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學會算賬:企業盈利的核心能力,歡迎閱讀。
作者
| 王祥伍
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總經理,首席企業文化專家,《中外企業文化》雜志社編委、出版著作《企業文化的邏輯》、《企業文化落地工程》、《褚時健經營十四條》。
曾為寧德時代、京東科技、百度、海康威視、OPPO、雲南白藥、褚橙莊園、中金公司、中國移動、中國銀行、蘇寧集團、國美集團、德邦物流等百餘家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服務。
來源 | 管理智慧 AI+
咨詢合作 | 王老師: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經營企業,就要把企業的各項資源(人、财、物)配置到最有價值、最能產生效益的地方。
要做到這一點,無論是老板還是管理者必須要學會算賬。
如果賺不賺錢都算不清楚,真實成本都算不明白,怎麼可能盈利,企業就喪失了存續的可能。
今天,我就講講褚時健的故事,一起看看褚時健經營企業是如何算賬的。
01
無論經營什麼都要先學會算賬
在褚時健眼裡,經營任何生意想要盈利,管理者必須首先要學會算賬,這個賬不是事後由财務部門算的,而是事前由企業家自己估算的,不一定特别精确,但一定大致正确。
做任何決策之前,都要算算這項決策實施下來會產生多少成本、帶來多少收入,會對利潤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多久、多大程度的影響,不然的話,稀裡糊塗做事,企業虧損都不知道虧在哪裡。
褚時健 13 歲就開始幫助父親算賬。他的父親是一名供應木材的商人,褚時健能幫父親的地方很多,如丈量木材、搬挪裝運、分類算賬,特别是算賬,父親發現兒子心算比自己快,每次兒子跟着進山,活兒就會幹得又快又好。
15 歲,褚時健主持家裡的酒坊時,開始獨立算賬,他會随時用本子把一些數字記下來,比如 700 斤苞谷原料,大概要燒 1500 斤柴,兩斤半苞谷大概出一斤酒,苞谷大概多少錢、柴火多少錢,釀出的酒賣多少錢,他都一筆一筆記好、算好。
大概是因為當年認真,即便年過 80 歲,褚時健還清晰記得這些數字。" 搞物質生產,就是消耗要低,質量要好。成本核算和產品質量都非常重要。不管什麼事,你要先搞懂才做,不懂的事,先向别人學習。不然,你虧本了都不知道為什麼。"
上中學的時候,同學們認為褚時健很聰明且辦事效率高,就推薦他做生活委員。褚時健發現昆明市場的大米價格每天變化很大,早上人少、米好、價格低,中午價格就高一些,下午米的質量就差一些。
于是褚時健就在每周收到夥食費之後,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往市場,趁着米好價格低的時候一次性買夠一周所需的大米,同樣的錢,買到的米的數量是中午時買的兩倍多,而且米質好。
02
從效益出發才能抓住經營的要害
剛到曼蚌糖廠時,褚時健經過一個多月的訪談、觀察、計算,很快就摸清了制糖的門道,并找出了曼蚌糖廠多年來持續虧損的關鍵。
經過反復地核證、推算,一個月後,褚時健把糖廠 22 個榨糖點的負責人聚在一起,開了個生產會,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們為什麼年年虧損?主要是因為成本核算沒搞好。"
他掏出一個小本子,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現在 100 斤甘蔗才出 9 斤糖,1 斤糖要 5 斤 4 兩褐煤,9 斤糖的總收入還抵不上 100 斤甘蔗和 5 斤 4 兩褐煤的成本,再加上人工費、運輸費、機器損耗費,我們不虧哪個虧?" 糖廠的人當時都傻眼了,他們幹了這麼多年,一切都是稀裡糊塗的。新來的副廠長才一個月就找出了虧損原因,牛!
