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抗战初期冀中地区的河北游击军十万大军,之后发展如何?,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迪尔说史 Author SOUL 迪尔
话说抗战初期,河北沦陷,当地敌后民间抗日武装遍地而起,在参加过宁都起义的红军干部孟庆山及河北各地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下,将其中的大部分武装统一收编为河北游击军,计有十三路军、三个师、一个游击师、三个直属团和一个总队,共 6.7 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那么在之后的八年抗战岁月里,河北游击军各部发展如何?笔者这回就来简单介绍其后续发展沿革。
1938 年 5 月,孟庆山(左)与四分区副司令刘子奇
由于之前笔者已经简单介绍过河北游击军各部的起源,故这里就不再多重复叙述,到 1938 年 1 月河北游击军正式成立时,该军各部番号及司令(见括号)分别为:第 1 师(项修文)、第 2 师(段士曾)、第 3 师(马佑民)、游击 1 师(高顺成)、1 路军(许配坚)、2 路军(王贲)、3 路军(陈沐新)、4 路军(王烈军)、5 路军(高士一)、6 路军(郭墨村)、7 路军(孟阁臣)、8 路军(刘克忠)、9 路军(李庆锁)、10 路军(赵玉昆)、11 路军(马庆祥)、12 路军(柴恩波)、13 路军(江东升)、12 团(张汉生)、13 团(张汉卿)、14 团(张宗臣)和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
1938 年 1 月下旬,吕正操将军指挥的人民自卫军在晋察冀军区完成整训后,返回冀中地区,并开始帮助孟庆山整编河北游击军各部,这次整编一直持续到 4 月下旬,减少了原本庞杂的番号,充实了基层部門建制。
其中原河北游击军第 1 师被改编为第 1、2、6 团,团长分别为董庆云、王仰军、刘栋材,原第 2 师被改编为第 4、5、8 团,团长分别为何世荣、杨万伦、牛宗民,原第 3 师被改编为第 7、9 团,团长分别为马佑民、刘俊生。这其中,空出来的第 3 团的番号原本是留给第 1 路军的,但因为总指挥许配坚不同意,而没能改编成功。
第 1 路军总指挥许配坚
其他各路军方面,第 6 路军在高阳博士庄因地主告密而遭日军袭击,总指挥郭墨村牺牲,其余部被并入游击第 1 师。第 11 路军总指挥、土匪头目马庆祥不愿接受改编,带着亲信偷偷逃走,该部随即溃散。第 7 路军驻地因位于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与冀中地区联络不方便,而被编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从此脱离河北游击军建制,后于 1939 年 1 月因为独霸一方不听调令而被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下令缴械,其总指挥孟阁臣也被枪毙。
第 2、3、9、12 路军则都在人民自卫军的扩编中被收编,其中第 2 路军被编入人民自卫军第 2 团、第 3 路军被编入第 4 团、第 12 路军被编入独立第 2 团,第 9 路军总指挥李庆锁于 1938 年春节被巨匪徐二黑设宴杀害,其余部被编入人民自卫军第 9 团,总之算是都脱离了游击军。剩下的第 1、4、5、8、10 和 13 路军建制则暂时未变动,这样,经过这次整编,河北游击军总兵力虽然下降到 3.6 万余人,但质量却有所提高,部队连以上基层政工制度初步确立。
部队完成整训后,鉴于冀中地区同时存在着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两套独立的军事领导班子,对整个根据地的军事资源调动存在很多负面影响,故 1938 年 5 月,在新到任的冀中区书记黄敬的主持下,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其中原河北游击军基本部队被改编为三纵队十支队兼军区四分区。
冀中区书记黄敬
其中,原河北游击军第 1、4、9 团被合编为 10 支队 28 大队,大队长董庆云、政治处主任阎钧,原第 5、7、8 团被合编为第 10 支队 29 大队,大队长杨万伦、政治处主任黎彦昌,原第 2 团与第 8 路军一部被合编为第 10 支队 30 大队,大队长刘亦珂、政治处主任石以铭。原第 12、13、14 团因为属于收编的联庄武装,所以建制上依旧未动,只是番号上加了 " 独立 " 二字。
除了这三个独立团外,其他独立部队还包括:由原河北游击军第 6 团及國術连改编的独立第 3 团,团长齐栋才;由原第 1 路军改编的独立第 4 团,团长许配坚,政治处主任刘广深;由原第 8 路军一部改编的独立第 5 团,团长贾桂荣,政治处主任李耀之;由原第 4 路军改编的独立第 6 团,团长吕书元,政治处主任刘光裕。1938 年 10 月,独立第 4 团转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建制,后于 1939 年 3 月与三分区 12 大队合编为晋察冀第 20 团。
在剩下的三路军中,原第 5、10 路军建制依旧不变,第 13 路军总指挥江东升则野心膨胀,将部队改名为 " 华北民众自卫军 " 后拉出去单干,军区领导出于团结抗日的目的,只能默许其行为,但警告其不得投降日军。总之,这次整编又持续到 1938 年 8 月才基本完成,至此,成立才半年有余的河北游击军已成为历史名词。
独立 4 支队队长高士一
1938 年 9 月,八路军冀中军区又将大清河南北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第五军分区,其中:北上抗日先锋队(原人民自卫军独立 1 团)编为独立 1 支队,支队长朱占魁,政治部主任杨雨民;人民自卫军独立 2 团(原河北游击军第 12 路军)编为独立 2 支队,支队长柴恩波,政委张毅忱;原第 10 路军编为独立 3 支队,支队长赵玉昆;原第 5 路军编为独立 4 支队,支队长高士一;当地地方武装、河北抗日联军第 27 支队编为独立 5 支队,支队长魏大光,政委王同安;被日军扫荡后突围的第 13 路军余部编为独立 6 支队,支队长江东升,政治部主任刘佩荣。
