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学会算账:企业盈利的核心能力,欢迎阅读。
作者
| 王祥伍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总经理,首席企业文化专家,《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编委、出版著作《企业文化的逻辑》、《企业文化落地工程》、《褚时健经营十四条》。
曾为宁德时代、京东科技、百度、海康威视、OPPO、云南白药、褚橙庄园、中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银行、苏宁集团、国美集团、德邦物流等百余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来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 | 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经营企业,就要把企业的各项资源(人、财、物)配置到最有价值、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老板还是管理者必须要学会算账。
如果赚不赚钱都算不清楚,真实成本都算不明白,怎么可能盈利,企业就丧失了存续的可能。
今天,我就讲讲褚时健的故事,一起看看褚时健经营企业是如何算账的。
01
无论经营什么都要先学会算账
在褚时健眼里,经营任何生意想要盈利,管理者必须首先要学会算账,这个账不是事后由财务部门算的,而是事前由企业家自己估算的,不一定特别精确,但一定大致正确。
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算算这项决策实施下来会产生多少成本、带来多少收入,会对利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多久、多大程度的影响,不然的话,稀里糊涂做事,企业亏损都不知道亏在哪里。
褚时健 13 岁就开始帮助父亲算账。他的父亲是一名供应木材的商人,褚时健能帮父亲的地方很多,如丈量木材、搬挪装运、分类算账,特别是算账,父亲发现儿子心算比自己快,每次儿子跟着进山,活儿就会干得又快又好。
15 岁,褚时健主持家里的酒坊时,开始独立算账,他会随时用本子把一些数字记下来,比如 700 斤苞谷原料,大概要烧 1500 斤柴,两斤半苞谷大概出一斤酒,苞谷大概多少钱、柴火多少钱,酿出的酒卖多少钱,他都一笔一笔记好、算好。
大概是因为当年认真,即便年过 80 岁,褚时健还清晰记得这些数字。" 搞物质生产,就是消耗要低,质量要好。成本核算和产品质量都非常重要。不管什么事,你要先搞懂才做,不懂的事,先向别人学习。不然,你亏本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认为褚时健很聪明且办事效率高,就推荐他做生活委员。褚时健发现昆明市场的大米价格每天变化很大,早上人少、米好、价格低,中午价格就高一些,下午米的质量就差一些。
于是褚时健就在每周收到伙食费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市场,趁着米好价格低的时候一次性买够一周所需的大米,同样的钱,买到的米的数量是中午时买的两倍多,而且米质好。
02
从效益出发才能抓住经营的要害
刚到曼蚌糖厂时,褚时健经过一个多月的访谈、观察、计算,很快就摸清了制糖的门道,并找出了曼蚌糖厂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关键。
经过反复地核证、推算,一个月后,褚时健把糖厂 22 个榨糖点的负责人聚在一起,开了个生产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为什么年年亏损?主要是因为成本核算没搞好。"
他掏出一个小本子,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现在 100 斤甘蔗才出 9 斤糖,1 斤糖要 5 斤 4 两褐煤,9 斤糖的总收入还抵不上 100 斤甘蔗和 5 斤 4 两褐煤的成本,再加上人工费、运输费、机器损耗费,我们不亏哪个亏?" 糖厂的人当时都傻眼了,他们干了这么多年,一切都是稀里糊涂的。新来的副厂长才一个月就找出了亏损原因,牛!
