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台海最后一次空战!歼-6拼刺刀击落F-104,对面竟无耻称2:0大胜,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堂 Author 战史堂
在国土防空战中,我国航空兵在飞机性能不如敌人的情况下,扎实训练,敢打敢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其中台海最后一次空战就是在性能劣势情况下,反杀敌人,至今对面都不愿承认失败,甚至无耻地鼓吹 "2:0" 大胜。
故事从头讲起,1967 年 1 月 13 号中午时分,一架国民党空军的 RF-104G 匆匆从台中清泉岗基地起飞,经过一番迷惑性操作后,飞机在澎湖岛上空突然右转,朝厦门方向飞去。
▲清泉岗基地,门口正是一架 TF-104B 教练机。
飞行员是第 12 侦察中队的宋俊华中校,这是他当天的第二次任务。早上的侦察效果并不好,因此他还得再跑一趟。
RF-104 是基于 F-104 战斗机改装而来,最大速度达到了两马赫,因此国民党飞行员采取低空进入,急速爬升,高空高速侦察的战术。
出海后的宋俊华中校一直保持着 200 米的高低空飞行,在他身后是 4 架护航的 F-104G 战斗机。
护航机来自第三联队,飞行员分别是带队长机萧亚民中校和僚机胡世霖上尉、长机杨敬宗少校和僚机石贝波上尉。石贝波上尉的飞机由于出了点故障,晚了一分钟起飞,落在后面。
▲国民党空军 4 架 F-104 战斗机,注意第二架 4344 号机,石贝波上尉的座机正好是 4344 号。
12 点 40 分左右,护航机越过了所谓的海峡中线。4 架 F-104G 飞到了中高空,以吸引我军雷达的注意,掩护低空的 RF-104G。
我军早已获得情报,及时进行了作战部署。12 点 45 分,驻扎在漳州的空 24 师 70 团出动了两批 8 架歼 -6 实施拦截。第一批飞行员是带队长机乔田福和僚机叶木佑、长机胡寿根和僚机陈国良。
▲我军的歼 -6 战斗机,注意当时机身上的标语 " 为人民服务 " 和翼刀上的 " 毛主席万岁 "。
4 架歼 -6 起飞后,在地面的引导下爬升到 9000 米高度,在安溪、长泰空網域待命。12 点 53 分,我军雷达发现了 4 架护航的 F-104G 战斗机,正直奔厦门飞来。3 分钟后又发现了低空的 RF-104G,位于漳州东南 145 公里。
宋俊华中校见时机差不多了,便开始急速爬升,到 12 点 59 分时,已经爬升到一万米高度,速度达到了 1.5 马赫,位于金门东南约 30 公里处。4 架护航的 F-104G 在其后方约 100 公里处。
▲敌 RF-104 飞行轨迹。
眼见敌人就要进入侦察区網域,13 点 02 分,地面指挥所命令:" 投副油箱,开加力!",4 架歼 -6 战斗机立即转向朝 RF-104G 飞去。
国民党位于金门雷达站发现了我军的动向,立即通知了宋俊华。宋俊华心里虽然有些担心,但他知道歼 -6 速度没有 RF-104G 快,速度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于是他爬升到了 11000 米高度,加速到了两马赫,高速掠过了厦门上空。
我军的带队长机乔田福回忆道:" 由于云层遮挡,我们一开始没有发现敌机,直接交汇过去了。当我们在地面引导下转回来,已经落后了,敌机的速度比我们快,再也赶不上了。"
▲地勤战士们正在给歼 -6 装炮弹,30mm 机炮威力巨大,打中数发即可击落敌机。
宋俊华发现前来拦截的歼 -6 后,也被吓得不轻,此前就有不少被击落。他大声呼救:" 发现共机,请求支援!" 然后头也不回地经同安、安溪右转后,在湄洲岛上空飞出了大陆。
按说我军的拦截任务失败了,但好戏还没有结束。13 点 04 分,4 架前来支援的 F-104G 已经飞到了晋江东南约 30 公里处了,我军指挥员决定攻击敌护航队,战斗一触即发。
13 点 05 分,地面指挥所根据敌机的航迹推测,F-104G 在歼 -6 右侧 30 度方向,距离 40 公里。
▲歼 -6 三视图。
F-104G 编队在金门雷达站的引导下,早就爬升到了 13000 米的高空,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长机萧亚民中校透过云层发现了两架歼 -6,他兴奋地按下了导弹发射钮,但没有任何反应,原来是出故障了。
僚机胡世霖上尉接替长机攻击,估计小胡上尉心里太激动了,竟然还没等进入射程就发射了一枚 " 响尾蛇 " 导弹,自然是没有任何结果。
▲ F-104G 空射导弹,当时的导弹命中率很低。
小胡上尉平时深入学习了《睁眼说瞎话从入门到精通》这门课程,在无线电里大叫:" 我打下一架共机啦!"
