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我独自旅行》收官,新形态综艺模式为品牌渗透营销赋能,欢迎阅读。
提到 " 独自旅行 " 你会想到什么?
是 " 哐哐 " 响的绿皮火车、背包客最爱的廉价航空,是冒险奇遇、记录浪漫、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的短视频文案,是异地的初雪、夜晚的烟火、夏日的星空,还是摆了满地的百达翡丽和人人都爱的发财树?
在社交平台上,一人游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趋势之一。大批的年轻人去往世界各地,渴望享受一个人的放松和治愈。以此为切口延伸的" 休息羞耻症 "、" 孤独等级 "" 朋友圈社交 "等话题,也引发了极大的情绪共鸣。
而回顾这些讨论,不少人发现了承载这些话题和用户的《我独自旅行》。这档马天宇的 " 一人游记 ",展现了出了超出普通艺人 vlog 的极大生命力,在每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为观众们提供了太多值得思考的议题和情绪价值。
2023 年,从业者们在 " 用户喜好 " 的漩涡中徘徊,在广告投放缩紧的市场环境下努力。《我独自旅行》的出现看似很突然。它承载了一种新的创作生态,对植入还有些 " 避讳 ",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做观众们真正想看的内容,和综艺的商业化破局,并不冲突。
趁此机会,娱乐资本再次和爱鱼文化创始人、《我独自旅行》(以下简称《独旅》)总制片人李文妤聊了聊,一档新内容的探索路径。
微综艺 2.0 版本
" 微 " 是 2023 行业的关键词。
这一年,无论是剧集、综艺、宣发,都渐渐展现出了向短、融短的趋势,在 " 短 " 处释放动能。腾讯、爱奇艺也和抖音达成战略協定,实现了长短视频,尤其是综艺之间的高效转化。
这样的改变,也在进一步倒逼微综艺推陈出新,走出更加适合平台、能将平台资源物尽其用、提供更符合平台调性和用户体验的内容生态。
对于制作端,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微综艺并不是旧酒装新瓶。长视频的创作逻辑并不能够完全套用到短综上,而是得用新的思维去调试自己的方法论,在探索中寻找合适的路径。在对《独旅》的探索中, 团队得到的启发可以简单概括成两个关键方向。一是长综规划 + 短综即兴,二是不能舍弃的深意。
首先是 " 短 " 思维的贯彻。
这是一个长线任务。从拍摄前规划短视频的输出节奏,到拍摄中及时感知可传播情绪点、画面,到配置专员即兴抓取在场素材,到后期融入 " 短思维 " 的剪辑,《独旅》展现出的长短,并不是类传统综艺的花絮和正片的区分,更是基于用户阅读习惯和平台分发机制的再创作。
节目第 11 期,马天宇 " 觅食 " 途中和猪骨汤店主拼桌,开启了一次意外的聊天。
在这其中,他遇到了冻龄的店主姐姐,听到了她关于梦想和选择,也了解到姐弟二人之间的温暖连接。而以此为契机,诞生了两条爆款短视频,在对 " 年少梦想 " 叙述中,除了艺人画面,还记录下了的普通人努力生活的样子。
" 这些都是短视频小组的快速反应,最好的素材永远都是即兴拍摄的。在做节目的时候,导演其实也在真人秀里。"
与此同时,长视频的制作方式既为短视频素材的挖掘提供了助力,也承担起《独旅》讲故事的水准。
无论是 " 遇水生财 " 的发财树,还是新加坡美术馆的 " 秘闻 ",其实都是制作组按照长综艺逻辑提前設定的铺垫。" 我们会提前踩点了解,预估适合传播的点,然后和工作人员沟通可以重点介绍的细节。当然我们也是想更自然地切入。"
受到长视频 " 影响 " 的《独旅》,还有着区别于碎片化内容的的故事性。
跟随马天宇,我们能够看到在旅行 vlog 中难见的深层文化和真实生活。譬如老街开四十二年老店背后的老板,收拾餐盘的银发奶奶,以及 " 银发族工作 " 这一现象的原因。
能找到有着八十五年历史的小卖部牌匾,和他背后三代人的生活和回忆。看到在夜市里处处可见的百万贵表,两店同铺的奇妙景象,以及新加坡最真实的生活。
在旅游过程中,这些对情绪和故事的深度挖掘,虽然不如短平快一样吸引眼球,却恰恰实现了内容超越即时性的深度留存。
在《独旅》里,长短思维各司其职、相互助力,为内容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不过当被问到 " 对于创新的看法 " 时,李文妤对当下和未来还有着更长久的考量。
