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增程式很落后?但理想汽车怎么卖火的?,欢迎阅读。
增程式电动车,火得一塌糊涂。今年玩新能源,不带个油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爆款。
那就奇了怪了,一直顶着 " 落后帽子 " 的增程式,怎么就这么抗跌,还逆势上涨了?是工程师犯了错,还是用户不识货?今天聊这个。
其实,对于增程式电动车,我的看法很简单," 用户看需求,车企看成本 "。
不管怎么杠,就技术发展而言,增程只是初期过渡路线。很多车企的第一代混动产品,就是增程式。
增程式,理解起来很简单,内燃机只负责发电,电动机只负责驱动。其他插电混动车呢,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
直接驱动车轮有什么好处?跑高速的时候,发动机直驱,电动机休息,这样更省油。
工程师的思维,是把一个产品做到 " 没有短板 ",什么场景都要兼顾,所以,一定会去漠河、吐鲁番,搞一些低温、高温实验,也会去环形高速路上,一遍遍试,保证车的极限没有问题,做到足够冗余。
但是,在市场上 " 石破天惊 ",卖爆的车,常常是因为 " 它有长板 ",很多用户就因为那一点,看上了这台车。
增程式,在技术上被 " 嗤之以鼻 ",但在市场上被 " 重新教育 ",也算一个鲜明的例子。
理想汽车,先是靠理想 ONE 这台车做火的,累计销量超 20 万辆,后来,继续 " 搞套娃 ",一连串搞出了 L9、L8、L7。
问界、岚图、深蓝、哪吒、零跑,都有增程,有的去年就上市了,有的是今年才上市,但是效果立竿见影,像零跑这几个月销量 " 冒头 ",就是增程立了功。
01
用户需求:纯电体验
这个事,从用户需求端来说,是因为增程式有类似于纯电车的体验,核心就是用上了一块 40 度级别的大电池。
很多车企的初代增程产品,都是小电池,用起来更像油车,但大电池,一下子就把 " 油车体验 " 扭转成了 " 电车体验 "。
我们该怎么理解电车体验呢?这得回归到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
一般会觉得,用户开车,高速、城区各占 50%,但实际上,高速可能只占 20%,城区占了 80%。你看看周围人,每天开车是不是就是上下班,属于中短途出行。
像 40 度的电池,对应 CLTC 续航大概 200 公里,肯定满足中短途出行需求了。
所以,增程式,平时就当纯电开。电机驱动,还有安静的 NVH,这就是电车体验了。
要是 10 度、20 度的小电池,加内燃机,会怎么样?内燃机会经常启动,那就是油车体验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理想是有高人吗?怎么就它想到了大电池解决问题,其他车企摸索这么多年,都没想到用大电池吗?
这就聊到了关键点。
理想的车,都是 30 万以上的 SUV,空间大,装得下大电池。但很多车企最开始做增程,或者做插电混动,都是从紧凑型车开始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空间,放不下大电池。
而且,确实受工程师思维的影响比较大。
工程师会绞尽腦汁,螺蛳壳里做道场,电池小,我也让你各个场景的使用都不错,而且,也没想过,要把一个混动车做成电动车的体验,反而更倾向于油车体验。
最后,还是深挖用户需求赢麻了。
总结一下,中短途出行多的,充电方便的,增程式可以带来 " 类似于纯电车的体验 ";
中长途出行多的,基本上只加油、不充电的,常规的插电混动车或许更合适;
这得让用户自己去投票。
02
车企成本:降本真香
再说说车企成本端。
造新能源车,电池是非常大的成本支出。这几年,还好是电池技术发展了,性能更好,降本也比较明显。
在市场早期的时候,造电动车,只能从高端入手,因为那个价格,才撑得起高昂的成本。
理想最初选择增程路线,绝对有成本方面的考虑。40 度电池,再加一个 1.2T 发动机,和别人 60 度、80 度、90 度的电池相比,太省了。
还能把发动机包装成 " 充电宝 ",里程焦虑的问题也解决了。
很多车企参考理想,也想搞增程式,大概是去年提出来的。
去年什么情况?锂价猛涨,电池成本太贵了。纯电动车想 " 返祖 ",把油箱加进来,少用电池,最简单、最快的改造方式就是 " 增程 "。
所以," 电改油 " 的风气吹了好一阵。去年种树,今年结果,一些动作快的车企,靠增程式,也在今年吃到了红利。
回过头来看,用户喜欢增程式的纯电体验,另外,增程式又解决了里程焦虑的心病,车企还乐于降本,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但再回过头来看,都去搞增程,纯电还搞不搞?答案很显然,纯电还要搞,无非就是要长期主义地解决这两件事。
第一,纯电车的价格要继续降低,今年锂价猛跌,电池降价的空间有了,肯定会越来越便宜;
第二,补能还是个大问题,今年很多车上了 800V,很多地方也建了充电站,补能一定也会慢慢解决的。
反正,就算吃尽增程红利的理想汽车,下一步还是要搞纯电。
增程,是新能源发展的一个小插曲,教育了我们一件事,懂用户更重要,要是你不服,那就让技术的炮火轰得更猛些。
比如,要是纯电一脚踹了续航焦虑这口锅,你看增程还有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