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哪吒破百億,誰是下一個?,歡迎閲讀。
作者 | 夏夏
聲明 | 題圖來源于網絡。
驚蟄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2 月 13 日晚,《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 2》)票房正式突破 100 億元,成為中國影史首部票房破百億的電影。與此同時,很多人在期待:下一個 " 哪吒 " 在哪裏?
實際上,《哪吒 2》的爆火并非孤例,而是中國動畫工業體系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回顧《哪吒 2》從制作到上映的五年,中國電影市場上湧現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動畫電影,甚至默默超過了大部分真人電影的口碑和票房。
復盤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看到不管是技術、人才、市場還是政策,中國動畫都已經處于有别于日本和美國發展路線的黃金起點。
" 哪吒 " 一小步,產業一大步
2019 年的 7 月正值暑期檔,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片名一般,新生代導演餃子帶着他全新創作的哪吒形象橫空出世,在《大聖歸來》上映 4 年後,再次給電影市場帶來震撼并為中國動畫電影續寫新篇。
當《哪吒 2》在 2025 年春節檔再度回歸之時,縱觀過去 5 年多時間,中國的動畫產業行業也早已發生巨變,這一點從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表現就能看出端倪。
驚蟄研究所粗略翻看了從 2019 年暑期檔到 2025 年春節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名單發現,除春節穩定上線的少兒向動畫電影《熊出沒》外,幾乎每年在院線都能看到 1-3 部優秀的動畫大片。
* 數據來源于網絡,驚蟄研究所整理制圖
此外,在整理這些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表現和背後制作團隊等信息時,驚蟄研究所也發現幾個有趣的規律:
首先,除了《羅小黑戰記》等極個别老 IP 改編的二維動畫,國產動畫電影基本已經是清一色的 3D 制作,且在視覺表現能力上,逐年向國際頂尖水平看齊。
其次,動畫大片的票房擁有極高的上限,但也擁有比較高的下限保障。除了《雄獅少年 2》因為場外的角色設定争議導致票房不佳,其餘作品都有比較好的票房表現。
第三,從反映觀眾口碑的豆瓣評分來看,相對國產真人電影,觀眾對于動畫電影也比較寬容,基本都在 7 分 -8.5 分的較高區間;同時也沒有低于 6 分的 " 不及格 " 作品。
第四,從内容題材上看,傳統文化的題材占到一半以上,且普遍票房表現高于原創 IP 及現實題材,而傳統題材又以封神榜的神話角色為主。由此可以感覺到行業整體對于創作原創 IP 相對謹慎,還是更傾向于結合傳統 IP 尋找突破。
最後,國產動畫電影背後的產業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以光線旗下彩條屋聯盟、追光動畫和華強方特為核心力量,其餘公司湧現的競争新格局。
當讨論 " 小哪吒 " 是否後繼有人的問題時,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中國動畫產業的快速成長。
中國動畫產業模式雛形初現
如果将視野從動畫電影進一步放大到整個中國動畫產業,可以發現,當下的產業發展其實是被來自傳統影視體系、新生代工作室體系以及互聯網體系的三股力量所主導,并且呈現出良好合作、相互促進的協同效應。
* 數據來源于網絡,驚蟄研究所整理制圖
同時,通過互相之間的合作,行業也逐漸沉澱出兩種穩定的動畫作品創作路線。
第一種是大家熟悉的精品長篇電影,如《哪吒 2》以及其它在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這類作品,一般動辄需要 3-5 年的開發周期,高投入、高回報和高風險,往往特效制作成本能夠達到總成本的 60% 及以上。其核心收入來源是票房、發行和 IP 授權。
第二種是動畫愛好者和核心粉絲更熟悉的長期周更 / 月更動畫。以騰訊動漫《鬥羅大陸》以及 B 站的《凡人修仙傳》為例,這類作品擁有穩定的更新頻率,制作成本中 70% 以上為人力投入。其核心收入來源是平台分賬、版權采買和 IP 授權。
除了這兩種相對明确的模式,一些制作公司也在探索融合創新的新型產業模式。比如分子互動出品的動畫《非人哉》就是一種更接近于 " 泡面番 " 的動畫短劇,通過 AI 等方法輔助編劇,形成短平快的創作周期,獲取盡可能大的影響力,再通過 IP 授權獲得收入。
《非人哉》是典型以形象授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 IP,其動畫和漫畫作品對 IP 的作用就是提高影響力,而不僅僅是盈利。
