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被智界R7和享界S9分流,問界M7風光不再?,歡迎閲讀。
2025 年,中國智能汽車市場的競争已進入 " 貼身肉搏 " 階段。作為華為深度賦能的智能汽車品牌,鴻蒙智行的市場情況顯得充滿矛盾與張力:既有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突破,也有銷量增速放緩的隐憂;既有技術平權帶來的增長爆發,也有資源分配矛盾的現實挑戰。
增速放緩背後的結構性調整
開年兩個月,鴻蒙智行的市場表現就展現出不同于往年的復雜面貌。1 月全系交付 34,987 輛,問界 M9 單車型貢獻 35.7% 的份額;2 月交付量回落至 21,517 輛,但智界 R7 增程版與享界 S9 的銷量占比已攀升至 45%。累計前兩月 56,504 輛的成績雖仍處新勢力第一梯隊,但同比增幅較 2024 年 334% 的爆炸式增長明顯收窄,這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市場基數的擴大,更是品牌戰略主動調整的陣痛。
去年客户進店八成直奔問界 M7,現在會對比智界 R7 和享界 S9。這種轉變源于鴻蒙智行產品矩陣的刻意分化:尊界 S800 以百萬級定價樹立品牌高度,問界 M9 改款強化 50 萬元以上高端市場統治力,而智界 R7 增程版則憑借 24.98 萬元的起售價向下收割主流消費群體。這種 " 金字塔 " 式布局雖帶來短期銷量波動,卻為後續增長埋下伏筆。
新品爆發的技術平權邏輯
轉折出現在 3 月。随着問界 M9 改款、M8 預售、享界 S9 增程版三箭齊發,鴻蒙智行單周新增大定訂單突破 2.8 萬台,其中 2025 款問界 M9 上市 72 小時訂單達 2.1 萬台,問界 M8 預售 36 小時斬獲 3.6 萬張訂單。這場爆發看似是新車效應使然,實則隐藏着更深層的戰略意圖——将華為技術勢能轉化為市場動能。
享界 S9 增程版作為一款預售價 31.8 萬元的中大型轎車,不僅将 CLTC 綜合續航拉升至 1355 公裏,更全系标配 ADS 3.3 智駕系統。首次将 4D 毫米波雷達矩陣下放到 30 萬元級車型,激光雷達數量甚至超過兩年前的百萬豪車。這種 " 技術降維打擊 " 直接擊穿了市場認知——當零跑 C10 把高階智駕下探至 12.88 萬元,鴻蒙智行選擇用更密集的技術火力覆蓋中高端市場。
高端化的價值重構
然而光鮮數據之下,暗流仍在湧動。尊界 S800 上市三個月僅交付 812 輛的尴尬,暴露出超豪華市場的殘酷現實——中國百萬級新能源車年銷量尚不足 5 萬輛。在成都尊界品牌體驗中心,銷售顧問坦言:" 來看車的多是科技愛好者,真正下單的還得靠企業家圈層口碑。" 如何讓 " 華為光環 " 突破科技發燒友圈層,成為橫亘在高端化之路上的巨石。
歷史的轉折往往藏在細節裏。當問界 M8 的預訂用户中有 32% 來自 BBA 車主置換,當華為超充站開始向第三方品牌開放,當歐洲某國交通部長試駕後要求引進尊界 S800 作為禮賓用車,這些碎片正在拼湊出一個新圖景:鴻蒙智行不再只是華為技術的試驗場,而是逐漸生長出獨立品牌人格。這種蜕變或許比銷量數字更有價值——它意味着中國智能汽車工業終于孕育出能與全球巨頭平等對話的基因。
結語:
站在 2025 年的春天回望,鴻蒙智行的故事早已超越單個品牌的沉浮。當技術普惠打破豪華壁壘,當生态協同重構產業邊界,這場變革終将回答一個本質問題:在電動化與智能化交匯的十字路口,中國汽車工業能否走出一條兼顧高端突破與規模效應的新路?答案,或許就藏在下一個季度的銷量公告與產品迭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