找出了虧損的主要原因,解決虧損問題就不會太難,褚時健從提高甘蔗的出糖率和降低燃料消耗兩個方向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增加壓榨滾筒的數量和提高溫水洗糖技術,把出糖率提高;通過更換燃料,用甘蔗渣煮糖,把燃料消耗降低,不到半年,糖廠就擺脫了虧損。
褚時健作為一個門外漢,為什麼能夠快速找出虧損的原因,并快速解決問題?在他本人看來,并沒有什麼神奇的,一個人只要有經濟效益意識,就會自然而然地關注企業盈虧,關注企業盈虧就會關注影響盈虧的各種因素,順藤摸瓜,就會找到影響企業盈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不同的行業雖然具體的影響因素不一樣,但大同小異,關鍵是要把經濟效益作為思考經營問題的原點。
03
一次性的大支出要學會算細賬
褚時健在玉溪卷煙廠花的第一筆大錢用于購買 MK9-5 型卷接機,當時每套卷接機的價格是 261 萬元,幾乎是天價,企業掏不出這麼多錢,就要通過貸款來買。
當時的很多人,包括廠領導班子成員,都認為,不如增加 10 台或 20 台 " 新中國 " 牌卷接機,更穩妥一些,因為一台 MK9-5 型卷接機差不多相當于 60 台 " 新中國 " 牌卷接機的價格。
但是,褚時健讓卷包車間的副主任喬發科當場給廠領導班子仔細算了一筆賬:引進一台 MK9-5,每分鍾卷煙 5000 支,是以前的 4 倍;單箱卷煙耗煙絲 90 斤,以前是 120 斤,省煙絲 30 斤,按每斤 2.5 元計,一箱煙節約 75 元。各項算下來,使用這種機器後,如果每天生產 50 箱煙,每月将節約 8.5 萬元。MK9-5 可以增加過濾嘴,加上一個過濾嘴後,紅塔山的價格會調高 3 角錢,從 5 角 1 分錢漲到 8 角 1 分錢,一條煙的售價能增加 3 元錢……
喬發科最後給出了一個結論:如果使用這種機器,算上節約的成本和增加的收入,只要短短三四個月,就能還清貸款。聽了喬發科的測算,大家沒了争議,最後投票,一致同意褚時健的提議。
在 1984 年引進成套設備的時候,煙廠要花的錢更多,當時雲南省能給玉溪卷煙廠的最大外匯貸款額度是 1000 萬美元,褚時健準備足額申請。
但很多企業害怕風險,不敢要太多貸款,貴州卷煙廠甚至放棄了自己的額度,昆明卷煙廠也将自己的額度降到 80 萬美元,于是,按照計劃劃分的外匯貸款就多出了 1300 萬美元的額度。
中午會議休息時間,褚時健把李振國拉出會場,走進附近一家小飯館,說:" 老李,我倆馬上算個賬,我們把 2300 萬美元貸款都要過來行不行。" 沒紙沒筆,褚時健和李振國就一人一根筷子,蘸了碗裡的米湯在桌上算賬:如果追加貸款,能引進什麼設備,能產生多少增收,玉溪卷煙廠如何還貸,需要多長時間……
兩人在桌子上寫滿了數字,當米湯汁鋪滿了大半張桌面時,兩人離開飯館回到會議現場,告訴主持會議的領導:" 我們追加額度,共申請 2300 萬美元的貸款。"
玉溪卷煙廠這麼大的胃口讓雲南省委的領導都大吃一驚,計委的領導更是擔心風險太大,遲遲不批。
不過,褚時健心裡的賬已經算清楚,用 2300 萬美元貸款引進企業急需的生產設備,短期可以增收節支還貸款,長期可以奠定玉溪卷煙廠在行業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無論大賬小賬,都是穩賺不賠的,他鐵了心要争取到貸款。
褚時健軟磨硬泡四個月,最後給副省長和省計委立下了 " 軍令狀 ":保證三年還清外匯貸款,利稅每年增加 1 億元。
這一次大規模成套設備的引進使得玉溪卷煙廠一下子在技術上領先全國。2300 萬美元的設備投入,當初每年增加 1 億元的利稅承諾,實際的經營效果是 1987 年上繳利稅 7.63 億元,較上年增長 49.7%;1988 年上繳利稅 11.9 億元;1989 年上繳利稅 20.3 億元。
事實證明,褚時健的賬算得比誰都清,當時的 2300 萬美元雖然是很大一筆貸款,投資先進設備卻完全沒有風險!
04
持續性的繁雜支出要學會算大賬
相比兩次大的設備引進帶來大手筆支出,煙廠的 " 第一車間 " 建設則需要長期的、持續的、名目繁雜的各種支出。
為了鼓勵煙農按照煙廠要求的方式種煙,褚時健當時給煙農制定了幾項政策,在煙農購買肥料、煙田修道路、新建或改建烤房、購買所需薄膜、地膜、營養袋等方面給予煙農大量的優惠或資助。
在對煙農進行大量補助期間,煙廠的不少管理幹部很不理解,覺得補貼項目太多,補助費用過高,成本上不劃算。
褚時健給他們大致算了一筆簡單的大賬,立馬讓所有人茅塞頓開:國家收購煙葉一般是 9 元的平均價,但玉溪卷煙廠加上各種補助的收購價基本到了 16 元,特殊的高質量煙葉還能到一斤 10 元,各種支出匯總大概是其他煙廠的 1.5~2 倍。
不過,因為玉溪卷煙廠的煙葉等級高、質量穩定,在市場端,玉溪卷煙廠平均一斤卷煙能賣到 110 元,而别的生產廠家一斤卷煙平均也就賣到 20 元,收入大概是其他煙廠的 5.5 倍。
" 我每付出一抽成本,利潤就會增加兩三分,要不要給煙農補貼?哪個劃得來?你們自己算算。" 補貼煙農,簡直就是一本萬利!
