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抗戰初期冀中地區的河北遊擊軍十萬大軍,之後發展如何?,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迪爾說史 Author SOUL 迪爾
話說抗戰初期,河北淪陷,當地敵後民間抗日武裝遍地而起,在參加過寧都起義的紅軍幹部孟慶山及河北各地地下黨組織的努力下,将其中的大部分武裝統一收編為河北遊擊軍,計有十三路軍、三個師、一個遊擊師、三個直屬團和一個總隊,共 6.7 萬餘人,号稱十萬大軍。那麼在之後的八年抗戰歲月裡,河北遊擊軍各部發展如何?筆者這回就來簡單介紹其後續發展沿革。
1938 年 5 月,孟慶山(左)與四分區副司令劉子奇
由于之前筆者已經簡單介紹過河北遊擊軍各部的起源,故這裡就不再多重復叙述,到 1938 年 1 月河北遊擊軍正式成立時,該軍各部番号及司令(見括号)分别為:第 1 師(項修文)、第 2 師(段士曾)、第 3 師(馬佑民)、遊擊 1 師(高順成)、1 路軍(許配堅)、2 路軍(王贲)、3 路軍(陳沐新)、4 路軍(王烈軍)、5 路軍(高士一)、6 路軍(郭墨村)、7 路軍(孟閣臣)、8 路軍(劉克忠)、9 路軍(李慶鎖)、10 路軍(趙玉昆)、11 路軍(馬慶祥)、12 路軍(柴恩波)、13 路軍(江東升)、12 團(張漢生)、13 團(張漢卿)、14 團(張宗臣)和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
1938 年 1 月下旬,呂正操将軍指揮的人民自衛軍在晉察冀軍區完成整訓後,返回冀中地區,并開始幫助孟慶山整編河北遊擊軍各部,這次整編一直持續到 4 月下旬,減少了原本龐雜的番号,充實了基層部門建制。
其中原河北遊擊軍第 1 師被改編為第 1、2、6 團,團長分别為董慶雲、王仰軍、劉棟材,原第 2 師被改編為第 4、5、8 團,團長分别為何世榮、楊萬倫、牛宗民,原第 3 師被改編為第 7、9 團,團長分别為馬佑民、劉俊生。這其中,空出來的第 3 團的番号原本是留給第 1 路軍的,但因為總指揮許配堅不同意,而沒能改編成功。
第 1 路軍總指揮許配堅
其他各路軍方面,第 6 路軍在高陽博士莊因地主告密而遭日軍襲擊,總指揮郭墨村犧牲,其餘部被并入遊擊第 1 師。第 11 路軍總指揮、土匪頭目馬慶祥不願接受改編,帶着親信偷偷逃走,該部随即潰散。第 7 路軍駐地因位于平漢鐵路以西地區,與冀中地區聯絡不方便,而被編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從此脫離河北遊擊軍建制,後于 1939 年 1 月因為獨霸一方不聽調令而被軍區司令員楊成武下令繳械,其總指揮孟閣臣也被槍斃。
第 2、3、9、12 路軍則都在人民自衛軍的擴編中被收編,其中第 2 路軍被編入人民自衛軍第 2 團、第 3 路軍被編入第 4 團、第 12 路軍被編入獨立第 2 團,第 9 路軍總指揮李慶鎖于 1938 年春節被巨匪徐二黑設宴殺害,其餘部被編入人民自衛軍第 9 團,總之算是都脫離了遊擊軍。剩下的第 1、4、5、8、10 和 13 路軍建制則暫時未變動,這樣,經過這次整編,河北遊擊軍總兵力雖然下降到 3.6 萬餘人,但質量卻有所提高,部隊連以上基層政工制度初步确立。
部隊完成整訓後,鑑于冀中地區同時存在着人民自衛軍和河北遊擊軍兩套獨立的軍事領導班子,對整個根據地的軍事資源調動存在很多負面影響,故 1938 年 5 月,在新到任的冀中區書記黃敬的主持下,決定将兩支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其中原河北遊擊軍基本部隊被改編為三縱隊十支隊兼軍區四分區。
冀中區書記黃敬
其中,原河北遊擊軍第 1、4、9 團被合編為 10 支隊 28 大隊,大隊長董慶雲、政治處主任閻鈞,原第 5、7、8 團被合編為第 10 支隊 29 大隊,大隊長楊萬倫、政治處主任黎彥昌,原第 2 團與第 8 路軍一部被合編為第 10 支隊 30 大隊,大隊長劉亦珂、政治處主任石以銘。原第 12、13、14 團因為屬于收編的聯莊武裝,所以建制上依舊未動,只是番号上加了 " 獨立 " 二字。
