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進擊的民營銀行:從零到2萬億,十年尋路兩極分化,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黃宇昆
編者按:10 年前的春天,乘着金融改革的東風,民資辦銀行 " 夢想照進現實 ",民營銀行試點工作于 2014 年 3 月啓動,此後 19 家民營銀行陸續在全國各地成立,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場定位,與傳統商業銀行互補發展、錯位競争,成為普惠金融領網域的一支重要力量。2024 年,我國民營銀行發展迎來 10 周年。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民營銀行需總結過去十年的創新經驗,也要尋找經營發展中關鍵問題的解決之道,以更好地探索普惠金融創新、支持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金融強國建設貢獻民營銀行力量。值此之際,時代周報、時代财經聯合推出 " 民營銀行這十年 " 系列報道,回顧民營銀行的創新發展之路,探尋未來穿越周期之道。
文 | 記者黃宇昆
自 2014 年 3 月啓動民營銀行試點以來,我國的民營銀行發展已走了十個年頭。
十年來,騰訊、阿裏等互聯網巨頭和優秀傳統企業紛紛入局,在全國各地發起創辦了 19 家民營銀行,從零起步,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產品、服務創新,探索了各具特色的經營模式和可供借鑑的發展經驗,有效彌補了小微金融服務短板,走出了一條穩健的民營銀行發展道路。
整體來看,各家民營銀行在開業後一到兩年内大多實現盈利,但由于開業時間、股東背景、業務模式等因素的不同,民營銀行 " 二八效應 " 顯著。如今,19 家民營銀行總資產規模約 2 萬億元,體量雖不及一家頭部城商行,但已成長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2023 年,多數民營銀行資產規模持續增長,千億元規模的民營銀行擴容至 5 家。
微眾銀行資產規模突破 5000 億元,穩居民營銀行第一,其盈利能力更是超過渤海銀行、長沙銀行等規模超萬億元的股份行、城商行。不過,相比之下,多數民營銀行至今處在幾百億元的規模,盈利能力也被甩在後面,有的甚至出現短暫虧損,正面臨着 " 成長的煩惱 "。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監管對民營銀行提出了新要求。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股份城商司此前發文稱,助力譜寫 " 五篇大文章 "。其中,推動城商行和民營銀行發揮 " 服務城鄉居民、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地方經濟 " 的生力軍作用,改進對民營企業、新市民等重點領網域金融服務,更好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堅守市場定位,立足本地開展特色化經營。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對于各家民營銀行來説,由于其資產規模、展業模式、股東背景以及所處的地理環境各不相同,需要其根據自身資源禀賦,制定最适宜自身情況的發展戰略,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同時,建議在行業監管層面,也需要探索差異化監管的可能性。
來源:圖蟲創意
十年探路,兩極分化加劇
民營銀行破冰,十年磨一劍。
2013 年,國常會首次提出 " 探索設立民營銀行 "。民營銀行改革試點,是我國一項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此前,真正由民間資本獨立發起設立的銀行運行機制在我國還未曾有過,民營銀行準入的問題反復論證了 10 年。
2014 年 3 月,原銀監會啓動民營銀行試點,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温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浙江網商銀行 5 家民營銀行進入首批試點;同年 12 月,微眾銀行正式開業,拉開民營銀行設立序幕。
" 發展民營銀行,是希望利用其來自民間、熟悉民企、貼近民眾的天然特點,能夠補充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不足,進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時任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 2015 年表示。
作為銀行業新業态的 " 探路者 ",民營銀行受 " 一行一店 " 的監管規定,沒有數量繁多的物理網點,在十年探索中,主要是依托移動互聯網和線上化運營手段,依靠特有的數據、模型、算法優勢,覆蓋了一批長尾客群。
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截至 2023 年末,微眾銀行已累計服務近 4 億個人客户,累計申請貸款的中小微企業超過 450 萬,覆蓋 31 個省(區、市),資產質量長期保持在行業較優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條風險可控制、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新路,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金融服務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方面蹚出了一條新路。
尚福林在 2021 年初撰文稱,在試點探索的過程當中,監管部門積極為民營銀行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持續完善監管制度框架;同時就發展當中遇到的新情況,比如股東資質和持股比例問題,網點布局和業務創新發展等問題,持續研究論證。