" 我觉得现在说独旅是创新还为之过早。在我看来成功的才叫创新,不成功的就叫试错。现在《独旅》可能还在试错阶段,但我们希望它能够变成真正的创新。"
" 内容是可以培养用户习惯的 "
2018 年,《放开我北鼻》里马天宇和噗噗的 " 美素佳儿十连 " 挑战曾一度风靡全网。" 观众喜欢看,艺人喜欢玩,客户喜欢效果。我曾经对于这件事非常骄傲。"
但近两年,综艺的植入开始越来越 " 卷 ", 对硬露出要求越来越多样,自然地接入几乎无法实现,内容为商业让位的现象不再少见。
" 我接受不了,那就让别人去做吧。"无法放弃内容为王的底层逻辑,李文妤选择在自己的路上寻找能够双向奔赴的合作伙伴。
《独旅》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
在最开始,大部分观众并没有意识到,新加坡旅游局其实就是《独旅》的赞助商,因为节目里没有常见的口播、中插、标语設定," 露出太自然了 "。
《独旅》里到达新加坡的空镜
那么《独旅》是怎么获得认可的呢?这或许源于爱鱼对客户的深度理解,以及团队的高效执行。
拆解 " 希望大家都能来新加坡旅游 " 的客户诉求后,制作团队将关键词定为两个——安全、语言。" 什么是安全?一个人就能够旅行、母亲愿意带孩子去的地方就足够安全。语言问题怎么解决?中文普及率高就可以。"
回看节目,我们能看到说着中文的司机、店长、解说员,看到无数在新加坡游玩的中国老乡,看到新加坡的现代与古朴,而这些其实都是对客户诉求的隐形阐释,吸引观众们种草新加坡。
对于《独旅》和爱鱼来说,商业定制并不意味着对内容的摧毁。真正理解客户需求,并以更为生活化的方式实现需求,才是商业形式和内容融合的方向。
" 比较幸运的是,合生元、新加坡旅游局、银联都没有硬性销售要求,几个客户其实都还是比较尊重内容的。"
而商业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是潜移默化的习惯打造。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1997 到 1999 年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电影,开创了内地电影市场的贺岁档期。18 年前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带起了 " 跨年 + 艺人 " 风潮。" 怕上火喝王老吉 " 的标语,让火锅配凉茶成为了当下公认的消费习惯。
当马天宇在各个场所消费时," 可以用银联支付 " 就成为了一个固定行为。据透露,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间,银联卡的使用和露出次数,其实超过了客户的要求。
事实上,这一行为,既符合艺人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也能够引发有相似经历的观众共鸣,还能够在观众腦海中深刻地根植安全、便捷、普及度高等概念,以及银联支付的行为本身,自然地打通用户心智。在社交平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契机了解到海外出行的知识、银联卡的重要性,《独旅》制作的新加坡攻略也成为了爆款内容。
《独旅》在做的商业化,是一场真正的内容共创,一场高效的品牌转化和意识打造," 内容是可以培养用户习惯的 "。
回归到更大的层面,李文妤也看中了微综艺的包容性。" 它可植入的品类更多、形式更多、商业化可能也会更大。"
譬如《独旅》的赞助方新加坡旅游局,在节目之外又和爱鱼展开了一次深度合作—— 一场以沉浸式舞台剧为载体、新加坡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浪漫邂逅的新式新品发布会。爱鱼将新加坡的特色建筑和产品发布、发言发表等固定流程结合,重点打造品牌故事和品牌价值。
寄生于生活化场景,种草显得更加容易。马天宇随身携带的吉祥物 " 游宝 "、购买的手绘鞋带,直播间工作人员佩戴的手串,都有着自己忠实客户。通过内容和短视频的矩阵吸引大量的目标用户,进而开启电商直播、账号运营、好物分享,缩短了从文化到消费的转化链路,开拓了内容产业的后链路。
" 独自 "IP,让 " 我们有了自己的留存 "
和李文妤的对话中,我们很难不窥见爱鱼的 " 野心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 " 独自 "IP 的坚持。在开始创作伊始,她就决定了在IP 打造这条路上的长期前行。
