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哪吒破百亿,谁是下一个?,欢迎阅读。
作者 | 夏夏
声明 | 题图来源于网络。
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2 月 13 日晚,《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票房正式突破 100 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电影。与此同时,很多人在期待:下一个 " 哪吒 " 在哪里?
实际上,《哪吒 2》的爆火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动画工业体系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回顾《哪吒 2》从制作到上映的五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甚至默默超过了大部分真人电影的口碑和票房。
复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看到不管是技术、人才、市场还是政策,中国动画都已经处于有别于日本和美国发展路线的黄金起点。
" 哪吒 " 一小步,产业一大步
2019 年的 7 月正值暑期档,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片名一般,新生代导演饺子带着他全新创作的哪吒形象横空出世,在《大圣归来》上映 4 年后,再次给电影市场带来震撼并为中国动画电影续写新篇。
当《哪吒 2》在 2025 年春节档再度回归之时,纵观过去 5 年多时间,中国的动画产业行业也早已发生巨变,这一点从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就能看出端倪。
惊蛰研究所粗略翻看了从 2019 年暑期档到 2025 年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名单发现,除春节稳定上线的少儿向动画电影《熊出没》外,几乎每年在院线都能看到 1-3 部优秀的动画大片。
* 数据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整理制图
此外,在整理这些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和背后制作团队等信息时,惊蛰研究所也发现几个有趣的规律:
首先,除了《罗小黑战记》等极个别老 IP 改编的二维动画,国产动画电影基本已经是清一色的 3D 制作,且在视觉表现能力上,逐年向国际顶尖水平看齐。
其次,动画大片的票房拥有极高的上限,但也拥有比较高的下限保障。除了《雄狮少年 2》因为场外的角色设定争议导致票房不佳,其余作品都有比较好的票房表现。
第三,从反映观众口碑的豆瓣评分来看,相对国产真人电影,观众对于动画电影也比较宽容,基本都在 7 分 -8.5 分的较高区间;同时也没有低于 6 分的 " 不及格 " 作品。
第四,从内容题材上看,传统文化的题材占到一半以上,且普遍票房表现高于原创 IP 及现实题材,而传统题材又以封神榜的神话角色为主。由此可以感觉到行业整体对于创作原创 IP 相对谨慎,还是更倾向于结合传统 IP 寻找突破。
最后,国产动画电影背后的产业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光线旗下彩条屋联盟、追光动画和华强方特为核心力量,其余公司涌现的竞争新格局。
当讨论 " 小哪吒 " 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中国动画产业的快速成长。
中国动画产业模式雏形初现
如果将视野从动画电影进一步放大到整个中国动画产业,可以发现,当下的产业发展其实是被来自传统影视体系、新生代工作室体系以及互联网体系的三股力量所主导,并且呈现出良好合作、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
* 数据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整理制图
同时,通过互相之间的合作,行业也逐渐沉淀出两种稳定的动画作品创作路线。
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精品长篇电影,如《哪吒 2》以及其它在院线上映的动画电影。这类作品,一般动辄需要 3-5 年的开发周期,高投入、高回报和高风险,往往特效制作成本能够达到总成本的 60% 及以上。其核心收入来源是票房、发行和 IP 授权。
第二种是动画爱好者和核心粉丝更熟悉的长期周更 / 月更动画。以腾讯动漫《斗罗大陆》以及 B 站的《凡人修仙传》为例,这类作品拥有稳定的更新频率,制作成本中 70% 以上为人力投入。其核心收入来源是平台分账、版权采买和 IP 授权。
除了这两种相对明确的模式,一些制作公司也在探索融合创新的新型产业模式。比如分子互动出品的动画《非人哉》就是一种更接近于 " 泡面番 " 的动画短剧,通过 AI 等方法辅助编剧,形成短平快的创作周期,获取尽可能大的影响力,再通过 IP 授权获得收入。
《非人哉》是典型以形象授权为主要收入来源的 IP,其动画和漫画作品对 IP 的作用就是提高影响力,而不仅仅是盈利。
再比如,追光动画建立的 " 新神榜宇宙 " 中,角色模型复用率提升至 45%,使得未来的续作开发成本大幅降低,能够有效缩短原本高投入的动画电影制作周期,以期增加在未来改变业态的可能性。