除了這三個獨立團外,其他獨立部隊還包括:由原河北遊擊軍第 6 團及國術連改編的獨立第 3 團,團長齊棟才;由原第 1 路軍改編的獨立第 4 團,團長許配堅,政治處主任劉廣深;由原第 8 路軍一部改編的獨立第 5 團,團長賈桂榮,政治處主任李耀之;由原第 4 路軍改編的獨立第 6 團,團長呂書元,政治處主任劉光裕。1938 年 10 月,獨立第 4 團轉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三分區建制,後于 1939 年 3 月與三分區 12 大隊合編為晉察冀第 20 團。
在剩下的三路軍中,原第 5、10 路軍建制依舊不變,第 13 路軍總指揮江東升則野心膨脹,将部隊改名為 " 華北民眾自衛軍 " 後拉出去單幹,軍區領導出于團結抗日的目的,只能默許其行為,但警告其不得投降日軍。總之,這次整編又持續到 1938 年 8 月才基本完成,至此,成立才半年有餘的河北遊擊軍已成為歷史名詞。
獨立 4 支隊隊長高士一
1938 年 9 月,八路軍冀中軍區又将大清河南北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第五軍分區,其中:北上抗日先鋒隊(原人民自衛軍獨立 1 團)編為獨立 1 支隊,支隊長朱占魁,政治部主任楊雨民;人民自衛軍獨立 2 團(原河北遊擊軍第 12 路軍)編為獨立 2 支隊,支隊長柴恩波,政委張毅忱;原第 10 路軍編為獨立 3 支隊,支隊長趙玉昆;原第 5 路軍編為獨立 4 支隊,支隊長高士一;當地地方武裝、河北抗日聯軍第 27 支隊編為獨立 5 支隊,支隊長魏大光,政委王同安;被日軍掃蕩後突圍的第 13 路軍餘部編為獨立 6 支隊,支隊長江東升,政治部主任劉佩榮。
同一時間,紅軍幹部王平也來到冀中軍區,并就任軍區政委,一同抵達的還有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帶領的工作組。經王平和舒同商量,決定将原 10 支隊獨立 3、5 團合編為獨立 1 團,團長賈桂榮,原獨立 14 團改稱獨立 2 團,原獨立 6、13 團合編為特務團,原獨立 12 團編入 10 支隊 30 大隊。至此,整個冀中軍區四分區(原河北遊擊軍主力)下轄 10 支隊的三個大隊(28、29、30)、二個獨立團(1、2)及一個特務團。
1939 年 1 月,由于全面抗戰已進入相持階段,為了幫助基本全是新部隊的八路軍冀中軍區各部提升戰鬥力,八路軍第 120 師師長賀龍奉命率該師一部前往冀中主持整訓工作。抵達冀中後,第 120 師 715 團的兩個營首先與獨立 4 支隊(原河北遊擊軍第 5 路軍)合編為獨立 1 旅,旅長高士一,政委朱輝照,随後第 120 師 716 團也與獨立 5 支隊合編為獨立 2 旅,旅長魏大光,政委王同安。
在冀中指揮作戰的第 120 師師長賀龍(左)
而與高士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獨立 2 支隊(原河北遊擊軍第 12 路軍)支隊長柴恩波拒絕接受整訓,并舉兵作亂試圖靠近蔣軍,結果被賀師長迅速出兵蕩平,僅柴恩波率數百人狼狽逃脫。此外,獨立 3 支隊(原第 10 路軍)的活動範圍因為也在平漢鐵路以西,故不參與這次整訓,并轉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建制,并改稱一分區 5 支隊,但支隊長趙玉昆最終還是只身投向了日偽,該支隊餘部被縮編為晉察冀軍區第 25 團。
獨立 3 支隊脫離建制後,八路軍第 120 師以第 716 團的三個連及師部幹部大隊一部編為遊擊 3 支隊,前往大清河一帶開展遊擊戰争,并由賀炳炎任支隊長、餘秋裡任政委。獨立 6 支隊後被改編為該支隊 8 團,支隊長江東升感覺自己被架空了,便于 1939 年 6 月擅自離開部隊,結果被抓回來槍斃。一年後,8 團與獨立 1、2 旅一起,都轉移去了八路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其中 8 團後來改屬八路軍第 358 旅。
