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内娱女演员天花板,也被拉下了神坛,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最近,内娱出了一件「怪事」。
六年前的老剧《如懿传》,突然被骂上了热搜。
而且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豆瓣最新评论,全是一星差评。
还衍生出一门「懿学」。
主演周迅口碑大崩盘。
从剧内的状态、人设,审判到戏外的情感经历。
甚至,不少人质疑其演技被高估、「没作品」。
周迅工作室官微也已经被攻陷。
评论区出现大量的嘲讽、P 黑图 ……
说实话,我有点懵。
怎么就闹到这种局面?
今天就让隔壁鱼叔来一起吃吃瓜——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经过。
起初是某位视频博主去年出了一期《如懿传》吐槽。
却在评论区受到质疑,索性怒出一系列相关吐槽回怼。
随后阵营扩大,各路博主陆续加入。
于是,吐槽《如懿传》变成了团建项目。
小到道具细节,大到整部剧的剧情和主题,都接受了全方位审判。
原本,这事不算出圈。
但两个月前,部分吐槽视频被投诉下架,又让讨论度加温。
最近,相关事件突然上了热搜,加速出圈。
发展至今,剧和演员都已被骂飞。
到底在骂啥呢?
女主角如懿的人设,首当其冲。
部分观众觉得这个角色:白莲花、绿茶、大婆、自私、虚伪、窝囊、双标 ......
不想宫斗,只想男人。
自己人淡如菊,坏事别人替她办,还要被她站在道德高地上斥责。
被拿来跟其他宫斗剧主角对比。
如懿的「恋爱腦」也仿佛深入骨髓。
成为皇后之后,如懿极力维护皇权。
跟隔壁甄嬛的屠龙、魏璎珞的算计相比,显然不够先进。
于是连带着剧集主题,也被视为封建糟粕。
同时,部分观众对角色的厌恶和对剧集的不满漫溢到演员身上。
形成了对周迅的「塌房」围剿。
比如剧中如懿一角年龄跨度大,少女时的她与周迅状态不符。
于是「装嫩」「嘟嘟嘴」被嘲,连手部动作也成了「鸡爪子」。
对面部表情的处理,也由「呆滞」发展到「演技差」。
同时,角色的不讨喜被归咎于演员的理解能力。
网友还挖出周迅在一档节目中提到改剧本,以此嘲讽她的浅薄认知导致主角被改成了「白莲花」。
到这,讨论还算围绕着剧集展开。
但眼下,审判似乎变成了全面讨伐。
一方面,针对周迅的演员身份。
质疑她自带造型团队,又擅改剧本,不仅造成角色失败还是耍大牌的表现。
尤其是当年剧集开播前后,曝出周迅片酬近一亿(后被辟谣)的消息又被翻出。
这让她与剧一起,都显得愈发不可原谅。
另一方面,针对周迅的私生活。
对如懿一角的诠释,被质疑投射了她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于是周迅的各路情史被挖,《如懿传》也被说成自传。
至此,戏内外的周迅都成了有腐朽感情观的「大婆」。
曾经灵气四溢的天才演员,华语影史上首位三金满贯影后,变成单纯运气好的草包。
似乎是一夜之间,名声彻底臭了。
真的有这么差吗?
我抱着怀疑,再次打开《如懿传》。
发现有些吐槽,确有其实。
比如跟有嚼劲的《甄嬛传》相比,这部剧的制作确实粗糙很多。
台词半白半文,还总文不对地方。
称谓错漏百出,人物不今不古。
仪态几乎没有,体统教养全部忽略。
太后提裤子坐下骂街,皇帝总爱亲自下场踹人。
宫斗剧情,也单调拖沓。
翻来覆去就是怀孕、流产、生孩子、死孩子。
女主角如懿的人设,也的确不符合当下偏好。
这是一个在宫斗剧里反宫斗的角色。
不要位份要情分,不要权力要情义。
放在部分观众眼里,就是要男人不要事业的恋爱腦。
被诬陷不解释不反击,只有委屈和无奈,所以有了窝囊懦弱之感。
而后期为自保为救人的一些被动选择,又生出又当又立的味道。
可抛开剧情谈人设,属于硬杠。
我复习完剧,发现如懿的人设或许有争议,但动机与行为始终自洽。
比如她不斗,是站在人物视角看确实没必要斗。
她与丈夫弘历从青梅竹马到少年夫妻,二人始终心意相通。
迈入婚姻之前,她又得到了郑重的承诺和巨大的安全感。
如懿的前期失宠,也是二人商定的结果。
每到关键时,弘历又确实站在如懿一边,全权信任她。
换句话说,俩人仿佛在这套皇权游戏里,心照不宣地演出假装不相爱的戏码。
