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从手机到生态:中端手机的AI突围战,欢迎阅读。
文 | 科技新知,作者丨林书,编辑丨九黎
2025 年 3 月初,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巴塞罗那如期举行。在会上,荣耀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CEO 李健高调宣布: 荣耀不再是智能手机制造商!而是将转型为全球领先 AI 设备生态公司。
为实现这样的转型,荣耀宣布推出全新的 " 阿尔法 AI"(HONOR ALPHA PLAN)战略。
该战略将分三步走:首先打造智能化的手机产品,融入以人为中心的 AI 技术;接着推动行业开放协作(与高通、谷歌云等巨头),构建跨设备的 AI 生态系统;最终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探索人与技术共创的新范式。
为了支撑这一宏大愿景,荣耀承诺未来五年投入超过 100 亿美元。
然而,这样的转型看似亮眼,背后实则透露着中端手机厂商在当下的压力。
2024 年,对于荣耀、realme、iQOO 这类中端定位的手机品牌来说,整体处境可以用 " 夹缝求生 " 来形容。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这一年恢复了增长,根据 Canalys 和 Counterpoint 数据,销量同比增长约 4% 至 7%,但增长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两个极端。
头部品牌如苹果、三星凭借 AI 技术和品牌溢价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华为则靠自研生态和芯片能力强势回归;而低端市场则被传音(TRANSSION)、小米等靠性价比攻城略地。
中端品牌既无法像华为那样构建技术壁垒,又难以在价格战中与低端玩家硬拼,导致市场份额被上下挤压。
对荣耀来说,尽管去年出货量增长,但由于苹果、华为的强势竞争,其不得不退出了高端市场,致使自身平均售价(ASP)降低,而在国内出货量排名方面,荣耀也已被 vivo、OPPO 和华为超越。
2024 年的手机市场关键词就是 " 涨价 " 和 " 高端化 "。
而 realme,作为 OPPO 曾经的子品牌,其近年来凭借性价比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 2024 年的数据显示,其全球出货量也呈现了放缓,ASP 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在这样的压力下,当下新兴的 AI 浪潮,就成了传统中端品牌破局的关键。
AI 时代的 " 危 " 与 " 机 "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手机厂商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硬體比拼,纷纷将目光转向 AI 模型与生态布局。
但问题是,真正有实力开疆扩土的品牌,并不是大多数。
以 realme 为例,虽然其最新机型(如 realme GT 系列)开始融入 AI 影像优化和性能调度功能,但核心技术多依赖高通芯片和外部算法支持,缺乏自主研发的 AI 生态支撑。
同样,iQOO 作为 vivo 的子品牌,主打中端性能市场,尽管在 2024 年推出了搭载 AI 增强功能的 Neo 系列(如 Neo10R),主打游戏体验和拍照优化,但其 AI 布局更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面,未能形成系统性竞争力。
在当下这场逐鹿 AI 的竞争中,只有华为、苹果等根基雄厚的大厂,具备了独立转型的潜力。
例如苹果的 AI 布局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 iOS 的闭环生态和强大的自研能力形成了坚实壁垒,其 Apple Intelligence 整合了自研大模型与硬體优化,主打隐私保护和跨设备协同,力图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华为则更进一步,凭借麒麟芯片与鸿蒙 OS 的深度融合,早在 2017 年就推出 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如今的盘古大模型和 AIoT 生态已覆盖手机、PC、车载等多个场景,技术积累遥遥领先。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AI 战略不仅是功能堆砌,而是与自研体系深度绑定,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反观中端品牌,差距显而易见。以荣耀为例,其 AI 之路起步较晚,作为华为子品牌在 2020 年独立后,直到 2024 年才推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 AI Agent。
OPPO(中端产品线,如 Reno 系列)等,情况同样不容乐观:realme 的 AI 多停留在影像优化等浅层应用,缺乏自研模型支撑;OPPO 虽有 Find 系列冲高端,但其中端 Reno 系列在 AI 上更多依赖高通芯片和 ColorOS 的通用功能,自主创新能力有限。
realme GT6 的智能助手小布,现阶段只能进行内容速取等浅层功能
荣耀在 2024 年推出的 AI Agent 曾引发不少关注。这款智能助手能实现自动订咖啡、取消扣款项等功能,凭借直观的操作和便捷性确实惊艳了市场一把。
然而,到了 2025 年,随着中国初创公司 Monica 发布的 Manus 横空出世,情况变了。Manus 作为一个多模型驱动的自主 AI 代理,不仅能完成类似任务,还展现了更强的跨领網域执行能力,比如自主建站、分析股票等。
它的出现让行业意识到,这种基于简单任务自动化的技术并无太大壁垒——本质上仍是依赖现有大模型和外部工具的整合,而非独家创新,市场对这类功能的稀缺性预期也被迅速拉低。
在硬體已无太大提升空间,底层 AI 能力尚且欠缺的情况下,借力 " 生态 ",就成了一众硬实力不强的中端品牌,在 AI 时代突围的关键。
单一整合 VS 多方合作
