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为了八个瑞士卷吵什么吵,全网都被耍了,欢迎阅读。
这个星期,瑞士卷惹了大麻烦了。
8 个瑞士卷,掀起一场蝴蝶效应。
一级警戒:
博主吃了一口瑞士卷,结果招来丈夫的责备。
二级警戒:
全职妈妈吃瑞士卷都要经过同意了吗?
很快," 八个瑞士卷怎么分 " 快成为了丈夫们的一道必答题,充斥着微博、微信、小红书,堪称最新版的 " 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救谁 "。
三级警戒:
疑似剧本,或触碰法律。
当地网信办跟进,博主被调查。
事态步步更新。
谁能想到,吃瑞士卷,吃出这么大个公共事件。
我已经为孩子做的够多的了
我没有那么伟大
到底是女的太作,还是男的太抠?
到底是全职妈妈的价值不被看见,还是瑞士卷商家的精准营销?
好吧。
今天 Sir 都不太想来争论这些话题。
且不说真假还没有定论。
而是这件事一开始就充满了迷惑——
我们为什么,总是容易沉迷于 " 瑞士卷 " 式的互撕?
01
8 点档 ×24 小时
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感受——
似曾相识啊。
之前 Sir 就刷到过,杭州一女子下班花了 149 元买榴莲。
同样遭到老公的一番教育。
她回怼:
也不知道是不是消费降级了,已婚女性的 " 奢求 ",从过去的榴莲变成了现在的瑞士卷。
这种 " 查重率 ",只能属于是可疑。
但之前,早就有太多的 " 八点档热搜 " 被实锤了。
比如 " 秦朗巴黎丢作业 "。
结果被证实是团队的策划。
事实上,在 " 秦朗 " 之前,早就有不止一次的丢作业事件。结局是 " 好心人 " 送回给小朋友,网友辣评:听我说谢谢你。
怎么样?
是不是又似曾相识,你都能想象到,团队是怎样通过 " 大数据分析 ",总结以往的热搜,创造新的爆款。
2016 年春节前夕。
一篇帖子火了,"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 "。
配以昏暗灯光下,面目难辨的年夜饭——
这在当年,也是头条热点。
城乡差距、婚姻成本、爱情与面包 …… 这样的话题在年关,被一个具象化的场景放大,网友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姐妹,赶紧跑,买当晚的站票。
后来发现,嗯——
而在今天的短视频时代。
内容和话题的迭代速度更快。
类似的议题,也能够更形象地被生活类博主,通过真人出镜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你看到了一条热点生产的公式——
家庭矛盾 + 社会议题 + 情绪渲染。
不信?
Sir 给你验算一下这个公式。
矛盾:父母;议题:老人赡养;情绪:委屈。
于是你得到了——
" 凌晨三点,我把 ×× 岁的老爸 / 妈赶出了家门。"
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动情演绎,每个都急迫翻出自家那本 " 难念的经 "。
这次规模生产,被网友戏称为 " 百登夜行 "。
再看一个。
矛盾:婆媳;议题:坐月子;情绪:乳腺通畅。
博主当初坐月子婆婆让她吃泡面,现在婆婆住院她也用泡面伺候,主打一个以牙还牙,爽。
咱就是说你们怎么都商量好似的全都在吃泡面,不会是有带货任务吧。
类似的还有,年迈老公出轨保姆。
隐忍多年我给老公拔了管,大仇得报。
你发现了没有。
且不论真假。
当下最容易吸睛的这些新闻,都很家常,很没营养,在传播学上称为 " 黄色新闻 "。
发源于 19 世纪普利策在《世界报》中的一个漫画专栏,借 " 黄孩子 " 之口讲述纽约新闻事件。
煽动性强,却不需要严格具备新闻的五要素,纯粹是对大众趣味的无底线迎合。
或者我们更熟悉的说法。
就像是充满了狗血和鸡毛蒜皮的八点档。
过去的八点档,只是茶余饭后。
而今天的 " 八点档 " 在短视频的信息流下,24 小时滚动播放。
02
审判生活,成了我们的最大兴趣
能够引起最广泛、最强烈情绪的热点。
似乎全部都指向了——
平常的个体,日常的行为。
传媒学家鲍德里亚认为,我们通过大众媒体来认识世界时,真正的真实已经消失了,只能看见媒体所营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码组成的 " 超真实 " 世界。
所有那些无解的疑惑、生活的愤懑、牛马的喘息,都被 " 黄孩子 " 转化成了朝向私人领網域的刀斧,毫无铺垫,没有因由,最终,也没有了方向。
哪怕娱乐新闻。
你也能看到一个趋势——
大家争论的东西,越来越琐屑了。
以前的八卦头条:明星曝光恋情、离婚、出轨、违法 ……
今天呢?
