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滴滴继续“瘦身”以聚焦主业,即将出售智能座舱相关资产,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 8 月 27 日讯(记者 张晗)分析市场环境变化,梳理业务边界,滴滴的调整还在继续。
当地时间 8 月 26 日,据路 · 透社引用三位知情人消息,滴滴正在计划将其智能座舱相关资产出售给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avInfo)旗下的子公司四维智联(AutoAI),进而换取四维智联的股份。作为交易的一部分,滴滴还计划向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的四维智联投资超过 2 亿元人民币。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四维智联从滴滴收购的智能座舱相关资产后续将进行批量生产;另一名知情人士补充道,如果此次资产出售和投资顺利进行,滴滴将成为四维智联的第二大股东。
四维智联由四维图新原智能网联业务分拆成立,为汽车客户提供智能座舱领網域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另外,消息人士指出,这份交易涉及的资产估值近 5 亿元人民币,计划在未来几天宣布。
蓝鲸新闻记者对此向滴滴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尽管交易双方都未对消息做出回应,但消息本身已经在资本市场显示出一定的威力。8 月 27 日,四维图新短线拉升涨超 5%,截至午间收盘,四维图新报 7.32 元 / 股,上涨 2.81%,总市值约 174.05 亿元。就在前一日,四维图新刚刚收获一个涨停板。今年 2 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四维图新提问:请问滴滴打车的地图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吗?公司回复表示:双方为合作伙伴,公司一直为其提供数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去年年初恢复 App 上架之后,滴滴便开始进行了业务调整。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是去年 8 月 28 日,滴滴放弃自己的造车梦,以 58.35 亿港元的价格将其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出售给了小鹏汽车。这笔交易也意味着滴滴开始收缩业务边界,重新规划发展路径。结合滴滴前一段时间以来释放的种种消息来看,网约车业务将是滴滴现阶段的重心所在。
据《晚点 LatePost》2023 年 10 月消息,滴滴未来三年对中国出行业务分别制定了日单量增长目标:2023 年计划增长 45%,2024 年和 2025 年每年分别增长 10% — 15%。这是滴滴自 2020 年提出 "0188" 目标之后再次对外重提增长计划。
在滴滴披露的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交易额和订单量正是其想要突出向外界展示的亮点。
按照滴滴上周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2024 年第二季度,包括中国出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核心平台交易量为 38.75 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 17.4%,中国出行业务日均单量为 3300 万单;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 963 亿元,同比增长 14.7%,净利润从去年同期亏损 3 亿元转为盈利 14 亿元。在披露 2023 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时,滴滴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程维表示," 进入 2024 年,我们将继续专注主业,推进国内国际业务健康发展,推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乘客、司机和生态伙伴。"
滴滴诞生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初期,早期在资本的扶持下,靠着烧钱大战赢得市场,也坐上了出行市场 " 老大哥 " 的位置。但在 2021 年其 App 一度下架之后,像高德地图这样的网约车聚合平台,和曹操出行等背靠传统车企的网约车平台等快速抢占市场,再次回归之后的滴滴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市场竞争局势。
今年 5 月 19 日,程维发布全员信宣布其多年老搭档柳青的职位变动,信中提到,程维决定升任柳青为公司永久合伙人,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和总裁。这封内部信上的人事调整,也意味着滴滴新一轮变化的开始。
在路 · 透社报道滴滴出售智驾和座舱资产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滴滴也同步在进行着网约车服务的更新调整。8 月 9 日,滴滴公众号发文称滴滴包车开始在全国 44 座城市陆续上线,滴滴包车提供经济 5 座、舒适 5 座和商务 7 座三种车型,每种车型共有 6 种套餐选择,包括 4 小时 50 公里、4 小时 100 公里、8 小时 100 公里、8 小时 200 公里、10 小时 125 公里、10 小时 250 公里。以苏州为例,滴滴包车经济座 4 — 10 小时的各类套餐,价格在 269 元 -686 元之间。另外,滴滴在 7 月初发起过公众评议会 " 您希望滴滴提供哪些功能 " 的话题投票,包括女乘客可选女司机、拉车异味、宠物快车等,蓝鲸新闻记者了解到,选定女司机功能已经于近日开启了小范围的内测。
抓紧网约车大盘,在更加合适的位置上发展其他业务,或许是滴滴认为更重的事情。以此次出售智驾和座舱资产为例,按照知情人的说法,若此次资产出售和投资顺利进行,滴滴将成为四维智联的第二大股东,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包括网约车和智能驾驶在内的多个领網域探索战略合作。同时,四维智联的母公司四维图新是宝马和梅赛德斯 - 奔驰等汽车制造商的客户,同时也是地图数据和其他軟體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主要和百度与腾讯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