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许多人宁愿累死,也不愿意主动思考,欢迎阅读。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 初心
第 7628 篇深度好文:4405 字 | 11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类似吐槽:上班打卡下班到家,动不动加班、996、007,工作压力很大。这么累,不知道意义是什么。
要挣钱养家,要考虑未来,要实现价值。这些每个人都知道,但还是很焦虑啊:未来在哪里?距离有多远?努力有效吗?真能实现吗?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只能摇头,无法给出自己的答案。
手头忙碌,精神空虚,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怎么办?
其实,你才是圆心,工作是围着你转的。
一、不要等到结局注定,才去后悔反思
有句话我们可能听过无数次:你不是在为公司打工,你是在为自己打工。所以,要认真工作,多干点活,在工作中成长进步。
好吧。听到这里,你一定会想:这人真坏,又来 PUA 我,又来剥削我的剩余价值了。
但是,你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工作,确实占据了人生的很大一部分。这就是现实。
首先,我们理性地计算一下。假设你每天工作 8 个小时,每周上 5 天班,每年工作 50 周(假设每年假期累计为两周),连续工作 40 年,你的工时将达到 8 万小时。
而且,这还是在职场人的 " 理想状态 " 下。毕竟能每天卡点工作 8 小时的人,并不多。很多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 50 个小时,一生至少要工作 10 万个小时。
按 80 岁来算,人的寿命大概是 70 万小时。再减去每天 8 小时的睡眠时间(累计约 23.4 万小时),剩下约 46.6 万小时。
付出的时间太多了。这意味着,不管你喜不喜欢,工作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但是,我们太忙了,没有时间思考工作本身的意义。
纷至沓来的眼前事,像一个线球,把我们困在里面。想要出去,就得去剪断那一根根线。一根,两根,三根……剪完一根,不等歇一会儿,下一根又冒头了。再剪断它。
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快速地吸食着你的生命,毫不客气。
不要等到结局注定的时候,才去后悔反思。
很多人认为,创业才是给自己干活,打工都是给别人干的。这种说法不算错,但也不全对。
举个例子。今年 AI 极度火热,这个赛道一时间崛起了众多创业公司。但是,绝大多数的创始人都是大公司的原高管,很多人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
试想,一名大厂的普通员工出来创业的话,能拿到融资吗?能组建一个优秀的创始团队吗?能管理好公司吗?
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一份收入、一段履历。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形成的思考方式、做事逻辑、管理能力,以及对行业本身的认知积累,都是支撑你今后走向更好人生的资产。
别浪费了这份资产。
时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把时间投入到一份工作、一份事业中,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最昂贵的投资。
既然投入不可挽回,为什么不能把收获最大化呢?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除非你真的要辞职,并且从此远离职场。
如果你不是要这么做,那就用好这份工作,或者把它设计成 " 你的 " 好工作。
好工作,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
二、找到自己的雪道,努力才会有方向
一份怎样的工作,我们会认为是好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这个条件,恭喜你。但是,绝大部分人无法得到这样的工作。
既然如此,不妨换个思路看待好工作。
如果一天的工作时间按 8 个小时算,有的人只卖了一次,就是俗称的 " 打工人 "。用一天的工作时间,换了一天的钱。
但是,有的人可以把这 8 个小时卖两次。严格来说,这也是打工人。
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过工作,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技能、经验、资源等等,获得了积累和成长,为以后打下了基础。比如,从基层员工升到了高管职位。
还有一种人,可以把时间卖 3 次甚至更多次。如何理解?
不仅赚到了钱,也获得了经验,还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比如董宇辉。
一天只有 8 小时,何不多卖几次?卖的次数越多,你的 " 工作资产 " 就越丰厚。
就像滚雪球。在一个长坡厚雪的道上,才能越滚越大,越滚越快。
那么,你的雪道在哪里?
