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泥藕资本躬身入局,与早期企业共克难关,欢迎阅读。
7 月 20 日,WISE 2023 未来品牌大会在上海正式举行。本届大会由 36 氪未来消费主办,以「万物有时」为主题,聚焦当前消费复苏的宏观背景下的行业关键议题,特别邀请知名消费投资人、各领網域消费明星品牌、产业合作方以及行业专家等消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们,共同讨论和展望未来品牌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泥藕资本创始合伙人,温致科技董事长杜欣发表了题为《寒冬中的 VC,创业者的维他命》的演讲。杜欣表示,VC 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IPO 通道越发困难,融资也变得更加艰难。但泥藕资本躬身入局,用 " 泥中挖藕 " 的精神和企业共同成长,他们将不遗余力地用一种新时代 VC 的打法,给予更多早期企业支持,帮助他们在寒冬中真正穿越。
以下为杜欣演讲实录,经 36 氪编辑整理:
泥藕资本创始合伙人,温致科技董事长杜欣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 36 氪「万物有时」会场,聆听多位行业大咖的分享和交流,也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今天的话题——寒冬中的 VC,创业者的维他命。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我是为数不多的参与分享讨论的创投代表,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创投人,今年是我从事这个行业的第 13 年,而泥藕这个机构是 2020 年 12 月份才刚刚设立。创投企业与有着很强的产业背景的行业头部企业有所不同,我想从早期机构的视野出发谈谈当下的创投市场,希望能给消费品行业的企业家们带来一些思考和 idea,共同想想在这个领網域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确实,VC 行业正在经历着非常大的变局,国家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 13 年来,我感觉今年有着最最寒冷的冬天。
2010 年我开始做投资,那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 VC 是什么性质的机构,我跟他讲先从 venture capital 开始。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特别的热点(投资)吗?或者有什么样的企业获得了非常多的资本,或者是早期的一个什么机会赢得了资本的加持,取得了快速成长嘛?
事实上并没有,似乎市场突然间失去了温度和热点。很多前几年融了很多资金的已经在 B 轮 C 轮跑出来的项目,到今年为止也很难拿出一份漂亮的融资答卷。本质上看,VC 行业已经经历了大变局。
过去 20 年的创投模式,是 " 西天取经 " 的模式,本质上利用了海外资本市场的红利,大量海外的美元基金带来了西方的审美。西方式的审美包含了:什么样的产品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创始团队是有未来的;做到什么规模的时候就能融到什么样的资本、就能承载什么样的估值……最终形成了以海外美元市场为主,香港和美国市场进行上市的推出路径。
很显然在当下的环境和语境中,这样的周期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国内资本市场更多以硬科技、供应链、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逻辑和资本逻辑,对大多数消费品企业来讲,已经缺失了最终的 IPO 通道,因此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目前天使轮有的时候靠家人、靠朋友还能拿到钱,基本上到 A 轮,在你没有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在你没有达到行业小巨头的地位的情况下,VC 的钱突然间消失了。
而大多数本土 VC 行业看待早期企业的统一审美观并没有形成,更多时候是看收入、利润、市场规模,很难从产品细分、用户需求、未来需要什么的维度思考时代缺乏什么样的企业。生态的变化反过来给 VC 行业、创投行业从业者的未来带来非常多的挑战和变化。
在当下的环境里,谁还能拿到创投的钱呢?对于品牌来讲,是品牌还是是一门生意?很简单的区分标准就是看股东清单里是不是有一家市场化机构在里面,区别生意和品牌的一个重点也是看这个产品、这个品牌是否有长期主义,愿意在品牌上,愿意在用户认知上花更多的钱,而不是简单的投流量,做生意。
对于消费者品牌来讲,融资如此重要,融资的金额、规模约等于你的估值,估值的水平跟融资体量决定了你在品牌端、在长期研发上可以投入多少力量和资金。
当前情况下,谁还能融到钱呢?坦率说,现在融资越来越难了。
简单说,变成 " 既要,又要,还要 " 的逻辑。创始人需要有曾经山海的巅峰体验,这个人曾经在山顶上看过风景,要么是这个领網域里曾经的大咖,要么是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人,要么是曾在领網域里取得过成功的人。他们需要在创业领網域有着很强的工程经验,能够把项目做到比较高的技术水准。此外可能还要有失败过的痛苦经历。曾经失败过的人,在当下艰难的时局中越能保持淡定、从容,抗压能力非常重要。
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人有多少能够既要又要还要地拿到这样的钱或资金呢?
