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亚洲首艘,今天启运!重近3.7万吨,近30层楼高、13个篮球场大!怎么装上船?,欢迎阅读。
据央视新闻,今天(12 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 " 海上油气加工厂 " —— " 海葵一号 " 在山东青岛离港启运,运往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 海葵一号 " 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包括船体和上部功能模块两部分,由近 60 万个零部件组成。
总重近 3.7 万吨,高度相当于近 30 层楼,主甲板最大直径 90 米,面积相当于 13 个标准篮球场,最大储油量达 6 万吨,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 30 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 15 年不回坞。
4 月 26 日拍摄的 " 海葵一号 "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发(张进刚摄)
" 海葵一号 " 的重量和近 3 万辆小汽车相当,如此庞然大物如何装到船上、如何运输?
由于 " 海葵一号 " 本身没有动力,不能在海上自航,为缩短航期、降低运输风险,所以需要将它像货物一样装到半潜运输船上,通过 " 大船背小船 " 的方式,运输至珠江口盆地进行回接安装。
装船过程主要分为 4 个步骤。
首先由 4 条拖轮将 " 海葵一号 " 牵引至空旷海網域,同时通过船舱加水压载的方式保障牵引过程中的稳性和姿态。
同时,运输船通过抛锚 " 站稳脚跟 ",船舱加水压载下潜至设计深度,确保装船过程中不会与 " 海葵一号 " 发生碰撞。
第三步是工作小艇在拖轮配合下,通过精确定位系统," 穿针引线 " 将 " 海葵一号 " 牵引至运输船设计位置。
最后一步,运输船排出压载的水上浮,将 " 海葵一号 " 背起,完成装船作业。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刘华祥介绍," 海葵一号 " 实现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天然气双塔工艺脱硫系统、大容量液压潜没泵等 15 项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化应用,并在国内海洋平台首次采用新型天然气脱硫装置和双燃料发电机,能够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气,有效提升海上油田的绿色节能水平。
据了解," 海葵一号 " 每天可处理原油约 5600 吨,交付后将拖航至水深达 324 米的深海进行回接,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 " 海基二号 " 共同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 11-1 油田,创新形成国内首次 " 深水导管架平台 + 圆筒型 FPSO" 开发模式,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方案。
近年来,我国先后完成世界最大吨位级 FPSO 巴油 P67 和 P70" 姊妹船 "、我国最大作业水深 FPSO" 海洋石油 119"、首个智能化 FPSO" 海洋石油 123" 等一批深水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大型深水油气装备制造能力实现全面突破。
另据经济日报报道,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从万米级超深井自动化钻机的问世到高端随钻仪器和钻头的研制,以及海洋石油水下生产系统、油气管道关键技术装备等的突破,一系列大国重器为非常规、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 放眼全球,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油气资源仍十分丰富,但容易开采的油气时代已接近尾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德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油气行业将长期面对 " 深海、深层、非常规 " 及老油田等复杂油气田高效绿色开发的问题,而上述 " 两深一非 " 也正是石油石化装备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沙漠、黄土塬和海洋覆盖地区,勘探开发难度大,对装备适应性要求高。对此,专家表示,要着力在特种钻机及智能化绿色配套设备、高适应性智能化井下仪器、高可靠性发动机、高端石油专用管材、极地能源开发装备、海洋工程系列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解决 " 卡脖子 " 问题;在油气开发上,要着重发展千万吨级炼油成套装备、特殊装备、大型乙烯裂解炉、百万吨及以上规模乙烯所需核心关键设备及相关节能、环保装备。
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技术装备的研发突飞猛进,一系列大国重器为非常规、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越来越多的石油装备企业立足 " 智改数转网联 ",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传统产业焕新,产品走向智能化、高端化。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中国科学报、经济日报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