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张谨:没人看好的小镇街区生意,如何创造了月入1200万的运营奇迹?,欢迎阅读。
在过去的30年、40年里,许多超一线、一线、二线城市都迎来了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城市,它们拥有独特的美丽,却又找不到发展动力。在下沉城市和三四线小城市,到底有没有商业机会?如何挖掘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商业案例涉及到一座四线小城,这座小城因为一条街区的兴起正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疫情后的时代,全国最难的行业其实就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里面更难的是商业地产行业。但是在最为困难的时刻,往往也是新机会诞生的时候……"
"我是典型的小镇青年,在吉安已经生活了40年。在小镇青年中,我觉得存在着三个显著的二元对立。我深感我们需要打造一种市井潮流的生活方式,需要满足小镇青年的一种精神向往。"谨友记创始人,混沌创新院23级同学张谨说。
作为非地产行业创业者,他在"不明朗"的情形下,毅然投身到大家都不看好的小镇街区项目中。却出乎意料,创造了一个街区运营奇迹——人均消费频次6次/月;街区营业额1200w/月;街区客流量达到20w+/月。
如何打造低线城市的市井潮流生活方式?如何打造年轻化、文化和数字化的街区?前不久,谨友记创始人、混沌创新院23级同学张谨,混沌学园创新领教、混沌创新院23级领教Nono老师做客混沌直播间,拆解了其中的底层逻辑。
以下内容来自直播:
分享嘉宾 | 张谨 谨友记创始人、混沌创新院23级同学
案例打磨老师 | Nono 混沌学园创新领教、混沌创新院23级领教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一个50万人口小镇创业的一些经验。15个月前,这张PPT标示的位置仍然是一片荒地。那是在2021年12月到2022年三月期间,应该是我们整个江西、整个吉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当时我们下定决心,决定去推进这两个项目。身边的朋友大多数都不赞成,也不认同,因为这件事的未来前景非常不明朗。
当时我们为什么敢冒险去做这件事?这件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事情,现在我们又做成了什么样子?对未来,我们还有什么想象?
未来的商业街区必定是流量生意
首先,当我们研究低线城市的商业地产时,我们认为传统的商业地产实际上做的是资产生意,面对的是投资需求。20年前的商业地产主要是整合式的,面向企业市场,并且是阶段性高杠杆的。然而,在经济不增长的时候,资产和金融的变现模式会逐渐被淘汰。进一步来看,是谁给资产带来价值,是谁赋予资产投资属性呢?我们认为答案是用户。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商业街区必定是流量生意,是用运营和流量为资产赋能。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思考究竟是为谁服务?要为谁创造价值?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的底层需求和画像是什么?在疫情后的时代,我们认为需要回归到价值本位,也就是为本地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
在疫情后的时代,全国最难的行业其实就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里面更难的是商业地产行业。但是在最为困难的时刻,往往也是新机会诞生的时候。我们始终认为,在接下来中国的商业地产领網域,将迎来一种2.0的商业模式,这个赛道足够有吸引力和潜力。
在明确了用户群体后,我们接下来将分析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做消费,肯定是面向青年群体。而在小镇上,我们运用二元对立法则,发现了小镇青年群体在需求上的真实矛盾。
我是典型的小镇青年代表,在吉安已经生活了40年。在小镇青年中,我觉得存在着三个显著的二元对立:
首先,与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相比,小镇青年拥有更为充裕的时间,但可以游玩的场所相对较少;其次,相对于大城市的青年,小镇青年的内心更为保守,但实际上在这种保守的外表下,他们依然向往潮流和时尚;而且,许多从外地或大城市回到小镇的青年,他们可能在内心选择了安逸和舒适,但同时也怀有一份不甘心,期待未来生活中有更多精彩。那基于这些二元对立的问题,我们得到了必须要做这件事的三个理由:
第一,有意义。我深感我们需要打造一种市井潮流的生活方式,需要满足小镇青年的一种精神向往。
第二,在后疫情时代整体经济环境中,以及市场回归价值本身的趋势下,我们看到了大量优质资产的机会。就像我们目前推出的"水巷"、"能仁巷"一样。在以前的经济增长时期,我们是没有机会获得这个项目的。我们缺乏房地产从业经验,也没有相关品牌业绩,即便获得了这样的优质资产,所需代价和成本也是成倍增加的。但在当前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发现了很多被低估的优质资产。