我们泥藕也认为,当下的 VC 已经变了含义,VC 在食品领網域就是维他命 C(维生素)。我认为早期的 VC 基因之于早期品牌而言,就是要成为早期企业的维他命,不是蛋白质,也不是碳水,但是离了它绝对不行。没有维他命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未来。
现在做国内创投 GP 是比较痛苦的,也是比较辛苦的,刚才我坐着的时候,有很多各地负责招商的领导、老师过来加我微信。而过去这个时候往往是各个创业者、母基金的朋友在互相加名片。可想而知,目前市场上的活跃机构更多是政府背景的 GP,更多是基于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本质上也是二三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把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70 分的项目拿到地方政府去实现转移,但并没有额外地创造创新企业的增量。
最早期,最核心,最原创的品牌企业和创业公司去哪里呢?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泥藕资本特别希望在寒冷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做早期投资,坚持孵化早期品牌,坚持早期创业,坚持做我们认为在这个时代最对的一件事情。但它同时会更难,会有别于传统的 GP 的情况。
所以 NEEO Inside 是什么?举几个例子。
我同时也是温致科技的董事长,温致科技是我们自己孵化的一家企业。我们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会用基金的品牌、基金的影响力来推动企业的发展。由于温致科技专注于烟民数字健康方向,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網域。在这个领網域中,企业需要与政府针对政策进行深入沟通,并结合产业链上的高端资源、技术研发以及销售端的持续运作来实现主动发展。
Sharklet 是我们之前投的一家公司,主要做有抗菌表面的产品。他们的产品问世之前也要经过品牌端、产地端、工业界、产业端的长期投入。还有前两天大家看到一家做 AR 眼镜的早期公司致敬未知拿到了阿里的融资,但去年我们在种子轮就参与进去了。
作为我们这样的 GP,如何改变这些企业的想法和认知呢?
第一,让企业从思想和认知的深处构建起无处不在的品牌意识。作为早期企业,要做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市场运营,要把自己公司的品牌看得和估值一样重要,建立起无处不在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根植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的每一次出街行为,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些都会影响你在投资机构眼中的形象。
第二,在运营和商业化方面我们躬身入局,用 " 泥中挖藕 " 的精神和企业共同成长。很多早期企业遇到的都是销售端的问题,好不容易把产品产业端做出来了,又面临很多商业化的难题。这时候我们会积极参与,还可能会拉一些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帮助企业打造自己的私網域运营团队、搭建电商团队,从而构建起销售体系。就像泥中挖藕一样,我们和创业者在一起发展。
我们在企业端既扮演宝妈的角色,也充当保姆,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中后台问题,甚至共同面对企业运营的风险和压力。
很多同行问我这种做法和打法还是经典意义上的 VC 基金吗?当下时代,做早期,做一家 VC 机构像过去募投管退只是把钱给到企业,共同等着 portfolio 成长的话,在当下的情况下远远不够。过去企业的成长靠的是项目创始人、项目团队本身的融资能力,它的融资能力有的时候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上限和企业发展的持续能力。
但当下的资本寒冬中,仅靠企业自身的能力远远不够。现在往往用基金的募资能力,用基金强背书能力。如果做政府、产业的招商大使,本质上也是财务顾问,把好的企业推荐给优秀的产业背景方、产业政府企业招商方选择,倒不如我们真真正正地更多跟资产方结合在一起,成为更深的绑定,用基金的背书能力和基金的募资能力支持企业发展,这是我的建议。
可能也会有人问,会不会产生更多的利益冲突?过多参与到企业早期成长、早期发展过程中,会不会慢慢变成一种后期的博弈关系?答案也是不会,因为本质上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扶上马送一程。
致敬未知发了获得阿里融资的通告之后,很多基金小伙伴挺开心的,因为我们是种子轮融资。但外面的宣传的口径上我们这轮是跟投,看起来像是阿里投完之后我们稍微跟了一点份额。很多同事觉得自己有一种当了小媳妇上不了正桌吃饭的感觉。我对大家的建议是 " 功成不必在握,功成必定有我 "。只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最终的品牌回馈、最终的发展又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
既然是一家早期 VC,我们的声誉、发展、价值就注定和孵化的企业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些企业的成功就是基金的成功,同时不遗余力地用一种新时代 VC 的打法,给予更多早期企业维他命,更多维生素的支持,希望他们快速成长快速发展,不负这个时代,在寒冬中真正穿越,并且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真正绽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