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增程式很落後?但理想汽車怎麼賣火的?,歡迎閱讀。
增程式電動車,火得一塌糊塗。今年玩新能源,不帶個油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爆款。
那就奇了怪了,一直頂着 " 落後帽子 " 的增程式,怎麼就這麼抗跌,還逆勢上漲了?是工程師犯了錯,還是用戶不識貨?今天聊這個。
其實,對于增程式電動車,我的看法很簡單," 用戶看需求,車企看成本 "。
不管怎麼杠,就技術發展而言,增程只是初期過渡路線。很多車企的第一代混動產品,就是增程式。
增程式,理解起來很簡單,内燃機只負責發電,電動機只負責驅動。其他插電混動車呢,發動機可以直接驅動車輪。
直接驅動車輪有什麼好處?跑高速的時候,發動機直驅,電動機休息,這樣更省油。
工程師的思維,是把一個產品做到 " 沒有短板 ",什麼場景都要兼顧,所以,一定會去漠河、吐魯番,搞一些低溫、高溫實驗,也會去環形高速路上,一遍遍試,保證車的極限沒有問題,做到足夠冗餘。
但是,在市場上 " 石破天驚 ",賣爆的車,常常是因為 " 它有長板 ",很多用戶就因為那一點,看上了這台車。
增程式,在技術上被 " 嗤之以鼻 ",但在市場上被 " 重新教育 ",也算一個鮮明的例子。
理想汽車,先是靠理想 ONE 這台車做火的,累計銷量超 20 萬輛,後來,繼續 " 搞套娃 ",一連串搞出了 L9、L8、L7。
問界、岚圖、深藍、哪吒、零跑,都有增程,有的去年就上市了,有的是今年才上市,但是效果立竿見影,像零跑這幾個月銷量 " 冒頭 ",就是增程立了功。
01
用戶需求:純電體驗
這個事,從用戶需求端來說,是因為增程式有類似于純電車的體驗,核心就是用上了一塊 40 度級别的大電池。
很多車企的初代增程產品,都是小電池,用起來更像油車,但大電池,一下子就把 " 油車體驗 " 扭轉成了 " 電車體驗 "。
我們該怎麼理解電車體驗呢?這得回歸到用戶的實際用車場景。
一般會覺得,用戶開車,高速、城區各占 50%,但實際上,高速可能只占 20%,城區占了 80%。你看看周圍人,每天開車是不是就是上下班,屬于中短途出行。
像 40 度的電池,對應 CLTC 續航大概 200 公裡,肯定滿足中短途出行需求了。
所以,增程式,平時就當純電開。電機驅動,還有安靜的 NVH,這就是電車體驗了。
要是 10 度、20 度的小電池,加内燃機,會怎麼樣?内燃機會經常啟動,那就是油車體驗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理想是有高人嗎?怎麼就它想到了大電池解決問題,其他車企摸索這麼多年,都沒想到用大電池嗎?
這就聊到了關鍵點。
理想的車,都是 30 萬以上的 SUV,空間大,裝得下大電池。但很多車企最開始做增程,或者做插電混動,都是從緊湊型車開始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空間,放不下大電池。
而且,确實受工程師思維的影響比較大。
工程師會絞盡腦汁,螺蛳殼裡做道場,電池小,我也讓你各個場景的使用都不錯,而且,也沒想過,要把一個混動車做成電動車的體驗,反而更傾向于油車體驗。
最後,還是深挖用戶需求赢麻了。
總結一下,中短途出行多的,充電方便的,增程式可以帶來 " 類似于純電車的體驗 ";
中長途出行多的,基本上只加油、不充電的,常規的插電混動車或許更合适;
這得讓用戶自己去投票。
02
車企成本:降本真香
再說說車企成本端。
造新能源車,電池是非常大的成本支出。這幾年,還好是電池技術發展了,性能更好,降本也比較明顯。
在市場早期的時候,造電動車,只能從高端入手,因為那個價格,才撐得起高昂的成本。
理想最初選擇增程路線,絕對有成本方面的考慮。40 度電池,再加一個 1.2T 發動機,和别人 60 度、80 度、90 度的電池相比,太省了。
還能把發動機包裝成 " 充電寶 ",裡程焦慮的問題也解決了。
很多車企參考理想,也想搞增程式,大概是去年提出來的。
去年什麼情況?锂價猛漲,電池成本太貴了。純電動車想 " 返祖 ",把油箱加進來,少用電池,最簡單、最快的改造方式就是 " 增程 "。
所以," 電改油 " 的風氣吹了好一陣。去年種樹,今年結果,一些動作快的車企,靠增程式,也在今年吃到了紅利。
回過頭來看,用戶喜歡增程式的純電體驗,另外,增程式又解決了裡程焦慮的心病,車企還樂于降本,确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但再回過頭來看,都去搞增程,純電還搞不搞?答案很顯然,純電還要搞,無非就是要長期主義地解決這兩件事。
第一,純電車的價格要繼續降低,今年锂價猛跌,電池降價的空間有了,肯定會越來越便宜;
第二,補能還是個大問題,今年很多車上了 800V,很多地方也建了充電站,補能一定也會慢慢解決的。
反正,就算吃盡增程紅利的理想汽車,下一步還是要搞純電。
增程,是新能源發展的一個小插曲,教育了我們一件事,懂用戶更重要,要是你不服,那就讓技術的炮火轟得更猛些。
比如,要是純電一腳踹了續航焦慮這口鍋,你看增程還有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