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项目回报40多倍,连行政小姐姐都赚翻了”,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黎曼、王满华、鲁智高,题图来自:AI 生成
VC 开始忙起来了。
不止一个 VC 投资人向我表达了时下的忙碌,忙着见人,忙着看项目,忙着投资,一个字 " 忙 "……
" 今年和去年不一样。" 投资人惊喜地发现,大家的心态悄悄地在变好,投资热情渐渐回来了。
我也发现,在投资人摩拳擦掌的当前,一批基金已经悄悄打了一场翻身仗。
"2024 年大力搞退出,2025 春节前到款一个亿,直接把机构盘活了。" 一国资负责人王炎向我喜出望外谈到," 主基金里一个先进制造项目回报达到了 40 多倍,不仅直接让整只基金回本,还让团队又‘财富自由’了一批,甚至连外行看热闹的公司行政小姐姐跟投都‘赚翻了’。"
" 投资简直就是玄学。" 机构行政小姐姐得知消息后,在王炎面前表示感叹。业绩分红后,不仅团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LP 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王炎称,新一轮基金 · 马上也募资到位了,老 LP 出资意愿很强。
这一积极景象,也与当下正热的 AI 与机器人点燃 " 国运级 " 赛道暗合。DeepSeek、宇树等初创企业的崛起,吸引全球资本涌入,中国凭借庞大的数据资源与政策支持,已成 AI 投资焦点,覆盖医疗、金融、制造等多领網域。这些迹象,LP 们也都看在眼里。
一边是投资机构子弹上膛,另一方面是赛道火热。VC 们在经过去年的休整后,已经按捺不住热情,有的正在招聘大量人手。
春江水暖鸭先知。活跃起来的还有 FA。最近,不止一位 FA 告诉我," 去年躺平,今年可能要跑断腿了。" 由于项目数量与机构出手频率双升,为 FA 提供了充足的舞台。" 现在每天加班梳理机构名单,匹配资源。" 一位 FA 称。
开局向好,VC 行业一扫前几年的低迷,从募资、投资到生态,无一不显露生机。
一、募资小高峰来了
过去几年," 募资难 " 一直是 VC 行业的集体焦虑,但 2025 年一些积极的信号也开始显现。
除了上述国资,不少机构都向我表达了今年的募资进展顺畅,很快新一轮基金即将关账宣发。甚至他们大胆为 2025 年定调,称是 " 募资大年 "。
就我了解,一家低调的 VC 机构因 2024 年 DPI 表现不俗,LP 纷纷主动追加出资,其合伙人直言:" 募资进展超预期,新基金即将关账,规模是上一期的两倍。"
也有不少基金已经完成了宣发。比如,原光速中国合伙人韩彦创立的心资本,首期人民币探索基金募资 10 亿元,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硬科技领網域;元禾璞华产业并购基金首关规模超 12 亿元,目标直指 20 亿元,剑指集成电路产业链。
总结下来,当前不少机构的募资情绪高涨并非没有来由,核心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 LP 的钱回来了。
从 " 全员募资 " 转向 " 全员退出 ",这是 2024 年中国创投行业的真实写照。一些机构积极 " 退出 " 成绩不错,为 LP 带来了真金白银,使得 LP 信心重建,自然有钱在新一年再度出资。
一组数据是,2024 年共发生 3696 笔退出案例,其中被投企业 IPO 案例数为 1333 笔,占比 36.1%。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境外被投企业 IPO 案例达到 867 笔,同比上升 12.0%,中企境外市场 IPO 逐步回暖。
退出方式上,并购退出激增。据统计,全年并购退出案例 4934 起,虽同比下降 27.3%,但在 IPO 通道收窄背景下,并购占退出案例总量的比例提升至 13.4%。半导体、新能源领網域成为并购整合主战场。
回购退出机制也被激活。统计上,2024 年有 638 个项目通过回购退出,其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领網域占比 38%。融资轮次靠后的项目回购成功率较低,但天使轮项目平均回购周期缩短至 3.6 年,部分早期基金借此实现 DPI 回正。
主导退出的赛道主要是硬科技。半导体、新能源、医疗健康三大领網域贡献 72% 的 IPO 退出案例。例如达梦数据科创板上市,为深创投等机构带来超 15 倍回报。
募资高涨的第二个因素是政府引导基金、险资等长线资本对科技的加大投入。
