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游戏圈传来噩耗,怪猎荒野国区差评如潮,飞升三国杀星球,欢迎阅读。
泵感十足
稍等,我先放个小曲儿。
游戏圈传来噩耗,发售仅一天的年度游戏候补《怪物猎人 荒野》,被发现死在 Steam 简中评论区,首日好评率 9% 喜提差评如潮,飞升三国杀星球。
死者生前长期拼好帧摄入过量,数十种超采样技术腌制入味,九龙拉棺坟头蹦迪。画面中的伪人多边形黏稠堪比石油,显存占用更是常人的数倍之大,玩家的显卡 CPU 内存多处陷入瓶颈闪退不断,帧率却萎缩成个位数,怪物动作诡异抽搐不止。
当初他们坚持自然开发," 怪猎 XX" 量大管饱,如今拜入半成品门下,剑指年度最佳运营。上级领导告诉开发组程式员,吃不了玩家差评的苦,就要吃加班打磨游戏的苦,七分剧情播片,三分动作狩猎,剩下九十分交给持续更新……
好吧,以上内容多半只是纯属捏造的牢骚而已。正如健美圈天天传来噩耗,巨臂哥小弟们仍然活蹦乱跳,《怪物猎人 荒野》也并没有好评率反映的那么差劲——毕竟," 怪物猎人 " 系列的底子摆在这里,十几种武器与近三十种大型怪物各异的战斗体验,外加丰富的角色构成选项,即便仅是前作的 " 高清复刻版 ",这款游戏也不可能烂透。
实际上,与系列的直接前作《怪物猎人:世界》相比,各方面的进步是立竿见影的——全新的武器动作、更广阔的无缝地图、怪物表现力的全面提升,让它成了 " 怪物猎人 " 系列,乃至 CAPCOM 全社史上销售速度的巅峰,发售仅三天就在世界范围内卖出了超过 800 万份,Metacritic 收录的综合媒体评分也来到了系列最高点。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炫耀一下我盾斧历战锁刃龙四分台
即便将目前严重的优化问题与显著不足的终盘怪物数量纳入考虑,现在的《怪物猎人 荒野》也无疑是一款优秀的游戏——不过,Steam 评论区的网友们,似乎并不这么想。发售当日,游戏的评价直接来到了 " 褒贬不一 ",而评论数量上占据了半壁江山的简体中文区,好评率更是一度跌到仅有 9%,铺天盖地的差评从游戏优化、Bug、系统设计、剧情、内容量到没有猎人小屋都骂了个遍,凭一举之力将这款游戏的好评率拉进了下水沟。
直到截稿,其他区的平均好评率大概 68% 上下
9% 的好评率是什么概念?
简而言之,公认的惊世大粪作《魔戒:咕噜》有 36% 的国区好评率,国产单机反向天花板《幻》有 34%,就连彻头彻尾的诈骗游戏《浩劫前夕》在下架前也保有 15% 的好评(尽管给出好评的几乎全是串子)。
最后,Steam 版《三国杀》目前共有 65290 条用户评价,好评率为 10% ——大吴疆土,又一次沦陷了。
尽管在近一周的 " 沉淀 " 后,《怪物猎人 荒野》的国区好评率回升到了 25%,仍不敌《魔戒:咕噜》与《幻》。与之相比,该作英文区好评率为 68%,日文区则为 61%,单从数据上来看,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要么是在咱们看来,这游戏就是和丢了魔戒的史麦戈坐一桌,要么是简体中文用户就是特别喜欢打差评——很显然,前者并不成立。
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我打《怪物猎人 荒野》?真的假的
是,也不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如果说刻板印象中,游戏媒体的评测是以及格分为基准,优点加分、缺点扣分的 " 高门槛客观评分体系 ",Steam 评论区就是主观的二元评判了。而后者的好评率则是无数这样主观评判的集合,让其更容易被情绪或节奏所左右。
基于此,简体中文区的 " 差评倾向 ",尤其是对传统意义上 " 大作 " 的差评倾向,确实是显著偏高的。不仅是《怪物猎人 荒野》,去年年初的《艾尔登法环:黄金树之影》与拿下 TGA 最佳持续运营的《绝地潜兵 2》,都体现出明显的 " 环大陆好评 " 现象——外文区 " 好评如潮 ",简中区 " 多半差评 "。
然而,这并不说明简体中文区玩家与外区玩家的游戏理解存在多大的差别。事实上,这些游戏被国区玩家严重诟病的缺陷,在外区玩家眼中同样扎眼。
《艾尔登法环:黄金树之影》的外区好评中," 奖励放置失当,正反馈不足 "" 性能问题严重 "" 数值模型崩坏 " 等问题都赫然在列,尽管不足以让一款大体优秀的游戏彻底沦为烂作,它们却也都会对游戏体验产生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
区别只在于,在同样面对一款拥有显著问题的 " 好游戏 " 时,外区的习惯则更倾向于 " 默认好评 "。除非游戏厂商真的如《绝地潜兵 2》的 "506 更新 " 那般作了大死,否则通常不会采用 " 差评轰炸 " 这一 " 最后手段 "。
简体中文区用户的态度则相对更为 " 苛刻 ",他们更倾向于用急躁的情绪输出与显眼的差评将问题暴露出来,尽可能地引起玩家或厂商的重视——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怪物猎人 荒野》国区差评者,都属于边骂边玩的那批最狂热玩家。且越是在系列作品中积累了足够时长,对游戏有较深理解的玩家,就越倾向于大篇幅地书写自己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的瑕疵。
如果你正经去向这些差评者询问这款游戏究竟优秀与否,他们多半会给你一个肯定的评价," 它很好,只是理应做得更好 " ——矛盾就在此处凸显出来了,越是传统意义上 " 大厂 " 的 " 大 IP",应该达到的 " 基准线 " 就越高,玩家对瑕疵、Bug 与欠打磨之处的容忍度也就越低,对系列原有要素的修改也越容易产生争议与节奏。当撑起游戏的基础体验被视为 " 理所当然 ",那些影响游戏 " 完美程度 " 的 " 噪点 ",也就变得相当刺眼了。
对没有达到那条 " 应有基准线 " 的游戏,即使客观上是好玩的,抱持更高期待的玩家们也很难给出好评。
因此,与其说这些打出差评的玩家是在评价这款游戏,为其他玩家给出 " 是否推荐 " 的参考,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尝试用 " 差评轰炸 " 的方式摆明态度,逼迫厂商做出改变,进一步优化游戏,满足他们的诉求。
然而,搞清了国区玩家 " 差评轰炸 " 的缘由,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国区拥有如此激进的 " 差评文化 "。正如此前所说,中外玩家实际上并不存在游戏理解上的太大差距,但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国区玩家会在 Steam 评论区狂轰滥炸,外区却能捏着鼻子打出好评?
