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遼沈戰役時,東野100毫米口徑以上重炮,其實不到100門?,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1948 年大決戰前,以東北我軍的實力為最強,當時東北野戰軍加上地方武裝的總兵力超過了 100 萬人。在武器裝備方面,也是各大野戰軍中最強的,不過關于其裝備的細節,網上倒有不少訛誤。
比如現在就有説法稱,東北野戰軍當時就有超過 9000 門大炮,進而在錦州攻城戰役中更是 " 千門大炮齊發 "。
其實這兩種説法都有明确的數據來源,不過在 " 大炮 " 的認定上出現了問題,所以導致了不少人的理解也就出錯了。
比如 9000 門大炮之説,其實來源于 1948 年 8 月的實力數統計,具體數據為 9219 門。
但是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擲彈筒,數量達到了 3959 具,幾乎占到了一小半;而擲彈筒顯然不能稱之為大炮,甚至在當時的我軍統計中,已經不被列入火炮類統計了。
而在炮類統計中,又以迫擊炮為大頭,其中 60 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就有 2890 門,又占到了炮類的一大半。
真正可稱之為 " 大炮 " 的山野榴加的具體數量,其實是山炮 324 門、野炮 194 門、榴彈炮 92 門、加農炮 8 門,總計 618 門。
當然,具體到遼沈戰役的時候,實際參加戰鬥的火炮還要比上述統計略小。
在當時,山炮和野炮的口徑通常為 75 毫米,也有少部分野炮口徑為 77 毫米;而榴彈炮和加農炮大部分為 105 毫米口徑,一小部分為 150 毫米口徑。
75 毫米口徑上下的山野炮顯然也稱不上大口徑火炮,我們以 100 毫米為标準線,聊聊遼沈戰役時東北野戰軍的大口徑火炮的裝備參戰情況。
首先,當時參戰的口徑最大的火炮為日造 96 式 150 毫米口徑榴彈炮。
這種口徑的火炮,實際參戰的數量為 18 門,全部裝備于炮兵縱隊第 3 團,這是整個東北野戰軍當時最重型的炮兵團。
當然,只有 18 門炮的話編足一個團肯定是不能滿編的,因此東北野戰軍還将日造 92 式 105 毫米加農炮也編在了該團中;只不過這種火炮的數量其實更少,當時只有 7 門。
除上述兩種火炮外,東北野戰軍裝備的大口徑炮主要是日造 91 式 105 毫米榴彈炮。
這種炮的數量當時有 47 門,其中第 1 縱隊、第 3 縱隊、第 4 縱隊、第 9 縱隊、熱河炮旅中所屬炮兵,各裝備 2 到 9 門不等,基本就是連級、營級,總計裝備 23 門;其餘的 24 門則全部裝備于炮兵縱隊,具體在炮兵第 2 團和炮兵第 4 團中。
當時另外還有少量(10 門)的遼 14 系十榴,分别配備于第 2 縱隊、第 3 縱隊和熱河炮旅中。
另外當時還利用繳獲的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組建了炮兵縱隊炮兵第 5 團,總計裝備數量為 14 門,不過因為剛編成而且缺乏炮彈的緣故,這個團沒有參加遼沈戰役。
但即便将該團所裝備的火炮計算在内,遼沈戰役前,東野炮兵 100 毫米口徑以上的榴加炮總數也不過 96 門。
其中 150 毫米口徑榴彈炮 18 門、105 毫米(或有少量 100 毫米)口徑榴彈炮 / 加農炮 78 門。
當數據具體詳細到這一程度的話,大家就應該知道當時真正的大口徑火炮其實也沒有網友們想象得那麼多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榴彈炮和加農炮外,如果單以口徑來看,東野還有一部分大口徑迫擊炮。
其中繳獲的美式 4.2 英寸(106.7 毫米)口徑重迫擊炮總計有 24 門,這種炮在當時的炮類統計中是跟榴彈炮、加農炮并列在一起的。
我們在這裏也注明,幫助大家了解,希望大家能對大決戰的細節有更加詳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