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李嘉诚又要跑?,欢迎阅读。
保守是李嘉诚穿越周期的秘诀。
撰文 | 刘星志
编辑 | 王靖
来源 | 便當财经(ID:daxiongfan)
李嘉诚曾说 " 一定要先想失败,做生意,没有买,就要先想到如何卖。"在如何 " 卖 " 这件事上,95 岁的李超人又给地产同行上了一课。
李嘉诚
8 月 3 日,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在香港的新楼盘 " 亲海駅 II" 发布了首张价格单,共涉及 132 套住房,其中,最便宜的开放式部門实用面积 210 平方呎(约合 19.5 平米),扣除 18% 折扣后,折后总售价为 290 万港元,折后每呎价约 13810 港元(约合 13.68 万元人民币 / 平方米)。
这一价格比周边二手房便宜了三成,相当于 7 年前的价格。该楼盘距离香港岛仅一站地铁,距离海边直线距离不到 3 公里,由香港市民表示,这是 " 以屯门的价格买靠近港岛的海景房 "。
2022 年,香港楼市连续 13 年上涨势头终结,而截至今年 6 月底,香港整体住宅楼价较 2021 年高位累计下跌 13%,写字楼则从 2018 年高位下跌 20%。
尽管楼市低迷,但 7 折拋售的 " 平爆价 " 还是带来了强烈反响。据界 . 面新闻报道,该项目开启认购后仅两天便收票逾 5000 张,超额认购高达 18.6 倍。
此次低价抛售,引爆了外界对楼市下行压力的预期。有分析认为,长实此次拋售或是想减仓回收资金,可能会有其他投资回报率跑赢房地产。
开盘当日,长实集团半年业绩会上,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对外解释称:" 我们一向奉行以市价或低于市价去卖楼以促进销售。市况较明朗时,我们积极买地,去年完成数宗交易。我们认为应该在逆周期买地或置业,现在的时机比 3 年前稳阵(即稳妥)。"
经济规律类似海洋潮汐,而李嘉诚就像在全球经济潮汐中寻找机会的猎人。近几年全球经济风起云涌,此次拋售海景房之前,李嘉诚早已闻潮而动。
十年前,李嘉诚开始抛售内地物业,同时加仓英国资产,李嘉诚抛售速度太快,以至于有媒体质疑其动机,喊出 " 别让李嘉诚跑了 " 的口号。然而,从 2020 年开始,李嘉诚开始减仓英国资产,同时重新在香港和内地土拍市场出手。
另一个信号是回购。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实集团斥资 13.58 亿港元用于回购,类似操作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也曾出现。
从商 70 余年,95 岁的李嘉诚嗅觉依旧敏锐。此次祭出金融危机时的操作,或许意味着,李嘉诚已经嗅到了危机来临的味道。
李嘉诚七折抛售海景房的消息,犹如一颗 " 深水炸弹 ",整个市场都感受到了震感。
据《明报》报道,受 " 亲海駅 II" 低价抛盘影响,香港近期一些二手房交易中,卖家报价较最初下调了 7%-11%。一位有在港置业打算的投资者向便當财经表示,得知该消息后决定继续观望," 没准能省几百万(港币)。" 该人士表示。
李嘉诚此举被解读为短期内不看好香港楼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香港楼市下行压力。
近三年来,香港楼市面临多重压力:一是疫情冲击经济,居民购买力下降;二是人口减少,带走部分财富,房地产抛压增大;三是港币绑定美元,被迫快速加息,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利空。
不论是从居住属性还是金融属性来看,房地产市场的根基都是人口,而自 2020 年起,香港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累计流失 18.73 万人。
尽管香港连续出台措施,吸引人才、调整按揭政策,但后续政策并不明朗;此外,据美联物业房地产数据中心统计,目前香港已获批但未开始销售的新盘部門接近 1.6 万个,创近年新高。一手住宅供给提升,开发商或将为去化开始 " 价格战 ",李嘉诚此举或是希望在价格战来临前快速回笼资金。
此外,出于业绩上的考量,长实也有动力低价抛售楼盘。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实集团实现营收 246.05 亿港元,同比下跌 31.11%;实现股东应占溢利 103.31 亿港元,同比下滑 20.14%。
长实业绩不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其飞机租赁业务于 2022 年终止,二是物业发展进度因审慎土储策略出现空窗期。
与大多数房企不同,长实集团经营的并非单一业务,因此在几年前香港地价大幅上升之际,长实鲜有出手,直到去年地价回落至合理态势,长实才开始抄底,如此才有了物业发展进度的 " 空窗期 "。
楼市下行,叠加 " 空窗期 " 的业绩压力,长实不得不打折抛售,李泽钜也曾向外界透露,长实今年会加快卖楼速度,希望多一些项目尽快建成入账。
值得注意的是,长实一面降价抛售楼盘,另一面还在向外界释放继续买入房地产的信号。
李泽钜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当人人都看好市场、而利率又低时,又或者利率上升机会较大时,也许应该较小心谨慎;但当每个人都看得差、而利率又高时,市场风险多数会较低。"
显然,对于香港楼市未来走势,李嘉诚的态度是 " 短空长多 ";而在具体策略上,趁利率高点抄底买地,然后以低价快速去化套现,也符合其一贯经营思路。