同一时间,红军干部王平也来到冀中军区,并就任军区政委,一同抵达的还有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带领的工作组。经王平和舒同商量,决定将原 10 支队独立 3、5 团合编为独立 1 团,团长贾桂荣,原独立 14 团改称独立 2 团,原独立 6、13 团合编为特务团,原独立 12 团编入 10 支队 30 大队。至此,整个冀中军区四分区(原河北游击军主力)下辖 10 支队的三个大队(28、29、30)、二个独立团(1、2)及一个特务团。
1939 年 1 月,由于全面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帮助基本全是新部队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各部提升战斗力,八路军第 120 师师长贺龙奉命率该师一部前往冀中主持整训工作。抵达冀中后,第 120 师 715 团的两个营首先与独立 4 支队(原河北游击军第 5 路军)合编为独立 1 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随后第 120 师 716 团也与独立 5 支队合编为独立 2 旅,旅长魏大光,政委王同安。
在冀中指挥作战的第 120 师师长贺龙(左)
而与高士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 2 支队(原河北游击军第 12 路军)支队长柴恩波拒绝接受整训,并举兵作乱试图靠近蒋军,结果被贺师长迅速出兵荡平,仅柴恩波率数百人狼狈逃脱。此外,独立 3 支队(原第 10 路军)的活动范围因为也在平汉铁路以西,故不参与这次整训,并转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建制,并改称一分区 5 支队,但支队长赵玉昆最终还是只身投向了日伪,该支队余部被缩编为晋察冀军区第 25 团。
独立 3 支队脱离建制后,八路军第 120 师以第 716 团的三个连及师部干部大队一部编为游击 3 支队,前往大清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由贺炳炎任支队长、余秋里任政委。独立 6 支队后被改编为该支队 8 团,支队长江东升感觉自己被架空了,便于 1939 年 6 月擅自离开部队,结果被抓回来枪毙。一年后,8 团与独立 1、2 旅一起,都转移去了八路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其中 8 团后来改属八路军第 358 旅。
冀中军区四分区部队因为是军区基干部队,所以整训工作比较顺利,其中:10 支队 28、29 大队及 30 大队 4 营被整编为冀中第 18 团,团长杨万伦,政委王志;独立 2 团被调往二分区,与第 22、24 大队合编为冀中第 17 团;独立 1 团改称新第 29 大队,后于 1939 年 8 月与特务团的两个营合编为冀中第 24 团,团长贾桂荣,政委魏洪亮;而第 30 大队则一直到 1940 年 4 月才接受整训,并被改编为冀中第 33 团,团长万振西,政委钟华农。此外,回民教导总队通过补充两个新兵团,被扩编为回民支队,支队长马本斋,政委郭陆顺。
第 33 团团长万振西
这样,到 1940 年夏八路军第 120 师撤离冀中后,作为原河北游击军基干的第四军分区,其所辖部队仅剩第 18、24、33 三个团及回民支队。在当年 8 月的冀中编制大调整中,第四军分区改称第九军分区,第 18 团作为甲等主力团,编制未受影响,第 24 团被缩编为不设营一级的基干团,第 33 团则被撤销番号,其部被分拆成第 42、43 两个地区队,其中第 43 地区队改由第八军分区指挥,另新组建两个由地方武装编成的第 34、38 区队。
在敌后抗战最为艰难的 1942-1943 年,冀中抗日根据地绝大部分地区变成游击区,为保存实力,第九军分区的第 18、24 团相继退往外线,其中第 18 团转入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建制,第 38、42 区队因损失较大而撤编,只剩第 34 区队在原地分散活动。到 1943 年 9 月,由于日伪军守备力量开始减少,九分区八路军游击活动再度活跃起来,并重建第 42 区队。
所以到 1945 年 8 月敌后战场大反攻时,冀中九分区虽然通过扩编地方武装的方式重建了第 27、28、38、73 四个团,但其中和河北游击军有历史传承关系的,也只有自始至终在原地坚持斗争的第 24 团而已。
一张有意思的照片,24 团后人参观 18 团纪念雕像
最后来总结一下抗战末期与河北游击军存在建制传承关系的八路军各团:
1、晋察冀第 20 团,该团由冀中四分区独立 4 团与晋察冀三分区 12 大队合编,独立 4 团的前身即河北游击军第 1 路军,该团后来发展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67 军第 199 师第 596 团;
2、晋察冀第 25 团,该团由冀中五分区独立 3 支队逐步缩编,独立 3 支队的前身即河北游击军第 7 路军,该团后来发展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65 军 193 师 578 团;
3、第 358 旅 8 团,该团由冀中五分区独立 6 支队与八路军第 120 师游击 3 支队 7、9 团逐步合编,独立 6 支队的前身即河北游击军第 13 路军,该团后发展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 1 军 1 师 1 团;
4、晋绥独立 1 旅 2 团,该团由冀中五分区独立 5 支队逐步缩编,独立 5 支队的前身即河北游击军第 5 路军,该团后发展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1 军 2 师某团;
5、冀中第 24 团,该团由冀中四分区独立 1 团和特务团的两个营合编,独立 1 团由原河北游击军 1 师 3 团及第 8 路军一部合编,特务团由第 4 路军及联庄武装 13 团合编,该团后发展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63 军 188 师 564 团;
6、晋绥独立 3 旅第 27 团,该团由冀中九分区 18 团及十分区 27、29 团合编,九分区 18 团由原河北游击军第 1、2、3 师主力合编,该团后发展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3 军 8 师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