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奶茶价格战,杀伤加盟店,欢迎阅读。
奶茶进入 10 元时代,喜了消费者,却愁坏了加盟商。
即便是在 " 夏天+暑假 " 这一 buff 叠满的茶饮销售旺季,浙江嘉兴的大川奶茶店的店员们每天摇杯子到手抖,店面却仅仅保本而已。" 降价带来了客流量,却没带来实收的增长。"
" 之前都是靠旺季营收来抵消冬天淡季的亏损,现在想想也知道,今年亏定了。" 面对品牌一边打价格战,一边上涨物料价格的行为,2022 年就开始加盟某知名新茶饮品牌的大川,最近有了退意。
另一知名新茶饮品牌的加盟商王洋则已经开始行动了。开店两年,王洋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在最近的价格战中越亏越多,实在无法忍受的他最终还是决定割肉离场。
但走品牌转让流程," 花了 50 万的加盟装修费用,评估后再转让,店面就只值 20 万。" 即便品牌规定禁止私自转让,8 月初,王洋还是把奶茶店转让的消息挂在了社交媒体上。不过目前,他还没找到 " 接盘侠 "。
更糟糕的情况下,有些品牌即便是降价,也没能获得更大的客流量。90 后山东女生木子去年在离职后加盟了一家知名新茶饮品牌。今年 4 月,这家茶饮品牌开始不断下调产品价格。但降价后,她并没有感受到门店客流量有太大变化,薄利也并未带来更多的营业额," 每天的营业额还是稳定在 2000 元左右。"
新茶饮降价并非新鲜事,从 2022 年开始," 新茶饮告别 30 元时代 " 就曾一度冲上热搜,但如今,他们的价格带下探到了 10 元,茶饮品牌的利润被无限挤压。奶茶行业也终于回归商业常识,褪去了新消费光鲜亮丽的皮毛,泯为普通餐饮公司。
" 奶茶集体进入十元时代,谁在买单?"" 奶茶店冲击万店,谁是最大受害者?" 在社交平台上,相关的帖子层出不穷。答案几乎指向同一个群体,那就是加盟商。
降价就意味着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此时继续坚持采用自营方式进行规模化扩张,大概率会导致营收规模增长,利润率持续下滑,这也是奈雪的茶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新茶饮竞争不断加剧,几乎所有品牌都开放加盟模式,加速跑马圈地。就连原本坚持直营的喜茶、奈雪的茶也分别于 2022 年第四季度、2023 年第三季度开放加盟。到 2024 年,茶饮品牌加盟门槛一降再降,多个品牌甚至喊出了 "0 加盟费 "。
开放加盟,既能加速扩大门店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又能在上游获得更多议价能力,支撑降价后的盈利能力,这几乎成了所有新茶饮品牌的共识。
但产品售价降低了,加盟商的进货价却没有任何变化,有的品牌每单补贴一两元 " 意思一下 ",更多品牌连补贴都没有。换句话说,奶茶品牌打价格战,压力却纷纷转移到加盟商身上。
既要规模,又要低价,还要收益的新茶饮赛道正在 " 逼 " 走加盟商。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10 日,奶茶店总数达 427306 家,近一年新开门店 165388 家,但净增长仅有 45825 家。这意味着,新茶饮行业一年闭店近 12 万家。
一旦加盟商受挫离场,又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市场扩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新茶饮品牌的商业模式正经历一次大考。
一
" 这波羊毛必须薅起来。" 最近刷抖音,00 后女生园子经常被推送奶茶优惠券,6 元一杯的奶绿、4.9 元一杯的百香果果茶、2.9 元一杯的柠檬茶……曾经动辄二三十元的奶茶,如今用券后不到十元,奶茶自由唾手可得。本着 " 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 的心态,园子把这些优惠券统统买了下来," 喝不喝再说,反正先囤着。"
发起本轮价格战的大都是知名新茶饮品牌。喜茶 " 纯绿茶妍 " 用券后只需 4 元一杯、书亦烧仙草金桔柠檬水大杯定价 6 元、沪上阿姨奶绿团购价长期 6 元左右、古茗上新 4 元柠檬水产品。近期,喜茶、书亦烧仙草、古茗、茶百道、蜜雪冰城等多个品牌,通过调整菜单、发放优惠券等形式降价,激战 10 元价格带。
甚至还有不少消费者分享起了 " 薅羊毛 " 攻略,哪个平台有羊毛薅,哪个平台价格最低,都被细心的消费者扒了出来。原因是目前市场上不少低于 10 元 / 杯的饮品,但商家多把优惠券投放在第三方平台上。用户通常在线下门店或官方小程式上无法直接买到。
