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雷军发布“史上最强年报” 小米股价一年涨三倍,欢迎阅读。
Buff 叠满!小米要闯 " 产能、AI、具身智能 " 三道关
作者/ IT 时报记者 毛宇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3 月 18 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 2024 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财报。小米创始人、CEO 雷军称其为 " 小米史上最强年报 ",多项指标刷新小米历史纪录。
财报显示,2024 年小米实现总营收 365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5%,创历史新高。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亮眼,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 1090 亿元,同比增幅 48.8%。
小米汽车无疑是这张亮眼成绩单上最受关注的变量。全年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分部总收入 328 亿元,仅在 Q4 便贡献了 167 亿元。财报发布前的稍早时间,雷军透露,小米刚刚交付了第 20 万辆 SU7,并将 2025 年的交付目标大幅提升至 35 万辆。
发布近一年,小米汽车仍热度未减。3 月 17 日,《IT 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核心商圈小米之家发现,SU7 交付周期已延长至半年,SU7 Ultra 试驾也要等一个月左右。
然而,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2025 年,小米绕不开最热的 AI 赛道。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公司明确将 AI、作業系統和芯片列为三大核心技术方向,总研发经费的 25%(约 70 — 80 亿元)将投向人工智能领網域。但在智能驾驶领網域,小米能 " 后来居上 " 吗?而作为国内最早推出机器狗的厂商之一,宇树、智元等新兴创业公司在具身智能领網域的风头,也远远超过了 " 铁蛋 "。
2023 年 10 月 26 日,小米宣布将战略从 " 手机 X AIoT" 更新到 " 人车家全生态 ",能否在 2025 年将这个战略具象为更直观的财报数据,还要看雷军今年的关键落子。
汽车业务成就市值 " 神话 "
3 月 17 日,一家上海核心商圈的小米之家里,SU7 新色 " 璀璨洋红 " 吸引不少用户驻足围观。一名销售人员告诉《IT 时报》记者,目前 SU7 性能配置并未做调整,仅新色到店,销售依然火爆," 现在下定到提车至少需要等待半年 "。刚发布不久的 SU7 Ultra 也很受欢迎,销售告诉记者,SU7 Ultra 目前仅在上海部分门店做展示,试驾预约可能需要等待一个月左右。
次日,小米发布财报," 小米汽车单台亏损 4.5 万元 " 话题随即冲上热搜。数据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全年交付 136854 辆 SU7 系列,该分部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以交付量折算,单台平均亏损约 4.5 万元。
但如果将该数据与去年年中二季度财报对比,小米汽车业务正逐渐收缩其亏损面,从每台平均亏损 6 万元减少至 4.5 万元。财报显示,第四季度,小米汽车净亏损收窄至 7 亿元,较前三季度呈现明显改善趋势。
" 规模效应将成为扭亏关键。"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截至 3 月 18 日,SU7 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辆,旗舰车型 SU7 Ultra 更提前达成全年 1 万台销售目标。随着交付量向 2025 年 35 万辆目标跃进,研发成本(含智能驾驶、座舱系统等)、工厂建设、充电网络等前期投入将加速摊薄,待未来交付量逐渐提升,小米汽车盈利拐点可期。
尽管收入占比还不足 20%,但显然,汽车业务正成为小米资本市场价值重估的核心引擎。截至 3 月 19 日收盘,小米股价定格于 58.2 港元,比一年前上涨近三倍,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卢伟冰表示,在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协同下,汽车帮助小米品牌实现明显破圈。
产能仍存缺口
业绩趋稳之后,2025 年,小米汽车仍面临一场产能与交付的攻坚战。
据小米官方消息,已建成投产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一期工厂)占地 71.8 万平方米,额定年产能 15 万辆。目前通过 24 小时双班生产,当前月产能已提升至约 2.4 万辆。但若要实现 2025 年 35 万辆的年度目标,月均交付需接近 3 万辆,产能缺口仍超 20%。
新产能的希望来自小米汽车超级工厂的二期。2024 年 7 月,小米竞得北京亦庄新城一块约 52 公顷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预计于今年 6 月竣工投产。
