"被迅速擊沉後,意大利海軍便開始了潰敗。
只不過這樣的戰例根本無法在大東溝海戰中再現,因為日艦隊不是停留在海灣邊,而是在大海中尋找戰機。而北洋艦隊在整體機動力本來就比日本艦隊要慢的前提下想要發起突襲根本無從談起。何況日艦隊還早一小時就發現了北洋艦隊。
如此一來北洋艦隊在武器艦船、海軍戰術思想都落後的情況下、居然只憑血氣之勇便使用在特定條件下才出現的"人字"陣型戰術來對抗日艦隊的雙縱隊編隊戰術,那麼北洋艦隊怎麼有不輸的道理?(何況有些管帶還沒有血氣之勇)
參考資料:
紀錄片:
《龍旗墜落復盤甲午海戰》
《微觀戰場甲午戰争》
《甲午祭》
《北洋海軍興亡史》
影視劇:
1962年《甲午風雲》
1992年《北洋水師》
2003年《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6)
2009年《坂上之雲》
2012年《1894甲午大海戰》
2015年《鐵甲艦上的男人們》
書籍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王家儉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近代中國海軍》: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編著海潮出版社
《甲午海祭》許華著華夏出版社
《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陳悦著 台海出版社
《中日甲午海戰百年祭》林濂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復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王鼎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甲午戰争始末》威海市政協編 王樹強主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陳悦著 吉林大學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