奶茶降价,消费者喜闻乐见。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表示," 奶茶这样的大众消费品,价格早该降了 "" 过去二三十一杯的奶茶,价格属实离谱 "" 一杯奶茶的价格,有时甚至高于一份快餐 ",但也有网友发现降价后的奶茶杯量变小、口感变得寡淡,担心降价降质。
降价给部分门店带来的客流增长立竿见影,但商家忙完一算账发现,利润反而下降了。降价前,王洋的门店日均销量 200 杯,每杯平均售价 15 元,按毛利率 50%~60% 来计算,日均毛利润约 1500~1800 元。降价后,每天销量增加约 100 杯左右,但单日毛利润却反倒更少了,原因是近八成顾客选择了三方平台上客单价 5~6 元 / 杯的团购优惠。
和王洋一样,木子的经营压力也与日俱增。从今年 4 月开始,木子加盟的奶茶品牌就不断下调产品价格,新推出的多款果茶类新品定价均在 10 元左右,比起此前同类产品定价大概降了 3~5 元," 产品均价从以往的 15 元左右整体移到了 10 元价格带。"
" 降价以后,什么产品便宜,消费者就点什么。" 但问题是,产品价格降低了,进货价却没有任何变化,算下来,木子每月的实收变相降低了。
" 我所加盟的这个品牌近两年正在走下坡路,品牌更新后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反而变得失去特色,曾经卖得好的产品也在品牌追求健康更新的前提下,纷纷下了架。"
木子认为,降价也换不来客流量增长,是可以预见的," 犹如头疼医脚,品牌更应该好好研究品牌定位和产品研发,参与价格战,反而让加盟商的经营压力变得更大。"
大川所加盟的品牌则更为激进。品牌一边打价格战,一边上涨物料价格。" 这就等同于把降价的压力全部转嫁到加盟商的身上了。" 加盟该品牌三年来,一款奶茶小料从最初由加盟商自己煮制,后来换成了罐头制品,再到如今的冷冻制品,成本增加了 20 倍。
最近该品牌推出了 " 买一送一 " 的促销活动,但对加盟商的补贴每单却只有 1 元。" 单量增加了 20%,实收却减少了,有的单品一杯下来我就要亏 3.5 元。" 更让大川头疼的是,最近品牌方又通知加盟商品牌更新," 包装费贵了快一倍了。"
二
" 我是某茶饮品牌加盟商,下个月果断闭店。"" 关店了,赔不起 "" 我已经倒闭 3 家了,还有几家在倒闭的路上 " …… 8 月,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许多想要转手、关店的新茶饮加盟商。
价格战下,加盟商正在加速逃离。
据壹览商业报道,今年 7 月,其长期跟踪的 25 家新茶饮连锁品牌新开门店数量与上月相比增加 24 家,新开门店总量环比增长 0.47%,几乎持平。而今年 5 月的现存门店量为 114839,也就是说,2 个月的时间,新茶饮行业净减少了 4000 余门店。
利润持续下滑,开了两年奶茶店的王洋也有了转让止损的想法。" 加盟费 9.88 万,设备费 10 万,保证金 5000 元,首批物料费 4 万,开业营销费 8000 元,装修 15 万,房租和人工 10 万。" 原本品牌为王洋估算的回本周期为一年半,但如今两年过去了,门店从最初利润微薄,到如今仅能做到收支平衡,完全收回本金变得遥遥无期。
王洋回忆,从自己加盟开始,品牌就经常搞促销活动,并强制加盟门店参与,但却没有补贴。" 从加盟到现在,我没见过任何形式的补贴,其他品牌多少还是有补贴的。" 除了降价促销,物料价格远高于市场价也是王洋迟迟难以回本的主要原因," 西瓜两个 150 元,当地菜市场一个西瓜才 30 多元。"
王洋也曾偷偷下架过利润过低的促销产品,但督导经常会检查主推产品是否在线,发现不在就立刻给门店打电话。
" 现在开店就是给品牌方做牛马。" 为了节省人工成本,王洋辞退了一名员工,自己天天待在店里摇奶茶," 相当于我自己花了 50 万,给自己找了份 996 的工作,每月工资 6000 元。"
在王洋看来,价格战只会越来越激烈," 马上要进入淡季了,再撑下去只会亏得越来越多。"
大川的奶茶店是跟朋友一起合伙开的,去年年底结算后发现亏了 15 万元。大川的朋友决定退出,并劝大川也及时止损,但大川还想再坚持一年," 养店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才一年的时间,还没到回本周期。"
当时有多坚持,现在就有多打脸。" 品牌促销活动后,门店每天的净收入连房租都覆盖不了。" 现在每天一睁眼,大川的腦子里就自动拉出一排账单:门店每月租金近 2 万元,3 个服务员的人工费要 2 万元、其他水电杂费每月 4000 元。最近,大川也开始考虑闭店转让。
