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AI眼鏡的終極功能,是AI+社交”,歡迎閱讀。
AI 眼鏡,究竟為什麼這麼熱?
2023 年 10 月,現象級產品 Ray-Ban Meta 智能眼鏡發布,标志着智能眼鏡終端不再只是極客的玩具,而是可能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後,人類與數字世界互動的下一個核心入口。
截至目前,國内已有十餘家廠商正式發布了 AI 眼鏡產品,還有更多的產品正等待亮相," 百鏡大戰 " 的序幕已經拉開。
這場大戰之中,參賽選手屬性各不相同,既有互聯網廠商,也有做顯示出身……不同類型的選手都是以一種怎樣的姿态加入的這場戰鬥?
為了解開這些疑問,量子位與不同屬性的 AI 眼鏡從業者進行了對話。
今天的文章就是這一系列交流中的第一期,我們對話了影目科技創始人兼 CEO 楊龍昇先生。
影目科技是一家自成立以來就在做智能眼鏡的原生創業企業。作為原生創業選手,影目科技都積累下了哪些獨特經驗?面對生成式 AI 的浪潮,影目在智能眼鏡的路上又有什麼樣的新戰略?
看看一線實踐者的 Know-How。
核心要點
AI 更多是一種底層能力,而不是一種聚焦的功能;
按照功能劃分,AI 眼鏡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AI+ 工具,AI+ 生活服務,最終是 AI+ 社交;
按硬體形态劃分,三個階段分别是無顯示階段、輕量顯示階段和全彩空間計算階段;
AI 眼鏡的競争當中,需要實用性與時尚性并存;
未來 5 到 10 年,AI 眼鏡将開始取代手機,成為新的互動入口。
以下為量子位與楊龍昇對話實錄,部分内容有删改。
AI 眼鏡的終極應用場景,是 AI+ 社交
注:本節内容主要關于 AI 眼鏡的 AI 功能和軟體生态
量子位:您如何定義 AI 眼鏡,或者說聽到 AI 眼鏡這個詞,您會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楊龍昇: AI 眼鏡在大眾的腦海裡面第一反應是鋼鐵俠眼鏡,或者賈維斯眼鏡,可能就是一個 AI 随身助理。
量子位:關于影目的 AI 功能,我們從電商平台的 KV 當中看到并沒有特别地強調 AI,這是否是影目的一種宣傳策略?
楊龍昇: 我們認為 AI 更多是一種底層能力,一種系統級的互動能力,可以去賦能各個功能場景,但不是一個非常聚焦的功能,這是我們對于 AI 的理解。
比如我們的 INMO GO 系列,就是将 AI 融合到了提詞和翻譯這兩個功能場景裡面。
假如你開一場會議,然後戴上眼鏡,它會自動幫你提煉整個開會的核心,幫助你更好地去這個回答客戶的問題,甚至在領導上台演講的時候有一個更好的輔助作用。這個是 AI 結合這種功能場景帶來的一些提升。
那我們其他的幾個產品,比如說像 INMO AIR3, 同樣也是瞄準了 AI,然後加上了一些娛樂應用。
我們的投資者當中包括三七互娛等等這些偏社交娛樂的股東,我們在探索有可能在 AIR3 上搭載 AI,創造一種全新的陌生人社交方式。
總結起來的話,我認為 AI 更多是一個底層的系統,基于它的底層能力可以延伸出各種各樣的智能體,然後發揮更好的效用,這是我們對 AI 的理解。
量子位:您認為對于 AI 眼鏡來說,接入大模型是不是一個必經之路?
因為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去讨論 AI 眼鏡,都會默認只要是 AI 眼鏡一定是接入了大模型的,這一點您怎麼看?
楊龍昇: 我認為大模型更多地還是服務于功能鏈路。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我們希望說 AI 眼鏡将來可以像那種随身助理一樣,能幫我随時去訂外賣、随時幫我點杯咖啡等等。
從一開始下指令的時候,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可以快速去解析出來人的意圖,然後去快速識别用戶的需求,并精準地推送答案。
這個是 AI 或者說大模型本質上幫助智能硬體提升互動效率的核心。
量子位:今年春節以來,DeepSeek 的爆火讓許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您認為對于 AI 眼鏡這個行業,這樣的影響是什麼呢?具體到影目,DeepSeek 都帶來了哪些新的思考?
