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AI眼镜的终极功能,是AI+社交”,欢迎阅读。
AI 眼镜,究竟为什么这么热?
2023 年 10 月,现象级产品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发布,标志着智能眼镜终端不再只是极客的玩具,而是可能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人类与数字世界互動的下一个核心入口。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十余家厂商正式发布了 AI 眼镜产品,还有更多的产品正等待亮相," 百镜大战 " 的序幕已经拉开。
这场大战之中,参赛选手属性各不相同,既有互联网厂商,也有做显示出身……不同类型的选手都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加入的这场战斗?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量子位与不同属性的 AI 眼镜从业者进行了对话。
今天的文章就是这一系列交流中的第一期,我们对话了影目科技创始人兼 CEO 杨龙昇先生。
影目科技是一家自成立以来就在做智能眼镜的原生创业企业。作为原生创业选手,影目科技都积累下了哪些独特经验?面对生成式 AI 的浪潮,影目在智能眼镜的路上又有什么样的新战略?
看看一线实践者的 Know-How。
核心要点
AI 更多是一种底层能力,而不是一种聚焦的功能;
按照功能划分,AI 眼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I+ 工具,AI+ 生活服务,最终是 AI+ 社交;
按硬體形态划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无显示阶段、轻量显示阶段和全彩空间计算阶段;
AI 眼镜的竞争当中,需要实用性与时尚性并存;
未来 5 到 10 年,AI 眼镜将开始取代手机,成为新的互動入口。
以下为量子位与杨龙昇对话实录,部分内容有删改。
AI 眼镜的终极应用场景,是 AI+ 社交
注:本节内容主要关于 AI 眼镜的 AI 功能和軟體生态
量子位:您如何定义 AI 眼镜,或者说听到 AI 眼镜这个词,您会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杨龙昇: AI 眼镜在大众的腦海里面第一反应是钢铁侠眼镜,或者贾维斯眼镜,可能就是一个 AI 随身助理。
量子位:关于影目的 AI 功能,我们从电商平台的 KV 当中看到并没有特别地强调 AI,这是否是影目的一种宣传策略?
杨龙昇: 我们认为 AI 更多是一种底层能力,一种系统级的互動能力,可以去赋能各个功能场景,但不是一个非常聚焦的功能,这是我们对于 AI 的理解。
比如我们的 INMO GO 系列,就是将 AI 融合到了提词和翻译这两个功能场景里面。
假如你开一场会议,然后戴上眼镜,它会自动帮你提炼整个开会的核心,帮助你更好地去这个回答客户的问题,甚至在领导上台演讲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辅助作用。这个是 AI 结合这种功能场景带来的一些提升。
那我们其他的几个产品,比如说像 INMO AIR3, 同样也是瞄准了 AI,然后加上了一些娱乐应用。
我们的投资者当中包括三七互娱等等这些偏社交娱乐的股东,我们在探索有可能在 AIR3 上搭载 AI,创造一种全新的陌生人社交方式。
总结起来的话,我认为 AI 更多是一个底层的系统,基于它的底层能力可以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智能体,然后发挥更好的效用,这是我们对 AI 的理解。
量子位:您认为对于 AI 眼镜来说,接入大模型是不是一个必经之路?
因为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去讨论 AI 眼镜,都会默认只要是 AI 眼镜一定是接入了大模型的,这一点您怎么看?
