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从四年价格结构变化,看中国车市为何“升降同频”?,欢迎阅读。
四年前你肯定想不到,自主品牌的汽车这么快就突破了 30 万元天花板;四年前你肯定也想不到,网友在调侃再不努力大概就只能买 BBA 了。可是,中国车市是不是真的在锣鼓喧天的消费更新?今天,我们就用四年来中国车市的价格结构变化,来告诉你中国车市消费独特的 " 升降同频 "。
说中国汽车正在进行消费更新,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佐证,那就是只能满足 " 有没有 " 需求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少了。反映到数据上,就是 10 万元以下的新车消费,出现了份额腰斩,从 2020 年占新车消费超过 20%,到 2023 年只剩下 10% 出头。
份额有少肯定就有多,20-30 万元和 30-40 万元就是增长最快的两个细分市场。前者四年复合增长率 12.5%,份额已经接近 1/4;后者四年复合增长率 14.4%,份额也突破了 10%。
这个趋势,符合中国车市进入存量市场,从首购消费进入增换购更新消费的事实。
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上一轮达到顶峰是在 2016-2018 年之间。如果按照中国私家车五六年左右的平均换车周期,一大批上一轮 10 万元以下的首购消费者,会从 2021 年开始进入较为集中的换车潮,预计会持续到 2025 年左右。而 20-40 万元区间,显然会是增换购最为集中的区间。
同时,10 万元以下市场的主力,也正在转变为代步型的小微电动车。这意味着过去解决 " 有没有 " 需求的首购市场,已经演变为家庭增购市场。
所以,如果所有品牌都认同 20-40 万元区间会成为消费集中的区網域,而且又赶上新能源迭代燃油车引发的品牌认知重塑,那么这个价格段很快就会形成无差别的品牌混战。
而这恰恰就是消费 " 升降同频 " 的关键。
自主品牌们,正在用降级的价格实现更新的体验,去刺激存量基盘的置换需求,打破燃油车时代等级森严的更新规则和价格体系。
比如说,过去花 30 多万买了一辆途昂,或者花 40 多万买了一辆奔驰 E 级,下一步还有什么更新的空间吗?其实很难,因为在传统燃油车的体系里,想要再进一步,花费的代价可能就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不管是奔驰 E 级更新为奔驰 S 级,或者是大众途昂更新为奥迪 Q7。这个时候,汽车的消费更新其实就停止了。
但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可以将车长超过 5 米 2 的全尺寸旗舰 SUV 做到 40 多万,把零百加速低于 3 秒的轿车做到 30 万,把能在城区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做到 20 多万。
这种把汽车从工业品变成科技品的做法,不仅给汽车创造了全新的体验,而且把获取高价值体验的价格大大降低。此时,一些本可有可无的消费力被 " 勾引 " 了出来,消费行为也因此得到了释放。
相比过去自主品牌只能靠堆配置来卖贵,这显然是一种更加 " 高级 " 的性价比。
但过去在 20-40 万元价格段占绝对优势的主流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也在尽力对自主品牌的进攻采取防御措施。
合资品牌这几年在 20 万元市场的份额被自主品牌大幅压缩,所以合资品牌现在的策略,是保住高价值车型的规模,把资源都集中在最有优势的市场上。从数据来看,主流合资品牌在 20-30 万元市场和 30-40 万元市场里,这四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是 1.7% 和 8.8%,是仅有两个还在增长的价格段细分市场。
豪华品牌同样如此。这几年,豪华品牌基本遵循着从二线豪华、到奥迪、到宝马、再到奔驰的顺序,终端优惠依次展开。很多车型都能做到终端优惠后,向下降一级别的水平。这种无差别的刀刀互捅,比的就是谁血条更厚。豪华品牌靠着多年积累的品牌力,和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资本,用这种方式阻击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时代试图的颠覆。
所以,单看价格,一批曾经的入门车型正在通过增换购 " 更新 " 为更贵的车型。但是如果看性价比,获取高价值体验的价格正在 " 降级 "。看起来,中国车市现在进入了一个很矛盾的时期,但也正是这种乱世,给品牌认知带来了重塑的机会,抹平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品牌阶级观念。
中国车市的 " 消费同频 ",就是这种品牌重塑最直接的体现。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