第三,就个人而言,我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我们团队的综合能力也较强,在过去的20多年我们一直致力于消费领網域,开过连锁店,从事过电商和物流等服务行业。因为长期在一线,听得到炮火的声音、养成了C端思维、练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底层能力,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这项挑战。
低线城市的市井潮流生活方式
在创新院经过系统思维的培训后,我对当初整个想法的逻辑基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其划分为哲学和科学两个层面。那我们的底层逻辑认为,城市的市井潮流、生活方式、服务本地居民为主的社交空间是不变的需求,是永恒的需求。为了把这个"一"击穿,我们认为必须在线下创造极致的场景体验。
如果要继续推理这张图,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城市的市井潮流和生活方式呢?在设计场景体验时,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我们特别关注的有四个点:
首先是松弛感。相对于购物或其他娱乐场合,街区为顾客带来的压力较低。当你饭后去逛街区时,不会感到购物的压力,会感觉更休闲放松,或者更有社交感。街区是天然开放式的,它是你在日常家庭、工作中压力的一种释放的空间。
第二个关键点是烟火气。我们强调了本地方言、本地文化、本地美食以及本地非遗为主的内容和场景的叠加。我们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了每座城市不同的烟火气,使他们回归到我们父辈、爷爷辈那个时候最基层、最底层的市井感觉。
在疫情前,我们大多数四线城市拥有的商业空间主要是类似于传统的万达、天虹、华润等大型商场。然而,代表本地市井烟火气的,有统一规划、运营和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场景却是相对缺乏的。同时,大家对这种场景的需求却非常旺盛。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氛围感。在整个街区,无论是独自一人前来,还是与朋友一同光临,你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的氛围。每到周末,我们都会有各种民俗时尚的演出。每一天,街区的每个商家都会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这种内容的持续迭代使人们在街区中感受到愉悦、无忧无虑、开心。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氛围感的营造,让人们在街区漫步时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一种悠闲、微醺、愉快的感觉。
还有一个就是参与感。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我们整个街区的场景、活动,很多的创意并不是来自我们团队,是来自很多关心我们这个街区的吉安本地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身在国内外各地的吉安学生。
通过线上社群的搭建,我们吸引了很多的共创者,让他们不断参与到我们这个项目上来。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创作者和本地居民实现他们自己的创意。我们只是这条街上的服务者,而他们才是这个街区的主人。
在场景体验方面,我总结一下,就是必须为顾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价值,而我们更关注的是松弛感、参与感、氛围感和烟火气。我有两个小点要强调,首先是必须有一个内容的持续研发创作。只有通过不断的输入内容到场景体验中,才能实现不断的迭代,不断保持新鲜感,更好地把握年轻人的需求。
这种核心能力的输入需要一个结果来反馈,那就是整个街区的流量和营业额的持续增长。如果输出是零或没有增长,那就表明我们的能力出现了问题,或者整个场景体验的方向有误,我们就需要进行调整。如果结果是正向的,即通过不断的内容输入,流量和营业额持续增长,那这个逻辑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从五月份开业到现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观察到了这个逻辑的正向关联。通过不断的内容输出、活动搭建和场景打造,我们成功为顾客创造了松弛感、烟火气、参与感和氛围感,使得我们的流量和营业额明显持续增长。
如何打造年轻化、文化和数字化的街区?
总结这半年的经历,我们可以说第一步的试错是成功的。接下来,我将具体介绍如何打造年轻化、文化和数字化的街区。
首先是年轻化:我们做消费行业一定是做年轻人的生意。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保持年轻的心态。我们街区不仅仅面向年轻人,有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在这里也被这种年轻的氛围感所感染,重新找到了年轻的感觉。所以年轻是一种心态和方向。在这个以颜值正义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是真正的美?
