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鹏出海再加速,欢迎阅读。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国内车市内卷不休,各家车企纷纷强调自家的全球化定位并拿出实际行动。
2 月 22 日,小鹏将首批 300 台右舵版 X9 发运向全球市场。这些车主要将被发往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市场,这是小鹏等国内车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在小鹏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看来,东盟地区目前电动车渗透率较低,但其市场增长迅速,新产品能够快速进入并被广泛接纳,东盟无疑将成为未来的核心市场之一。
从 2020 年首次向欧洲发运 100 台 G3 车型开始,小鹏的全球化战略已经走过了 5 年时间,这正是中国汽车出海狂飙的 5 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达 495.5 万辆,同比增长了 19.7%。
在这近 500 万的体量中,尽管燃油车依旧是主要角色,但超百万的新能源车型出口以及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大片的可能空白市场,正在吸引着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前往掘金。
到去年,小鹏出海销量约为 2.4 万辆,占了到小鹏全年销量 13%,尽管在量上和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出海方面的老手难以相比,但其已经成为新势力中出海的标杆,是 2024 年中国新势力品牌出口量第一、中高端纯电出口中国品牌第一。
在欧洲,小鹏汽车不仅是全球首个达成万辆交付的新势力品牌, 更在荷兰、丹麦、挪威等市场屡登新势力销量榜首。
今年,小鹏汽车的目标是实现覆盖 60 个国家和地区,建设超 300 个海外服务网点。至 2027 年,小鹏剑指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3 年实现半数销量来自海外。
国内竞争如此激烈,当车企扎堆出海之时,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不言而喻。为此,小鹏也开始了全方位的出海准备,比如布局超充设施、智驾出海等。
众所周知,车企出海时,一个掣肘是国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限的充电桩数量让很多对电动车有兴趣的消费者也望而却步。
在小鹏的出海战略中,除了将车运出去卖之外,也在加速海外超充的布局。继连续签约大众和 bp 两大巨头,董事长何小鹏透露,2025 年上半年,小鹏超充网络将率先落地中国香港及泰国曼谷,并和当地主流合作伙伴展开深度合作。
小鹏汽车从 " 产品出海 " 到 " 充电技术出海 ",进一步加快了品牌全球化的进程。在充电等方面更早布局,持续进行品牌建设,也是更早抢占补能的优势点位,备战更长远的激战。
未来,小鹏的出海计划还包括智驾出海。早在去年的智驾发布会中,何小鹏就宣布了研发海外智驾的计划。最近,小鹏汽车方面表示,2026 年 " 图灵 AI 智驾 " 启动全球适配,将中国十年智驾经验推向世界。
何小鹏表示,会将中国更强大的智驾能力带到全球,希望海外车主第一次接触中国新能源车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 智能化和科技领先 "。
就当下的情形而言,尽管国内车企已经将智驾这些的智能化快要卷到全民化,但是对国外用户而言,智能化之时少数国家部分用户的体验。以泰国为例,有用户表示因为自己购买的中国新能源车可以提前在 APP 上打开空调而被周围人羡慕不已。可见,解决生活中实际痛点的智能化用户是非常愿意为之消费的。
小鹏汽车的出海历程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集体突围——从早期 " 产品出口 " 到 " 技术 + 生态 " 输出,从单点突破到全網域布局。当前,行业已经进入产业链及生态出海的关键阶段。
然而,全球化并非坦途。小鹏等车企需在高速扩张中需平衡风险,既要避免国内竞争中常见的价格战等影响,也要警惕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的潜在冲击。尽管不少地方针对电动车有着政策支持,但去年以来,也有不少关税大棒随之挥来。
如今,国内已经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但海外市场不少依旧是以燃油车和少量的电动车为主,电动车正在加速,国外市场整体增长稳定,前景广阔。但能否在海外市场复制国内的成功,将取决于技术护城河的深度、本土化落地的精度,以及生态协同的广度。
当前,小鹏尽管回到了新势力销冠的位置,但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很难说,毕竟更长期的竞争才开始。在谁能活到终局的游戏中,可不是小范围有定语的比赛,而是要与年销几百万的车企同场竞技。
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小鹏显然需要更大的规模。而当前,规模还是主要依赖国内市场。今年,小鹏计划每个季度推出一款新车 / 改款车,这些车能不能复制小鹏 MONA M03 以及小鹏 P7+ 的爆火,继续为小鹏贡献增量,尤为关键。
毕竟,只有当下有着持续增长的规模,并如期实现盈利,小鹏的全球化、AI 智驾、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故事,才更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