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范冰冰被公开拉黑,“有些人,早该删除了。”,欢迎阅读。
在关系里得益的人,也在关系里受困。
在一档节目里,钱枫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
汪涵说:" 陈坤范冰冰我都删掉了。"
之所以删人,不是因为存在芥蒂。
或是对人有看法。
这纯粹是他的社交习惯。
他说:
" 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我就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
我们本以为,娱乐圈呼朋引伴,是为一种风气。
或者是一种成功。
没想到依然有人不求多,只求少。
汪涵说,删除了一帮人的微信后——
" 这样的生活非常非常轻松,所有时间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涂。
你会突然觉得,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他之所以轻松,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摆脱了关系的绑架。
毕竟,在关系里得益的人,也在关系里受困。
换句话说——
一旦你成为圈子中心,也就成为被窥视的中心。
你获得了多少权益,也有意无意地,让渡了多少空间。
比如娱乐圈中太多瓜,就是从圈子里曝出去的;
而许多你不想上的节目,不想说的话,不想做的事,都不得不做 ......
有些读者可能觉得,那是名人,是娱乐圈,我没事,我可以利用关系捞点便利。
但关系从来双刃剑。
你利用了多少交情,就负了多少人情债。
你变现了多少信任,就要为多少信任善后和负责。
之后的漫长时间里,你确定有足够的时间、金钱、精力、资源,来清偿这些隐性债务吗?
负责不了,被圈子拉黑、口碑发臭,甚至诈骗罪,你要不要了解一下?!
真正的聪明人早就认清,泥沙俱下的关系圈,会成人,也会毁人。
Norman P.Li 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说,聪明人许多时候显得孤僻不合群,不是因为没朋友,而是因为——
芜杂的朋友圈不能让他们感到安心。
于是,不喜欢被占据、被消耗的人,逐渐减少了交友的频率。
之前节目里,有人说徐志胜不通过好友验证。
骂他耍大版。
但这不是徐志胜看不起人。
他一视同仁地,和他人保持着距离。
他很少加人。
也很少聊微信。
但在工作中,他同样一视同仁地,帮人拉梗,暖场,调节气氛,将掉到地上的话接起来。
他只是有意无意地,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留了一道足够明显的界限。
并用温柔与坚定的行动,维护好这个界限。
作为北京科大硕士,他始终清醒:
社交并非生活全部。
曾几何时,大家还挺积极与人社交。
以真实信息交付,换取信任。
以真实情感交付,换取共情。
但后来,你发现,共情是理想。共情腐蚀是现实。
西蒙在《恶的科学》里,提到一个概念:
共情能令我们理解他人。也能令每个人靠近,看见彼此,也接纳彼此。
但更多时候,共情会因为种种原因,一点一点减弱。
这就是共情腐蚀。
还有更严重的共情关闭——哪怕你明知一个人痛苦,却选择看不见他的痛苦。
比如看见有人频繁在社交平台袒露自己:
我好难;
我好苦;
我没有人爱;
我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悲催;
我好想哭 ......
第一次,你能感同身受。这是共情。
慢慢地,你开始习以为常。这就是共情腐蚀。
再后来,你开始将对方的痛苦视为案例、瓜、热闹,甚至是笑话。这就是共情关闭。
当大家展现内心,却被伤得遍体鳞伤后,终于学了乖:
人与人,要连接,更需要界限。
需要袒露,更需要保护。
一如刺猬。远了,会互怨。近了,会互伤。
不远不近,才恰到好处。
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放在微博,可能是" 仅展示半年内的微博 ";
放在朋友圈,可能是" 仅三天可见 ";
放在社交里,可能是懂得舍与离。
有一个作家叫四角大辅。
他写过一本书,叫《极简术:奔向自由的 50 个断舍离》。
其中提到,关系也需懂得取舍。只有懂得舍,才能奔向自由。
因为:
1 ,将时间用于自己,才是正道。
关注很多人,通过很多 " 好友 " 申请,会让我们有一种人脉繁荣的错觉。
但真正的人脉,基于自己的价值。
你有多重要,人脉就有多可靠。
你有多虚弱,人脉就会一戳即破,作不得数。
2 ,泛泛之交会消耗你,真朋友才能激励你。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你将时间与精力,用于 100 个对象上,每一个人都无法深入交心。
但你将时间与精力,用于 5 个人身上,这些关系就能留存下来,真正陪伴你的生命。
做一件事,讲究的是沉浸。
越沉浸,越有所得。
交友也是如此。
越沉浸于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越能滋养你,助益你。
3 ,社交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孤独。
我们可能都有一种感觉——经过一场无法交心的聚会,回到家,只觉得更加疲惫。
因为你需要千方百计地,去契合他人期待,获得社会评价。
公众自我觉知部分,被满足。
但内在自我觉知部分,却被忽略。
然后你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做戏。
你从未与任何人连接。
而未曾连接,就是深度的孤独。
有时候,少,就是多。
离开,更能抵达。
之前我曾问过一个总是在 " 加好友 " 和 " 见朋友 " 的人:为什么你停不下来?
他说:" 一闲下来,就慌!"
这就是症结——
我们需要花花绿绿的人,轰轰烈烈的情绪,纷纷乱乱的事情 ...... 来填充时间。
因为:我们一直在焦虑。
之前有心理学家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清早,死神告诉一个人:" 我要去一座城市,带走 100 个人 。"
消息很快传遍了那个城市。人们惊慌失措。
晚上的时候,死神归来。先前遇见他的人发现,城市里死了 1000 人。
" 你说要带走的是 100 人,为什么有 1000 人死了?" 人问。
" 是啊," 死神淡淡地说," 我的确带走了 100 个人。但焦虑带走了其他更多的人。"
现实没那么可怕。
焦虑却放大了它。
我们在放大的焦虑感中,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我们不让自己闲着。
不停地要。
不停地加增。
事要增,钱要增,人要增。
但一个关于关系的研究显示,社交軟體中的联系人超过 1000 个的人,幸福感远低于 200 个以下的人。
每周参加 3 场以上聚会者,幸福感远低于参加 1 场聚会的人。
这就是真相——
如果你追求更多,就会与焦虑为伍。
如果你追求更精、更少,就能以自己的节奏,走在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