大家都追求美,但对美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我们的内容基础是本土的文化和民俗,但在我们这里,对于美的追求,我们希望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实现和呈现。
第二是文化:我认为文化是我们街区的灵魂,也是无法复制的要素。在每座城市中,尤其是低线城市,虽然它没有高线城市的流动人口红利,但它拥有更多沉淀下来的传承和独特的文化属性,包括传统、非遗和民俗。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是每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每个街区最好的原生内容点。
我们认为整个街区都值得用文化来加持。在我们的街区,整体数据表明,本地的许多城市品牌,通过文化的加持,已经在营业额和品牌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长。我们认为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迭代创新是整个内容的引擎。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数字化。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在变化,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在变化。我们认为数字化营销是突破存量竞争的增长点。从项目建设开始,我们就特别注重数字化运营。例如,我们从一开始就搭建了线上矩阵,目前在本地的搜索量应该是第一,实现了断层。我们的数据是第二名到第十名总和的几倍数。
我们的团队也更多地使用数字化工具来赋能整个公司。作为文旅企业,我们是比较早倡导无纸化办公的。我们的团队相对年轻,主要以九零后为主。
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运营、街区的赋能、系统的赋能、线上的取证等方面。只有通过这种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的沉淀,我们才能将整个运营的成本优化到极致,将效率优化到极致。
此外,通过大量的消费数据积累,和每月的数据复盘,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洞察。比如对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预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需求。
潮流街区的核心元素
最后,我们如何把场景击穿?首先,与其他街区不同,我们不看重全国连锁品牌,更注重本土经济,如宵夜文化和本地城市品牌。
我们的本土城市品牌,如儒林吉茶、徐记龙虾、豪庆宵夜等,都是年轻的新锐创业者的代表。将它们与我们的街区有机结合后,整体品牌影响力和业绩都取得了显著增长。我们强调的是在地文化和美食,本土城市品牌、非遗老字号以及宵夜文化在我们的街区融合,才是我们业态的灵魂,也是我们不可复制的独特核心优势。
同时,由于在低线城市,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营能力相对稀缺,因此我们构建的运营模式是独具特色的。
在线下,我们做场景和原创活动;而在线上,我们更注重内容的种草和后期交易。传统的商业地产通常采用B2B2C模式,即街区赋能商家,商家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但我们现在做的是向前走一步,真正在第一时间听到消费者的声音,及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调整,赢得市场。
这张图是一个商业闭环,它体现了传统和潮流两个方面。传统即我们传承下来值得保护的元素,以及一些正逐渐消失的东西。而潮流则是通过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方式呈现整个传统。
比如一些传统的美食,尽管美味,但年轻人可能并不喜欢它的包装、食用方式、器皿甚至外部标语。因此在包装、内容输出和行为习惯上,我们更适合潮流消费者。
再比如,我们可以策划一场演艺活动,内核依然是本地方言和戏剧,但外部表现形式则更加年轻和潮流,即"万物皆可潮流,万物皆可文化"。如果这种融合得当,就像我们目前所做的那样,就能持续产生丰富的内容。
目前,我们每周都有活动,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每层的搭建,这样我们就有了大量的内容。这些内容由用户自发地进行UGC(用户生成内容)和BGC(品牌生成内容)传播,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流量。而这些流量回流到我们的平台时,我们将其分发给谁呢?当然是分发给我们的商家,分发给我们的产品。
让我们自家的文创产品和商家产品的销售都有了更高的利润。这些利润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街区的运营中,用于迭代更新,再次提升场景体验。
有了传统和潮流结合的内容,不断输出丰富的UGC和BGC,我们得到了强大的内容传播支持。随着这些流量回归到街区,我们从街区的角度将流量分发给商家,为产品带来更高的利润。我们将这些利润一部分收取,用于持续打造各种活动、美城、集市,重新回到场景体验的源头。这就是一个商业闭环。
它的运作方式与传统地产有所不同。传统地产主要依赖金融和资产,通过将资产卖给更多投资者来获取收益。然而,我们的商业闭环主要是通过流量赚取利润。因此,我们视大量数据化的流量为未来的核心资产。
案例分享,如何持续创新活动?