敌我距离越来越近,我军指挥作战的副军长徐登坤立即命令歼 -6 左转到正东方向,准备迎敌。
然而地面导航员董福成在雷达上发现敌我距离仅 15 公里了,如果左转,正好把机尾暴露给了敌机。
▲ F-104G 三视图。
更严峻的是,如果左转," 响尾蛇 " 导弹很容易捕捉到尾喷管热源,而且很快就进入导弹最大射程的 12 公里范围内,敌机进入射程就可以开火了。
董福成来不及请示,直接朝飞行员们喊道:" 不要左转,右转打斜对头,动作要快!"4 架歼 -6 立即 70 度大坡度右转,准备进行刺刀见红的对头攻击。
掉队的 F-104G 僚机飞行员石贝波上尉也急于表现,朝正在转向的歼 -6 发射了一枚导弹。
由于没有锁定热源,这枚导弹也没有命中,但小石上尉也深入学习了《满嘴跑火车的 100 种方法》,声称击落了一架共机。
▲胡世霖(4347)、石贝波(4344)的座机。
▲宣称 " 击落 " 共机的胡世霖(右)、石贝波(左),实际上毛都没打到。
胡寿根带着僚机正在大坡度转弯,完全没有注意到敌人的举动。他这么回忆道:" 我不知道敌机发射了导弹,但当时我们正在急转弯,导弹很难锁定尾喷口,即使发射了,也不可能命中。"
胡寿根继续说道:" 当我转过来,就发现右侧 6 公里处有一架 F-104G,高度在 13000 米左右,正在快速接近。此时我的速度也有 1400km/h,我来不及改平,直接斜对头冲向敌机。"
在长期的拦截作战中,我军飞行员针对速度不如敌机的情况,针对性地训练了 " 负速度差拦截战术 ",即斜对头敌机前半球直接开炮攻击,攻击时使用固定瞄准环而不是活动跟踪光环,飞行员预估提前量射击。
▲空战英雄胡寿根。
▲歼 -6 座舱图。
胡寿根发现的那架 F-104G 正是敌人另一位长机杨敬宗少校,杨敬宗少校见对面一架歼 -6 朝他冲过来,马上就要相撞了,下意识地向左推杆、蹬舵,正好把机腹暴露在了胡寿根面前。
面对机会,胡寿根沉着冷静,在即将交汇的一瞬间,朝 600 米外的敌机三炮齐射,打出了 48 发 30mm 炮弹。其中一发击中了座舱左侧并爆炸,杨敬宗少校只来得及大喊一声:" 哎呀!" 便再也没有了回音。
▲歼 -6 双机编队与敌机对头,注意放下了减速板。
▲我军击落一架 F-104 战斗机照相枪画面。
失控的 F-104G 拖着黑烟,翻滚着下坠。后来陆军高炮 64 师 611 团报告,敌机坠毁在崇武西浮山岛附近海網域,敌飞行员跳伞。
胡寿根向地面报告了情况后,爬升与战友汇合,于 13 点 08 分开始返航。
此时敌人还没意识到少了杨敬宗少校,其余人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自认为取得了 "2:0" 的大胜,便开心地返航了。直到后来报数时,迟迟听不到杨敬宗的反应,这才知道他出事了。
1 月 14 号,我方渔民在崇武附近海面打捞到了杨敬宗的尸体,只剩下了一条手臂和一条腿,极有可能是跳伞时被锋利的机翼前缘切到了。
▲杨敬宗肖像和遗骸。
关于杨敬宗阵亡问题,对面一直不肯承认是被我军击落了,因为他们不相信我军能够用落后的战机,在电光火石间击落先进的战机。
然而在劣势中进行针对性训练,努力寻找战机、准确把握战机正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对岸唯武器论者是不能理解的。
击落敌机的胡寿根和准确导航的董福成双双荣立个人一等功,漳州基地也召开了授奖大会,胡寿根还被誉为 " 空中神炮手 ",得到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空战英雄胡寿根 2010 年照片,墙上还挂着他在战机旁的照片。
这次空战是台海最后一次空战,在遭受打击后,敌人的 RF-104 活动减少,到了 1968 年 6 月以后,敌人停止了对大陆沿海的高速战术侦察活动。
最后推荐一本书《红色帝国的米格银燕—— MIG-17》,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 战史堂 "。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本号!为防止看不到本号推文,麻烦点个 " 赞 " 和 " 在看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