3 月 19 日,市场再度传出消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于 3 月 11 日公布了规模约 52 公顷的地块规划方案,该地块毗邻小米在建的二期工厂。知情人士透露,由此小米汽车工厂(二期)总面积将扩展至约 105 公顷(105 万平方米)。这将是一期工厂的 1.5 倍。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合计额定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若叠加产能爬坡与生产优化,或有望触达 35 万辆目标。不过,据财报披露,今年年中小米还将正式发布首款 SUV 车型—— YU7,此前社交平台已有用户发帖称偶遇测试车上路,届时小米汽车工厂的产能压力或将 Buff 叠满。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坦言,目前小米内部对汽车业务没有设定非常明确的盈利时间表,但会努力改善该业务的盈利状况。
据了解,小米正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启动效率优化,试图通过双线推进产能爬坡与产品矩阵扩展,争夺市场視窗期。
从高端走向超高端
高光的汽车业务,似乎遮掩了小米手机的锋芒,但事实上,手机和 IoT 仍是小米盈利大头。
财报显示,去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 1918 亿元,同比增长 21.8%,毛利率达 12.6%。根据 Canalys 数据,2024 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稳居第三,市场份额为 13.8%。
卢伟冰表示,今年小米手机的全年出货量目标提升至 1.8 亿台,并向 2 亿台迈进," 在市场大盘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小米手机成长速度远高于大盘,小米的目标是每年提升 1% 的市占率,且随着国际化战略推进,平均单价也会提高,各业务间的协同效应会愈发显著 "。
进军高端机型市场,是小米在手机业务线上的决心。不久前推出的 Xiaomi 15 Ultra 便是小米的利器之一。有小米销售员告诉《IT 时报》记者,15 Ultra 已成为小米手机线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
卢伟冰透露,未来五年,小米将从高端迈向超高端,着力发展 6000 至 8000 元甚至 8000 元至 1 万元以上价格段的手机产品,同时将品类从手机、汽车拓展到其他品类,构建全生态高端化,并借助国际新零售的启动,进一步推动小米在国际市场的高端化发展。
摩根士丹利曾分析,小米的生态协同能力,可能改写电动汽车行业的盈利逻辑。
事实上,2024 年财报中,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是最大的惊喜,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全年收入达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 56.4%,空调、冰箱及洗衣机出货量增幅明显。
AI 与机器人的双线突围
不过,翻阅小米这份 " 史上最强年报 ",AI 与核心产品及场景的融合还缺了些亮点,尤其是 " 硬體 +AI" 的双线布局,如今面临多重挑战。
在大模型领網域,小米来得并不早。相较于阿里、百度等提前数年布局大模型的厂商,小米 2023 年才发布自研 13 亿参数大模型,智能座舱也有华为鸿蒙、小鹏 XNGP 等成熟方案在前,超级小爱的 " 智能化 " 仍被大量网友诟病。不过,小米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设备、用户、场景和数据,这为 AI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这一点从卢伟冰将小米未来重点方向确定为做好互動,尤其是 " 超级小爱 " 的产品化中可见一斑。小米若短期内无法实现 AI 产品化突破,恐将错失市场視窗期。
具身智能也是小米无法避开的话题。从手机到汽车,再到具身智能,似乎是全球车企形成的共识。2021 年,小米发布四足机器人 CyberDog(铁蛋),2022 年,发布人形机器人 CyberOne(铁大),近期,北京亦庄机器人基地也被曝启动产线调试,但何时量产,仍无消息。小米相关负责人透露,CyberOne 当前仍处于技术优化阶段,尚未进入量产准备期。
相较于汽车,机器人业务的风险更为具象。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外部采购,谐波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受制于国外厂商,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尚处市场教育阶段,且宇树、智元等创业公司已大出风头,而更关键的具身基座大模型以及数据集,小米也没有向外界透露更多消息。
反观友商特斯拉,在 2025 年 CES 上,特斯拉 CEO 埃隆 · 马斯克明确表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擎天柱)计划在 2025 年生产数千台,并于 2026 年、2027 年分别将产能提升至 10 倍(5 万 ~10 万台)和 50 万台以上,实现指数级增长。
虽然特斯拉经常跳票,但人形机器人赛道显然是个更好的故事,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而小米刚刚讲了一个开始,仍需在短期回报和长期战略之间找到平衡。
2025 年,小米的 " 后发突围 " 故事正迎来关键验证期。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小米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