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十年四衝IPO:喜馬拉雅能否圓夢港交所,歡迎閲讀。
文|零态 LT
" 人點燭,鬼吹燈,勘輿倒鬥覓星峰 ",這句經典的台詞,當它與男主播那富有磁性的聲線相結合時,便立刻将聽眾帶入了一個充滿神秘與詭異色彩的地下世界。聽眾們仿佛化身為《鬼吹燈》故事中的主角胡八一,與他一同經歷那些緊張刺激的盜墓冒險。
承載這部有聲小説的平台,就是喜馬拉雅。
4 月 12 日,喜馬拉雅帶着招股書向港交所出發。招股書上,2023 年全年喜馬拉雅實現營收 61.6 億元,已連續 5 個季度實現正向盈利。
喜馬拉雅的 IPO 可以説是意料之中,這個背後站滿了一眾知名 VC/PE 的超級獨角獸,背靠興旺投資、摯信資本、騰訊、泛大西洋投資、普華資本、小米、閲文集團、合鲸資本、創世夥伴資本等機構,估值在 2020 年就達 314 億元。
但另一邊,作為在線音頻行業領跑 12 年 " 耳朵經濟 " 的絕對霸主,喜馬拉雅最早是在 2021 年 5 月衝刺美股 IPO,但 4 個月後卻撤回了申請;2021 年 9 月、2022 年 3 月,又分别在港交所提交 IPO 申請,最終均以《招股書》失效而不了了之。
現如今,帶着盈利成績單第四度揚帆起航,喜馬拉雅能否順利登陸資本市場?
70 後掘金 " 耳朵經濟 ",2023 年淨利潤為 2.24 億元
喜馬拉雅成立于 2012 年,作為一個内容創作者與用户之間的互動平台,其願景和定位十分明确:為大眾提供全方位的精神食糧,并重新定義人們與知識、信息和娛樂内容的互動方式。這樣的定位使得喜馬拉雅在在線音頻行業中占據了引領地位。
既然談及喜馬拉雅,就不得不提其背後福建商人餘建軍。從創業到 IPO,從燒錢到盈利,這個 70 後扮演着重要的掌舵人角色。
生于 70 年代的餘建軍是一位 " 連續創業者 ",1998~2009 年,其先後創立了基于建模方式的 " 模拟中國 ",三維全景拼接影像處理軟體 " 傑圖 ",街景地圖項目 " 城市吧 ",虛拟世界項目 " 那裏世界 ",期間結識了喜馬拉雅的重要合夥人陳宇昕(陳小雨)。陳宇昕此前是證大集團的投資總監,2021 年 4 月因個人健康原因辭任喜馬拉雅董事。
2012 年 8 月,36 歲的餘建軍與陳宇昕看中 " 聲音經濟 ",在證大旗下的喜馬拉雅中心共同創立了網絡電台喜馬拉雅,并拿到了證大集團創始人戴志康 108.95 萬美元天使輪投資。沒想到,第 5 次創業再出發就此在聲音經濟的風口下一戰成名。
先是資本聞聲押注,2012 年至 2020 年 8 年間,喜馬拉雅就完成了 12 輪融資,騰訊、小米、閲文、泛大西洋投資、創世夥伴資本等知名投資者悉數登場。2017 年完成 D 輪融資後,創辦僅 5 年的喜馬拉雅就以 120 億元估值跻身獨角獸俱樂部。2020 年境外 E4 輪融資,喜馬拉雅估值已達 43.4 億美元(約合 314 億元)。
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移動音頻的伴随性與場景化,填補了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幫助喜馬拉雅們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借助訂閲、廣告、直播、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四個板塊業務,2023 年喜馬拉雅實現收入 61.6 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 2.24 億元,而此前兩年分别虧損 7.18 億元、2.96 億元,在 2023 年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截至 2023 年,喜馬拉雅有約 290 萬活躍内容創作者,公司還與中信出版社等超過 220 家出版社、約 150 家網文平台建立了合作,提供涵蓋 459 個品類的音頻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個人成長、歷史人文、親子情感、商業财經及娛樂等領網域。
優質的内容也吸引了龐大的用户體量。
