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蔚来独立造车,对新兴车企意味着什么,欢迎阅读。
张同 / 文 12 月 4 日,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已经出现在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这意味着,依靠江淮汽车代工的蔚来汽车终于有了独立生产资质,蔚来汽车的尾标将可以从 " 江淮蔚来 " 变成 " 蔚来汽车 "。
次日,江淮汽车(600418)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接到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项目《竞价结果通知单》,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为资产一包、资产三包受让方,其中资产一包的交易价格为 16.66 亿元,资产三包的交易价格为 14.92 亿元,合计为 31.58 亿元。
蔚来汽车以 31.58 亿元的代价,收购了此前为其代工的江淮汽车部分工厂资产。至此,主流三家造车新势力 " 蔚小理 "(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分别通过收购或资产转让的方式,拿到了独立生产资质。
相比于传统生产燃油车的企业来说," 拿到生产资质 " 一直以来是新能源造车企业的 " 命门 ",也是企业需要迈过的 " 硬门槛 "。眼下,已经成立两年以上、最火的跨界造车企业小米汽车,同样因为造车资质问题而备受业内关注。最后的 " 造车落地 " 也是通过北汽完成的。
需要明确的是,新入局企业想要获得造车资质有三种方式,与有资质的车企合作代工;收购有资质的企业;自己独立申请资质,其中自己申请资质时间周期相对较长。因而,市场上解决生产资质的方式主要是前两种。
在早期,新能源车企在没有生产资质和生产经验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尽早实现量产获得先发优势,大多数都选择代工模式。比如,海马汽车为小鹏汽车代工;力帆汽车为理想汽车代工;东风悦达起亚为高合汽车代工;江淮汽车为蔚来汽车代工……
2015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出台《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首次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的 " 双资质 " 进行规定,即新建新能源车企需先经过发改委的 " 投资准入 ",其次要经过工信部的 " 企业及产品准入 "。此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监管政策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优化,但始终未脱离 " 双资质 " 的审核框架。
" 双资质 " 的规定要求造车企业本身也应具备相应的造车资质。再加上 2017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停止了汽车生产资质的发放,这也意味着代工模式很难继续下去,新入局的造车企业只能通过收购有生产资质的车企拿到生产资质,或者让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转让生产资质,后者其实也相当于收购。
为了取得 " 造车资质 ",各家新能源车企可谓是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17 年,威马汽车收购黄海汽车,取得了 SUV 和 MPV 的生产资质,同一年收购中顺控股有限公司拿到了另一张资质;2018 年,理想汽车以 6.5 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力帆汽车 100% 的股权,取得了制造汽车的资质;2020 年,小鹏汽车收购广东福迪汽车获得生产资质……而哪吒汽车则是为数不多的、取得独立生产资质的车企。
蔚来作为主流造车新势力企业中最后一家告别代工模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的企业,解决了过去的遗留问题,同时加速了新能源车企代工模式的终结。
从蔚来的产品和生产来看,当蔚来汽车的尾标将从 " 江淮蔚来 " 变成 " 蔚来汽车 " 时,这也预示蔚来汽车自己将对汽车生产环节的把控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经营风险和制造成本。12 月 5 日,蔚来创始人李斌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也表示,如果蔚来的汽车完全由自己制造的话,制造成本会下降 10%。
不过,在 " 拿到资质不一定能成功,但拿不到资质必然走进终局 " 的准入机制下,是否需要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对这一问题仍需思考:在大量资金放在购买 " 准入资格 " 的情况下,也会占用企业的现金流,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