" 现在经常会见一些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对方通常带着项目和钱一块来找我们合作。" 一家财政部直属部門负责人描述了当前机构现状。与不少机构接触中我也发现,与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的状态确实是当下大多数机构的常态。
2023 年,自《科技强国建设纲要》将 AI、量子计算等列为 " 国运赛道 " 后,直接促使 2024~2025 年政府引导基金对硬科技的投入占比从 32% 飙升至 67%。这种转变进一步解决了 " 投早投小 " 需要长钱的难题。
比如,2025 年 1 月,厦门先进一号基金领投中科原动力 B1 轮,背后是国家引导基金 2025 年超万亿的硬科技投入计划。这种 " 财政资本 + 市场化运作 " 模式,正在重塑 VC 行业的底层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募资圈还曝出一个重磅新闻——规模万亿的 " 航母级 "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即将设立。据央视新闻报道,该母基金的存续期达到 20 年,主要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从投向来看,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網域,还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 等,也在投资领網域之内。
该基金无论是资金体量还是影响力都是空前的,无疑将为之后的一级市场带来源头活水。
在政策的引导下,险资、AIC 等长线资金也正在打破期限错配尝试,通过 S 份额方式投资,助力我国硬科技的成长。比如,2024 年 12 月,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通过 S 份额形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中国首只硬科技政府投资母基金),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網域。
总之,在政策导向和 VC 们积极布局下,2025 年有望成为近几年募资的小高峰。
二、项目看到眼花,VC 开始大量招人了
除了募资端的活跃,今年另一大变化是,投资人看项目也开始变得积极了。
关注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老黄告诉我,他们机构年后开工就开始全员出差,长三角项目看到眼花,甚至合伙人假期组织团队 " 分区網域盯点 "。
业内人将华为的动态视为风向标,去年 11 月华为加入机器人行业意味着行业足够成熟和开始爆发的标志,而 DeepSeek 和宇树的爆红更是让同行重燃热情。据悉,老黄团队已经看好了两家四足机器人厂商标的公司:标的公司 A 颇为低调,但营收已经接近 10 亿了,属于行业头部了。标的 B 属于杭州六小龙之一,性价比也很高。
另一家双币基金也选择在 2025 年加大 AI 投资力度。
该基金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在 2024 年便已经开始持续关注 AI,但一直没有太大动作。直到 DeepSeek 面世,再加上二级市场回暖,他们判断中国市场将迎来一波巨大的机会。
而据接近这家双币基金的人士透露,2025 年至今该机构已经投资了多家 AI 公司,尤其是 AI 应用层面。" 基金负责人也在看 AI 方向,同时还在招 AI 方向的投资人。"
招聘绝对是表现市场热度的晴雨表。
过去两年,股权投资市场节奏放缓,大多数机构只看不投,退出成了一级市场的主旋律。因此 VC/PE 的招聘需求大多集中在投后管理岗位,不少投资人甚至主动申请转岗到投后。到了 2024 年方向就更聚焦了,机构开始点名要求有 " 并购经验 " 的候选人,不惜抛出月薪 10 万的橄榄枝,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搞定并购退出。
不过进入 2025 年,市场上关于 " 投前 " 的呼声明显又高了起来。猎头 Cole 告诉我,国资、CVC、老牌双币基金今年都释放了大量投资相关岗位,一家过去两年非常低调的美元基金,也在积极招投资经理,而且 HC 不止一个。Cole 表示,基于对市场的预期,他们的猎头团队也正准备扩容。
