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十年四冲IPO:喜马拉雅能否圆梦港交所,欢迎阅读。
文|零态 LT
" 人点烛,鬼吹灯,勘舆倒斗觅星峰 ",这句经典的台词,当它与男主播那富有磁性的声线相结合时,便立刻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诡异色彩的地下世界。听众们仿佛化身为《鬼吹灯》故事中的主角胡八一,与他一同经历那些紧张刺激的盗墓冒险。
承载这部有声小说的平台,就是喜马拉雅。
4 月 12 日,喜马拉雅带着招股书向港交所出发。招股书上,2023 年全年喜马拉雅实现营收 61.6 亿元,已连续 5 个季度实现正向盈利。
喜马拉雅的 IPO 可以说是意料之中,这个背后站满了一众知名 VC/PE 的超级独角兽,背靠兴旺投资、挚信资本、腾讯、泛大西洋投资、普华资本、小米、阅文集团、合鲸资本、创世伙伴资本等机构,估值在 2020 年就达 314 亿元。
但另一边,作为在线音频行业领跑 12 年 " 耳朵经济 " 的绝对霸主,喜马拉雅最早是在 2021 年 5 月冲刺美股 IPO,但 4 个月后却撤回了申请;2021 年 9 月、2022 年 3 月,又分别在港交所提交 IPO 申请,最终均以《招股书》失效而不了了之。
现如今,带着盈利成绩单第四度扬帆起航,喜马拉雅能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70 后掘金 " 耳朵经济 ",2023 年净利润为 2.24 亿元
喜马拉雅成立于 2012 年,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動平台,其愿景和定位十分明确:为大众提供全方位的精神食粮,并重新定义人们与知识、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互動方式。这样的定位使得喜马拉雅在在线音频行业中占据了引领地位。
既然谈及喜马拉雅,就不得不提其背后福建商人余建军。从创业到 IPO,从烧钱到盈利,这个 70 后扮演着重要的掌舵人角色。
生于 70 年代的余建军是一位 " 连续创业者 ",1998~2009 年,其先后创立了基于建模方式的 " 模拟中国 ",三维全景拼接影像处理軟體 " 杰图 ",街景地图项目 " 城市吧 ",虚拟世界项目 " 那里世界 ",期间结识了喜马拉雅的重要合伙人陈宇昕(陈小雨)。陈宇昕此前是证大集团的投资总监,2021 年 4 月因个人健康原因辞任喜马拉雅董事。
2012 年 8 月,36 岁的余建军与陈宇昕看中 " 声音经济 ",在证大旗下的喜马拉雅中心共同创立了网络电台喜马拉雅,并拿到了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 108.95 万美元天使轮投资。没想到,第 5 次创业再出发就此在声音经济的风口下一战成名。
先是资本闻声押注,2012 年至 2020 年 8 年间,喜马拉雅就完成了 12 轮融资,腾讯、小米、阅文、泛大西洋投资、创世伙伴资本等知名投资者悉数登场。2017 年完成 D 轮融资后,创办仅 5 年的喜马拉雅就以 120 亿元估值跻身独角兽俱乐部。2020 年境外 E4 轮融资,喜马拉雅估值已达 43.4 亿美元(约合 314 亿元)。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移动音频的伴随性与场景化,填补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帮助喜马拉雅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借助订阅、广告、直播、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四个板块业务,2023 年喜马拉雅实现收入 61.6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 2.24 亿元,而此前两年分别亏损 7.18 亿元、2.96 亿元,在 2023 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截至 2023 年,喜马拉雅有约 290 万活跃内容创作者,公司还与中信出版社等超过 220 家出版社、约 150 家网文平台建立了合作,提供涵盖 459 个品类的音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成长、历史人文、亲子情感、商业财经及娱乐等领網域。
优质的内容也吸引了庞大的用户体量。
2023 年,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 3.026 亿,包括 1.330 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 1.696 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收听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其中,于 2023 年,喜马拉雅的移动用户共花费 17873 亿分钟收听音频内容,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 60.5%。每位月活用户在移动端的日均收听时长约为 130 分钟。
烧钱 10 年终盈利,全依赖降本增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风光无两的喜马拉雅,却也有过 10 年 " 烧钱 " 和三次上市折戟的尴尬期。
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2023 年,就在线音频收入而言,喜马拉雅于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 25%。作为国内音频赛道的老大,喜马拉雅成立十年来的路径,契合了在线音频行业的发展路径。
从初期移动互联网对网络音频场景的再造,到中期拥抱知识付费浪潮,再到如今依赖版权内容的有声书内容兴起,喜马拉雅每一波都参与其中,并在内容储备、用户触达和渠道布局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不过,其实际经营状况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
当时,以喜马拉雅目前的策略来看,高版权、创作成本、砸钱营销、研发以及日后的管理活动费用增加不可避免,通过短期烧钱快速提升用户规模后,公司可以进一步受益于平台运营杠杆及规模效应,进而降低营运开支总额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但随之而来的喜马拉雅困于亏损难解,在此前三次招股书上,2019 年至 2021 年年内亏损分别为 19.248 亿元、28.82 亿元及 51.06 亿元,2021 年亏损额更是同比放大 77%。这三年,经调整年内亏损额分别为 7.486 亿、5.394 亿和 7.592 亿,总亏损达 20.5 亿元。
对此,喜马拉雅一直表示,亏损主要是由于内容购买、销售及营销活动以及研发活动的开支所致。
如果说第一次撤回美股是因为中概股因素影响,那么后两次港股受挫,跟喜马拉雅当时负亏上市,在港股相对低迷之下,无法给到预期估值和流动性也有所关联。
从 2022 年前后开始,喜马拉雅开始推动降本增效,通过整合业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包括员工数量)、降低支付给内容创作者和版权方的抽成、优化增长等等方式,只为实现企业正向盈利,找到持续生存之道。
在 2022 年 8 月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余建军更是对盈利提出了目标,不仅要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还要在 2023 年实现全年盈利,5 年后,实现年收入 200 亿元、盈利 40 亿元。
对着这一目标,喜马拉雅也随即打出了战略与组织清晰度提升、坚持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导向,以及降本增效、打造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一套组合拳。而目前来看,喜马拉雅的确一步步实现了该目标。
不过盈利的故事从何讲起?