近期吵得最凶的娱乐新闻包括:
黄磊做饭,何炅 " 邪恶栀子花 "。
△ 万众期待的 " 邪恶栀子花 " 一朝反杀,视频 AI 制作,大家注意识别,B 站 up 主:网络冲浪能手
《花少》中的周雨彤是不是下头。
甚至到了《再见爱人》,一档明星离婚综艺,谁能想到话题中心居然不是黄圣依、杨子等明星,而是之前闻所未闻的麦琳。
似乎男女都统一了阵线——太窒息了。
好吧。
这里叠一个 buff,并不是 Sir 要 " 洗白 " 谁,说他们的表现完全没有问题。
而是疑惑的在于。
如果放到十年、二十年前,谁能想到最火的娱乐新闻,明星 " 塌房 " 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做菜和旅游呢?
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一举一动都被放大镜拿来观察,进而审判。
为什么 " 生活 ",成了今天最大的敌人?
为什么我们争论来争论去,好像就只能围绕一个个 " 瑞士卷 " 呢?
或许这才是更细思恐极的地方。
03
放过 " 瑞士卷 ",放过自己
当个体成为了最大的敌人时。
或许因为——
这是唯一,我们能看见、面对和讨论的对象了。
当人被瓦解成一个真正的原子。
他们不在能构筑一个共同的公共空间,去面对更大的议题。
于是碰撞,就只能发生在原子和原子之间。
刷到了瑞士卷,一个不知道是真实还是摆拍的视频,就不自觉地代入了某一方的视角,开始煞有其事地愤怒起来。
看《再见爱人》和《花少》,这会觉得麦琳是恐怖主妇,那边又吐槽周雨彤阴阳怪气,我们的三观和怒火好像也只能如此了。
汉娜 ·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里指出——
公共世界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在里面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和听,这是公共生活的意义。
私人生活则与之不同,它只提供固定的位置和视角。
所以我们看到,家庭是不平等的场所,而现代公共世界正是建立在对家庭的克服之上,允许人去产生一种广泛的、平等的连接。
今天我们在舆论场看到的情况,和阿伦特提出的理想完全相反。
大家不是不在公共空间溜达了。
只是习惯了,即使在公共空间,你能够谈论的,仍然是无法说清的私人问题。
你当然可以说,瑞士卷事件,往小了说是两性问题,往大了说体现了全职主妇的 " 普遍困境 "。
可困境又在于——
哪怕你知道这些问题,那你又有什么进一步的方法,推动全职主妇在社会处境中,权利和福利的真正改善?
最悲哀的现实是。
我们知道,瑞士卷吃几个,真的很无聊。
但除了这些无聊的事情,你根本没有任何需要讨论和思辨的热点可以关注。
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
小时候看不明白。
怎么这些大宅里的女人,格局都这么小?
互相勾心斗角,设计陷害,闹出人命。
而争来争去,所获得的权利地位——不过是点一道菜,洗一回脚。
被圈住的人是悲哀的。
悲哀不仅在于,ta 对外在的公共生活的缺失。
也在于,当 ta 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琐碎之中的时候,会爆发出扭曲的执念,乃至吞噬自身。
值得吗?
颂莲,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
久而久之,她也成为了一只罐子里斗来斗去的蛐蛐。
直到她看到,自己亲手促成了三姨太的死,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命运和她是一样的。
巨大的权力从头到尾隐身。
留下的只有一道菜,一次洗脚,一回点灯(被那个老男人睡一回)——留给你们去争吧,用上你们全部的恨意——外面世界的一切都和你们无关。
是谁规定了她们只能过这样的人生呢?
让她们失去了正常的社会关系,正常的学习和就业机会,正常的公共参与,被迫圈地自萌、随处树敌的原子化状态。
阿伦特提醒我们——
人的积极生活,需要劳动和工作,更需要社会参与,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而不是像这样——
所有人都做出一模一样的行为,复制和传播邻居的观点,人变得彻底私人化了,他们既被剥夺了观看和倾听他人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被他人观看和倾听的机会。
被完全囚禁在自己单一经验的主观性中,即使这种相同经验被复制无数次,也无法改变其单一性的属性。
当共同世界只在一个立场上被观看,只被允许从一个角度上显示自身时,它的终结就来临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