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理想被揭“十宗罪”,月销量照样破3万,卖好车比造好车更重要?,欢迎阅读。
这是一个 " 黑红 " 比 " 真红 " 更有流量的年代。
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一旦火起来,那关于他(它)的任何负面消息,都会成为流量的源泉。
就如顶流歌星蔡徐坤,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最近正在搞亚洲巡回演出,但关于他的桃色新闻一经爆出,立马成为了火出圈的话题。
在汽车圈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人制作了一张名为《理想 L9, 看不见的地方 ,10 个不能说的秘密》的长图,揭露了理想 L9 的诸多缺陷,随即被各路网友和博主疯狂转发。
有网友认为这是某些媒体为了抹黑理想而做的图,但又有博主认为这图绝非出自汽车媒体之手,因为里面涉及了许多供应商的机密信息,矛头直指对手车企。
那么,图中所说的都是真实情况吗?这 " 十个秘密 " 对消费者购车影响大吗?另外,为何理想的黑料不断传出,销量还能屡创新高?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 十个秘密 " 被曝光后,理想就发布了 6 月份交付数据:共计交付新车 32,575 辆,同比增长 150.1%,月度交付首次突破三万。
理想造不好车,已不是秘密
说实话,这图里面的内容我们都见怪不怪了,而且很多都是公开的秘密,甚至不乏一些为了黑而黑的内容。
例如第一点,有了增程器的存在,L9 的空间利用率是必然比不过同尺寸纯电动车的。
理想 L9 所谓的增程器,其实就是一台 1.5T 四缸发动机,与各种 " 老旧燃油车 " 一样,都是由缸体、曲轴箱、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料供给系统等部件组成,整个增程器系统占了前机舱一半以上的空间,别忘了它还有一个 65L 的油箱,以及从车头延伸到车尾的排气管,不占车内空间是不可能的。
而这台增程器的出处也不是秘密,它正是由理想与新晨动力所成立的合资公司 " 四川理想新晨科技有限公司 " 制造,与华晨中华 V7(已停产)的发动机确实有着技术渊源。同样,L9 的电机来源于蜂巢动力也是不假,其电机上的铭牌已标明生产厂商。
至于 NAPPA 真皮的使用面积、音响是否低音炮这些不痛不痒的配置问题,就不必纠结了。但第二和第三点所指出的问题,却是理想不能回避的短板。
尤其是第二点,不是说浮动式卡钳不能用,但其在响应速度、制动力均匀程度、抗热衰退性能上确实不如对向式卡钳。对于一款整备质量超过 2.5 吨,满载质量超过 3 吨的大型 SUV 来说,使用浮动式卡钳确实存在安全冗余度不足的问题。
浮动式卡钳(上图)的制动活塞只布置于制动盘的内侧,工作时内外制动片不能瞬间同时产生制动效果,响应速度较慢,可容纳的制动活塞数量也有限(通常不超过 2 个),最大优点是成本低。
对向式卡钳(上图)的活塞分布于制动盘两侧,制动响应更快,制动力输出更均匀,可以容纳更多制动活塞,同时能使用尺寸更大的制动片。缺点就是成本高。
有理想粉丝(水军?)拿奔驰 GLS 为例子反驳,认为该车与理想 L9 属于同一级别,但用的也是浮动式卡钳,以此证明理想 L9 的制动系统配置没问题。
注意了,奔驰 GLS 整备质量比理想 L9 更轻,零百加速时间更慢,制动系统的负荷本就更低,而且奔驰 GLS 还配备了尺寸更大的刹车盘,高配车型还配打孔通风刹车盘,无论是瞬间制动力还是抗热衰退能力都会更好。
虽然理想 L9(上)和奔驰 GLS(下)都是使用浮动式卡钳,但后者刹车盘直径更大,有打孔处理便于散热,而且整车质量更轻,制动系统的冗余度相对更高。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理想 L9 100km/h-0 的制动距离为 38.20 米,这绝对算不上好成绩,考虑到激烈驾驶后浮动式卡钳极易出现热衰退现象,制动距离将会进一步增大。
除了制动性能差之外,理想 L9 的底盘系统同样受人诟病。不少媒体试驾过后都表示,理想 L9 只是做好了乘坐舒适性,操控性能简直一塌糊涂。
如果你认为媒体的说法只是一面之词,那上市前空气悬架爆裂、悬架零件 " 以铁充铝 "、麋鹿测试助力转向系统失灵等事件足以证明 L9 的机械素质有多拉胯。
我们已无需找更多的例子,更没必要专门花时间做一张图,去证明理想的机械素质有多差、硬體有哪些偷工减料、对可靠性和耐用性有多不讲究,这其实都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更值得我们深究的是,为何理想造的明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 好车 ",买它的人却一直没少?
黑红也能红,都是被惯出来的?
其实我们可以下一个大胆的结论,就算那 "10 个不能说的秘密 " 传播得再广,对理想来说也只是一件不痛不痒的小事,不仅销量不会受到影响,品牌影响力甚至会进一步提高。
就像 CEO 李想所说的,不管是夸还是骂,都可以有效地提升销量。
被骂都能提升销量,在以往油车当道的年代是想都不敢想的,像各种机油门、断轴门事件,对当时的车企而言都是妥妥的公关危机,轻则公开道歉,重则大规模召回,销量受挫是无可避免的。
但如今的新势力车型,不管品质有多参差,设计有多不完善,缺陷有多明显,只要 CEO 营销技能足够好,故事讲得够精彩,概念抛得够超前,就能把缺点变成优点,将负面变成流量。
就像上个月理想 L9 被曝超声波雷达监测不了路边石墩,这明明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安全隐患,但李想凭借两篇博文,就将矛盾转移到 " 雷达该不该工作 " 的讨论上,并成功给自己套上 " 知错就改 " 的人设。至于雷达为何监测不到路障,已经没人关心了,反正这事对理想 6 月交付量突破 3.2 万辆没有构成一点阻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 " 黑红也能红 " 的现象,这大概是被市场惯出来的。
长期以来,国内消费者对车辆机械素质的认知都十分模糊,什么是车身刚性,怎样的车能称为好开,刹车系统分为哪几种类型,使用不同的减震器会有怎样的效果,都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人们对汽车的评价,往往只停留在尺寸、空间、配置、用料等维度上。
正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消费者最看重的永远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到了新能源时代,这种购车观被进一步放大了。
正如某位车评人所说," 现在聊车不能聊底盘了,不然立马就暴露年龄!" 言下之意,与机械有关的东西已经过时了,车机、芯片、传感器、算法、智能驾驶模型等才是当今车圈的主流话题。
这样的舆论环境实在让人无语,但这又不能怪消费者,毕竟买车不需要真的懂车,只要自己喜欢就够了,人们的购车观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车企如何引导。
有的车企对机械硬體的重视度极高,宁可配置少一点、技术保守一点,也要守住造车的底线,最大程度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有的车企认为懂用户才是最重要的,宁可在硬體上节省成本,也要把用户想要的东西全塞进车内,不管是否实用、也不管安不安全,精准满足需求才是王道。
一个是为了造好车,一个是为了卖好车,在用户尚未搞清何谓真正 " 好车 " 时,后者无疑能尽享当下市场机遇。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不过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