找出了亏损的主要原因,解决亏损问题就不会太难,褚时健从提高甘蔗的出糖率和降低燃料消耗两个方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增加压榨滚筒的数量和提高温水洗糖技术,把出糖率提高;通过更换燃料,用甘蔗渣煮糖,把燃料消耗降低,不到半年,糖厂就摆脱了亏损。
褚时健作为一个门外汉,为什么能够快速找出亏损的原因,并快速解决问题?在他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一个人只要有经济效益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企业盈亏,关注企业盈亏就会关注影响盈亏的各种因素,顺藤摸瓜,就会找到影响企业盈亏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不同的行业虽然具体的影响因素不一样,但大同小异,关键是要把经济效益作为思考经营问题的原点。
03
一次性的大支出要学会算细账
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花的第一笔大钱用于购买 MK9-5 型卷接机,当时每套卷接机的价格是 261 万元,几乎是天价,企业掏不出这么多钱,就要通过贷款来买。
当时的很多人,包括厂领导班子成员,都认为,不如增加 10 台或 20 台 " 新中国 " 牌卷接机,更稳妥一些,因为一台 MK9-5 型卷接机差不多相当于 60 台 " 新中国 " 牌卷接机的价格。
但是,褚时健让卷包车间的副主任乔发科当场给厂领导班子仔细算了一笔账:引进一台 MK9-5,每分钟卷烟 5000 支,是以前的 4 倍;单箱卷烟耗烟丝 90 斤,以前是 120 斤,省烟丝 30 斤,按每斤 2.5 元计,一箱烟节约 75 元。各项算下来,使用这种机器后,如果每天生产 50 箱烟,每月将节约 8.5 万元。MK9-5 可以增加过滤嘴,加上一个过滤嘴后,红塔山的价格会调高 3 角钱,从 5 角 1 分钱涨到 8 角 1 分钱,一条烟的售价能增加 3 元钱……
乔发科最后给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使用这种机器,算上节约的成本和增加的收入,只要短短三四个月,就能还清贷款。听了乔发科的测算,大家没了争议,最后投票,一致同意褚时健的提议。
在 1984 年引进成套设备的时候,烟厂要花的钱更多,当时云南省能给玉溪卷烟厂的最大外汇贷款额度是 1000 万美元,褚时健准备足额申请。
但很多企业害怕风险,不敢要太多贷款,贵州卷烟厂甚至放弃了自己的额度,昆明卷烟厂也将自己的额度降到 80 万美元,于是,按照计划划分的外汇贷款就多出了 1300 万美元的额度。
中午会议休息时间,褚时健把李振国拉出会场,走进附近一家小饭馆,说:" 老李,我俩马上算个账,我们把 2300 万美元贷款都要过来行不行。" 没纸没笔,褚时健和李振国就一人一根筷子,蘸了碗里的米汤在桌上算账:如果追加贷款,能引进什么设备,能产生多少增收,玉溪卷烟厂如何还贷,需要多长时间……
两人在桌子上写满了数字,当米汤汁铺满了大半张桌面时,两人离开饭馆回到会议现场,告诉主持会议的领导:" 我们追加额度,共申请 2300 万美元的贷款。"
玉溪卷烟厂这么大的胃口让云南省委的领导都大吃一惊,计委的领导更是担心风险太大,迟迟不批。
不过,褚时健心里的账已经算清楚,用 2300 万美元贷款引进企业急需的生产设备,短期可以增收节支还贷款,长期可以奠定玉溪卷烟厂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无论大账小账,都是稳赚不赔的,他铁了心要争取到贷款。
褚时健软磨硬泡四个月,最后给副省长和省计委立下了 " 军令状 ":保证三年还清外汇贷款,利税每年增加 1 亿元。
这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使得玉溪卷烟厂一下子在技术上领先全国。2300 万美元的设备投入,当初每年增加 1 亿元的利税承诺,实际的经营效果是 1987 年上缴利税 7.63 亿元,较上年增长 49.7%;1988 年上缴利税 11.9 亿元;1989 年上缴利税 20.3 亿元。
事实证明,褚时健的账算得比谁都清,当时的 2300 万美元虽然是很大一笔贷款,投资先进设备却完全没有风险!