任凭旁人姿态慌张争宠夺爱,但他们心里确认彼此的重量。
才有所谓人淡如菊的底气,毕竟人不需要去争已经得到的东西。
而周迅的演技,也根本不像吐槽说得那样差。
她对情绪的把握依然准确,自然又没有程式化的刻意。
被骂成这样,我觉得另有其因。
这次复习完《如懿传》,总觉得这部剧给人太多的割裂感。
比如剧集定位。
比起宫斗,这部剧更像一曲文艺的「兰因絮果」婚姻挽歌。
主角不在争宠的宫斗游戏里,而只在与丈夫的婚姻中。
她不求权,只求「一生一次心意动」,爱时全心以待。
而当对方被权力腐蚀得面目全非,爱情消亡情义不在只剩疲惫厌烦。
如懿懒得恨,无力怨。
后位荣华全抛却,只想速速断开一切连接。
爱情的消亡话题具有普世性,原应引起共鸣。
可惜又被放置在了似乎最不需要爱情的帝王婚姻中。
在万艳同悲的后宫里,为性命攀附、为家族牺牲的女人不胜枚举。
对比之下,为爱情而活太过幸运、奢侈、天真。
因而让故事主线有了孤立风险,更难让观众代入。
想要弥补,便要在剧作上增加观众认同感。
比如铺垫好如懿的性格与爱情部分,增强主角行为的必要性。
或是如懿虽然心里知道不需要争,面上仍该做出争的姿态安抚人心。
如此才更符合逻辑,也能让宫斗成立,符合观看者预期。
可惜,剧作逻辑也同主角处境一样矛盾。
重要的铺垫部分是后来补拍,打磨仓促,也让演员状态更差。
后期如懿的受难也大多被动。
她喜欢帮人,却吝啬自卫,只好让他人宫斗代偿。
矛盾背后欠缺的,是再好的爱情也需经营的主角主体性。
所以在观众眼中,如懿或许是另类的宫斗样本,却也是丧失生机的主角。
而周迅与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有风格上的割裂。
第一次出演宫斗剧,她仍保留着电影表演技巧。
克制开合,注重眼神。
导演还有意在视听上与之配合。
但与剧中其他演员,显然有画风上的差别。
可想而知,又加剧了主角的孤立感。
几重割裂,加之剧作并不过硬,自然埋下翻车风险。
但发展到如今,却也有些走样。
所谓的吐槽,一开始还有剧情可依。
但不久之后就变成了恶意的人身攻击,只为丑化以达到玩梗目的。
基于反对此和版权问题的下架事件,又被用来挑动情绪。
所谓的一亿片酬也早被辟谣。
霸凌同组女演员和耍大牌质疑,也是对幕后采访的断章取义。
如此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阵仗,确实反映出这些年内娱风向的一些变化。
首先,部分观众的观剧标准跟之前已大有不同。
毕竟女性意识觉醒,阶级意识加深。
恋爱腦大多被审判,断情绝爱搞事业成了真清醒。
观众越来越青睐有攻击力的主角,也更共情底层人身份。
所以如懿被骂,从宫女一步步爬上来的反派魏嬿婉成了观众眼里的女主角。
而内娱好剧的贫瘠,让「考古」之风不断。
从剧到演员,旧瓜新吃也要寻觅新菜下饭。
另外,泛化的全方位审判,又显示出「宽容度」的下降。
以前,观众讨厌一部剧,似乎很容易做到人戏分离,骂完就算。
如今,不仅要骂,骂完还要打倒。角色与演员,剧集与现实全都混为一谈。
为了吐槽而吐槽演变成一种趋势。
用诸如断章取义、人身攻击、甚至网暴这类极端化的方法,转嫁对剧作不佳、内娱太烂、收入悬殊的怒气。
或许这是内娱畸形生态的恶果。
但审判的短暂快感之后,观众又能得到什么呢?
我突然想到,何炅曾在介绍周迅时说:
「如果用奖项介绍她容易,她拿过所有的奖」
在不以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奖项仍是对表演实力的专业认可。
而如今,这些荣光似乎都可以被一笔勾销,只因为一场吐槽狂欢。
仿佛一夜之间,周迅变成了「没有作品」「乱改剧本」「天价片酬」的娱乐圈反面教材。
我想起前几天一位鱼友的留言:
「现在的年轻人在肆无忌惮地怀疑着过去的一切。」
怀疑,是没有问题的。
但怀疑就要将其打倒,是有问题的。
批评一部剧,和网暴一个演员,二者有本质区别。
一旦逾越中间那条界线,便开启了潘多拉魔盒。
最终每个创作者,都会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
说到底,舆论绞杀一个周迅,救不了一部作品。
当然,也救不了整个内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