自 1950 年创业算起,李嘉诚经商 70 余年仍屹立不倒,论穿越周期的经验,也只有巴菲特、索罗斯等少数人能与之媲美。
保守是李嘉诚穿越周期的秘诀,他的保守落到地产业务上,便体现在 " 现金为王 " 的策略上。摩根士丹利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 长实相比竞争对手更愿意采用低价策略来加快销售。"
这种趋势在经济危机时尤为明显,多次危机前夜,都有李嘉诚抛售资产的身影。
自 2007 年起,李嘉诚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家谨慎投资,而据《明报》披露,2008 年 10 月,雷曼兄弟破产后一个月,李嘉诚当时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暂停了全球新业务投资,手握 221 亿美元资金,其中约 70% 以现金形式存放,其他为政府债券,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等高风险产品。
金融危机期间,李嘉诚成了楼市最彻底的 " 大空头 ",2008 年起,他先后抛售了上海、北京的商业地产和住宅项目。
自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李嘉诚开始加码内地市场,金融危机后,2013 年,来自内地的收入占到整个李氏集团的 50%。
但加注也在这一年戛然而止,当年 8 月,李嘉诚以约 30 亿元价格将 1997 年入手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脱手,由此开启了拋售之路。
此后,李嘉诚先后抛售了上海陆家嘴东方汇金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上海世纪汇广场等多个地标项目。曾有券商统计,此次套现规模超过 130 亿美元,大部分流向了欧洲,李嘉诚因此被质疑转移资产 " 跑路 ",有媒体甚至惊呼 " 别让李嘉诚跑了 "。
许家印
与此同时,2016 年后,王健林、许家印先后登顶国内 " 首富 ",外界常拿两人与李嘉诚对比。但随着 " 三道红线 " 出台,一众房企如梦初醒:李嘉诚放弃的原来是 " 最后一个铜板 "。
在这一轮地产调整期中,最为清醒的万科自 2016 年起主动缩债,但在 2020 年底,万科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 70.4%,距离 " 三道红线 " 绿档一步之遥;作为对比,年报数据显示,2020 年,李嘉诚的长实集团资产负债率只有 23.53%。
实际上,李嘉诚穿越周期的方式并不复杂:现金为王降低风险,低买高卖获得利润。他在全球经济的海流中巡游,在经济潮汐中寻找猎物。
2013 年到 2019 年,李嘉诚逐步从内地撤资,但 2020 年起,长实种种动作又显示出 " 回归 " 迹象。
自 2020 年开始,李嘉诚逐步将其在英国等地资产摆上货架。当年 11 月,李嘉诚旗下公司以 100 亿欧元出售其在欧洲市场的电信基础设施业务,其持有超过 34 年的赫斯基能源也拱手让人。
去年 3 月,长江实业出售了公司持有的英国伦敦办公楼 5 Broadgate 的全部股权,作价 7.29 亿英镑(约合 60 亿人民币),还把估值高达 150 亿英镑的英国配电公司 UK Power 摆上货架。
在抛售英国资产的同时,李嘉诚重新进入土拍市场。2019 年,李嘉诚斥资 24.2 亿元收购上海浦东三林地块,去年他又斥资上百亿港元在香港囤地。截至今年上半年,长实集团拥有可开发土地储备约 7600 万平方呎(约 706 万平方米),其中 800 万平方呎、6400 万平方呎及 400 万平方呎分别位于香港、内地及海外。
辗转腾挪之下,截至今年 6 月底,长实拥有 438 亿港元现金,而一年内到期借款仅约 92 亿港元,加上此次 " 拋售 " 回笼资金,手握重金的李嘉诚正在伺机而动。
最近被李嘉诚盯上的 " 猎物 " 是前香港 " 地王 ",豪宅项目凯玥。李氏家族在六年前竞标中失败,该项目于 2017 年被龙光集团与合景泰富买下,随着两家企业先后暴雷,凯玥被推上了谈判桌,李家也卷土重来。
除了抄土拍和地产同行的底,自家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也是李嘉诚的 " 猎物 " 之一。早在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李氏就曾抛售航运银行股低价增持自家 " 长和系 " 股份。
自去年 7 月触达 54.72 港元阶段性高点后,长实集团股价持续低迷,李嘉诚故技重施。公司财报显示,去年 5 月至今,长实累计付出约 40 亿港元资金用于股票回购。
从商业角度,之前的 " 跑路 ",可以从避险和获利的角度解释;而此次 " 回归 ",李嘉诚也许是在利好政策中提前捕捉到了机会,又或者是嗅到了海外的危机信号。
参考资料:
《" 深水炸弹 "!李嘉诚 7 折大抛售》华尔街见闻
《长实集团主席李泽钜:投资拿地要 " 算得过账 ",不是选择投资地点,而是拣选项目》每日经济新闻
《长实亲海駅 II 原价加推 122 伙,内地网民:李嘉诚知危机来了?》星岛日报
《长实折价发售香港新楼盘 专家:释放置业信号》中国新闻网
《龙光、合景泰富合作香港 " 地王 " 项目开盘仅半年,百亿债权遭争抢,长实集团或成功捡漏》凤凰 week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