我们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熟人市集、长街宴、啤酒音乐节等。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每周都有活动,全年总计达到了180场。这种持续创新的活动和新的消费场景激发了消费的新活力,已经在客户心智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应。每个周末大家都会赶来街区,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更好的社交场景。这种客户反应的持续存在对我们后续的流量来说也是一种保证。
我们最近举办的一个活动,"熟人集市",效果非常出色。我们将大家小时候的一些游戏做了一些整合,比如善于打麻将的人可以参与麻将活动,喜欢跳绳的人可以参与跳绳活动,擅长滑板的人可以展示滑板技能,养宠物的人可以与其他爱好者共享养宠经验。这次活动收获了大量好评。
最后,关于整个价值深化的方面,我们认为我们实际上是为三方创造价值的。首先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我们是TOC的,这是我们项目的明确定位,也是未来我们走向其他地方可复制的模式。我们致力于为所有消费者打造极致的线下场景体验,这是线上无法替代的。通过在地文化、美食和民俗的场景体验,我们能够为所有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烟火氛围、轻松感,并让大家共同参与。
由于满足了消费者的价值和需求,更多的消费者将会前来我们的街区。在街区内,通过我们的流量分发能力,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商家,而我们不仅仅是吸引商家,更是在创造更多在地城市品牌。我们为商家提供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让他们赚取更多的利润,让有实力、有品牌、有梦想的商家更快地实现他们的梦想。在这个时候,商家也是非常满意的。
这也符合政府所倡导的,即为让所有人幸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需求。我认为我们做的是一件创业者满意,消费者满意,政府也满意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值得推进的事业,既有用户价值,又有街区商业的本身价值,还有社会价值。
总的来说,我们一直坚信内容更新是商业空间突破的方向。也希望通过不断打磨和实践,重新塑造低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逻辑。我们认为这个赛道充满吸引力,将成为一个价值万亿的大市场。挖掘低线城市的原动力潜力,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激发新的商业曲线,这将是我们未来一直坚持的方向。
领教点评
Nono老师:我先帮同学们补一补信息。第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让大家有感受的方式来介绍一下吉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张谨:吉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描述。它的总人口超过500万,中心城区有50万人口,虽然中心城区相对较小,但周边地区的人口较多。吉安拥有悠久的儒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在秦始皇时代,江西设有四郡之一为庐陵郡,就是我们今天的吉安。
我肯定不能说自己是文化专家,只能说作为一个吉安本地人的体感。我觉得吉安是一个淳朴、热情、好客的城市,是南方小镇中不多的有北方气质的小镇。城市的空气和环境非常宜人。吉安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后方,从这里到深圳只需三个小时,到杭州四个小时,处于深圳和杭州之间,经济发展也相对迅速。
吉安的儒林文化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印象最深的是八个字,叫"团箕晒谷,教子读书"。
就意味着你家里很穷,一家人只有那一点粮食,但依然要读书。儒林文化那种不畏困难, 我觉得一直在激励着我。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讲,就是马斯克说的一句话,我宁愿错误的乐观,也不会正确的悲观。
Nono老师:我正好一个月前也去了吉安。这个城市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特点,与中国许多城市相似。比如我前段时间去的福建的龙岩,同样有着浓厚的本地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我自己成长的小城市,陕西的安康,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小城。
在中国过去的改革开放的30年、40年里,许多超一线、一线、二线城市都迎来了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城市。它们拥有独特的美丽,但经济发展不一定跟得上。我去吉安时特意查了一下吉安的人口情况,发现近几年吉安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了轻微的负增长,不到1%。这表明吉安目前并非一个人口流入的城市,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口外流。
吉安的交通还不错,离很多大城市有两三个小时、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吉安本地居民也喜欢在本地生活,感觉舒适宜居。并没有很想去大城市去刷个存在感。这样的城市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它拥有自己的美,就像小家碧玉一样,但却又找不到发展动力,怎么推动经济继续增长?促进本地商业发展呢?这是一个背景。接下来,我想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非地产行业的人,你为什么选择投身到这个项目中?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项目?
