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进击的民营银行:从零到2万亿,十年寻路两极分化,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宇昆
编者按:10 年前的春天,乘着金融改革的东风,民资办银行 " 梦想照进现实 ",民营银行试点工作于 2014 年 3 月启动,此后 19 家民营银行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与传统商业银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成为普惠金融领網域的一支重要力量。2024 年,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迎来 10 周年。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民营银行需总结过去十年的创新经验,也要寻找经营发展中关键问题的解决之道,以更好地探索普惠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民营银行力量。值此之际,时代周报、时代财经联合推出 " 民营银行这十年 " 系列报道,回顾民营银行的创新发展之路,探寻未来穿越周期之道。
文 | 记者黄宇昆
自 2014 年 3 月启动民营银行试点以来,我国的民营银行发展已走了十个年头。
十年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和优秀传统企业纷纷入局,在全国各地发起创办了 19 家民营银行,从零起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探索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和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有效弥补了小微金融服务短板,走出了一条稳健的民营银行发展道路。
整体来看,各家民营银行在开业后一到两年内大多实现盈利,但由于开业时间、股东背景、业务模式等因素的不同,民营银行 " 二八效应 " 显著。如今,19 家民营银行总资产规模约 2 万亿元,体量虽不及一家头部城商行,但已成长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2023 年,多数民营银行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千亿元规模的民营银行扩容至 5 家。
微众银行资产规模突破 5000 亿元,稳居民营银行第一,其盈利能力更是超过渤海银行、长沙银行等规模超万亿元的股份行、城商行。不过,相比之下,多数民营银行至今处在几百亿元的规模,盈利能力也被甩在后面,有的甚至出现短暂亏损,正面临着 " 成长的烦恼 "。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监管对民营银行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股份城商司此前发文称,助力谱写 " 五篇大文章 "。其中,推动城商行和民营银行发挥 " 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 " 的生力军作用,改进对民营企业、新市民等重点领網域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坚守市场定位,立足本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于各家民营银行来说,由于其资产规模、展业模式、股东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需要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制定最适宜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建议在行业监管层面,也需要探索差异化监管的可能性。
来源:图虫创意
十年探路,两极分化加剧
民营银行破冰,十年磨一剑。
2013 年,国常会首次提出 " 探索设立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改革试点,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此前,真正由民间资本独立发起设立的银行运行机制在我国还未曾有过,民营银行准入的问题反复论证了 10 年。
2014 年 3 月,原银监会启动民营银行试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 5 家民营银行进入首批试点;同年 12 月,微众银行正式开业,拉开民营银行设立序幕。
" 发展民营银行,是希望利用其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天然特点,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进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时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 2015 年表示。
作为银行业新业态的 " 探路者 ",民营银行受 " 一行一店 " 的监管规定,没有数量繁多的物理网点,在十年探索中,主要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线上化运营手段,依靠特有的数据、模型、算法优势,覆盖了一批长尾客群。
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截至 2023 年末,微众银行已累计服务近 4 亿个人客户,累计申请贷款的中小微企业超过 450 万,覆盖 31 个省(区、市),资产质量长期保持在行业较优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风险可控制、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新路,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
尚福林在 2021 年初撰文称,在试点探索的过程当中,监管部门积极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持续完善监管制度框架;同时就发展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比如股东资质和持股比例问题,网点布局和业务创新发展等问题,持续研究论证。
" 虽然近年来,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反映国内民营银行发展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实际上,我们在近年来的实践当中,走出了一条稳健的民营银行发展道路,总体上还是成功的,试点成效还是明显的。" 尚福林说。
十年探路,成效显现。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以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新增了 3.1 亿自然人和近 8000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中作为民营银行主力客群的小微普惠客户占绝大多数。
历经十年发展,民营银行两极分化的态势也愈发明显。
截至今年 3 月底,已有十多家民营银行披露了 2023 年部分经营数据,整体来看,多数银行资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新网银行成为第 5 家总资产破千亿元的民营银行。5 家 " 千亿级 " 民营银行,分别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江苏苏商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四川新网银行,互联网银行占据其三。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总资产合计约占民营银行的 " 半壁江山 ",盈利能力也遥遥领先。微众银行 2023 年 6 月末资产总额达到 5098.88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8%;网商银行 2023 年 9 月末资产总额为 4847.32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9%。
相比之下,多数民营银行资产规模未到千亿元,有的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还出现下降的现象。截至 2023 年末,吉林亿联银行资产总额为 517.56 亿元,较年初下降 3.50%。
盈利能力分化更明显。2022 年,微众银行以 353.64 亿元的营收、89.37 亿元的净利润,在 19 家民营银行中一骑绝尘,净利润超过其余 18 家的利润总和。2023 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196.45 亿元,同比增长 15.05%,净利润 54.52 亿元,同比增长 22.86%。
同为首批成立的上海华瑞银行的发展则相对落后。2022 年,该行成为 19 家民营银行中唯一一家亏损的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前 11 月,该行净利润为 0.74 亿元。
事实上,大部分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并不强,2022 年净利润在 10 亿元以上的民营银行仅有 3 家。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 5 家民营银行披露了 2023 全年业绩数据,苏商银行实现净利润 10.55 亿元,温州民商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梅州客商银行、吉林亿联银行 2023 年净利润分别为 5.06 亿元、3.10 亿元、2.51 亿元、1.40 亿元。
绕不开的股东赋能,领先的互联网银行
民营银行的发展两极分化加剧,与股东赋能及展业模式相关。
目前我国 19 家民营银行中,获得全线上信贷业务备案许可的有 4 家,分别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分别背靠腾讯、蚂蚁、小米、美团,金融科技能力相对较强。