对此,有部分看出殡不嫌事大的网友当场开串,给出了相当具有当代互联网特色的回答——正方观点,外国佬都是被厂商规训,喜欢赤石的乌龟孝子,挨打不伸头;反方观点," 老钟 " 童年受到的容不得沙子的负反馈教育,在外国厂商身上开花结果,劣根性使然云云。
当然,这些说法全是扯淡。
此种现象的症结,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于中国玩家社区与外国厂商之间的长期割裂。众所周知,作为贡献了 Steam 平台 50% 用户量的庞大社区,中国玩家群体一直没能受到与体量相应的重视——别的不说,作为被全球玩家奉为圭臬的 Metacritic 评分,时至今日也只收录了一家中国媒体,国内的玩家社区也罕有游戏厂商的官方入驻。
而相对应地,外国玩家与厂商的沟通手段就丰富得多。出于语言壁垒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国玩家能更方便地使用 X、官方 Discord,乃至 Steam 社区留言板等功能,更快捷且高效的反馈问题。
在此前游玩《战锤 40K:行商浪人》充满 Bug 的早期版本时,我就对这点深有体会——当遇到相同的问题时,我只能在游戏自带的 Bug 提交工具里填写好信息,寄希望于厂商有耐心收到这封来自异国的信件,仔细阅读,并在遥遥无期的下个补丁里修复。而外国玩家则能通过厂商官方 Discord 的 Bug 反馈频道,以极高的效率将其上报,并得到实时的反馈。
此前的《饿狼传说:群狼之城》试玩版也是如此,当遭遇了一众 Bug 的我想要找到官方渠道进行反馈时,却发现官方提供的调查问卷仅有英、日两种语言。我属于是幸运儿,在翻译工具的帮助下能勉强读通英文问卷,也能借由职务之便,写篇试玩报告倒倒苦水,但和我一样的广大国区玩家又如何呢?
思来想去,行之有效的反馈渠道,似乎也就剩下了一处—— Steam 评论区。是的,还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甚至连 Steam 社区留言板都没法正常使用,在厂商没有给出进一步沟通渠道的当下,Steam 评论区就是几乎唯一的 " 沟通桥梁 "。只有在这里,我们能通过占据声量的优势引起厂商的重视,从而 " 拐弯抹角 " 地让自己的想法 " 上达天听 ",哪怕这个问题只是 " 滑鼠异常抖动 " 或 " 伺服器连接失败 " 之类在厂商看来的细枝末节。
更何况,差评轰炸是真的有用。且不说体量较小的独立游戏工作室,即使是以嘴硬头铁闻名的《绝地潜兵 2》和隔壁恶名昭彰的 " 斯拉夫大牢 ",都在玩家的差评轰炸下撤销过有争议的改动,前者更是直接计划推出一件 " 浪子回头披风 " 来纪念这一故事——虽然从事后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长太大的记性,这件披风也迟迟没能实装。
久而久之," 遇到问题→差评轰炸→问题解决 " 的路径依赖形成," 简体中文区差评率高 " 的既定事实也成立了。
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Steam 评论区设立的初衷?
或许是吧。毕竟,G 胖在设立评论区时,似乎没有想到如今国区的差评文化,也没想过评论区会成为联系玩家与厂商的脆弱纽带。
但正如外区玩家有包容和赞许游戏的自由,我们也并未违反任何的社区公约,哪怕 " 差评如潮 ",里面的问题也都是玩家们最真实的反馈——来自占据 Steam 半壁江山,贡献了《怪物猎人 荒野》三分之一全球销量的最大玩家群体的真实反馈,打差评的玩家并没有做错什么。
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花钱买了游戏,难道就没有评论的权利吗?
显然是有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理应享有和他人一样的,与厂商顺畅沟通、意见受人重视、习惯受人尊重的权利。而这些,也是国内外想要获得商业成功的厂商们,在这个国内玩家声浪崛起的时代,不得不修的一门课程。但现在,他们的成绩似乎并不及格。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不想进犯大吴疆土——但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似乎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