楊龍昇: 我認為首先 Deepseek,包括其他的一些大模型的爆火,給整個 AI 眼鏡行業帶來了一波巨大的流量,也是巨大的推動力。
AI 最直接的落地載體,現在看主要就是眼鏡和具身智能,但我們會認為眼鏡可能跟 AI 的結合會更加自然。
DeepSeek 等等的 AI 大模型可以去幫助眼鏡更加自然地互動。手機當中點擊這種互動方式還是挺復雜的。
但基于 AI 的能力,配合眼鏡端這種離眼更近的載體,就可以通做到一句話來調用到相關功能,獲取到你想要的内容,這對智能眼鏡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點,AI 其實也對于我們的一些場景功能有一些助力。比如在我們的 go 系列的 AI 翻譯功能當中,可以去實現更多小語種和方言識别。
以及用戶個人常用的詞匯,它可以去更好地了解,以便向符合用戶個人習慣的方向上迭代。
我們公司在 AI 和眼鏡的結合探索這一塊也是布局了挺久了。從 23 年 9 月我們第一代產品 INMO GO 開始, 就接入了 AI 大模型,這也是第一款量產的 AI 眼鏡。
我們也一直希望把 GO 這個系列,繼續往前推進,就像賈維斯(漫威作品中的 AI 系統)一樣,讓眼鏡可以作為一個 AI 助理。
去年的 GO 2 發布以後,也确實由于 AI 的爆發,帶動了我們產品銷量的巨大的上漲。确實 AI 對我們這波還是影響還挺大的,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感覺它應該是超出我們預期了。
量子位:對于 AI 眼鏡來說,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是應用場景,實際上每個 AI 硬體廠商也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所以影目目前都會探索一些什麼樣的場景?
楊龍昇: 對于整個 AI 眼鏡的發展,我自己是給它列成了大概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們認為 AI+ 工具會成為當前的一個可落地的場景,這裡的工具具體可能是一些辦公場景,比如像開會的時候可以做會議紀要翻譯,跟外國人一起溝通的時候可以做翻譯。
第二個層級的話,我們給它歸類,可能是 AI 與本地生活的結合,簡單說就是和衣食住行相關。我們希望 AI 助理可以幫用戶去點餐,去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動作。
第二個層級的 AI 應用場景,也是在我們看來正在發生的。我們接下來要發布的 AIR 3,今年還會再發一個 GO 3。
最終極的應用場景我們認為是 AI+ 社交,我們認為這會是一個颠覆性的體驗。
過去的社交一般是真人之間的社交,但是基于 AI 的出現和虛拟人等技術的提升,我認為在未來不遠的未來,可能四五年内,人是可以去跟一個個這種虛拟智能體去社交的。
我可以創造一個夢想中的虛拟形象,然後給 TA 灌入我想要的性格,然後在整個虛實融合的世界裡面互動。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推進的一個場景,并且我認為這個事離實現來越近了。
量子位:您剛才提到的第二、第三層級,可能單靠硬體廠商的努力是不夠的,怎麼去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影目和這些功能的供應商之間怎麼去磨合這個事情?
楊龍昇: 目前我們和一些應用市場正在進行一些内容生态建設方面的合作。實際上這些互聯網内容廠商對接下來的一波發展趨勢也是非常興奮。
我們當前可能更多是先按照層級,按照這當前的市場的進展,先從一些本地生活場景入手做,先解決一些大家簡單的高頻使用的場景,但同時也在對未來的 AI 社交,這種更加終極的場景去做一些布局。
确實這塊是需要互聯網的廠商參與,現在基本上各個大廠其實已經開始投入一些精力在裡面了。
量子位: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去提高這些大廠在這方面的熱情和投入?
楊龍昇:對大廠來講,确實在情懷和現實之間做出權衡,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我們認為,今年如果整個個行業總體的出貨量達到千萬台以上,或者幾個頭部品牌能做到出貨量百萬台以上,總之是當用戶量有足夠的基數以後,大廠的投入意願會更加的強烈,因為畢竟說在這種量級體驗下的話,它這個内容是有可能去賺到錢的,
其次的話是我認為當前 AI 技術變革的周期非常的快,基本上每兩三個月都會有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出來,這個也促使了大廠其實在 AI 上面在做一些很多很多的應用體、智能體的一些嘗試。
他們也需要為這些智能體去找一些落地點,眼鏡當前無疑是最好的形态,那也促進了他們願意在眼鏡上面去做更多的内容嘗試。
空間計算 + 全彩顯示,AI 眼鏡的最終形态
注:本節内容主要關于 AI 眼鏡的硬體形态
量子位:AI 眼鏡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硬體形态,影目比較青睐帶屏顯的路線,但是其實市面上還有一種不帶顯示的 AI 眼鏡。
選擇了這種帶屏的路線就意味着它會比這個無顯示的方案帶來更多的挑戰,比如續航、重量、發熱這些都是一些現實的問題。
影目在這些問題上咱們都做了一些什麼樣的探索?