一位日本的临终护士统计的,90% 的临终老人后悔年轻时缺少努力的方向。
你的目标,就是那条雪道。有一个好目标的人,才能不浪费每一步、每一天。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
目标不是随意制定的,要从使命、愿景入手,一步一步往下拆解。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你是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你的使命,是为人才赋能、为业务赋能,让人才在企业里有事干、有梦想、有激情、有能力。
这个使命,是你个人以及部门轻易不改变的长期目标。而现在,你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只能完成使命的一小部分。怎么办?
那就向下找到愿景。愿景,是你的中期目标,是完成使命的 " 前一站 "。
比如,帮助公司建立完备的人才梯队。但人才梯队,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建好的,你可能要花 3 年、5 年,怎么办?
再往下走,找到愿景的 " 前一站 "。比如,1 年之内,用核心人才匹配所有的关键岗位。这个,就是你的目标。
那么,做好哪些事,目标才算是完成了呢?你需要关键结果,来支撑实现目标。
比如,盘清楚公司 10 个关键岗位的人才画像,招聘 20 个候选人,等等。关键结果,一定要是可衡量的。
人的迷茫,往往来自看不到目标、看不清路径。
从使命、愿景,一步一步拆解到目标、关键结果。有了这个 " 化虚为实 " 的过程,你就可以瞄着那个靶心,大干一场了。
除了岗位职责,如果你有其他使命、愿景、目标,也可以这样拆解。
比如,你的目标是 10 年内成为某公司的人事总监。那什么可以支撑你实现这个目标呢?可能是大厂的人事职业经历,可能是相关资格证书,可能是学历,等等。
而这些,还可以继续往下拆。比如,如何才能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呢?达到从事本职业的年限标准,参加正规培训并完成课时数,取得结业证书,等等。
甚至,你可以一直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要实现什么结果。一梳理你会发现,对于目标你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好的目标和关键结果制定完毕后,接下来的 365 天,甚至两年三年,你就知道怎么过了。
三、不断校准自己的目标
谈起定目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SMART 原则。如果只针对纯粹的目标来说,SMART 原则会很好用。
但是,我们不仅仅要设立目标,也要思考支撑目标实现的关键成果。它俩不是一回事,必须要分别定义。
所以,可以采用 CLASSIC 标准。
有价值的(customer-oriented):无论是目标还是关键成果,创造价值是最终的目的。
有数量限定(less):少而精,拒绝面面俱到。例如,同一时期目标的数量不超过 5 个,同一目标下的关键成果不超过 4 个。
有承接的(aligned):目标和关键成果互相承接。
鼓舞人心的(stimulating):目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自己为之奋斗。
简明易记(simple):目标简洁易记,能够让人脱口而出。
有挑战性(incredible):够一够,摘桃子。
具体(concrete):成果尽可能量化,用数据说话。
在定目标和关键结果的时候,一定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想清楚,必须要有逻辑清晰的因果关系。
定目标时想不清楚,过程管理就很痛苦。可能忙忙碌碌挺长时间,一直没有达成关键结果,跟目标的距离还是那么远。
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引发很大的精神内耗。根上错了,后面的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另外,目标在过程中是可以不断校准的。比如,你刚开始想成为市场总监,但执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某些特质不适合这个职位。而且从各方面看,你反而适合做一名运营总监。
不必为难自己,你可以调整方向。目标不是死的,它的最大作用,是牵引你的前进方向。但目标调整后,关键结果也要跟进调整。
四、步步为营,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
如图所示。图一是传统的任务导向,如果采用这种方式,那你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而任务本身,却很容易与目标偏离方向。
图二是单纯的目标导向。虽然是朝着目标努力,但是衡量的方式只有 " 完成 " 或 " 没有完成 "。
而且没有拆分,可能你努力很久,依然感觉与目标距离很远,遥遥无期,不知道自己离目标还差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走弯路,或者中途放弃。
而图三,就是目标和关键结果。从 0 出发,你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离 100% 还差多少。你可以先确保完成 0.3 目标和 0.5 目标,再争取完成 0.7 目标,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1.0 目标。
举个例子,假如你目前的级别是 P5,正常情况 3 年升一级。如何理解目标呢?