關于補貼煙農的賬,褚時健從另外一個角度給當時的财政部部長算過一次:煙廠給予煙農 1 元的補助,将會給政府财政帶來 5 元的利稅回報,如果财政部能夠同意将煙廠對于煙農的補貼投入計入稅前成本,那麼煙廠交給國家的稅收增長每年不會少于 10 億元人民币。
最善于算大賬的财政部部長聽了褚時健的算法,當時沒有表态,第二天财政部以書面形式給了玉溪卷煙廠一個回復,同意将煙農補貼計入稅前成本。
褚時健對于煙田基地的大量投入,使煙廠的原料得到了質量保證。煙葉的質量和數量得到保證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讓煙農和煙廠密切配合。褚時健為此想了不少辦法,宗旨只有一個,讓煙農感受到煙廠是可靠的、可信任的。
早期的生產性補助,褚時健基本都用于興建水利、修築公路了,即所謂的水利、公路、科技 " 三上山 "。這讓煙農和基層政府都特别感激,這種投入不僅僅對烤煙種植有幫助,還對農民的整體農作和生活都大有益處。
褚時健知道,除了幫助建設基礎設施,還必須讓煙農得到切實利益,增加他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種植積極性。
實際上,那時玉溪卷煙廠并不是很富裕,開始建立 " 第一車間 " 的前一年,即 1985 年,玉溪卷煙廠的利潤還沒有超過 5000 萬元人民币。但褚時健的經濟賬算得非常精準,這些投入實際上是值得的,當煙葉的產量和質量都大幅提升後,生產出來的優質香煙的利潤将大大超過投入。
05
會算賬才能產生洞察力并做出超前的判斷
1988 年褚時健和副廠長喬發科在《雲南煙草》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我們主張,優化濾嘴煙和名優卷煙在我省卷煙中的比例,是雲南卷煙工業發展的首選目标。"
褚時健與喬發科提出這個觀點,是基于對 1988 年玉溪卷煙廠的紅塔山、阿詩瑪、紅梅三種煙利稅貢獻的比較:1988 年在產量上,紅塔山是 19 萬箱,阿詩瑪是 25 萬箱,紅梅是 40 萬箱;在單箱利稅上,紅塔山是 3709.72 元,阿詩瑪是 2920.90 元,紅梅是 1411.45 元;在單箱利潤上,紅塔山是 602.09 元,阿詩瑪是 337.03 元,紅梅是 335.55 元。
從數據中就會發現,紅塔山盡管產量最小,但在單箱利潤和單箱利稅上遙遙領先于阿詩瑪和紅梅。看到這組數據後,褚時健毫不猶豫地開始擴大紅塔山的產量。
這一決策的效果在三年之後開始持續顯現:1991 年,紅塔山單品牌利稅達到 25.5 億元;1992 年上升為 32 億元;1993 年繼續上升,達到了 45 億元,創匯 1.5 億美元。等别的對手反應過來也開始調整產品結構的時候,玉溪卷煙廠已經遙遙領先。
褚時健用他自己的算法,常常得出别人好多年後才看明白的結論。
06
培養合格的經營者,先從學算賬開始
在玉溪卷煙廠期間,大家很怕和褚時健坐同一輛車,褚時健打發路上時間的方法就是盤問各種數字,大家形容褚時健腦子裡有一台高配置的計算機,一塊煙田的產量是多少,一年在施肥投入上給煙農多少補貼,一塊田一年能收購多少煙葉,煙廠的收入是多少,利潤是多少……
從頭到尾,褚時健能氣定神閒地坐在座位上靠心算就給同事們算出來。玉溪卷煙廠的很多管理幹部,褚時健的很多得意弟子,都是在褚時健多年的數據盤問中成長起來的。
一個企業家,無論在什麼行業,無論經營多大規模的企業,都要有經營意識和績效意識,都要在決策時學會算賬。
一項決策,需要投入多少資源,能帶來多少收入,從利潤的角度看,值不值得做,都要有一個認真的考量,且需要企業家自己去考量,有時候也需要類似于總工程師、車間主任、總經濟師、總會計師的幫助。
但是,最主要的,是企業家自己的經營意識,企業家要把企業效益作為考慮任何問題的原點,從原點出發,合理使用、調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不能帶來效益的投資,哪怕再小,都是一種浪費。
能帶來效益的投資,哪怕投入再大,有時候甚至需要貸款,都不需要過分擔憂,都可以大膽地投資。
始終保持算賬意識,常常能使一個管理者富有遠見和洞察力,能夠看到别的管理者看不到的長周期的回報,能夠看透紛繁復雜的利益關系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