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理财经验:耗资百亿进军资本市场!内蒙古“煤炭大王”之子,首次受访:不做野蛮人!,欢迎阅读。
8 月以来,汇能集团先是揽入亚钾国际(000893)9.01% 股份,日前又通过汇能海投拟要约收购 ST 新潮(600777)46% 股权。加上今年 7 月中国罕王 ( 03788.HK ) 将澳大利亚金矿企业 Primary Gold 全部股份出售给汇能集团,这家此前一直保持神秘色彩的内蒙古 " 煤炭大王 " 正式走上资本市场台前。
(图片源自汇能集团官网)
据记者统计,汇能本轮挺进资本市场大举收购,耗资累计超百亿元。对于汇能的动作,市场声音出现分化。有的将其视为产业资本的新代表,希望汇能可以把此前积累的 " 煤炭效率 " 赋能到收购公司的运营之中;也有市场声音充满疑虑,关于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 " 暗线 " 违规持股、是 " 白衣骑士 " 还是 " 门口的野蛮人 " 等问题萦绕。
千亿巨头汇能为何此时进军 A 股大举收购?收购标的与汇能主业之间是否协同?汇能区别于其他收购方的做法包括哪些……汇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建军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这也是他首次面对媒体。
郭建军表示,通过 " 滚动连续方式 " 做大做强,是汇能独特的发展路径。首次进军资本市场,意味着汇能将从产业逻辑走向 " 产业逻辑 + 资本逻辑 " 双路并进的新阶段。" 我们现在进军资本市场不用杠杆,都是采用自有资金,以保证长期定力。汇能会本着长期、善意、专业的态度介入(资本市场),不会选择‘野蛮人’的方式入主。"
挺进资本市场
" 我们还没有过多关注股价,每天讨论的话题都是公司运营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怎样提高运营效率。"51 岁的郭建军坐在证券时报记者对面,银丝已然穿梭发间,眼光中既有坚毅,也有平和。
汇能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在内蒙古自治区百强民营企业中的最新位次是第三。汇能集团实控人郭金树是内蒙古 " 煤炭大王 ",郭建军为郭金树之子。
8 月 23 日晚间,ST 新潮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汇能集团旗下汇能海投计划以 3.1 元 / 股的价格收购公司约 31.28 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 46%。要约收购价格溢价接近七成,ST 新潮股价之后连续涨停。
8 月 28 日晚,ST 新潮公告,公司收到汇能海投发来的《通知函》,因收到针对汇能海投的相关举报,汇能海投聘请的财务顾问正开展相关核查工作,相关结果可能对本次要约收购事项产生重大影响,本次要约收购事项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汇能海投委托申请 ST 新潮停牌。
汇能集团首次入手 A 股标的,是钾盐开采、钾肥生产公司亚钾国际。三周前,亚钾国际二股东易主的消息公诸市场,第二大股东牡丹江国富投资中心 ( 有限合伙 ) 与汇能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協定,转让亚钾国际总股本的 9.01%。
再往前回溯,中国罕王 7 月初公告,拟出售澳大利亚金矿企业 Primary Gold 全部股份,买家也是汇能集团。三次收购接踵而至,汇能集团正式走到资本市场台前。
" 汇能进入资本市场,本质是想进入行业。" 郭建军对记者表示,"(企业发展)到了一定体量,就要迭代既往路径。一方面,A 股公司披露透明,是一个很好的并购选秀池;另一方面,汇能现在的体量、人才、管理等,都具备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且我们经过 20 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形成了对特定产业的深刻理解。"
逾百亿元的连续收购,从中可以看出汇能集团的资金实力。2001 年成立的汇能,最新总资产超 1300 亿元。今年 6 月,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曾在 " 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 专题中公布了 2024 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企业 100 强榜单,伊利位居第一,汇能以 600 多亿元营收位列第三。
" 现在汇能子公司已经达到 70 家,除了煤炭、电力、化工等主业,还囊括了地产、铁路、桥梁等非煤产业。近年,汇能提出 2030 年要‘再造一个汇能’愿景,资本市场将成为其达成目标的重要一维。" 郭建军对记者表示。
逆周期 " 滚雪球 "
汇能发端于煤炭产业,在内蒙古这并不稀奇。在内蒙古民营企业百强中,伊泰、蒙泰、呼能等集团都是从煤炭开采业起步,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逐步发展壮大。