张谨: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从初心看,我是土生土长的小镇青年,渴望去发掘小镇所拥有的美好。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小镇的魅力,我认为这是我个人的使命。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未来会迎来2.0版的商业地产模式。我认为这个赛道非常有吸引力,应该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赛道。不管从市场体量还是我个人的喜好来看,我认为值得投入。
Nono老师:我记得那天到了吉安的时候,张谨一定要在一块大牌子前,让我们每个人合影。那个大牌子上有一句话:"我们这里很吉安。"他觉得自己是小镇青年,这是他的宿命。有时我们会说,或许没有选择的人生最幸福。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也意味着他身上有某些独特之处,可能是他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地方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文创以及地产项目。有些做得还不错,比如长沙的文和友、佛山的岭南文化街,很多地方都做得相当出色。然而,也有更多的文化街区项目,在过去的十几年、20几年里,似乎更多是概念化的,做得并不那么成功。为什么张谨能够做得出色呢?
我自己识别下来,发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真的对吉安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本地人,更是对本地文化了解深透,最关键的是他怀有极大的热情和能量,与这个城市建立了深厚的连接。在打造这个城市的文化街区或商业街区时,他所运用的许多元素并非通过抽象逻辑推演或概念化得出的。
第二点,他刚才提到了一个观点,说这个项目看起来很有机会,因为商业地产正在经历2.0和3.0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思考这个机会可能意味着什么。
这可能意味着市场需求存在,但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目前可能是稀缺的。如果市场需求虽然存在,但可能已有足够的解决方案,对吧?这可能是一个大市场,但也可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然而,如果市场需求存在且不断增长,但目前匹配的解决方案相对较少,那这就可能是一个好的机会。
另外,他的团队在创业中涉足了几个业务领網域。他早期从事电商,后来涉足了与物流供应链相关的云仓业务。他还投身教育领網域,这可能更多地与文化相关。在这一路的成长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团队具备在本地利用大量核心资源的能力。
那么我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你刚才谈到了为什么传统商业地产做得不好。作为商业地产领網域的外行,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至少我们目前的开局是不错的。为什么你作为一个局外人反而能做的还不错,有什么关键的不同以往的认知吗?
张谨:有几个要点。首先,在小镇做商业地产的文旅项目,更多面向外地游客。但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小镇和低线城市,由于缺乏人口红利,我们一定要先把本地人的生意做好。我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本地人,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点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传统地产行业,一开始是通过金融手段赚钱,后来转向赚产品的钱。但我们认为现在的地产业务必须以C端用户为主。商业地产的本质与线上平台相似,都是做流量生意。我们的任务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通过流量激活资产。
以前大家击鼓传花,是因为经济在增长,所以资产持续增值。但现在,流量是决定性的因素。资产的受欢迎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关键在于服务好C端用户,满足他们本地的需求,让本地用户成为常客,这样才能激活资产,赋予其更大的价值。
Nono老师:在刚才的分享中,我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非共识观点。传统商业地产可能第一是依赖金融杠杆融资,资金不断周转,可能还会发放债券等等;第二是靠产品销售,也就是把盖房子卖掉。而今天这两种都玩不太转,或者说效率在下降,所以我们要赚第三个层面,也就是赚运营的钱,也就是"空间服务",通过提供卓越的运营服务来实现盈利。
其次,你在讲述中提到的一点我觉得非常有趣,就是传统商业地产是2B2C,对吧?但我注意到你刚才的解释似乎是在To B的基础上加入了C和G。
张谨:对,就是我要先把C服务好,C的场景体验开心了,我自然就能创造出内容,这些内容就会引来更多的C,他们也可以产生复购,产生推荐。当人群越来越多,复购和推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的B自然就好。那我的C也好,B也好,大家的幸福感提升,G自然就好。
Nono老师:所以我们倒过来了,先服务好C,再服务好B和G是吗?这是第二个我们能听到的非共识观点。
第三个,非常棒的一个认知,我们经常说一些文创街区,文旅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似乎在我们的传统概念里就是去到那儿拍拍照,吃吃当地的小吃,买买当地的民族的服装,住一住当地的民宿酒店就回去了,但这些体验是面对谁的?是面对外地人的。但景哥说我这里最重要是面对本地人的,我们刚才谈到过这个城市的背景,它不是一个外向型的,一个扩张型的城市,没有大量的人口红利来引入,那我们怎么办?商业就不能做了吗?旅游文创就不能做了嘛?