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制作端对于长期主义的追求越来越明确。好的 IP 恰恰符合这种内容生态,既能够在用户心中树立标签,打造品牌影响力,还能持续释放后链路势能,补充甚至完善从内容到消费的完整链路。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观众心中,综艺 IP 确实更多和平台形成了连带印象,除了少数明星导演,从业者很难把这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
但制作端并不能够放弃这样的追求。
《独旅》让爱鱼看到了自己 " 裁剪新衣 " 的可能性。" 通过这个节目、这种内容形式,我们有了自己的留存,我可以用这个 IP 产生更多的价值,以前我们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追求,正片完结后,《独旅》官抖账号的更新并没有停止。目前,素人旅行挑战的切片、二创、直播都在持续进行,助力着 IP 的生命力的持续生长。
《独旅》甚至还出品了自制的 ip 衍生产品 " 游宝 "。因为赋予了旅行陪伴精灵的情感注入,所以目前很受粉丝欢迎与追捧,反响热烈,之后还会产出粉丝相当期待的更多的系列衍生品,类似 tshirt、包包、手机壳、莱卡相机等等。
选择以 " 独自 " 作为核心,背后是爱鱼对于当下年轻人生活和心态的高度感知。
一方面,独自代表了当下单身经济、i 人社交、一人食、小家电等独居、独旅人群的行为模式。但另一方面,李文妤将独自定义为了一种心态和生活的态度——注重我自己的感受。
" 很多年之前,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委曲求全、顾全大局,要为别人着想,牺牲自己成全大家。但现在年轻人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态度不同,更讲究自由和舒适。"
马天宇似乎成为了这些思绪具像化的体现。在旅行中,没有人要求你 " 特种兵 " 或者 " 躺平 ",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可以顶着大太阳寻找自己想吃的餐厅,慢悠悠度过一人食时光。你可以 " 浪费 " 整个下午,在公园里寻找发财树、发财喷泉。可以独自乘船去无人岛,抱着 " 度过安安静静一天 " 的想法,却和偶遇的人一起搭帐篷、钓鱼、烤串。
一切正如马天宇那句痛快的感叹,我们 " 不需要将就别人 "。
而高度舒适感得以展现,其实在于马天宇和爱鱼的高契合度。区别于以往的明星定制节目,《独旅》是真正由制作团队和艺人共同策划,艺人本身和内容 IP 的深度绑定。
能够做到这个形式的内容团队并不多。爱鱼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风格、定位的坚守。
无论是《花样姐姐》《旅途的花样》,还是《令人心动的 offer2》《超新星全运会》等一众节目,爱鱼的节目中很少出现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所展现出的底色也都是温暖和睦的。
制作中同样如此。合理把握后期的方向性,不好的素材,当着艺人的面处理掉。艺人方的剪辑要求,爱鱼选择倾听后沟通自己的想法,用专业性和播出效果说服对方。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格,爱鱼在艺人之间获得了极高的口碑。
所以马天宇和于小彤见面后,能够大肆畅谈,聊天南聊地北,针对旅行洗礼、朋友圈营业、休息羞耻、孤独等级等一系列话题直抒胸臆。
被问到 " 为什么艺人这么相信你 " 时,李文妤思索良久,坦诚道" 制作团队的真诚,是真的可以被大家看到的 "。
这样的心态,也让爱鱼不再执着于" 破圈 "。
在当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消费产品都讲究精准化,社会讲究兴趣社交和物以类聚,越简单的标签越容易触达核心閱聽人。因此,垂类内容的制作,在考虑 " 破圈 " 之前,更应该设想如何用内容打透圈层内部。
" 在垂类里面是顶流的时候,就会被更多人注意到,技术和算法也会支持圈层打通。" 爱鱼从不追求刻意和飘渺的破圈,而是想用真正的优质内容说话。
而《独旅》说的话,大家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