杨龙昇: 我认为大模型更多地还是服务于功能链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我们希望说 AI 眼镜将来可以像那种随身助理一样,能帮我随时去订外卖、随时帮我点杯咖啡等等。
从一开始下指令的时候,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可以快速去解析出来人的意图,然后去快速识别用户的需求,并精准地推送答案。
这个是 AI 或者说大模型本质上帮助智能硬體提升互動效率的核心。
量子位:今年春节以来,DeepSeek 的爆火让许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您认为对于 AI 眼镜这个行业,这样的影响是什么呢?具体到影目,DeepSeek 都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
杨龙昇: 我认为首先 Deepseek,包括其他的一些大模型的爆火,给整个 AI 眼镜行业带来了一波巨大的流量,也是巨大的推动力。
AI 最直接的落地载体,现在看主要就是眼镜和具身智能,但我们会认为眼镜可能跟 AI 的结合会更加自然。
DeepSeek 等等的 AI 大模型可以去帮助眼镜更加自然地互動。手机当中点击这种互動方式还是挺复杂的。
但基于 AI 的能力,配合眼镜端这种离眼更近的载体,就可以通做到一句话来调用到相关功能,获取到你想要的内容,这对智能眼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点,AI 其实也对于我们的一些场景功能有一些助力。比如在我们的 go 系列的 AI 翻译功能当中,可以去实现更多小语种和方言识别。
以及用户个人常用的词汇,它可以去更好地了解,以便向符合用户个人习惯的方向上迭代。
我们公司在 AI 和眼镜的结合探索这一块也是布局了挺久了。从 23 年 9 月我们第一代产品 INMO GO 开始, 就接入了 AI 大模型,这也是第一款量产的 AI 眼镜。
我们也一直希望把 GO 这个系列,继续往前推进,就像贾维斯(漫威作品中的 AI 系统)一样,让眼镜可以作为一个 AI 助理。
去年的 GO 2 发布以后,也确实由于 AI 的爆发,带动了我们产品销量的巨大的上涨。确实 AI 对我们这波还是影响还挺大的,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感觉它应该是超出我们预期了。
量子位:对于 AI 眼镜来说,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应用场景,实际上每个 AI 硬體厂商也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影目目前都会探索一些什么样的场景?
杨龙昇: 对于整个 AI 眼镜的发展,我自己是给它列成了大概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认为 AI+ 工具会成为当前的一个可落地的场景,这里的工具具体可能是一些办公场景,比如像开会的时候可以做会议纪要翻译,跟外国人一起沟通的时候可以做翻译。
第二个层级的话,我们给它归类,可能是 AI 与本地生活的结合,简单说就是和衣食住行相关。我们希望 AI 助理可以帮用户去点餐,去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
第二个层级的 AI 应用场景,也是在我们看来正在发生的。我们接下来要发布的 AIR 3,今年还会再发一个 GO 3。
最终极的应用场景我们认为是 AI+ 社交,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颠覆性的体验。
过去的社交一般是真人之间的社交,但是基于 AI 的出现和虚拟人等技术的提升,我认为在未来不远的未来,可能四五年内,人是可以去跟一个个这种虚拟智能体去社交的。
我可以创造一个梦想中的虚拟形象,然后给 TA 灌入我想要的性格,然后在整个虚实融合的世界里面互动。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推进的一个场景,并且我认为这个事离实现来越近了。
量子位:您刚才提到的第二、第三层级,可能单靠硬體厂商的努力是不够的,怎么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影目和这些功能的供应商之间怎么去磨合这个事情?
杨龙昇: 目前我们和一些应用市场正在进行一些内容生态建设方面的合作。实际上这些互联网内容厂商对接下来的一波发展趋势也是非常兴奋。
我们当前可能更多是先按照层级,按照这当前的市场的进展,先从一些本地生活场景入手做,先解决一些大家简单的高频使用的场景,但同时也在对未来的 AI 社交,这种更加终极的场景去做一些布局。
确实这块是需要互联网的厂商参与,现在基本上各个大厂其实已经开始投入一些精力在里面了。
量子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去提高这些大厂在这方面的热情和投入?
杨龙昇:对大厂来讲,确实在情怀和现实之间做出权衡,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我们认为,今年如果整个个行业总体的出货量达到千万台以上,或者几个头部品牌能做到出货量百万台以上,总之是当用户量有足够的基数以后,大厂的投入意愿会更加的强烈,因为毕竟说在这种量级体验下的话,它这个内容是有可能去赚到钱的,
其次的话是我认为当前 AI 技术变革的周期非常的快,基本上每两三个月都会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出来,这个也促使了大厂其实在 AI 上面在做一些很多很多的应用体、智能体的一些尝试。
他们也需要为这些智能体去找一些落地点,眼镜当前无疑是最好的形态,那也促进了他们愿意在眼镜上面去做更多的内容尝试。
空间计算 + 全彩显示,AI 眼镜的最终形态
注:本节内容主要关于 AI 眼镜的硬體形态
量子位:AI 眼镜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硬體形态,影目比较青睐带屏显的路线,但是其实市面上还有一种不带显示的 AI 眼镜。
选择了这种带屏的路线就意味着它会比这个无显示的方案带来更多的挑战,比如续航、重量、发热这些都是一些现实的问题。
影目在这些问题上咱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探索?