再比如,追光動畫建立的 " 新神榜宇宙 " 中,角色模型復用率提升至 45%,使得未來的續作開發成本大幅降低,能夠有效縮短原本高投入的動畫電影制作周期,以期增加在未來改變業态的可能性。
在動畫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撐也如同培育優質 IP 的沃土,為行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首先是頂層設計強化。國務院在《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幹經濟政策》(2025 年)中明确提出要重點支持動漫領網域精品創作;廣電總局設立 5 個動畫專業頻道,經典重播頻道收視率同比提升 40%;同時,衍生品開發補貼提升至 25%。
其實是财政與税收支持。中央财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向動畫產業傾斜,2025 年動畫電影專項補貼達 18 億元;經營性文化事業部門轉制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税至 2027 年,動畫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 120%。
最後是布局海外發行傳播。十四五規劃提出,動畫產業年產值突破 3000 億目标,海外發行網絡覆蓋 56 國。有力的政策與清晰的目标之間,為行業從業者和企業留下了廣闊的舞台。
中國動畫崛起背後的 " 隐形軍團 "
實際上,近幾年動畫產業能力的突飛猛進,也離不開國内動畫公司與產業人員多年給日本及美國外包經驗的反哺。
根據 2025 年《中國動畫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動畫制作外包基地之一。尤其在三維動畫領網域——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行業中的頭部企業在内,有接近 20 萬人在參與好萊塢動畫電影及遊戲 CG 外包。
比如,國内動畫公司原力動畫就參與過《馴龍高手》電視版的動畫制作。2011 年,原力動畫在全球海選中脱穎而出,成為夢工廠《馴龍記》電視項目的合作夥伴,這也是中國動畫公司首次參與世界頂級項目制作。
全球大熱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也有國内工作室的身影在——著名概念藝術家徐天華及其團隊負責了其中四集的概念設計和美術工作。
而國内著名特效公司 Base FX 曾經參與過《星球大戰》系列的制作。他們曾為《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等影片提供特效制作服務,并且在《星球大戰:骨幹小隊》中完成了近 70 個鏡頭的制作,包括飛船場景 CG 延伸、CG 門動畫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 Base FX 還參與了《哪吒 2》的制作。《哪吒 2》的視效總監石超群公開表示,Base FX 與 Monk 團隊共同完成了片中 " 土撥鼠場次 " 的特效制作,并還接手了因國外團隊制作不達标而被推翻的視效鏡頭修復工作。
可見,長期的外包經歷讓國内特效團隊磨練出了過硬的技術能力。
國内企業大量的外包工作經歷,不僅僅為行業輸送了一批頂尖的動畫技術人才,還在對外合作的過程中,将日漫與美漫相對成熟的 SOP(标準作業流程)復用到了國内,大大提升了國產動畫的工業化程度。
比如,閲文集團就參考日漫的漫畫改動畫體系,形成自己的小説改動畫戰略,透過《鬥羅大陸》以及《鬥破蒼穹》等一系列作品的成功,趁熱打鐵在 2020 年順勢推出 300 部網文漫改計劃。截止目前,已經完成了 230 多部漫畫改編作品的上線。其中,受到廣泛歡迎的作品包括《大奉打更人》《異人之下》《狐妖小紅娘》等,更不乏真人電影和電視劇的改編推出。通過這一計劃的推動,極大豐富了作品變現方式,完善了内容業态标準化的開發流程。
同樣的,B 站通過與日本動畫業界的版權合作,借助《炎炎消防隊》等項目逐步進入到行業上遊,深度了解并進入多個日本動畫項目的制作委員會,并且在國内引入該體系并加以應用。帶來的顯著成果是 B 站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共同成立動畫制作委員會後,在 2023 年推出了火爆全網的《中國奇譚》。
除此以外,廣受好評的《時光代理人》《百妖譜》和《靈籠》等作品也都有建立自己的制作委員會,而這些成功案例逐步為動畫產業的上下遊合作模式摸索出成功的經驗。
《哪吒 2》的成功背後是 135 家公司的共同參與," 百億票房紀錄 " 更是中國動畫產業完成工業化改造的标志性事件。至此,中國動畫通過傳統影視模式創新、互聯網平台流量反哺、技術型工作室攻堅的三條路徑,輔以頂層的政策支持,也将為產業發展擴寬道路。
前有《黑神話悟空》火爆國内外,後有《哪吒 2》票房破百億,短時間内中國分别在遊戲和電影領網域完成兩次歷史性突破,讓人看到了内容行業的巨大潛力,同時也説明,當產業、市場、技術與好故事形成合力,任何一條内容賽道都有可能迎來下一個 " 哪吒 " 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