一边是老加盟商在逃离,一边是品牌对新加盟商的争夺。2024 以来,新茶饮品牌加速跑马圈地,加盟商争夺战越发激烈,多个茶饮品牌降低了加盟门槛,茶百道和书亦烧仙草甚至宣布 "0 加盟费 " 计划。而尚未吃过加盟商的苦的中小创业者们也跃跃欲试。
面对如此激烈的价格战,加盟过 3 个新茶饮品牌的李筱月并不意外," 已经杀红了眼的品牌方,不断扩张是必然。" 这就意味着曾发生在她身上的 " 一年内附近开出 3 家店 " 的经历,会不断重演,加盟商的利润也会随之被摊薄。
" 加盟奶茶店的‘致富经’在于进出场的时机。" 李筱月擅长奶茶加盟这一 " 击鼓传花 " 的游戏。凭借着精准把控进出场时间,连续加盟三个奶茶品牌的她,在三年时间内赚了 160 万。但半年前,她关掉了所有门店,准备重新考察适合的奶茶品牌的时候,发现基本找不到 " 能下金蛋的鸡 " 了。
三
价格战的本质是在存量市场上抢占更多的客流。作为现制饮品 9.9 元的开创者,瑞幸董事长兼 CEO 郭谨一曾公开表示,自推出 9.9 元活动以来,瑞幸的产品销量持续增加、消费用户数再创新高。
于是,新茶饮品牌们一边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一边拉拢加盟商加速扩大门店规模,以期在上游获得更多议价能力,支撑降价后的盈利能力。
但比起咖啡原料单一,易形成规模化,原料品类较多的新茶饮想要压低成本却略显困难。实际上,今年以来,新茶饮行业竞争白热化已经导致不少公司经营业绩下滑。
8 月 9 日,茶百道发出上市后首份盈利警告,根据初步评估,预期 2024 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下降不超过 36.45%;净利润预计介于约 2.2 亿元至 2.5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5.95 亿元下降不超过 63.03%。
奈雪的茶最新公布的上半年业绩也不乐观。8 月 2 日,奈雪发布盈利预警,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收入约为 24 亿元至 27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 4.2 亿元至 4.9 亿元,半年预亏额已接近 2022 年全年净亏损额。从二级市场看,今年以来,奈雪的茶在港股的股价累计下跌超过 50%。
就连 "9.9 元 " 鼻祖瑞幸也没能幸免,持续价格战带来了营收增长的同时,也在蚕食其利润。2024 年第一季度营收为 62.78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 41.5% ;净亏损 8320 万元,同比下滑了约 148.7%。第二季度营收达到了 84.0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 35.5%;净利润 8.71 亿元,同比下降 13%。
彼时的新茶饮品牌就算没能把自己包装成 " 互联网科技公司 ",也总归是要向 " 互联网消费公司 " 靠拢的,并纷纷喊出成为 " 中国版星巴克 " 口号,讲起了 " 推广中国茶文化 " 的故事。
资本的注入推动国内新式茶饮行业的迅猛扩张,奶茶摇身一变成为表达情感的 " 社交货币 ",悄无声息间被贴上了 " 年轻 "" 潮流 " 的人群标签,甚至引发了线下大排长龙的 " 奇观 ",人均 30 元的新茶饮被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接受。
但最终,没有新茶饮品牌成为了下一个星巴克,商业模式还是靠卖一杯又一杯的奶茶赚钱的传统餐饮企业。告别蒙眼狂奔时代,奶茶价格剔除了用户新奇度、资本助力等种种溢价因素,回归商业常识,利润自然也回归了餐饮企业的薄利甚至是亏损状态。
当故事不再性感,资本市场对新茶饮品牌便越发冷淡。如今,当增长不再是行业主旋律,适应 " 大众消费品 " 这个新身份,才是新茶饮行业接下来的重心。
与此同时,一味的价格战能带来流量的同时也会带来反噬。降价容易涨价难,长期的价格竞争,会让消费者形成 " 产品只值这个价 " 的心理预期,前有麦当劳穷鬼套餐涨价被部分 " 麦门 " 拥趸威胁 " 叛变 ",后有瑞幸 9.9 元咖啡活动缩水引发消费者不满。
" 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保持合理的利润,才能长久下去。即便品牌把压力转嫁到加盟商身上,加盟商也会为了利润,要么偷工减料,要么选择退出,最终承担后果的还是品牌。"
先后加盟过三个新茶饮品牌的李筱月,如今重新回到职场,在一家直播公司做起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