2023 年,喜馬拉雅的平均月活躍用户達到 3.026 億,包括 1.330 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户和 1.696 億通過物聯網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收聽音頻内容的平均月活躍用户。其中,于 2023 年,喜馬拉雅的移動用户共花費 17873 億分鍾收聽音頻内容,約占中國所有在線音頻平台移動端收聽總時長的 60.5%。每位月活用户在移動端的日均收聽時長約為 130 分鍾。
燒錢 10 年終盈利,全依賴降本增效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風光無兩的喜馬拉雅,卻也有過 10 年 " 燒錢 " 和三次上市折戟的尴尬期。
根據灼識谘詢的資料,2023 年,就在線音頻收入而言,喜馬拉雅于中國在線音頻行業的市場份額為 25%。作為國内音頻賽道的老大,喜馬拉雅成立十年來的路徑,契合了在線音頻行業的發展路徑。
從初期移動互聯網對網絡音頻場景的再造,到中期擁抱知識付費浪潮,再到如今依賴版權内容的有聲書内容興起,喜馬拉雅每一波都參與其中,并在内容儲備、用户觸達和渠道布局方面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不過,其實際經營狀況始終籠罩在迷霧之中。
當時,以喜馬拉雅目前的策略來看,高版權、創作成本、砸錢營銷、研發以及日後的管理活動費用增加不可避免,通過短期燒錢快速提升用户規模後,公司可以進一步受益于平台運營杠杆及規模效應,進而降低營運開支總額占總收入的百分比。
但随之而來的喜馬拉雅困于虧損難解,在此前三次招股書上,2019 年至 2021 年年内虧損分别為 19.248 億元、28.82 億元及 51.06 億元,2021 年虧損額更是同比放大 77%。這三年,經調整年内虧損額分别為 7.486 億、5.394 億和 7.592 億,總虧損達 20.5 億元。
對此,喜馬拉雅一直表示,虧損主要是由于内容購買、銷售及營銷活動以及研發活動的開支所致。
如果説第一次撤回美股是因為中概股因素影響,那麼後兩次港股受挫,跟喜馬拉雅當時負虧上市,在港股相對低迷之下,無法給到預期估值和流動性也有所關聯。
從 2022 年前後開始,喜馬拉雅開始推動降本增效,通過整合業務、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包括員工數量)、降低支付給内容創作者和版權方的抽成、優化增長等等方式,只為實現企業正向盈利,找到持續生存之道。
在 2022 年 8 月内部員工大會上表示,餘建軍更是對盈利提出了目标,不僅要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實現單季盈利,還要在 2023 年實現全年盈利,5 年後,實現年收入 200 億元、盈利 40 億元。
對着這一目标,喜馬拉雅也随即打出了戰略與組織清晰度提升、堅持以創造用户價值為導向,以及降本增效、打造可持續盈利能力的一套組合拳。而目前來看,喜馬拉雅的确一步步實現了該目标。
不過盈利的故事從何講起?
财報中的説法是,是由于用户群擴大、變現能力增強以及成本結構優化帶來的毛利率改善和經營效率提升。但拆解财報數據不難發現,扭虧得益于大刀闊斧的降本。
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的百分比連年下降,從 2021 年的 44.9% 降至 33.6%。同時,自 2021 年以來,喜馬拉雅也大幅縮減了該部分開支,從 2021 年的 26.3 億元降至 2023 年的 20.7 億元,2 年間減少近 6 億元。
同時被壓縮的還有研發開支,由 2021 年的 17.5% 下降至 2023 年的 15.1%,2023 年其研發開支約為 9.3 億元,前兩年分别為 10.3 億元與 9.4 億元。招股書中解釋稱是由于公司戰略性地調整銷售及營銷開支重點,導致公司的渠道推廣開支及品牌推廣和廣告開支出現變化。
除此之外,人員方面也進行了調整和優化。
2022 年以來喜馬拉雅進行了比例不小的裁員,去年年底,有消息稱喜馬拉雅計劃進行全線裁員,比例約 30%。同時,負責產品、增長及内容生态的喜馬拉雅高級副總裁秦雷已離職。減員直接體現在招股書上。2023 年與 2022 年共減少了 1705 名員工,減員比例高達 40%。而在營業成本中的雇員福利開支一項由 2021 年的 1.9 億元減少至 2023 年的 1.2 億元,大幅減少了 37%。
盈利能力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争力,只是,依靠控費和裁員換來的盈利又能持續多久?