在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撑也如同培育优质 IP 的沃土,为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首先是顶层设计强化。国务院在《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2025 年)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动漫领網域精品创作;广电总局设立 5 个动画专业频道,经典重播频道收视率同比提升 40%;同时,衍生品开发补贴提升至 25%。
其实是财政与税收支持。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动画产业倾斜,2025 年动画电影专项补贴达 18 亿元;经营性文化事业部門转制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至 2027 年,动画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 120%。
最后是布局海外发行传播。十四五规划提出,动画产业年产值突破 3000 亿目标,海外发行网络覆盖 56 国。有力的政策与清晰的目标之间,为行业从业者和企业留下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动画崛起背后的 " 隐形军团 "
实际上,近几年动画产业能力的突飞猛进,也离不开国内动画公司与产业人员多年给日本及美国外包经验的反哺。
根据 2025 年《中国动画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画制作外包基地之一。尤其在三维动画领網域——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在内,有接近 20 万人在参与好莱坞动画电影及游戏 CG 外包。
比如,国内动画公司原力动画就参与过《驯龙高手》电视版的动画制作。2011 年,原力动画在全球海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梦工厂《驯龙记》电视项目的合作伙伴,这也是中国动画公司首次参与世界顶级项目制作。
全球大热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也有国内工作室的身影在——著名概念艺术家徐天华及其团队负责了其中四集的概念设计和美术工作。
而国内著名特效公司 Base FX 曾经参与过《星球大战》系列的制作。他们曾为《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等影片提供特效制作服务,并且在《星球大战:骨干小队》中完成了近 70 个镜头的制作,包括飞船场景 CG 延伸、CG 门动画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 Base FX 还参与了《哪吒 2》的制作。《哪吒 2》的视效总监石超群公开表示,Base FX 与 Monk 团队共同完成了片中 " 土拨鼠场次 " 的特效制作,并还接手了因国外团队制作不达标而被推翻的视效镜头修复工作。
可见,长期的外包经历让国内特效团队磨练出了过硬的技术能力。
国内企业大量的外包工作经历,不仅仅为行业输送了一批顶尖的动画技术人才,还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将日漫与美漫相对成熟的 SOP(标准作业流程)复用到了国内,大大提升了国产动画的工业化程度。
比如,阅文集团就参考日漫的漫画改动画体系,形成自己的小说改动画战略,透过《斗罗大陆》以及《斗破苍穹》等一系列作品的成功,趁热打铁在 2020 年顺势推出 300 部网文漫改计划。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 230 多部漫画改编作品的上线。其中,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品包括《大奉打更人》《异人之下》《狐妖小红娘》等,更不乏真人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推出。通过这一计划的推动,极大丰富了作品变现方式,完善了内容业态标准化的开发流程。
同样的,B 站通过与日本动画业界的版权合作,借助《炎炎消防队》等项目逐步进入到行业上游,深度了解并进入多个日本动画项目的制作委员会,并且在国内引入该体系并加以应用。带来的显著成果是 B 站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同成立动画制作委员会后,在 2023 年推出了火爆全网的《中国奇谭》。
除此以外,广受好评的《时光代理人》《百妖谱》和《灵笼》等作品也都有建立自己的制作委员会,而这些成功案例逐步为动画产业的上下游合作模式摸索出成功的经验。
《哪吒 2》的成功背后是 135 家公司的共同参与," 百亿票房纪录 " 更是中国动画产业完成工业化改造的标志性事件。至此,中国动画通过传统影视模式创新、互联网平台流量反哺、技术型工作室攻坚的三条路径,辅以顶层的政策支持,也将为产业发展扩宽道路。
前有《黑神话悟空》火爆国内外,后有《哪吒 2》票房破百亿,短时间内中国分别在游戏和电影领網域完成两次历史性突破,让人看到了内容行业的巨大潜力,同时也说明,当产业、市场、技术与好故事形成合力,任何一条内容赛道都有可能迎来下一个 " 哪吒 " 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