杨龙昇: 我们认为整个眼镜行业的发展,也可以分几个阶段,当前最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就是这种不带屏的拍照眼镜,也是当前 Meta 带起来的这波热度。
这种形态的产品其实坦白讲就核心功能还是以拍照为主,只是配合了一点点非常基础的 AI 能力,比如一些简单的一些问答和多模态识别。
但实际上它的 AI 的体验非常差,核心就是你问了一个问题,但并不能通过眼前的螢幕快速获取到答案和反馈,所以我们认为把它看做 AI 场景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整个行业瞄准的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 AI 加上轻量级显示的这种产品。今年 Meta 也会发布这样一款产品,就是在拍照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简单的信息提示功能。
这里面有一点好处,就是它只要带显示,就可以得到一些快速的反馈。
如果我接下来想去接入 AI,去完成本地服务的场景,比如需要让他来帮我去买附近的一杯咖啡,就需要一个确定的动作(需要显示)来证明我这咖啡有没有成功下单。我们当前的 GO 系列也在主打这样的一些场景。
当然最终的话就还是像我们的 AIR 系列那样具备空间计算和全彩显示能力。
从当前的技术限制来看,第一级别和第二级别的眼镜都可以已经做得非常轻量。
哪怕是拍照加上显示这种产品,也可以做到 40 克以内,跟单纯的拍照眼镜的重量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也不会涉及到这种续航或者是发热的问题。
所以硬體的瓶颈主要这种基于空间计算的全彩显示,可能还需要有将近两到三年的积累期。
量子位:如果站在用户这边来看,您认为这三种硬體形态的用户群体都有什么特点?
杨龙昇: 对于第一个层级,可能一半用户是科技爱好者,买过来主要是想要尝试一些 AI 能力,当然也有一些炫耀的因素,去证明 TA 跟随到了行业科技的最前沿。
另外一半群体的话以这种拍照人群为主,比如孩子出去旅游的时候,拍拍孩子的精彩瞬间,或者是钓鱼要看演唱会的时候,用第一视角抓拍一些 VLOG,这个其实是有一部分是跟运动相机的市场是做重叠的。
对于第二个阶段,增加的主要是是后一半的量。因为科技爱好者他同样该买还是会买,依然是追求行业最前沿的潮流。
但是有显示的这个能力以后,另外一半就不只是带孩子、看演唱会这些群体了,可以发展成一些更加广泛的用户群,比如一些手表用户,可能通过眼镜实时获取到一些微信的消息。
用户可以去快速获取一些指令,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有更好的助手,我认为这部分群体的整个量是远高于第一级别这种拍照眼镜的一个量。
我们预估 AI 加上这种简单显示的形态,全球范围内潜在用户量肯定是过亿的,国内大概是 3000 万以上,这是我大体的一个判断。
未来 5 到 10 年,AI 眼镜将开始取代手机
注:本节内容主要关于 AI 眼镜的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
量子位:您认为,不论是哪种形态,决定 AI 眼镜类产品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杨龙昇: 我认为是时尚和功能各占一半。
首先作为日常佩戴的眼镜一定要非常时尚,这对整个产品的重量和外观有非常高的要求。
我们目前在和依视路集团,包括他们的设计团队在做一些合作和探索,让影目的眼镜看起来就跟普通的眼镜一样,并且和国际上的时尚趋势接轨。
第二个维度,也就是功能的话,我们认为 1500 块钱对于消费级电子产品是一个分水岭,1500 元以内用户可以接受买一个玩具,但超过这个数就一定要有实用性了。
那我们认为当前用户的真需求,就是我们现在定位的几个产品序列——
要不然你要解决我在日常陪孩子的问题;要不然你就要在我的工作和会议的场景里面,帮我做一些翻译、提词,做一些会议记录。
这些是真真正正地在解决用户核心的问题。
基于这两点,既具备时尚,又有实用功能,才能让消费者去花钱买单。
量子位:您认为影目在 " 百镜大战 " 之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杨龙昇: 首先,我们在这个行业属于做得最早的几家,也是行业中第一家提出无线 AR 眼镜,或者叫 AR 智能眼镜,并且把这个产品量产的一家公司。
我们在这个行业赛道里面积累了超过 4 到 5 年的经验,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做非常充足的储备,在整个硬體层面上面、在整个光波导光学设计上面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然后现在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做到阵列光波导量产,以及衍射光波导防漏光设计这些核心技术能力的公司。
除此之外,我们在整个系统 OS 上面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是国内第一家能在这种一体化的眼镜上跑出来 6DoF 效果的眼镜公司。
另外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技术优势,能让我们把产品做得更轻、更小型化、更省电。
第三个点是我们公司本身的背景就是手机厂(酷派)出来的。在酷派这个阶段,我们在供应链上做了超过十年的积累。
我们所选用的很多都是国产的方案,我们在过去也是和这些供应商有非常好的关系,能够在芯片、传感器等方面做很多深度的定制,确保我们的成本优势远超同行。
基于这几个点——硬體、光学上的积累,系统 OS 的积累,以及价格的优势,我们在接下来的这场 " 百镜大战 " 里面,我们有非常非常强的信心是可以去跑到前一前二的。
量子位:您怎么看待像小米、华为这样的大厂入局 AI 眼镜这个行业?
