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被智界R7和享界S9分流,问界M7风光不再?,欢迎阅读。
2025 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 " 贴身肉搏 " 阶段。作为华为深度赋能的智能汽车品牌,鸿蒙智行的市场情况显得充满矛盾与张力:既有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突破,也有销量增速放缓的隐忧;既有技术平权带来的增长爆发,也有资源分配矛盾的现实挑战。
增速放缓背后的结构性调整
开年两个月,鸿蒙智行的市场表现就展现出不同于往年的复杂面貌。1 月全系交付 34,987 辆,问界 M9 单车型贡献 35.7% 的份额;2 月交付量回落至 21,517 辆,但智界 R7 增程版与享界 S9 的销量占比已攀升至 45%。累计前两月 56,504 辆的成绩虽仍处新势力第一梯队,但同比增幅较 2024 年 334% 的爆炸式增长明显收窄,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市场基数的扩大,更是品牌战略主动调整的阵痛。
去年客户进店八成直奔问界 M7,现在会对比智界 R7 和享界 S9。这种转变源于鸿蒙智行产品矩阵的刻意分化:尊界 S800 以百万级定价树立品牌高度,问界 M9 改款强化 5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统治力,而智界 R7 增程版则凭借 24.98 万元的起售价向下收割主流消费群体。这种 " 金字塔 " 式布局虽带来短期销量波动,却为后续增长埋下伏笔。
新品爆发的技术平权逻辑
转折出现在 3 月。随着问界 M9 改款、M8 预售、享界 S9 增程版三箭齐发,鸿蒙智行单周新增大定订单突破 2.8 万台,其中 2025 款问界 M9 上市 72 小时订单达 2.1 万台,问界 M8 预售 36 小时斩获 3.6 万张订单。这场爆发看似是新车效应使然,实则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将华为技术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
享界 S9 增程版作为一款预售价 31.8 万元的中大型轿车,不仅将 CLTC 综合续航拉升至 1355 公里,更全系标配 ADS 3.3 智驾系统。首次将 4D 毫米波雷达矩阵下放到 30 万元级车型,激光雷达数量甚至超过两年前的百万豪车。这种 " 技术降维打击 " 直接击穿了市场认知——当零跑 C10 把高阶智驾下探至 12.88 万元,鸿蒙智行选择用更密集的技术火力覆盖中高端市场。
高端化的价值重构
然而光鲜数据之下,暗流仍在涌动。尊界 S800 上市三个月仅交付 812 辆的尴尬,暴露出超豪华市场的残酷现实——中国百万级新能源车年销量尚不足 5 万辆。在成都尊界品牌体验中心,销售顾问坦言:" 来看车的多是科技爱好者,真正下单的还得靠企业家圈层口碑。" 如何让 " 华为光环 " 突破科技发烧友圈层,成为横亘在高端化之路上的巨石。
历史的转折往往藏在细节里。当问界 M8 的预订用户中有 32% 来自 BBA 车主置换,当华为超充站开始向第三方品牌开放,当欧洲某国交通部长试驾后要求引进尊界 S800 作为礼宾用车,这些碎片正在拼凑出一个新图景:鸿蒙智行不再只是华为技术的试验场,而是逐渐生长出独立品牌人格。这种蜕变或许比销量数字更有价值——它意味着中国智能汽车工业终于孕育出能与全球巨头平等对话的基因。
结语:
站在 2025 年的春天回望,鸿蒙智行的故事早已超越单个品牌的沉浮。当技术普惠打破豪华壁垒,当生态协同重构产业边界,这场变革终将回答一个本质问题: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中国汽车工业能否走出一条兼顾高端突破与规模效应的新路?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个季度的销量公告与产品迭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