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為了八個瑞士卷吵什麼吵,全網都被耍了,歡迎閱讀。
這個星期,瑞士卷惹了大麻煩了。
8 個瑞士卷,掀起一場蝴蝶效應。
一級警戒:
博主吃了一口瑞士卷,結果招來丈夫的責備。
二級警戒:
全職媽媽吃瑞士卷都要經過同意了嗎?
很快," 八個瑞士卷怎麼分 " 快成為了丈夫們的一道必答題,充斥着微博、微信、小紅書,堪稱最新版的 " 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救誰 "。
三級警戒:
疑似劇本,或觸碰法律。
當地網信辦跟進,博主被調查。
事态步步更新。
誰能想到,吃瑞士卷,吃出這麼大個公共事件。
我已經為孩子做的夠多的了
我沒有那麼偉大
到底是女的太作,還是男的太摳?
到底是全職媽媽的價值不被看見,還是瑞士卷商家的精準營銷?
好吧。
今天 Sir 都不太想來争論這些話題。
且不說真假還沒有定論。
而是這件事一開始就充滿了迷惑——
我們為什麼,總是容易沉迷于 " 瑞士卷 " 式的互撕?
01
8 點檔 ×24 小時
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感受——
似曾相識啊。
之前 Sir 就刷到過,杭州一女子下班花了 149 元買榴蓮。
同樣遭到老公的一番教育。
她回怼:
也不知道是不是消費降級了,已婚女性的 " 奢求 ",從過去的榴蓮變成了現在的瑞士卷。
這種 " 查重率 ",只能屬于是可疑。
但之前,早就有太多的 " 八點檔熱搜 " 被實錘了。
比如 " 秦朗巴黎丢作業 "。
結果被證實是團隊的策劃。
事實上,在 " 秦朗 " 之前,早就有不止一次的丢作業事件。結局是 " 好心人 " 送回給小朋友,網友辣評:聽我說謝謝你。
怎麼樣?
是不是又似曾相識,你都能想象到,團隊是怎樣通過 " 大數據分析 ",總結以往的熱搜,創造新的爆款。
2016 年春節前夕。
一篇帖子火了," 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 "。
配以昏暗燈光下,面目難辨的年夜飯——
這在當年,也是頭條熱點。
城鄉差距、婚姻成本、愛情與面包 …… 這樣的話題在年關,被一個具象化的場景放大,網友也是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說:姐妹,趕緊跑,買當晚的站票。
後來發現,嗯——
而在今天的短視頻時代。
内容和話題的迭代速度更快。
類似的議題,也能夠更形象地被生活類博主,通過真人出鏡的方式呈現出來。
于是你看到了一條熱點生產的公式——
家庭矛盾 + 社會議題 + 情緒渲染。
不信?
Sir 給你驗算一下這個公式。
矛盾:父母;議題:老人贍養;情緒:委屈。
于是你得到了——
" 凌晨三點,我把 ×× 歲的老爸 / 媽趕出了家門。"
同樣的劇本,同樣的動情演繹,每個都急迫翻出自家那本 " 難念的經 "。
這次規模生產,被網友戲稱為 " 百登夜行 "。
再看一個。
矛盾:婆媳;議題:坐月子;情緒:乳腺通暢。
博主當初坐月子婆婆讓她吃泡面,現在婆婆住院她也用泡面伺候,主打一個以牙還牙,爽。
咱就是說你們怎麼都商量好似的全都在吃泡面,不會是有帶貨任務吧。
類似的還有,年邁老公出軌保姆。
隐忍多年我給老公拔了管,大仇得報。
你發現了沒有。
且不論真假。
當下最容易吸睛的這些新聞,都很家常,很沒營養,在傳播學上稱為 " 黃色新聞 "。
發源于 19 世紀普利策在《世界報》中的一個漫畫專欄,借 " 黃孩子 " 之口講述紐約新聞事件。
煽動性強,卻不需要嚴格具備新聞的五要素,純粹是對大眾趣味的無底線迎合。
或者我們更熟悉的說法。
就像是充滿了狗血和雞毛蒜皮的八點檔。
過去的八點檔,只是茶餘飯後。
而今天的 " 八點檔 " 在短視頻的信息流下,24 小時滾動播放。
02
審判生活,成了我們的最大興趣
能夠引起最廣泛、最強烈情緒的熱點。
似乎全部都指向了——
平常的個體,日常的行為。
傳媒學家鮑德裡亞認為,我們通過大眾媒體來認識世界時,真正的真實已經消失了,只能看見媒體所營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碼組成的 " 超真實 " 世界。
所有那些無解的疑惑、生活的憤懑、牛馬的喘息,都被 " 黃孩子 " 轉化成了朝向私人領網域的刀斧,毫無鋪墊,沒有因由,最終,也沒有了方向。
哪怕娛樂新聞。
你也能看到一個趨勢——
大家争論的東西,越來越瑣屑了。
以前的八卦頭條:明星曝光戀情、離婚、出軌、違法 ……
今天呢?