" 雖然近年來,社會上也有一些聲音反映國内民營銀行發展存在問題和不足。但實際上,我們在近年來的實踐當中,走出了一條穩健的民營銀行發展道路,總體上還是成功的,試點成效還是明顯的。" 尚福林説。
十年探路,成效顯現。據不完全統計,2014 年以來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新增了 3.1 億自然人和近 8000 萬户企業及其他組織,其中作為民營銀行主力客群的小微普惠客户占絕大多數。
歷經十年發展,民營銀行兩極分化的态勢也愈發明顯。
截至今年 3 月底,已有十多家民營銀行披露了 2023 年部分經營數據,整體來看,多數銀行資產規模保持穩定增長,新網銀行成為第 5 家總資產破千億元的民營銀行。5 家 " 千億級 " 民營銀行,分别為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江蘇蘇商銀行、武漢眾邦銀行、四川新網銀行,互聯網銀行占據其三。
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的總資產合計約占民營銀行的 " 半壁江山 ",盈利能力也遙遙領先。微眾銀行 2023 年 6 月末資產總額達到 5098.88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8%;網商銀行 2023 年 9 月末資產總額為 4847.32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9.9%。
相比之下,多數民營銀行資產規模未到千億元,有的民營銀行資產規模還出現下降的現象。截至 2023 年末,吉林億聯銀行資產總額為 517.56 億元,較年初下降 3.50%。
盈利能力分化更明顯。2022 年,微眾銀行以 353.64 億元的營收、89.37 億元的淨利潤,在 19 家民營銀行中一騎絕塵,淨利潤超過其餘 18 家的利潤總和。2023 年上半年,微眾銀行實現營業收入 196.45 億元,同比增長 15.05%,淨利潤 54.52 億元,同比增長 22.86%。
同為首批成立的上海華瑞銀行的發展則相對落後。2022 年,該行成為 19 家民營銀行中唯一一家虧損的銀行。最新數據顯示,2023 年前 11 月,該行淨利潤為 0.74 億元。
事實上,大部分民營銀行的盈利能力并不強,2022 年淨利潤在 10 億元以上的民營銀行僅有 3 家。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 5 家民營銀行披露了 2023 全年業績數據,蘇商銀行實現淨利潤 10.55 億元,温州民商銀行、北京中關村銀行、梅州客商銀行、吉林億聯銀行 2023 年淨利潤分别為 5.06 億元、3.10 億元、2.51 億元、1.40 億元。
繞不開的股東賦能,領先的互聯網銀行
民營銀行的發展兩極分化加劇,與股東賦能及展業模式相關。
目前我國 19 家民營銀行中,獲得全線上信貸業務備案許可的有 4 家,分别為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億聯銀行,分别背靠騰訊、螞蟻、小米、美團,金融科技能力相對較強。
微眾銀行脱胎于騰訊,帶着濃厚的科技色彩,在業務發展中充分發揮騰訊體系的流量優勢,個人客户數實現快速增長,目前已累計服務近 4 億個人客户,接近國有大行;網商銀行由螞蟻集團發起成立,通過阿裏電商生态帶來了線上流量的快速擴張,目前已累計服務超過 5000 萬小微經營者。
曾剛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股東對于銀行的賦能是一大重要因素,對于很多民營銀行來説,大股東不僅提供了資本金,還開放了生态體系内的客户資源、數字技術和大數據風控能力等。
" 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依托大股東的資源賦能,在客户資源、經營效率等方面都呈現出差異化優勢,與其他銀行的經營差距拉開是正常現象。但并不意味着其他銀行就沒有發展空間了。" 曾剛認為,在堅持對大股東風險有效約束的前提下,民營銀行充分發揮大股東的優勢,幫助其自身實現差異化發展。
自 2021 年監管部門明确 " 嚴控互聯網貸款跨地網域經營 " 以來,除了 4 家互聯網銀行外,其餘民營銀行的業務開展範圍需要在注冊地,對其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存貸兩端持續承壓。
近期,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約研究員王剛等人在《完善監管制度 推動民營銀行持續發展》文中稱,部分調研對象反映民營銀行監管尚未形成規制統一的監管标準。随着互聯網模式和線下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發展态勢日益分化,一些線下運營的民營銀行想 " 遵循先例 " 申請互聯網銀行業務資質,應當引起重視。
當然,非互聯網銀行的民營銀行也在探索各自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模式。
在曾剛看來,現在銀行業競争比較激烈,不同民營銀行需要根據自身的禀賦特征,來決定發展的戰略和方向,有的銀行選擇純線上模式,有的銀行選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體現出來的差異化也就比較明顯。
蘇商銀行是注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民營銀行代表,經過 7 年的發展,資產規模突破千億元,位列第三。
蘇商銀行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基于消費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大背景,該行在發展渠道上更加注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主動融入產業場景、交易場景、消費場景等,大力發展場景金融,與傳統商業銀行線下為主的獲客及業務辦理方式形成明顯差異。實現核心業務全部數字化更新,99% 的客户來自線上、99% 的業務在線辦理。