杨龙昇: 小米、华为这些厂商入局,它会有自己的一些优势,核心其实就是过去在手机上面的一些品牌渠道,包括一些生态能力。
然后我会觉得说像眼镜这个行业,它其实到最后不一定会是这种小米华为通吃的一个局面,因为刚才我也提到了它的时尚性的占比要超过 50%,每个人喜欢的款式样式包括品牌都不一样。
虽然大厂在这个赛道里面有技术和资金优势,但我反而会觉得 " 品牌 " 会成为一个拖后腿的事情。
我并不觉得,提起来华为、小米给我的感觉,像女生去买爱马仕巴黎世家时的感觉一样,反而会让人觉得我好像买了一个并不太时尚的产品。
所以说在眼镜这个赛道里面,它最后不一定是这种赢家通吃的结局,它会催生很多新品牌,每家品牌可能有自己的适应人群。
我们则是更倾向于做年轻人、新中产这类群体,这些群体年龄大概在 25 到 35 岁之间,他们对于华为也好、小米也好,并没有那么强的这种品牌归属感。
我们更多是希望有一些更新的一些这品牌、有自己设计调性的品牌出现,这也是未来我们的生存之路,也是我们可以存活下来的核心原因。
量子位:对整个 AI 眼镜行业的未来,有人觉得它可能会替成为手机的一个替代,直接变成下一个人机互動的入口;
但是另一批人会认为现在 AI 手机做得都不成熟,用一个新的形态去取代手机作为互動入口会非常困难。
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的?
杨龙昇: 我是坚定认为眼镜一定可以替代手机的,因为我们过去做过手机,做了那么多年手机、手表,我太知道说当前手机这个行业已经是走到末路,快走到瓶颈了。
所有的用户都非常期待一个全新的终端,然后能让大家既有手机已有的这种生态和功能,然后又有一种全新的互動,包括一些视觉上的一些感受,所以当前用户对于新的 " 手机 " 的期待是非常高的。
那为什么说眼镜没有达到取代手机的这么一个状态?
我觉得它当前在整个的重量、时尚性上还没有做到极致,我们还需要将近两到三年的时间去把光机做小、把续航延长,然后把眼镜做到 40 克、可以 always on,可以 24 小时佩戴的一个形态,同时又可以兼容手机的内容生态,然后又具备分屏空间互動的效果。
到了那一刻开始,它一定是可以替代掉手机的,我坚定地支持这一观点。
我认为在 5 到 10 年,这种替代会逐步出现,会有一部分 25 到 35 岁的潮流先锋,他们其实是出门就不带手机了,他是更愿意去接受新事物了。
当然,如果说完全去替代整个现在的这些习惯,可能还需要更久的时间。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速抢席位!中国 AIGC 产业峰会观众报名通道已开启 ♀️
首批嘉宾曝光啦 百度、无问芯穹、数势科技、生数科技、像素绽放等十数位 AI 领網域创变者将齐聚峰会,让更多人用上 AI、用好 AI,与 AI 一同加速成长~
4 月 16 日,就在北京,一起来深度求索 AI 怎么用
一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