财报中的说法是,是由于用户群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但拆解财报数据不难发现,扭亏得益于大刀阔斧的降本。
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连年下降,从 2021 年的 44.9% 降至 33.6%。同时,自 2021 年以来,喜马拉雅也大幅缩减了该部分开支,从 2021 年的 26.3 亿元降至 2023 年的 20.7 亿元,2 年间减少近 6 亿元。
同时被压缩的还有研发开支,由 2021 年的 17.5% 下降至 2023 年的 15.1%,2023 年其研发开支约为 9.3 亿元,前两年分别为 10.3 亿元与 9.4 亿元。招股书中解释称是由于公司战略性地调整销售及营销开支重点,导致公司的渠道推广开支及品牌推广和广告开支出现变化。
除此之外,人员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2022 年以来喜马拉雅进行了比例不小的裁员,去年年底,有消息称喜马拉雅计划进行全线裁员,比例约 30%。同时,负责产品、增长及内容生态的喜马拉雅高级副总裁秦雷已离职。减员直接体现在招股书上。2023 年与 2022 年共减少了 1705 名员工,减员比例高达 40%。而在营业成本中的雇员福利开支一项由 2021 年的 1.9 亿元减少至 2023 年的 1.2 亿元,大幅减少了 37%。
盈利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是,依靠控费和裁员换来的盈利又能持续多久?
四闯 IPO,这次能否如愿
现如今,喜马拉雅四度再冲 IPO 的消息,让长音频重新回到资本视野。但经过扭亏为盈的喜马拉雅,是否还值得资本市场给予一个 IPO?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扭亏的喜马拉雅面临着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逼近上限的用户规模增长;二是随处可见的版权侵占问题。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音频行业产品洞察分析 2022》,2021 年 3 月以来,国内在线音频市场 MAU 稳定在 3 亿左右。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已达 2.82 亿。增长能力已接近天花板,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哪怕在音频市场独孤求败,喜马拉雅的用户收听时长也在减少。从 2021 年的 144 分钟减少至 2022 年的 142 分钟,到 2023 年更是减少到 130 分钟。
为了稳住市场地位,近年喜马拉雅做了很多尝试,如有声书、教育培训,还有知识付费等等,但凡有风口的地方,就能看到他的身影,甚至已经顾不得 " 吃相难看 "。2023 年 AI 热同样 " 烧 " 到了音频行业。喜马拉雅研发了 " 珠峰音频 AI 模型 ",推出 AI 驱动的有声读物制作和播客制作。喜马拉雅提到,AI 可贯穿着有声读物的预录制、录制、后期等全过程,相比于人工创作过程的时间,AI 的创作时间提效超过 50 倍;而由 AI 制作人有限参与的 AI 精制作,相比于人工创作提效超过 3 倍。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喜马拉雅平台 AIGC 内容 2.4 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 6.6%。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珠峰音频 AI 模型 " 更多是工具性的使用赋能,并未给喜马拉雅带来根本性或结构性的变化。
另一端,喜马拉雅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来自平台上 1960 万 UGC(用户原创内容)创作者。虽然这种模式内容充实且生产成本低廉,不仅可以为平台带去大量流量还能获得更高收益。但由于内容生产者本身鱼龙混杂,多数主播、用户缺乏版权意识,这也导致喜马拉雅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2015 年,因喜马拉雅将唐家三少的作品《斗罗大陆》等众多读物改编成了有声小说在平台播放,播放次数已超过百万,时间已长达一年多之久,因此《斗罗大陆》的版权方上海玄霆娱乐将喜马拉雅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喜马拉雅删除侵权作品,并被判赔付版权方玄霆娱乐 15 万元。
2022 年,小说《污点》的作者武某起诉喜马拉雅侵犯其著作权。武某表示,喜马拉雅未经许可在 APP 中向公众传播有声书《污点》的在线播放与下载服务。最终,喜马拉雅败诉,被法院判赔作者武某 3 万元。
在工商信息平台爱企查上,截至 2024 年 4 月 16 日,当事人涉及喜马拉雅的纠纷信息有 2503 条。其中存在不少因 " 著作权权属 "、" 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 产生的纠纷案件。
如何打破用户增长瓶颈上限和化解版权风险?如何讲好 " 耳朵经济 " 这一故事,刺激月活用户增长,提升营收增速?
这既是喜马拉雅上市在即的当务之急,亦是喜马拉雅亟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