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特斯拉殺手”布局中國市場?誰會是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的最大對手?,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旭
有 " 特斯拉殺手 " 之稱的美國造車新勢力 Lucid 正在計劃進入中國市場。
據 CNBC 報道,在慕尼黑車展上,Lucid 首席工程師埃裡克 · 巴赫(Eric Bach)接受采訪時表示:" 每家汽車汽車制造商都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它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快接受電動汽車的市場。"
Lucid 車型。圖片來自官網
在業内人士看來,如果 Lucid 将業務拓展至中國市場,意味着其進入全球最大,同時也是競争最激烈的市場,而特斯拉很可能不會是其最棘手的對手。
" 特斯拉殺手 " 布局中國?
作為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 一度有 " 特斯拉殺手 " 之稱。無論是創立過程還是車型,一直在對标特斯拉。
Lucid 由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謝家鵬 ( Bernard Tse ) 和甲骨文前高管——溫世銘 ( Sam Weng ) 兩位華人于 2007 年創建,2016 年更名為 Lucid Motors。
Lucid 團隊中硬體工程副總裁 Eric Bach、供應鏈管理副總裁 Peter Hasenkamp、銷售總監 Doreen Allen 也都來自特斯拉。
不但從特斯拉挖人,Lucid 的車型和定位也瞄準特斯拉。2020 年 9 月,Lucid 發布旗下首款量產車型 Lucid Air,該車起售價 77400 美元,主要競争對手包括特斯拉 Model S。Lucid Air GT 版本最大續航可達 902 公裡,最大充電功率達到 300 千瓦,20 分鍾即可補充 300 英裡(482 公裡)續航。
Lucid 方面曾表示将推出下一代電動汽車平台,以生產售價低至 5 萬美元的汽車。從高端車型入手,再向下擴大更多市場份額的打法,也與特斯拉如出一轍。
進入 2022 年,Lucid 在華布局陡然加速。
2022 年 5 月,有消息稱 Lucid 已經招聘中國區 HR 負責人。2022 年 12 月,Lucid 發布招聘信息,崗位涉及軟體工程、公共政策、法律顧問、本地化工程、數字化、物流、供應、住宅充電產品等多個領網域。
Lucid 放出的招聘崗位。
從崗位設定來看,Lucid 着重在中國市場的本地化服務、充電設施布局以及供應鏈管理。此外,多數崗位要求精通中英雙語,或者在中國企業有兩年及以上工作經驗。
今年 6 月,前集度汽車副總裁朱江加入 Lucid 并負責中國業務。此前,朱江曾在蔚來、福特高層就職。至此,Lucid 通過一年時間完成了其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的鋪墊。
持續虧損,銷量不及特斯拉零頭
盡管已經做了布局,但 Lucid 遲遲沒有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昔日的 " 特斯拉殺手 ",如今和特斯拉的差距越來越大。
Lucid 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全年,Lucid 一共生產 7180 台 Lucid Air,交付 4369 台。今年上半年,產量 4487 輛,交付則僅有 2810 輛。作為對比,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交付 88.9 萬輛,Lucid 的交付量不及其零頭。
為獲得更多資金,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一樣,Lucid 也選擇登陸資本市場。2021 年 7 月,Lucid 股票正式在納斯達克進行交易。
上市首日收盤股價 26.83 美元,總市值超 400 億美元。但需求不足等因素,讓 Lucid 的股價備受打擊。截至 9 月 8 日美股收盤,股價跌 2.67% 報 5.84 美元,市值僅剩 133.31 億美元。
截至 9 月 8 日收盤,Lucid 股價下跌 2.67% 至 5.84 美元。
目前,Lucid 仍在持續虧損。财報顯示,Lucid 在 2023 年上半年營收 3 億美元,上年同期的營收為 1.55 億美元;運營虧損為 16.1 億美元,上年同期的運營虧損為 11.57 億美元;淨虧損為 15.44 億美元,上年同期的淨虧損為 3 億美元。
成本壓力之下,今年 3 月 Lucid 披露将裁員約 1300 人以節省開支。Lucid 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中表示,預計裁員将在第二季度末基本完成。檔案還提到,公司計劃花費約 2400 萬 -3000 萬美元用于 " 與員工轉崗、遣散費、員工福利和基于股票的報酬相關的費用 "。
需求不振疊加财務壓力,在壞消息不斷的當下,進入中國市場似乎是 Lucid 難得的好消息。
Lucid 的對手,不止特斯拉
誰将是 Lucid 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對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時代财經表示:特斯拉仍會是其最大對手。" 計劃推出 2 萬美元車型以及引入中國車企前高管,是 Lucid 為适應中國市場所做的舉措。"
Lucid 曾經處處對标特斯拉,但随着中國車市内卷程度加深,棘手的對手已經不止特斯拉一個。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時代财經分析稱,對于 Lucid 來說,進入中國市場将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市場已經有很多強大的電動汽車品牌,如特斯拉、比亞迪等。這些品牌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市場份額也在擴大,Lucid 集團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與這些品牌競争。"
成都車展上的高合 HiPhi Y,時代财經 攝
今年 7 月,定位高端的高合汽車推出第三款車型 HiPhi Y,指導價 33.9 萬 -44.9 萬元。9 月 1 日,高合表示:HiPhi Y 今年 8 月交付量總計交付 1021 台,上市後首個完整月交付即破千,後續產能不斷爬坡,用戶交付将進一步加速。
Lucid 的季度銷量僅略高于高合單款車型的月度銷量,這對于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來說壓力巨大。
Lucid 曾表示将推出 5 萬美元左右的車型,約合人民币 35 萬元。" 蔚小理 " 等造車新勢力均在這一價格區間進行了布局,其中理想銷量已經月銷 3 萬,蔚來 8 月銷量接近兩萬台,小鵬也超過一萬台,這些都是橫在 Lucid 面前的 " 大山 "。
Lucid 在售產品僅 Lucid Air 一款車型,持續虧損也為車企的發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Lucid 想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難度可想而知。正如巴赫所說:"Lucid 公司對于進入中國市場還沒有特定的日期,因為需要做好準備。如果以錯誤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可能會犯很多錯誤。"
不過,按照巴赫的說法,Lucid 在考慮将其產品擴展到價格較低的市場,也即大眾市場。" 該市場的汽車售價約 2 萬美元,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對此,江瀚認為,2 萬美元的價格區間可能更符合中國市場需求。" 在中國,中低端電動汽車市場有很大的潛力,因此 Lucid 的這款車型可能會吸引一些年輕消費者和首次購買電動汽車的人。" 可見," 走量 " 或将成為 Lucid 扭虧為盈的重要手段。
圖片來自 Lucid 官網。
作為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中國市場無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崔東樹指出,截至目前,2023 年新車推出 92 款,其中純汽油車 25 款,僅占 27.2%。這一數字表明純燃油車市場份額急劇萎縮,新能源車成為車企的重點轉型方向。今年新車推出節奏中,純電動車超越了燃油車,插混也遠超普通混動車型。
乘聯會近日發文表示,預計 2023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850 萬輛,狹義乘用車銷量為 2350 萬輛,年度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 36%。
由此來看,在 Lucid 之外,不排除有更多新能源品牌來中國淘金,從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