" 對于民營銀行而言,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探索和打造場景化、智能化金融產品。部分頭部民營銀行已經通過‘開放銀行’模式,嵌入到不同的業務場景,專注于長尾客户金融需求的滿足,形成了清晰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曾剛説。
銀行是長周期行業,民營銀行發展時間仍較短,其數字化運營模式和風控能力仍需經歷周期考驗。
今年 3 月,四川新網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江海撰文稱,民營銀行的數字化風控能力在十年的實踐中不斷進步,經受住了經濟形勢變化考驗和疫情風險的挑戰。民營銀行還積極利用極端衝擊樣本開發長周期模型,持續完善數字化風控體系,有效應對長周期和跨周期的風險考驗。
多重挑戰交織,尋路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民營銀行的發展正面臨多重挑戰。
為緩解淨息差壓力,國内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即便具備淨息差優勢的民營銀行,今年也密集調降存款利率,目前已有 10 家下調挂牌存款利率,其賴以發展的高息攬儲策略或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随着國有大行、股份行普惠金融業務持續下沉,民營銀行面臨的競争愈發激烈,行業生存空間進一步擠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均金表示,民營銀行未來的經營壓力将進一步加大,在業務拓展、股東管理、資本補充和發展基礎有待夯實,仍存在較大的經營挑戰:一是業務拓展渠道有限,服務能力亟待錘煉;二是股權結構缺乏穩定,股東管理有待優化;三是資本補充支撐有限,風險防範有待檢驗。
均瑤集團是上海華瑞銀行的第一發起人,持股比例為 30%,近年來,該行股權多次變更。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民營銀行在品牌、經營網點、資本實力、融資成本,風險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民營銀行需要充分發揮決策機制高效、靈活的特點,以及對市場需求反應敏鋭等優勢,需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不斷豐富場景,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并增強風控能力。
曾剛表示,面對激烈的競争,民營銀行需要發揮其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和發展金融科技,不斷深挖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堅持走普惠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
江海稱,民營銀行需要堅持審慎原則,不以規模、速度、利潤作為單一目标,注重平衡好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确保長期穩健發展;根據自身資源禀賦特點,實行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競争力,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避免陷入與同業機構的低水平同質化競争。
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稱,2024 年是微眾銀行成立第十個年頭,公司将繼續秉持 " 讓金融普惠大眾 " 的使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做好 " 五篇大文章 "。
資本金補充承壓,業内呼籲完善監管制度
民營銀行走到 10 周年的十字路口,業内也呼籲完善監管制度。
王剛等人在前述文章稱,宜與時俱進,逐步取消在股東資質和日常監管、風險承擔、機構與業務準入等方面專門針對民營銀行的顯性或隐性壁壘,适時從試點狀态轉為常态化統一監管。
王均金也認為,目前,民營銀行監管上接近城商行,監管政策和指标要求并無明顯差異,尚未形成差異化的監管體系,存在監管 " 一刀切 " 的問題,且各地監管尺度不一。" 民營銀行處于發展初期,各項業務基數小、波動性大,建議适當簡化民營銀行統計指标體系,根據民營銀行特點,建立民營銀行獨立的監管評價體系,适用不同于成熟銀行的差别化監管政策。" 王均金表示。
當下,民營銀行普遍面臨資本金補充困境。Wind 數據顯示,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值逐年下降,截至 2023 年末,19 家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值下滑至 12.32%,低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的 15.06%。
民營銀行資本充足率。圖源:Wind
現階段,民營銀行從股東側獲得增資相對困難,受股東地網域、行業和資產等多種限制,吸收新股東難度較大;同時,受限于成立時間較短,資本實力較弱等因素,民營銀行也缺乏有效的資本補充工具。19 家民營銀行中,目前僅有網商銀行在 2021 年成功發行兩期永續債,共計 40 億元。
王均金建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建議監管部門調整優化民營銀行股東準入标準,在保持民營控股前提下,放寬股權 5% 以下的股東資質;優化增資擴股的相關政策;可将部分條件相對成熟的民營銀行試點發行永續債,并創新更多資本補充工具,鼓勵民營銀行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等方式補充資本金。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股份城商司在前述文章也提及,支持多渠道補充資本,推動實現公司治理重整、經營機制重構、可持續發展能力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