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特斯拉杀手”布局中国市场?谁会是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的最大对手?,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旭
有 " 特斯拉杀手 " 之称的美国造车新势力 Lucid 正在计划进入中国市场。
据 CNBC 报道,在慕尼黑车展上,Lucid 首席工程师埃里克 · 巴赫(Eric Bach)接受采访时表示:" 每家汽车汽车制造商都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它将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快接受电动汽车的市场。"
Lucid 车型。图片来自官网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 Lucid 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市场,意味着其进入全球最大,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而特斯拉很可能不会是其最棘手的对手。
" 特斯拉杀手 " 布局中国?
作为一家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 一度有 " 特斯拉杀手 " 之称。无论是创立过程还是车型,一直在对标特斯拉。
Lucid 由特斯拉前副总裁兼董事——谢家鹏 ( Bernard Tse ) 和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铭 ( Sam Weng ) 两位华人于 2007 年创建,2016 年更名为 Lucid Motors。
Lucid 团队中硬體工程副总裁 Eric Bach、供应链管理副总裁 Peter Hasenkamp、销售总监 Doreen Allen 也都来自特斯拉。
不但从特斯拉挖人,Lucid 的车型和定位也瞄准特斯拉。2020 年 9 月,Lucid 发布旗下首款量产车型 Lucid Air,该车起售价 77400 美元,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 Model S。Lucid Air GT 版本最大续航可达 902 公里,最大充电功率达到 300 千瓦,20 分钟即可补充 300 英里(482 公里)续航。
Lucid 方面曾表示将推出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以生产售价低至 5 万美元的汽车。从高端车型入手,再向下扩大更多市场份额的打法,也与特斯拉如出一辙。
进入 2022 年,Lucid 在华布局陡然加速。
2022 年 5 月,有消息称 Lucid 已经招聘中国区 HR 负责人。2022 年 12 月,Lucid 发布招聘信息,岗位涉及軟體工程、公共政策、法律顾问、本地化工程、数字化、物流、供应、住宅充电产品等多个领網域。
Lucid 放出的招聘岗位。
从岗位設定来看,Lucid 着重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服务、充电设施布局以及供应链管理。此外,多数岗位要求精通中英双语,或者在中国企业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今年 6 月,前集度汽车副总裁朱江加入 Lucid 并负责中国业务。此前,朱江曾在蔚来、福特高层就职。至此,Lucid 通过一年时间完成了其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的铺垫。
持续亏损,销量不及特斯拉零头
尽管已经做了布局,但 Lucid 迟迟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昔日的 " 特斯拉杀手 ",如今和特斯拉的差距越来越大。
Lucid 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全年,Lucid 一共生产 7180 台 Lucid Air,交付 4369 台。今年上半年,产量 4487 辆,交付则仅有 2810 辆。作为对比,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交付 88.9 万辆,Lucid 的交付量不及其零头。
为获得更多资金,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一样,Lucid 也选择登陆资本市场。2021 年 7 月,Lucid 股票正式在纳斯达克进行交易。
上市首日收盘股价 26.83 美元,总市值超 400 亿美元。但需求不足等因素,让 Lucid 的股价备受打击。截至 9 月 8 日美股收盘,股价跌 2.67% 报 5.84 美元,市值仅剩 133.31 亿美元。
截至 9 月 8 日收盘,Lucid 股价下跌 2.67% 至 5.84 美元。
目前,Lucid 仍在持续亏损。财报显示,Lucid 在 2023 年上半年营收 3 亿美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 1.55 亿美元;运营亏损为 16.1 亿美元,上年同期的运营亏损为 11.57 亿美元;净亏损为 15.44 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 3 亿美元。
成本压力之下,今年 3 月 Lucid 披露将裁员约 1300 人以节省开支。Lucid 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檔案中表示,预计裁员将在第二季度末基本完成。檔案还提到,公司计划花费约 2400 万 -3000 万美元用于 " 与员工转岗、遣散费、员工福利和基于股票的报酬相关的费用 "。
需求不振叠加财务压力,在坏消息不断的当下,进入中国市场似乎是 Lucid 难得的好消息。
Lucid 的对手,不止特斯拉
谁将是 Lucid 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对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时代财经表示:特斯拉仍会是其最大对手。" 计划推出 2 万美元车型以及引入中国车企前高管,是 Lucid 为适应中国市场所做的举措。"
Lucid 曾经处处对标特斯拉,但随着中国车市内卷程度加深,棘手的对手已经不止特斯拉一个。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时代财经分析称,对于 Lucid 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将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市场已经有很多强大的电动汽车品牌,如特斯拉、比亚迪等。这些品牌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市场份额也在扩大,Lucid 集团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与这些品牌竞争。"
成都车展上的高合 HiPhi Y,时代财经 摄
今年 7 月,定位高端的高合汽车推出第三款车型 HiPhi Y,指导价 33.9 万 -44.9 万元。9 月 1 日,高合表示:HiPhi Y 今年 8 月交付量总计交付 1021 台,上市后首个完整月交付即破千,后续产能不断爬坡,用户交付将进一步加速。
Lucid 的季度销量仅略高于高合单款车型的月度销量,这对于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来说压力巨大。
Lucid 曾表示将推出 5 万美元左右的车型,约合人民币 35 万元。" 蔚小理 " 等造车新势力均在这一价格区间进行了布局,其中理想销量已经月销 3 万,蔚来 8 月销量接近两万台,小鹏也超过一万台,这些都是横在 Lucid 面前的 " 大山 "。
Lucid 在售产品仅 Lucid Air 一款车型,持续亏损也为车企的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Lucid 想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难度可想而知。正如巴赫所说:"Lucid 公司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还没有特定的日期,因为需要做好准备。如果以错误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可能会犯很多错误。"
不过,按照巴赫的说法,Lucid 在考虑将其产品扩展到价格较低的市场,也即大众市场。" 该市场的汽车售价约 2 万美元,但这需要一些时间。"
对此,江瀚认为,2 万美元的价格区间可能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 在中国,中低端电动汽车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因此 Lucid 的这款车型可能会吸引一些年轻消费者和首次购买电动汽车的人。" 可见," 走量 " 或将成为 Lucid 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
图片来自 Lucid 官网。
作为一家美国造车新势力,中国市场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崔东树指出,截至目前,2023 年新车推出 92 款,其中纯汽油车 25 款,仅占 27.2%。这一数字表明纯燃油车市场份额急剧萎缩,新能源车成为车企的重点转型方向。今年新车推出节奏中,纯电动车超越了燃油车,插混也远超普通混动车型。
乘联会近日发文表示,预计 2023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850 万辆,狭义乘用车销量为 2350 万辆,年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达到 36%。
由此来看,在 Lucid 之外,不排除有更多新能源品牌来中国淘金,从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