微众银行脱胎于腾讯,带着浓厚的科技色彩,在业务发展中充分发挥腾讯体系的流量优势,个人客户数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已累计服务近 4 亿个人客户,接近国有大行;网商银行由蚂蚁集团发起成立,通过阿里电商生态带来了线上流量的快速扩张,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 5000 万小微经营者。
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股东对于银行的赋能是一大重要因素,对于很多民营银行来说,大股东不仅提供了资本金,还开放了生态体系内的客户资源、数字技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等。
"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依托大股东的资源赋能,在客户资源、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化优势,与其他银行的经营差距拉开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意味着其他银行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曾刚认为,在坚持对大股东风险有效约束的前提下,民营银行充分发挥大股东的优势,帮助其自身实现差异化发展。
自 2021 年监管部门明确 " 严控互联网贷款跨地網域经营 " 以来,除了 4 家互联网银行外,其余民营银行的业务开展范围需要在注册地,对其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存贷两端持续承压。
近期,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王刚等人在《完善监管制度 推动民营银行持续发展》文中称,部分调研对象反映民营银行监管尚未形成规制统一的监管标准。随着互联网模式和线下模式运营的民营银行发展态势日益分化,一些线下运营的民营银行想 " 遵循先例 " 申请互联网银行业务资质,应当引起重视。
当然,非互联网银行的民营银行也在探索各自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
在曾刚看来,现在银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不同民营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禀赋特征,来决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有的银行选择纯线上模式,有的银行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体现出来的差异化也就比较明显。
苏商银行是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民营银行代表,经过 7 年的发展,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位列第三。
苏商银行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基于消费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大背景,该行在发展渠道上更加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主动融入产业场景、交易场景、消费场景等,大力发展场景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线下为主的获客及业务办理方式形成明显差异。实现核心业务全部数字化更新,99% 的客户来自线上、99% 的业务在线办理。
" 对于民营银行而言,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探索和打造场景化、智能化金融产品。部分头部民营银行已经通过‘开放银行’模式,嵌入到不同的业务场景,专注于长尾客户金融需求的满足,形成了清晰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曾刚说。
银行是长周期行业,民营银行发展时间仍较短,其数字化运营模式和风控能力仍需经历周期考验。
今年 3 月,四川新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江海撰文称,民营银行的数字化风控能力在十年的实践中不断进步,经受住了经济形势变化考验和疫情风险的挑战。民营银行还积极利用极端冲击样本开发长周期模型,持续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有效应对长周期和跨周期的风险考验。
多重挑战交织,寻路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营银行的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
为缓解净息差压力,国内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即便具备净息差优势的民营银行,今年也密集调降存款利率,目前已有 10 家下调挂牌存款利率,其赖以发展的高息揽储策略或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国有大行、股份行普惠金融业务持续下沉,民营银行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行业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表示,民营银行未来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业务拓展、股东管理、资本补充和发展基础有待夯实,仍存在较大的经营挑战:一是业务拓展渠道有限,服务能力亟待锤炼;二是股权结构缺乏稳定,股东管理有待优化;三是资本补充支撑有限,风险防范有待检验。
均瑶集团是上海华瑞银行的第一发起人,持股比例为 30%,近年来,该行股权多次变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民营银行在品牌、经营网点、资本实力、融资成本,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民营银行需要充分发挥决策机制高效、灵活的特点,以及对市场需求反应敏锐等优势,需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丰富场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并增强风控能力。
曾刚表示,面对激烈的竞争,民营银行需要发挥其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和发展金融科技,不断深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坚持走普惠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江海称,民营银行需要坚持审慎原则,不以规模、速度、利润作为单一目标,注重平衡好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确保长期稳健发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避免陷入与同业机构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称,2024 年是微众银行成立第十个年头,公司将继续秉持 " 让金融普惠大众 " 的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做好 " 五篇大文章 "。
资本金补充承压,业内呼吁完善监管制度
民营银行走到 10 周年的十字路口,业内也呼吁完善监管制度。
王刚等人在前述文章称,宜与时俱进,逐步取消在股东资质和日常监管、风险承担、机构与业务准入等方面专门针对民营银行的显性或隐性壁垒,适时从试点状态转为常态化统一监管。
王均金也认为,目前,民营银行监管上接近城商行,监管政策和指标要求并无明显差异,尚未形成差异化的监管体系,存在监管 " 一刀切 " 的问题,且各地监管尺度不一。" 民营银行处于发展初期,各项业务基数小、波动性大,建议适当简化民营银行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民营银行特点,建立民营银行独立的监管评价体系,适用不同于成熟银行的差别化监管政策。" 王均金表示。
当下,民营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补充困境。Wind 数据显示,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逐年下降,截至 2023 年末,19 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下滑至 12.32%,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 15.06%。
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图源:Wind
现阶段,民营银行从股东侧获得增资相对困难,受股东地網域、行业和资产等多种限制,吸收新股东难度较大;同时,受限于成立时间较短,资本实力较弱等因素,民营银行也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充工具。19 家民营银行中,目前仅有网商银行在 2021 年成功发行两期永续债,共计 40 亿元。
王均金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议监管部门调整优化民营银行股东准入标准,在保持民营控股前提下,放宽股权 5% 以下的股东资质;优化增资扩股的相关政策;可将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民营银行试点发行永续债,并创新更多资本补充工具,鼓励民营银行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金。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股份城商司在前述文章也提及,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推动实现公司治理重整、经营机制重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