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鵬出海再加速,歡迎閱讀。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柴旭晨
國内車市内卷不休,各家車企紛紛強調自家的全球化定位并拿出實際行動。
2 月 22 日,小鵬将首批 300 台右舵版 X9 發運向全球市場。這些車主要将被發往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市場,這是小鵬等國内車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在小鵬副董事長兼聯席總裁顧宏地看來,東盟地區目前電動車滲透率較低,但其市場增長迅速,新產品能夠快速進入并被廣泛接納,東盟無疑将成為未來的核心市場之一。
從 2020 年首次向歐洲發運 100 台 G3 車型開始,小鵬的全球化戰略已經走過了 5 年時間,這正是中國汽車出海狂飙的 5 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乘用車出口量達 495.5 萬輛,同比增長了 19.7%。
在這近 500 萬的體量中,盡管燃油車依舊是主要角色,但超百萬的新能源車型出口以及持續增長的趨勢,且大片的可能空白市場,正在吸引着小鵬、比亞迪等車企前往掘金。
到去年,小鵬出海銷量約為 2.4 萬輛,占了到小鵬全年銷量 13%,盡管在量上和奇瑞、吉利、比亞迪等出海方面的老手難以相比,但其已經成為新勢力中出海的标杆,是 2024 年中國新勢力品牌出口量第一、中高端純電出口中國品牌第一。
在歐洲,小鵬汽車不僅是全球首個達成萬輛交付的新勢力品牌, 更在荷蘭、丹麥、挪威等市場屢登新勢力銷量榜首。
今年,小鵬汽車的目标是實現覆蓋 60 個國家和地區,建設超 300 個海外服務網點。至 2027 年,小鵬劍指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3 年實現半數銷量來自海外。
國内競争如此激烈,當車企扎堆出海之時,競争激烈程度自然也不言而喻。為此,小鵬也開始了全方位的出海準備,比如布局超充設施、智駕出海等。
眾所周知,車企出海時,一個掣肘是國外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有限的充電樁數量讓很多對電動車有興趣的消費者也望而卻步。
在小鵬的出海戰略中,除了将車運出去賣之外,也在加速海外超充的布局。繼連續籤約大眾和 bp 兩大巨頭,董事長何小鵬透露,2025 年上半年,小鵬超充網絡将率先落地中國香港及泰國曼谷,并和當地主流合作夥伴展開深度合作。
小鵬汽車從 " 產品出海 " 到 " 充電技術出海 ",進一步加快了品牌全球化的進程。在充電等方面更早布局,持續進行品牌建設,也是更早搶占補能的優勢點位,備戰更長遠的激戰。
未來,小鵬的出海計劃還包括智駕出海。早在去年的智駕發布會中,何小鵬就宣布了研發海外智駕的計劃。最近,小鵬汽車方面表示,2026 年 " 圖靈 AI 智駕 " 啟動全球适配,将中國十年智駕經驗推向世界。
何小鵬表示,會将中國更強大的智駕能力帶到全球,希望海外車主第一次接觸中國新能源車時,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 智能化和科技領先 "。
就當下的情形而言,盡管國内車企已經将智駕這些的智能化快要卷到全民化,但是對國外用戶而言,智能化之時少數國家部分用戶的體驗。以泰國為例,有用戶表示因為自己購買的中國新能源車可以提前在 APP 上打開空調而被周圍人羨慕不已。可見,解決生活中實際痛點的智能化用戶是非常願意為之消費的。
小鵬汽車的出海歷程折射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集體突圍——從早期 " 產品出口 " 到 " 技術 + 生态 " 輸出,從單點突破到全網域布局。當前,行業已經進入產業鏈及生态出海的關鍵階段。
然而,全球化并非坦途。小鵬等車企需在高速擴張中需平衡風險,既要避免國内競争中常見的價格戰等影響,也要警惕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的潛在衝擊。盡管不少地方針對電動車有着政策支持,但去年以來,也有不少關稅大棒随之揮來。
如今,國内已經進入智能化的下半場,但海外市場不少依舊是以燃油車和少量的電動車為主,電動車正在加速,國外市場整體增長穩定,前景廣闊。但能否在海外市場復制國内的成功,将取決于技術護城河的深度、本土化落地的精度,以及生态協同的廣度。
當前,小鵬盡管回到了新勢力銷冠的位置,但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還很難說,畢竟更長期的競争才開始。在誰能活到終局的遊戲中,可不是小範圍有定語的比賽,而是要與年銷幾百萬的車企同場競技。
在殘酷的淘汰賽中,小鵬顯然需要更大的規模。而當前,規模還是主要依賴國内市場。今年,小鵬計劃每個季度推出一款新車 / 改款車,這些車能不能復制小鵬 MONA M03 以及小鵬 P7+ 的爆火,繼續為小鵬貢獻增量,尤為關鍵。
畢竟,只有當下有着持續增長的規模,并如期實現盈利,小鵬的全球化、AI 智駕、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故事,才更有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