在 AI 时代,传统手机厂商若要在功能和体验上弥补自身 " 非专业化 " 的劣势,就不得不与第三方 AI 企业合作,形成更广阔的智能生态。这一点,从今年开年后,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宣布接入 DeepSeek-R1 就可见一斑。
华为、荣耀、OPPO、vivo、魅族等手机品牌纷纷宣布,都将会陆续接入 DeepSeek-R1,魅族官微还称 " 星纪魅族 StarV AR 眼镜等 AI 生态产品也会陆续接入 DeepSeek"。
不过,虽然开放与合作是不可避 9 免的大势,但在具体的选择上,业内却抽成了单一整合vs多方合作两种不同的路线。
关于 AI 时代的生态战略,一些厂商选择深度绑定特定大模型(如华为、荣耀、vivo 接入 DeepSeek),而另一些则采取多模型合作策略,例如既与 OpenAI 合作,又打算接入阿里、百度大模型的苹果。
从总体上看,深度绑定单一模型,更适合资源有限、想以较低成本快速切入 AI 竞争的玩家;而多模型合作则更契合全球化头部玩家,强调长期弹性和更广阔的生态掌控力。
这意味着,后者潜在的 " 盘子 " 更大。
苹果与 OpenAI、阿里巴巴、百度并行合作,则体现了一种对灵活性和全球适配性的重视。例如,在国际市场,苹果通过绑定 OpenAI 的 ChatGPT 强化 Apple Intelligence 的全球化竞争力;在中国市场,则通过接入阿里 Qwen 和百度 ERNIE 适配本地监管和用户习惯。
这种多元化的方法不仅分散了技术风险,还能在模型性能迭代中保持前沿地位,避免被单一供应商 " 锁定 "。
这正是荣耀想走的路子。
通过与谷歌、高通等行业巨头的多元化合作,荣耀得以借助外部技术资源,跳出传统手机厂商的单一硬體利润模式,转而构建一个开放的 AI 生态。
例如,与谷歌云的合作能让荣耀的 AI 服务延伸至云端计算和企业市场,而高通的芯片支持则为其在 IoT 设备上铺路。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若能落地,理论上能让荣耀突破中端品牌的局限,逐步蚕食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乃至车载系统等领網域的市场份额。
对于技术实力较为一般的中端品牌而言,这种 " 借力生态 " 的策略,不失为 AI 时代的一种 " 新活法 "。
可问题是,要想实现这样多元化的开放生态,不能光靠手机厂商自己的一厢情愿,具体来说,至少有两大门槛,在等着荣耀、vivo、OPPO 这样的中端手机厂商。
上餐桌,或上菜单
这两大门槛之一,首先是多方合作中的战略眼光,以及自身在生态链中的实力、筹码。
苹果能游刃有余地与 OpenAI、百度、阿里合作,绝非偶然,而是深谙行业博弈的老道手腕。
面对 OpenAI,苹果能以 iOS 的庞大高端用户群和 App Store 的流量入口为筹码,换取 ChatGPT 的深度集成,同时通过隐私保护的技术要求反制 OpenAI 的数据野心;在与百度、阿里的谈判中,苹果通过可预期的市场红利(庞大高端用户群),迫使两家提供本地化模型支持,同时保留技术接口的主导权,确保不被任何一方绑定。
这种多线操作背后,是苹果对全球市场趋势的精准洞察——既要 AI 能力,又要生态控制权——加上每年数百亿研发投入和品牌溢价带来的议价底气。
反观中端厂商如荣耀、realme,更多是行业里的 " 新兵蛋子 ",缺乏这种老辣的博弈能力。
在与谷歌、高通谈判时,荣耀能提供的更多是当下出货量承诺(2024 年约 5000 万台,远不及苹果的 2 亿 +),而非一个能持续赋能伙伴的生态愿景。
同样地,类似 realme、OPPO 中端线也多半忙于追赶市场热点,推新品都来不及,哪有余力布局长线生态?因此其面对大厂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条款,很难像苹果那样反客为主。
若自身筹码和实力不足,在所谓的开放生态中,不仅难以登上核心决策的 " 餐桌 ",反而可能最后上了 " 菜单 ",成为生态链下游的附庸,甚至演变为他人的代工厂,为合作伙伴打工。
当年的诺基亚和黑莓就是前车之鉴:诺基亚因缺乏核心技术掌控,被微软收购手机业务,沦为代工厂角色;黑莓则因生态封闭和创新滞后,逐渐被市场遗忘。
第二大门槛,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对荣耀这类品牌的国际化布局构成了潜在威胁。其与谷歌、高通的合作高度依赖供应链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开放生态随时可能遭遇断供风险。
若美国对高通芯片出口设限,或谷歌因合规问题减少支持,中国品牌的 AI 功能和设备协同将大打折扣。而最近 DeepSeek 的事件更凸显了这种风险:2025 年初,美国以 " 国家安全 " 为由全面禁用中国 AI 模型 DeepSeek,禁止其在政府设备和部分企业中使用。
这一举动表明,美国对华技术遏制已从硬體扩展到軟體和 AI 领網域,这无疑给试图继续绑定美国伙伴,并以此扩展生态蓝图的中国品牌敲响了警钟。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远比单纯的技术整合更难预测和掌控。
对于传统中端手机厂商而言,自研 AI 技术周期长、成本高昂,而单纯依赖开放生态又因硬实力和筹码不足,长期来看,容易在生态链中沦为 " 鱼肉 "。
一个更现实的策略,是短期内通过跨界合作,快速弥补技术和市场短板,同时逐步转向内部研发,追求技术自主与生态深耕。
例如,华为通过自研麒麟芯片、鸿蒙 OS 和盘古大模型打下技术根基,同时与 ARM、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合作吸收外部资源;小米则在 AIoT 领網域自研 HyperOS 和 AI 算法,联合高通、商汤科技、科大讯飞迅速布局智能生态。这种 " 内研 + 外合 " 的混合模式,既确保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又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落地和市场响应。
然而,对于荣耀、realme、OPPO 中端线等品牌来说,能否抓住这一时间視窗,关键在于能否快速整合资源、找准合作切入点,并在短期红利期内积累足够的技术储备,避免在 AI 浪潮更汹涌时,被时代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