楊龍昇: 我們認為整個眼鏡行業的發展,也可以分幾個階段,當前最容易讓消費者接受就是這種不帶屏的拍照眼鏡,也是當前 Meta 帶起來的這波熱度。
這種形态的產品其實坦白講就核心功能還是以拍照為主,只是配合了一點點非常基礎的 AI 能力,比如一些簡單的一些問答和多模态識别。
但實際上它的 AI 的體驗非常差,核心就是你問了一個問題,但并不能通過眼前的螢幕快速獲取到答案和反饋,所以我們認為把它看做 AI 場景是一個偽命題。
現在整個行業瞄準的是第二個階段,也就是 AI 加上輕量級顯示的這種產品。今年 Meta 也會發布這樣一款產品,就是在拍照的基礎上加上一些簡單的信息提示功能。
這裡面有一點好處,就是它只要帶顯示,就可以得到一些快速的反饋。
如果我接下來想去接入 AI,去完成本地服務的場景,比如需要讓他來幫我去買附近的一杯咖啡,就需要一個确定的動作(需要顯示)來證明我這咖啡有沒有成功下單。我們當前的 GO 系列也在主打這樣的一些場景。
當然最終的話就還是像我們的 AIR 系列那樣具備空間計算和全彩顯示能力。
從當前的技術限制來看,第一級别和第二級别的眼鏡都可以已經做得非常輕量。
哪怕是拍照加上顯示這種產品,也可以做到 40 克以内,跟單純的拍照眼鏡的重量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區别的,也不會涉及到這種續航或者是發熱的問題。
所以硬體的瓶頸主要這種基于空間計算的全彩顯示,可能還需要有将近兩到三年的積累期。
量子位:如果站在用戶這邊來看,您認為這三種硬體形态的用戶群體都有什麼特點?
楊龍昇: 對于第一個層級,可能一半用戶是科技愛好者,買過來主要是想要嘗試一些 AI 能力,當然也有一些炫耀的因素,去證明 TA 跟随到了行業科技的最前沿。
另外一半群體的話以這種拍照人群為主,比如孩子出去旅遊的時候,拍拍孩子的精彩瞬間,或者是釣魚要看演唱會的時候,用第一視角抓拍一些 VLOG,這個其實是有一部分是跟運動相機的市場是做重疊的。
對于第二個階段,增加的主要是是後一半的量。因為科技愛好者他同樣該買還是會買,依然是追求行業最前沿的潮流。
但是有顯示的這個能力以後,另外一半就不只是帶孩子、看演唱會這些群體了,可以發展成一些更加廣泛的用戶群,比如一些手表用戶,可能通過眼鏡實時獲取到一些微信的消息。
用戶可以去快速獲取一些指令,同時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有更好的助手,我認為這部分群體的整個量是遠高于第一級别這種拍照眼鏡的一個量。
我們預估 AI 加上這種簡單顯示的形态,全球範圍内潛在用戶量肯定是過億的,國内大概是 3000 萬以上,這是我大體的一個判斷。
未來 5 到 10 年,AI 眼鏡将開始取代手機
注:本節内容主要關于 AI 眼鏡的競争格局及未來發展
量子位:您認為,不論是哪種形态,決定 AI 眼鏡類產品能否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楊龍昇: 我認為是時尚和功能各占一半。
首先作為日常佩戴的眼鏡一定要非常時尚,這對整個產品的重量和外觀有非常高的要求。
我們目前在和依視路集團,包括他們的設計團隊在做一些合作和探索,讓影目的眼鏡看起來就跟普通的眼鏡一樣,并且和國際上的時尚趨勢接軌。
第二個維度,也就是功能的話,我們認為 1500 塊錢對于消費級電子產品是一個分水嶺,1500 元以内用戶可以接受買一個玩具,但超過這個數就一定要有實用性了。
那我們認為當前用戶的真需求,就是我們現在定位的幾個產品序列——
要不然你要解決我在日常陪孩子的問題;要不然你就要在我的工作和會議的場景裡面,幫我做一些翻譯、提詞,做一些會議記錄。
這些是真真正正地在解決用戶核心的問題。
基于這兩點,既具備時尚,又有實用功能,才能讓消費者去花錢買單。
量子位:您認為影目在 " 百鏡大戰 " 之中,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楊龍昇: 首先,我們在這個行業屬于做得最早的幾家,也是行業中第一家提出無線 AR 眼鏡,或者叫 AR 智能眼鏡,并且把這個產品量產的一家公司。
我們在這個行業賽道裡面積累了超過 4 到 5 年的經驗,可以分為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我們做非常充足的儲備,在整個硬體層面上面、在整個光波導光學設計上面投入了巨大的時間精力,然後現在也是國内第一家可以做到陣列光波導量產,以及衍射光波導防漏光設計這些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
除此之外,我們在整個系統 OS 上面也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我們是國内第一家能在這種一體化的眼鏡上跑出來 6DoF 效果的眼鏡公司。
另外我們還積累了一些技術優勢,能讓我們把產品做得更輕、更小型化、更省電。
第三個點是我們公司本身的背景就是手機廠(酷派)出來的。在酷派這個階段,我們在供應鏈上做了超過十年的積累。
我們所選用的很多都是國產的方案,我們在過去也是和這些供應商有非常好的關系,能夠在芯片、傳感器等方面做很多深度的定制,确保我們的成本優勢遠超同行。
基于這幾個點——硬體、光學上的積累,系統 OS 的積累,以及價格的優勢,我們在接下來的這場 " 百鏡大戰 " 裡面,我們有非常非常強的信心是可以去跑到前一前二的。
量子位:您怎麼看待像小米、華為這樣的大廠入局 AI 眼鏡這個行業?