近期吵得最兇的娛樂新聞包括:
黃磊做飯,何炅 " 邪惡栀子花 "。
△ 萬眾期待的 " 邪惡栀子花 " 一朝反殺,視頻 AI 制作,大家注意識别,B 站 up 主:網絡衝浪能手
《花少》中的周雨彤是不是下頭。
甚至到了《再見愛人》,一檔明星離婚綜藝,誰能想到話題中心居然不是黃聖依、楊子等明星,而是之前聞所未聞的麥琳。
似乎男女都統一了陣線——太窒息了。
好吧。
這裡疊一個 buff,并不是 Sir 要 " 洗白 " 誰,說他們的表現完全沒有問題。
而是疑惑的在于。
如果放到十年、二十年前,誰能想到最火的娛樂新聞,明星 " 塌房 " 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做菜和旅遊呢?
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一舉一動都被放大鏡拿來觀察,進而審判。
為什麼 " 生活 ",成了今天最大的敵人?
為什麼我們争論來争論去,好像就只能圍繞一個個 " 瑞士卷 " 呢?
或許這才是更細思恐極的地方。
03
放過 " 瑞士卷 ",放過自己
當個體成為了最大的敵人時。
或許因為——
這是唯一,我們能看見、面對和讨論的對象了。
當人被瓦解成一個真正的原子。
他們不在能構築一個共同的公共空間,去面對更大的議題。
于是碰撞,就只能發生在原子和原子之間。
刷到了瑞士卷,一個不知道是真實還是擺拍的視頻,就不自覺地代入了某一方的視角,開始煞有其事地憤怒起來。
看《再見愛人》和《花少》,這會覺得麥琳是恐怖主婦,那邊又吐槽周雨彤陰陽怪氣,我們的三觀和怒火好像也只能如此了。
漢娜 · 阿倫特在《人的境況》裡指出——
公共世界是一個所有人共同的聚會場所,每個出場的人在裡面有不同的位置,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和聽,這是公共生活的意義。
私人生活則與之不同,它只提供固定的位置和視角。
所以我們看到,家庭是不平等的場所,而現代公共世界正是建立在對家庭的克服之上,允許人去產生一種廣泛的、平等的連接。
今天我們在輿論場看到的情況,和阿倫特提出的理想完全相反。
大家不是不在公共空間溜達了。
只是習慣了,即使在公共空間,你能夠談論的,仍然是無法說清的私人問題。
你當然可以說,瑞士卷事件,往小了說是兩性問題,往大了說體現了全職主婦的 " 普遍困境 "。
可困境又在于——
哪怕你知道這些問題,那你又有什麼進一步的方法,推動全職主婦在社會處境中,權利和福利的真正改善?
最悲哀的現實是。
我們知道,瑞士卷吃幾個,真的很無聊。
但除了這些無聊的事情,你根本沒有任何需要讨論和思辨的熱點可以關注。
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挂》。
小時候看不明白。
怎麼這些大宅裡的女人,格局都這麼小?
互相勾心鬥角,設計陷害,鬧出人命。
而争來争去,所獲得的權利地位——不過是點一道菜,洗一回腳。
被圈住的人是悲哀的。
悲哀不僅在于,ta 對外在的公共生活的缺失。
也在于,當 ta 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瑣碎之中的時候,會爆發出扭曲的執念,乃至吞噬自身。
值得嗎?
頌蓮,一個受過新式教育的女學生。
久而久之,她也成為了一只罐子裡鬥來鬥去的蛐蛐。
直到她看到,自己親手促成了三姨太的死,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命運和她是一樣的。
巨大的權力從頭到尾隐身。
留下的只有一道菜,一次洗腳,一回點燈(被那個老男人睡一回)——留給你們去争吧,用上你們全部的恨意——外面世界的一切都和你們無關。
是誰規定了她們只能過這樣的人生呢?
讓她們失去了正常的社會關系,正常的學習和就業機會,正常的公共參與,被迫圈地自萌、随處樹敵的原子化狀态。
阿倫特提醒我們——
人的積極生活,需要勞動和工作,更需要社會參與,行使自己應有的權利。
而不是像這樣——
所有人都做出一模一樣的行為,復制和傳播鄰居的觀點,人變得徹底私人化了,他們既被剝奪了觀看和傾聽他人的機會,也被剝奪了被他人觀看和傾聽的機會。
被完全囚禁在自己單一經驗的主觀性中,即使這種相同經驗被復制無數次,也無法改變其單一性的屬性。
當共同世界只在一個立場上被觀看,只被允許從一個角度上顯示自身時,它的終結就來臨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