04
持续性的繁杂支出要学会算大账
相比两次大的设备引进带来大手笔支出,烟厂的 " 第一车间 " 建设则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名目繁杂的各种支出。
为了鼓励烟农按照烟厂要求的方式种烟,褚时健当时给烟农制定了几项政策,在烟农购买肥料、烟田修道路、新建或改建烤房、购买所需薄膜、地膜、营养袋等方面给予烟农大量的优惠或资助。
在对烟农进行大量补助期间,烟厂的不少管理干部很不理解,觉得补贴项目太多,补助费用过高,成本上不划算。
褚时健给他们大致算了一笔简单的大账,立马让所有人茅塞顿开:国家收购烟叶一般是 9 元的平均价,但玉溪卷烟厂加上各种补助的收购价基本到了 16 元,特殊的高质量烟叶还能到一斤 10 元,各种支出汇总大概是其他烟厂的 1.5~2 倍。
不过,因为玉溪卷烟厂的烟叶等级高、质量稳定,在市场端,玉溪卷烟厂平均一斤卷烟能卖到 110 元,而别的生产厂家一斤卷烟平均也就卖到 20 元,收入大概是其他烟厂的 5.5 倍。
" 我每付出一抽成本,利润就会增加两三分,要不要给烟农补贴?哪个划得来?你们自己算算。" 补贴烟农,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关于补贴烟农的账,褚时健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当时的财政部部长算过一次:烟厂给予烟农 1 元的补助,将会给政府财政带来 5 元的利税回报,如果财政部能够同意将烟厂对于烟农的补贴投入计入税前成本,那么烟厂交给国家的税收增长每年不会少于 10 亿元人民币。
最善于算大账的财政部部长听了褚时健的算法,当时没有表态,第二天财政部以书面形式给了玉溪卷烟厂一个回复,同意将烟农补贴计入税前成本。
褚时健对于烟田基地的大量投入,使烟厂的原料得到了质量保证。烟叶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保证的最直接办法,就是让烟农和烟厂密切配合。褚时健为此想了不少办法,宗旨只有一个,让烟农感受到烟厂是可靠的、可信任的。
早期的生产性补助,褚时健基本都用于兴建水利、修筑公路了,即所谓的水利、公路、科技 " 三上山 "。这让烟农和基层政府都特别感激,这种投入不仅仅对烤烟种植有帮助,还对农民的整体农作和生活都大有益处。
褚时健知道,除了帮助建设基础设施,还必须让烟农得到切实利益,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实际上,那时玉溪卷烟厂并不是很富裕,开始建立 " 第一车间 " 的前一年,即 1985 年,玉溪卷烟厂的利润还没有超过 5000 万元人民币。但褚时健的经济账算得非常精准,这些投入实际上是值得的,当烟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后,生产出来的优质香烟的利润将大大超过投入。
05
会算账才能产生洞察力并做出超前的判断
1988 年褚时健和副厂长乔发科在《云南烟草》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主张,优化滤嘴烟和名优卷烟在我省卷烟中的比例,是云南卷烟工业发展的首选目标。"
褚时健与乔发科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对 1988 年玉溪卷烟厂的红塔山、阿诗玛、红梅三种烟利税贡献的比较:1988 年在产量上,红塔山是 19 万箱,阿诗玛是 25 万箱,红梅是 40 万箱;在单箱利税上,红塔山是 3709.72 元,阿诗玛是 2920.90 元,红梅是 1411.45 元;在单箱利润上,红塔山是 602.09 元,阿诗玛是 337.03 元,红梅是 335.55 元。
从数据中就会发现,红塔山尽管产量最小,但在单箱利润和单箱利税上遥遥领先于阿诗玛和红梅。看到这组数据后,褚时健毫不犹豫地开始扩大红塔山的产量。
这一决策的效果在三年之后开始持续显现:1991 年,红塔山单品牌利税达到 25.5 亿元;1992 年上升为 32 亿元;1993 年继续上升,达到了 45 亿元,创汇 1.5 亿美元。等别的对手反应过来也开始调整产品结构的时候,玉溪卷烟厂已经遥遥领先。
褚时健用他自己的算法,常常得出别人好多年后才看明白的结论。
06
培养合格的经营者,先从学算账开始
在玉溪卷烟厂期间,大家很怕和褚时健坐同一辆车,褚时健打发路上时间的方法就是盘问各种数字,大家形容褚时健腦子里有一台高配置的计算机,一块烟田的产量是多少,一年在施肥投入上给烟农多少补贴,一块田一年能收购多少烟叶,烟厂的收入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从头到尾,褚时健能气定神闲地坐在座位上靠心算就给同事们算出来。玉溪卷烟厂的很多管理干部,褚时健的很多得意弟子,都是在褚时健多年的数据盘问中成长起来的。
一个企业家,无论在什么行业,无论经营多大规模的企业,都要有经营意识和绩效意识,都要在决策时学会算账。
一项决策,需要投入多少资源,能带来多少收入,从利润的角度看,值不值得做,都要有一个认真的考量,且需要企业家自己去考量,有时候也需要类似于总工程师、车间主任、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的帮助。
但是,最主要的,是企业家自己的经营意识,企业家要把企业效益作为考虑任何问题的原点,从原点出发,合理使用、调配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能带来效益的投资,哪怕再小,都是一种浪费。
能带来效益的投资,哪怕投入再大,有时候甚至需要贷款,都不需要过分担忧,都可以大胆地投资。
始终保持算账意识,常常能使一个管理者富有远见和洞察力,能够看到别的管理者看不到的长周期的回报,能够看透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