第四个问题又来了。回到混沌的一思维,你的"一"是本地小镇青年的潮流生活方式。潮流生活方式这个东西,听起来很好,但可能又会觉得有点抓不住。有很多街区会说,我也想要 TOC 了,要做活动、做内容、做线上种草、做短视频、小红书,但这件事情想做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品质不可控。因为做活动做内容这件事,是创造性的,结果高低起伏很大。想要规模化、稳定的去输出高质量内容是很难的,你是怎么做的?
张谨:我个人认为场景体验有两个核心,内容的原创和活动的执行,我们做的跟传统的地产商不一样。
在内容持续输出这一块,如果你只是一个团队去做内容是很难做的。我们刚刚说的是参与感,是我们利用线上的社群,利用各个线上的渠道,收集更多粉丝和本地吉安人的意见。我们来帮他落地,帮他还原。
我觉得首先在内容的这个抓手上,我们的内容引擎是所有的吉安人。所以,你的整个内容的创作的底层和动力就更大,并不是我们单方面的输出。我们只是实现的一方,或者交付的一方。你的内容的创作团队一定不是自己雇佣的团队,或者自己主观意志的输出,更多的是收集和呈现。
还有一点是做活动。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候,有一个特别不明白的事儿,就是我认为做运营,活动和场景的搭建和设计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一块,大部分低线城市的商业地产或房地产商,全部是乙方为他提供服务。那交给乙方运营会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乙方创作的东西是没有壁垒的,今天可以为你服务,明天也可以为另外的企业服务,你的内容是没有辨识度的,并且迭代能力很差,是大通货,对顾客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最重要的是什么问题呢?如果你把活动交给乙方去做,但他的目标是服务好甲方,而不是服务好用户。所以,有很多难做但正确的事情,有可能他是不会反馈给你的。因为他反馈给你,最后还是由他去解决,而他的价值回报没有变化。
Nono老师:刚才你说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秘密,第二个秘密可能更重要。
基于场景体验的内容创作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传统地产的做法是将这个核心能力外包给第三方,但在创新院的课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核心事务是绝不能交给别人的。非核心事务,在创业早期大量采用协作的方式是非常建议的。这样你可以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最重要的事务上。
第二点是,创意的生产需要一个庞大的漏斗,需要一个创意仓库,这个仓库需要足够大,才能持续输出创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了大量用户参与的方式。即"全球吉安人在一起共创"。吉安这座城市有很有趣的特点,培养了众多的状元和文人,同时也有浓厚的商业文化。因此,通过利用吉安人对乡土的浓厚情感和文化,他设想能够吸引全中国、全球的吉安人加入这个平台,共同参与创意的产生。大家可以一起分享对小时候的思念,回忆过去的味道和画面,从而不断输送创意。
怎么让内容来去持续创新?你会发现他用的是机制加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既然谈到了核心能力,就必然会谈到组织上,你用什么方式来打造你的组织呢?什么样的人是你特别想要引纳进你组织的人?
张谨:实际上,我认为组织力是我个人相对较弱的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可能更像是一个通过个人的一些特质来感染团队的人。缺乏像黄峥、张一鸣那样运用架构搭建团队的能力,这也是我的一大短板,这也是我们团队需要加强的地方。
我经常说一句话:"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首先,我理解自己永远是一名创业者。我不是老板,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我一直在学习,正因为我有这种态度,我才能要求其他人。如果我每天在外面消费、娱乐,过着躺平的生活,那我就没有资格要求我的团队与我有相同的态度。所以首先,我将自己定义为永远在创业路上的创业者。
第二个创业者是我们的团队。我更希望团队具有自我驱动力。在低线城市,很难吸引到那些来自大公司、拥有专业体系的人才,能力并不是我们低线城市的人才优势,态度、共同的价值观才是我们的优势。那些来自大公司的人才经过大公司的熏陶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我们曾接触过许多来自传统地产行业的大公司人才,他们很难适应,因为他们将自己定义为职业经理人,我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种人才对于我们这样的需要持续创新迭代,而且市场没有标准模式的企业来说是不适应的。
Nono老师:你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说自己不是那种结构型的人。我作为教练,一般看企业会看三个方面,一我就看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第二我会看企业的组织,第三我会看企业的领导力。你会发现,尤其创业早期的企业,战略能否拿到结果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组织决定的。张谨为什么能把这个活动做好?第一是他的组织决定的。
第二,对于不擅长结构性领导的创始人,如何驱动企业呢?他说,我选择用文化去驱动。这引出一个小问题,实际上很多我见过的创业者,尤其是早期创业者,他们常说:"我们现在企业还很小,不需要文化。"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要等企业变大了才去构建文化?在早期应该如何构建,或者说早期如何着手进行文化建设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做得不错,但是商业地产的长期运营一直是一个大命题。如果我让你在当下挑选一个最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天天都琢磨最多,思考最多的那个事儿是什么?