冀中軍區四分區部隊因為是軍區基幹部隊,所以整訓工作比較順利,其中:10 支隊 28、29 大隊及 30 大隊 4 營被整編為冀中第 18 團,團長楊萬倫,政委王志;獨立 2 團被調往二分區,與第 22、24 大隊合編為冀中第 17 團;獨立 1 團改稱新第 29 大隊,後于 1939 年 8 月與特務團的兩個營合編為冀中第 24 團,團長賈桂榮,政委魏洪亮;而第 30 大隊則一直到 1940 年 4 月才接受整訓,并被改編為冀中第 33 團,團長萬振西,政委鍾華農。此外,回民教導總隊通過補充兩個新兵團,被擴編為回民支隊,支隊長馬本齋,政委郭陸順。
第 33 團團長萬振西
這樣,到 1940 年夏八路軍第 120 師撤離冀中後,作為原河北遊擊軍基幹的第四軍分區,其所轄部隊僅剩第 18、24、33 三個團及回民支隊。在當年 8 月的冀中編制大調整中,第四軍分區改稱第九軍分區,第 18 團作為甲等主力團,編制未受影響,第 24 團被縮編為不設營一級的基幹團,第 33 團則被撤銷番号,其部被分拆成第 42、43 兩個地區隊,其中第 43 地區隊改由第八軍分區指揮,另新組建兩個由地方武裝編成的第 34、38 區隊。
在敵後抗戰最為艱難的 1942-1943 年,冀中抗日根據地絕大部分地區變成遊擊區,為保存實力,第九軍分區的第 18、24 團相繼退往外線,其中第 18 團轉入晉察冀軍區三分區建制,第 38、42 區隊因損失較大而撤編,只剩第 34 區隊在原地分散活動。到 1943 年 9 月,由于日偽軍守備力量開始減少,九分區八路軍遊擊活動再度活躍起來,并重建第 42 區隊。
所以到 1945 年 8 月敵後戰場大反攻時,冀中九分區雖然通過擴編地方武裝的方式重建了第 27、28、38、73 四個團,但其中和河北遊擊軍有歷史傳承關系的,也只有自始至終在原地堅持鬥争的第 24 團而已。
一張有意思的照片,24 團後人參觀 18 團紀念雕像
最後來總結一下抗戰末期與河北遊擊軍存在建制傳承關系的八路軍各團:
1、晉察冀第 20 團,該團由冀中四分區獨立 4 團與晉察冀三分區 12 大隊合編,獨立 4 團的前身即河北遊擊軍第 1 路軍,該團後來發展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67 軍第 199 師第 596 團;
2、晉察冀第 25 團,該團由冀中五分區獨立 3 支隊逐步縮編,獨立 3 支隊的前身即河北遊擊軍第 7 路軍,該團後來發展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65 軍 193 師 578 團;
3、第 358 旅 8 團,該團由冀中五分區獨立 6 支隊與八路軍第 120 師遊擊 3 支隊 7、9 團逐步合編,獨立 6 支隊的前身即河北遊擊軍第 13 路軍,該團後發展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 1 軍 1 師 1 團;
4、晉綏獨立 1 旅 2 團,該團由冀中五分區獨立 5 支隊逐步縮編,獨立 5 支隊的前身即河北遊擊軍第 5 路軍,該團後發展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 軍 2 師某團;
5、冀中第 24 團,該團由冀中四分區獨立 1 團和特務團的兩個營合編,獨立 1 團由原河北遊擊軍 1 師 3 團及第 8 路軍一部合編,特務團由第 4 路軍及聯莊武裝 13 團合編,該團後發展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63 軍 188 師 564 團;
6、晉綏獨立 3 旅第 27 團,該團由冀中九分區 18 團及十分區 27、29 團合編,九分區 18 團由原河北遊擊軍第 1、2、3 師主力合編,該團後發展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3 軍 8 師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