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辽沈战役时,东野100毫米口径以上重炮,其实不到100门?,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风
1948 年大决战前,以东北我军的实力为最强,当时东北野战军加上地方武装的总兵力超过了 100 万人。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是各大野战军中最强的,不过关于其装备的细节,网上倒有不少讹误。
比如现在就有说法称,东北野战军当时就有超过 9000 门大炮,进而在锦州攻城战役中更是 " 千门大炮齐发 "。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明确的数据来源,不过在 " 大炮 " 的认定上出现了问题,所以导致了不少人的理解也就出错了。
比如 9000 门大炮之说,其实来源于 1948 年 8 月的实力数统计,具体数据为 9219 门。
但是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掷弹筒,数量达到了 3959 具,几乎占到了一小半;而掷弹筒显然不能称之为大炮,甚至在当时的我军统计中,已经不被列入火炮类统计了。
而在炮类统计中,又以迫击炮为大头,其中 60 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就有 2890 门,又占到了炮类的一大半。
真正可称之为 " 大炮 " 的山野榴加的具体数量,其实是山炮 324 门、野炮 194 门、榴弹炮 92 门、加农炮 8 门,总计 618 门。
当然,具体到辽沈战役的时候,实际参加战斗的火炮还要比上述统计略小。
在当时,山炮和野炮的口径通常为 75 毫米,也有少部分野炮口径为 77 毫米;而榴弹炮和加农炮大部分为 105 毫米口径,一小部分为 150 毫米口径。
75 毫米口径上下的山野炮显然也称不上大口径火炮,我们以 100 毫米为标准线,聊聊辽沈战役时东北野战军的大口径火炮的装备参战情况。
首先,当时参战的口径最大的火炮为日造 96 式 150 毫米口径榴弹炮。
这种口径的火炮,实际参战的数量为 18 门,全部装备于炮兵纵队第 3 团,这是整个东北野战军当时最重型的炮兵团。
当然,只有 18 门炮的话编足一个团肯定是不能满编的,因此东北野战军还将日造 92 式 105 毫米加农炮也编在了该团中;只不过这种火炮的数量其实更少,当时只有 7 门。
除上述两种火炮外,东北野战军装备的大口径炮主要是日造 91 式 105 毫米榴弹炮。
这种炮的数量当时有 47 门,其中第 1 纵队、第 3 纵队、第 4 纵队、第 9 纵队、热河炮旅中所属炮兵,各装备 2 到 9 门不等,基本就是连级、营级,总计装备 23 门;其余的 24 门则全部装备于炮兵纵队,具体在炮兵第 2 团和炮兵第 4 团中。
当时另外还有少量(10 门)的辽 14 系十榴,分别配备于第 2 纵队、第 3 纵队和热河炮旅中。
另外当时还利用缴获的美式 105 毫米榴弹炮组建了炮兵纵队炮兵第 5 团,总计装备数量为 14 门,不过因为刚编成而且缺乏炮弹的缘故,这个团没有参加辽沈战役。
但即便将该团所装备的火炮计算在内,辽沈战役前,东野炮兵 100 毫米口径以上的榴加炮总数也不过 96 门。
其中 150 毫米口径榴弹炮 18 门、105 毫米(或有少量 100 毫米)口径榴弹炮 / 加农炮 78 门。
当数据具体详细到这一程度的话,大家就应该知道当时真正的大口径火炮其实也没有网友们想象得那么多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榴弹炮和加农炮外,如果单以口径来看,东野还有一部分大口径迫击炮。
其中缴获的美式 4.2 英寸(106.7 毫米)口径重迫击炮总计有 24 门,这种炮在当时的炮类统计中是跟榴弹炮、加农炮并列在一起的。
我们在这里也注明,帮助大家了解,希望大家能对大决战的细节有更加详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