其实随便翻一下朋友圈,也能感受到机构的招聘热情。仅过去半个月,IDG 资本、达晨、越秀基金、倚峰资本、线性资本、钟鼎资本等都发布了相关信息,其中 " 投前 " 的岗位占据了很大比例。就在 3 月 16 日,腾讯和阿里战投也双双发布招聘需求,寻找投资方向人才。
据 Cole 观察,目前大多数机构都将招聘方向集中在 AI、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赛道。特别是 AI 方向的岗位,几乎占到了 70%。
据她介绍,目前两类人才在市场上最为吃香:一种是拥有产业背景,懂技术、沟通好,且对投资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另一种是在过往机构有投过 AI 且项目质地不错的。
" 更夸张的是,有的机构还要求候选人必须拥有 AI 产品经理证书。" 不过,Cole 坦言,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候选人几乎是 " 万里挑一 "。
猎头艾唯与 Cole 感受类似,而且提到机构给 AI 人才开出的薪酬极具吸引力:VP 级别的月薪通常能给到 5 万 ~8 万元,如果候选人优秀且谈得好,百万年薪并不难。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之前市场上流传的一则消息:一机构招聘 AI 投资人,开出的月薪 base 就高达 20 万元,而且这还不包括奖金和 Carry 等更为可观的部分。
只能说,机构在招揽人才这块儿,确实 " 疯狂 "。
三、久违的春意
从募资进入小高峰、到投资人项目看到眼花,再到机构大举招人,这些现象无一不在释放一个积极信号:2025 年,一级市场正迎来久违的春意。
关于回暖背后的原因,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比如政策和引导基金的推动,并购、S 基金退出机制的激活,以及 DeepSeek 和宇树科技的横空出世等。
此外,进入 2025 年,二级市场转暖的信号也更加明显。Wind 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13 日,年内港股市场共有 12 家公司完成 IPO,同比增长 71.43%,特别是以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为代表的 " 科技十姐妹 " 持续上涨,无疑给一级市场的退出、募资、投资都带来了曙光。
当然除了上述利好,一位投资人朋友也道出了 VC/PE 积极出手背后的另一关键 " 真相 ":如今市场上许多基金都是在 2022 年左右募集的。按照基金投资周期通常是 "5+2"(即 5 年投资期 +2 年退出期)来计算,基金已经进入最后的投资冲刺阶段。但是前几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2022~2023 年普遍处于观望状态,2024 年更是鲜少出手。
" 这种情况下,LP 都在催促加快进度,任务压力骤增,大家不得不‘活跃’起来。" 上述投资人表示。
忙起来固然是好事,但是给到机构的压力也不小。从投资人的反馈来看,目前很多机构都将关注度集中在 AI 赛道,之前看消费的、新能源的、新材料的,都在跨界去看人工智能项目。
一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直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创投行业逐渐形成新的业态,AI 已经成为明确的投资主题,2025 年在该方面会提高出手频率。
赛道集中,意味着内卷加剧,这时候就更加考验投资人的资源禀赋和对产业的理解。
有 FA 表示,对于市场公认的好项目,机构的出资额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带来多少赋能。有些机构为了彰显诚意,在投资谈判之前就开始为企业介绍资源。
尽管行业呈现复苏态势,但从业者普遍保持着清醒认知:这轮回暖或将加速行业洗牌。当资金、人才、项目加速向头部机构聚集,中小基金的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 现在市场回暖正遭遇结构性洗牌,如今的创业者更理性,驱动他们的是技术抱负而非 IPO 幻想。" 投资人王炎表示。
在王炎看来,那些能构建技术研判体系、打通产业落地场景、建立差异化赋能能力的机构,或将在这轮复苏周期中实现跃迁;而更多机构则需要警惕,一些机构表面的繁荣可能掩盖着深层的危机。
(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