楊龍昇: 小米、華為這些廠商入局,它會有自己的一些優勢,核心其實就是過去在手機上面的一些品牌渠道,包括一些生态能力。
然後我會覺得說像眼鏡這個行業,它其實到最後不一定會是這種小米華為通吃的一個局面,因為剛才我也提到了它的時尚性的占比要超過 50%,每個人喜歡的款式樣式包括品牌都不一樣。
雖然大廠在這個賽道裡面有技術和資金優勢,但我反而會覺得 " 品牌 " 會成為一個拖後腿的事情。
我并不覺得,提起來華為、小米給我的感覺,像女生去買愛馬仕巴黎世家時的感覺一樣,反而會讓人覺得我好像買了一個并不太時尚的產品。
所以說在眼鏡這個賽道裡面,它最後不一定是這種赢家通吃的結局,它會催生很多新品牌,每家品牌可能有自己的适應人群。
我們則是更傾向于做年輕人、新中產這類群體,這些群體年齡大概在 25 到 35 歲之間,他們對于華為也好、小米也好,并沒有那麼強的這種品牌歸屬感。
我們更多是希望有一些更新的一些這品牌、有自己設計調性的品牌出現,這也是未來我們的生存之路,也是我們可以存活下來的核心原因。
量子位:對整個 AI 眼鏡行業的未來,有人覺得它可能會替成為手機的一個替代,直接變成下一個人機互動的入口;
但是另一批人會認為現在 AI 手機做得都不成熟,用一個新的形态去取代手機作為互動入口會非常困難。
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一個問題的?
楊龍昇: 我是堅定認為眼鏡一定可以替代手機的,因為我們過去做過手機,做了那麼多年手機、手表,我太知道說當前手機這個行業已經是走到末路,快走到瓶頸了。
所有的用戶都非常期待一個全新的終端,然後能讓大家既有手機已有的這種生态和功能,然後又有一種全新的互動,包括一些視覺上的一些感受,所以當前用戶對于新的 " 手機 " 的期待是非常高的。
那為什麼說眼鏡沒有達到取代手機的這麼一個狀态?
我覺得它當前在整個的重量、時尚性上還沒有做到極致,我們還需要将近兩到三年的時間去把光機做小、把續航延長,然後把眼鏡做到 40 克、可以 always on,可以 24 小時佩戴的一個形态,同時又可以兼容手機的内容生态,然後又具備分屏空間互動的效果。
到了那一刻開始,它一定是可以替代掉手機的,我堅定地支持這一觀點。
我認為在 5 到 10 年,這種替代會逐步出現,會有一部分 25 到 35 歲的潮流先鋒,他們其實是出門就不帶手機了,他是更願意去接受新事物了。
當然,如果說完全去替代整個現在的這些習慣,可能還需要更久的時間。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速搶席位!中國 AIGC 產業峰會觀眾報名通道已開啟 ♀️
首批嘉賓曝光啦 百度、無問芯穹、數勢科技、生數科技、像素綻放等十數位 AI 領網域創變者将齊聚峰會,讓更多人用上 AI、用好 AI,與 AI 一同加速成長~
4 月 16 日,就在北京,一起來深度求索 AI 怎麼用
一鍵星标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