不过与其他能源企业相比,汇能集团有自己 " 滚动连续发展 " 的独特路径:即便面临煤炭行业的多轮周期波动,汇能依然持续加大对煤炭产业的投资,做大煤炭产业体量,运营利润几乎全部用在了煤炭产业项目的再投资和再建设。
最典型的例子是 2015 年。当时煤炭产业极度低迷,美国煤炭巨头阿尔法宣布破产,中国神华当年归母净利润也大跌超过 56%。当时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在环保力度加大、新能源冲击、煤炭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下,煤炭市场将持续步入下行周期。不过汇能当时反而加大投资,在陕西、内蒙古等地加快收购步伐。
郭建军回忆说," 当时扩张决策还是很难的,遭遇市场和内部多方质疑。但我们经过反复研讨,认为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会是主体能源,这与中国能源结构、发电结构,以及钢铁等作为用煤大户的基本面都有关系。"
在连续 " 滚雪球 " 之下,汇能集团从 260 万元注册资本金起步,从 2 座煤矿 66 万吨产能扩张至亿吨级产能。" 多年来,我们没有盲目投资、无序扩张,有多少米吃多少饭,战略定力始终排在企业决策首位。" 郭建军说。
聚焦煤炭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横向扩产能,还包括在这个传统产业内的纵向创新。据郭建军介绍,汇能煤炭项目建设成本通常比同行业平均水平低 20% 左右,部門生产成本低 15% 左右,背后就来自于创新支撑。
在煤炭采掘中,汇能发明了 " 三角煤 " 转采技术,使回采率、块煤率均有提升,吨煤开采成本明显下降。"2015 年全国 80% 以上的煤炭企业都出现亏损,汇能仍能盈利,核心和关键就是创新基础上的成本控制。" 郭建军表示。
" 不做野蛮人 "
ST 新潮发布汇能要约收购公告的同时,还发布了交易所一份监管工作函,要求汇能海投对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逐项核实并说明汇能海投与相关股东之间是否构成一致行动人?汇能海投是否存在不得收购上市公司的情形?同时还要求各方应当依法合规行使各自权利,妥善处理本次要约收购事宜。
" 我们正在抓紧梳理、回复。各项业务原来怎么办,现在还怎么办,不会随着资本工具的扩充而变化,会继续按照产业的逻辑做事。" 郭建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郭建军拿亚钾国际举例说,近年来标的公司净利润规模有所波动,运营提升空间较大。" 比如,亚钾国际的氯化钾储量很高,按照我们估算,采掘效率提升之下,每提高 10%,就有 1 亿吨的上升空间。同样,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利用汇能运营管理经验以及产业资源优势,优化 ST 新潮公司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经营及管理效率。"
纵观近两年产业资本挺进 A 股的路径,多采用增持、回购等方式进行;同时也有类似汇能集团这样大手笔收购的案例出现,比如海信网能对科林电气(603050)的要约收购。从 ST 新潮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同时公告的风险提示来看,与科林电气类似,ST 新潮对于汇能的入主,并非持欢迎态度。
对此,郭建军没做更多回应,只是对记者表示," 汇能会本着长期、善意、专业的态度介入,不会选择以‘野蛮人’的方式入主。"
通过收购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对于汇能而言,不得不面对不少新考验。此前都是按产业逻辑做事,未来要加入资本逻辑。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成为汇能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忧患意识也是郭建军在采访中多次强调的话题。" 在利用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要合理规划融资结构,平衡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很多时候,企业做得越大,获得的贷款越多,反而就距离危险越近。" 郭建军表示," 经营企业比打仗还复杂,打仗还能知道对方装备水平,经营企业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对未来不知道,因此一定要有敬畏意识。"
" 持股比例到了一定程度,身家到了一定规模,做事的心态就会变化——公司利益就会大于个人利益,就会把职业作为事业。" 郭建军对记者表示,目前汇能员工超 1.6 万人,每年新增岗位超 2000 个,每年纳税超百亿元,这已经具有强大的外部性。" 无论企业是不是自己的,都成为社会的了,不是想放弃就能放弃。"
目前,对于 ST 新潮百亿元要约收购的交易所问询函,依然在等待汇能回复。而千亿资产的汇能挺进 A 股,会给相关标的带来哪些变化?给资本市场掀起怎样的涟漪?也有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