通常来说,0.3 目标是低于正常发展预期。比如,3 年后,还是 P5。
0.5 目标,应该是按照目前情况正常发展可以达成的目标。比如,3 年后,正常晋级 P6。
0.7 目标,则是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才有机会达成的目标。比如,3 年后,成为 P7。
最终的 1.0 目标,是需要非常努力再加上一些运气才有可能达成的目标。比如,3 年后,已升至 P8。
这是步步为营的过程,"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
但是,一定要分清楚目标管理与个人计划的区别。
个人计划更偏向于具体事情,比如计划今天完成哪项工作。而目标管理首先要思考目标,由目标驱动再去思考具体做什么。
个人计划的具体任务分解,是直接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详细地列出来,比如一个清单。而目标管理强调围绕目标,列出支撑目标实现的关键成果。
个人计划只是一种有条理的思考方式,计划本身对成果作用不大,不是说计划清晰了,结果就一定好。
而目标管理,是要把目标分解成具体可衡量的指标,也就是关键结果的设定。结果拿到了,目标就一定能完成。
五、如何验证目标管理的有效性?
实现目标的过程,主要有 4 个重点动作:确定目标,設定关键成果,列出行动计划,复盘检查。
那么,如何验证你的目标管理是否有效呢?
第一,你是否有一个笃定的目标。
目标不笃定,就很被动,就容易摇摆。九九八十一关,关关难过,每一难都会诱惑你放弃。
第二,你的关键成果是否最优。
目标定了之后,关键成果就是解决方案。两者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以,你需要尽可能收集信息,比如向公司老员工、行业前辈请教,来帮助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执行过程是否精确。
关键成果,是对目标进行的完美的理性逻辑拆解。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从具体事的逻辑出发,拆到简单事情重复做的地步。
比如,你要完成 500 万的销售订单,其实路径也就这几步:电话沟通——确认意向——线下拜访——解决需求。
再就是,执行过程要坚定,不要偏离,被短期利益诱惑。比如,突然来了一个单子,但他本身不是你的目标客户,你也没有做好服务他的各方面准备。贸然接单,弊大于利。
能走的路太多,反而意味着你无路可走。
第四,自己是否足够被激发。
目标和关键结果,一定是能让你心潮澎湃的,想起来就充满了干劲。
第五,是否能真实面对自己。
这个目标真的是你渴望的吗?过程中有没有给自己找过借口?你真的克服惰性了吗?用尽一切办法了吗?
特别在复盘自己的时候,颗粒度一定要非常细。诚实看待自己,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结语
好工作,是以终为始设计出来的。设计的本意,是做好自己的目标管理,保持对工作的主动性。
而主动性,对人来说是一种觉醒。工作的标准和边界,由你来探索和拓展,不再是完成工作任务那么简单,它们都会变成你的资产。
主动性,分为 4 个层级。
零级的人,只会被动等待,没有任何提前规划的意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被事推着走。
主动性一级的人,能自主行动,自觉做好眼前的事。跟事一起走。
主动性二级的人,能主动思考、快速行动,有一定的规划能力。拉着事,往前走。
主动性三级,是最高层级。从来不会等着事情发生,会主动谋划设计自己要做的事。走在事情的前面,让事情跟着他走。
一旦你不再被事推着走,你就拥有了主动性。有主动性的人,才有选择权。
所以,这才是更好的顺序:目标在前,牵引着你;你在中间,拉着事走;事在身后,跟着你走。
只有这样,你才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从现在开始吧!
9 月 16 日,笔记侠 "AI 新视野,增长新势能 " 第二届新商业智能大会,将在杭州宝盛水博园大酒店举办。
众多行业大咖、一线企业、初创公司在这里聚集,分享彼此对 AI 的认知和经验,帮你发现 AI 带来的增长势能,看到未来,融入未来,成为未来!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点赞、在看,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