四闖 IPO,這次能否如願
現如今,喜馬拉雅四度再衝 IPO 的消息,讓長音頻重新回到資本視野。但經過扭虧為盈的喜馬拉雅,是否還值得資本市場給予一個 IPO?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降本增效實現扭虧的喜馬拉雅面臨着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一是逼近上限的用户規模增長;二是随處可見的版權侵占問題。
根據易觀發布的《中國音頻行業產品洞察分析 2022》,2021 年 3 月以來,國内在線音頻市場 MAU 穩定在 3 億左右。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喜馬拉雅全場景平均月活躍用户已達 2.82 億。增長能力已接近天花板,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
哪怕在音頻市場獨孤求敗,喜馬拉雅的用户收聽時長也在減少。從 2021 年的 144 分鍾減少至 2022 年的 142 分鍾,到 2023 年更是減少到 130 分鍾。
為了穩住市場地位,近年喜馬拉雅做了很多嘗試,如有聲書、教育培訓,還有知識付費等等,但凡有風口的地方,就能看到他的身影,甚至已經顧不得 " 吃相難看 "。2023 年 AI 熱同樣 " 燒 " 到了音頻行業。喜馬拉雅研發了 " 珠峰音頻 AI 模型 ",推出 AI 驅動的有聲讀物制作和播客制作。喜馬拉雅提到,AI 可貫穿着有聲讀物的預錄制、錄制、後期等全過程,相比于人工創作過程的時間,AI 的創作時間提效超過 50 倍;而由 AI 制作人有限參與的 AI 精制作,相比于人工創作提效超過 3 倍。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喜馬拉雅平台 AIGC 内容 2.4 億分鍾,占其音頻内容的 6.6%。就目前的情況而言," 珠峰音頻 AI 模型 " 更多是工具性的使用賦能,并未給喜馬拉雅帶來根本性或結構性的變化。
另一端,喜馬拉雅的内容中有一部分來自平台上 1960 萬 UGC(用户原創内容)創作者。雖然這種模式内容充實且生產成本低廉,不僅可以為平台帶去大量流量還能獲得更高收益。但由于内容生產者本身魚龍混雜,多數主播、用户缺乏版權意識,這也導致喜馬拉雅侵權現象屢禁不止。
2015 年,因喜馬拉雅将唐家三少的作品《鬥羅大陸》等眾多讀物改編成了有聲小説在平台播放,播放次數已超過百萬,時間已長達一年多之久,因此《鬥羅大陸》的版權方上海玄霆娛樂将喜馬拉雅告上法庭。最終,法院判決喜馬拉雅删除侵權作品,并被判賠付版權方玄霆娛樂 15 萬元。
2022 年,小説《污點》的作者武某起訴喜馬拉雅侵犯其著作權。武某表示,喜馬拉雅未經許可在 APP 中向公眾傳播有聲書《污點》的在線播放與下載服務。最終,喜馬拉雅敗訴,被法院判賠作者武某 3 萬元。
在工商信息平台愛企查上,截至 2024 年 4 月 16 日,當事人涉及喜馬拉雅的糾紛信息有 2503 條。其中存在不少因 " 著作權權屬 "、" 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 " 產生的糾紛案件。
如何打破用户增長瓶頸上限和化解版權風險?如何講好 " 耳朵經濟 " 這一故事,刺激月活用户增長,提升營收增速?
這既是喜馬拉雅上市在即的當務之急,亦是喜馬拉雅亟需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