张谨:我觉得是还是通过持续的运营建立一个可复制的标准模式,找到一套方法。现在项目中更多的是一些随性的、创意的、非标准的东西,或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我计划从今年五月份一直持续到明年五月份,与这个街区共同成长一年。然后,将最终能够标准化、可复制、模式化的元素提炼出来,形成系统化的东西。通过建立这样的系统,我期望它可以持续赋能我们自己的街区,并在我们想要为更多的低线城市提供赋能时同样奏效。所以目前我最大的挑战是打造出这个队形,找到这个方法。
Nono老师:那这个方法中,你觉得哪个点是最重要的?
张谨:流量的掌控能力。
Nono老师:那流量掌控能力最关键的问题点又是什么?
张谨:确切来说,我希望以这个街区为平台,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然后再将这种需求赋能给商家。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Nono老师:你刚刚用的那个词我觉得很有趣,流量掌控能力,就包括要能有流量来,且这个流量是可管理,甚至是可控制的,再用它赋能。这个用词很有意思。咱们创新院马上要开始答辩了,我也期待着你接下来在这方面能有突破。
互动问答
主持人:刚才在听Nono老师和张谨分享的时候,感觉创新院的一批同学们在吉安的游学经历一定是充实而有趣的。能不能分享一些感受?
张谨:我觉得我们的同学和老师们在吉安应该都感到非常开心,度过了舒适愉悦的时光。听Nono老师说我们这里还有一个项目,也是混沌的同学做的,就是十里芳菲。Nono老师住在那里的时候,表示这里太舒服了,正是她的理想的居住地。她欣赏吉安村落的美丽,同时也在能仁巷感受到了市井的烟火气氛。现在大家都在创业的道路上,创业的过程充满辛苦,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休息几天,我希望未来这里可以成为混沌创新院所有同学的一个理想后花园。
主持人:我也想请Nono老师说两句,咱们实地去到吉安,去到能仁巷,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什么呢?
Nono老师:理性上,我觉得他其实蛮本质思考的,你会发现他有大量非共识的观点。很多企业也一直在说他是个流量生意,但张谨说的流量生意跟其他人说的比如做抖音、直播的流量生意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在用交付的方式,用体验的方式,把它们变成内容去种草,什么意思呢?
其实一个商业它会抽成三个部分,叫种草、交易和交付。很多企业的重点,虽然表象上是做了大量的内容,但反而是放在交付上的,它的现场体验感很好,交付做的非常强,用户的复购和推荐很好,这些东西自然又会生成内容,就回到种草了。可能是因为他摸爬滚打做了这么多年连续创业,在现实生活中能赚到钱,那也一定挨了很多锤,这些挨锤反而让他形成了这种本质思考。
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创业者来混沌创新院学习,来混沌创新院院之后,他会有更多的这种本质思考,并且可以进行一个结构化的提炼,所以这是我的两个感受。地方很好,团队我很看好。
主持人:这个案例,在张谨同学你的视角里,你是如何理解、创造和定义创新的呢?
张谨:其实我要感谢在混沌创新院这一年得到的磨练,还有同学们和老师们的赋能,让我对创新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我个人认为,理解创新的关键在于它不是要创造全新的事物。所有的创新都必定有两个锚点,第一个是用户的不变需求。第二,创新一定是在你原本的基础上逐步前进,而不是突然变成全新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做这个商业街区时,可以在成本上优化一点点,在流量上增加一点点,在场景上改进一点点,实现小步快跑。第三,我理解创新一定是要做你和你的团队最喜欢且最擅长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保持动力和激情,持续推动这项工作。我就是这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