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 “消失”的深圳人行道,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白粥,题图来自:深圳微时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圳的部分人行道变得模糊、狭窄甚至好像 " 消失 " 了。转而停满了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连盲道都被碾压在电动车轮之下。
剩下半米的拥堵路段,路权也并非专属于行人,而是 " 人机共用 " ——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共同走在这条路上,包括逆行的人和车。
天无行人之路,行人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应对前后左右夹击的电动自行车。无独有偶,电动车主和行人一样提心吊胆。
摆地摊的人也盯上了人行道。他们簇拥在人流量巨大的街口和地铁口,摆上一米长的出摊货架。人越拥挤,他们生意越好。
直到人潮散去,烟火气也飘散。次日太阳再次升起,照亮满地的油污,让行人无从下脚,也让环卫工人折腰。
一、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吞噬人行道
现在深圳流传着一句调侃:世上本是有人行道的,电动自行车多了便没有了。
根据实地调研," 消失 " 的人行道,主要集中在地铁口、商场外围、学校、热门商铺外,占道的主要为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自行车、摩的、外卖骑手等等。
在这些拥挤的区網域和路段,大部分没有設定非机动车专用道。有些路段即使已经設定了物理屏障,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结果仍然不变。
我们走访了一些社交平台上反馈得较多的 " 无序之地 ",部分地点场面完全能用 " 壮观 " 来形容。
福田 · 华强北
图源:萍水相逢
华强北步行街上,設定了专门的电单车停放区網域,所以这片电动自行车海洋虽然壮观,但相对来说整齐。
然而,在各大配件市场附近,临街商铺外的人行道上,密集停放了一排排个人电动自行车和一小部分共享单车。
这些车辆占用了三分之二的人行道,刚好留下了盲道的宽度,勉强够两位行人并行通过。车停得很满,基本上没有缝隙可以停下更多的电动自行车了,所以有的车也停在了非机动车道上。
在其他的临街商铺外,电动自行车停放在白色停车区網域内,虽然密集,但基本上能够留出盲道和人行道。
罗湖 · 水贝
2024.11.13
水贝的电动自行车看起来仿佛没有一个集中的停车区網域,挤满了商场外的人行道,只留下一位行人可通过的宽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行道上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应该是合规的,因为停放在白线区網域内。只不过大部分车都体型超标,超占用了另一半人行道,甚至盲道。
挤不进停放区網域的电动自行车,人从众地停放在斑马线与人行道入口的交汇处,有些直接停在了马路上。
周边的人行道上,两边都停满了电动自行车,行人和电动自行车在一人窄的道上交叉对向通行。
有人骑行到一半,遇到对向来车了,还得一点一点往后倒退,直到退到一个能容纳两辆电动自行车的地方。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后退一步,那么场面将变得僵持,也影响其他行人通过。
龙岗 · 布吉
2024.11.13
在布吉地铁口外的人行道上,由于大马路的两侧没有划定电动自行车停放区網域,电单车聚集在地铁口的人行道,越晚到的电单车,越停靠道路中间,影响行人通行。
这片区網域总共停放着五排电动自行车和共享自行车,停不下的则垂直摆放在人行道上。
车主显然已顾不上车是否会被磕碰,只想尽快找个地方将车停下,不管那个位置是否会阻碍通行。
宝安 · 灵芝
2024.11.16
海雅缤纷城与甲岸村中间的这条马路,可谓是常年拥堵,是老宝安人最害怕路过的路段。
这里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停放无序、混乱,外卖骑手骑着车扎堆在马路上靠边抢单,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一样经常堵塞。
在灵芝地铁口,电动自行车和行人混成一团,行人无可避免地经过这一片混乱。
不远处的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和行人虽然設定了分区,但人行道停上了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道停满了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而盲道还設定在非机动车道。
这里没有停放规则,车辆停放靠自觉,不自觉的则乱停乱放。
非机动车道的出口,被两辆电动自行车围住了。一位一路小心谨慎终于骑到出口的少年,徒留一脸茫然。
宝安 · 西乡
2024.11.16
这个商场外面的电动自行车密度非常高,目测至少有 1000 辆。环商场一圈的人行道、斑马线的出入口全部停满,连马路的靠边也停满了一排。
行人和电动自行车出入都得颤颤巍巍的,小路难走,图 " 省事 " 的人直接开上了机动车道,和汽车赛跑。
不管是行人,还是开电动自行车的人,都饱受困扰。
在 " 消失 " 的人行道上,多出了令人暴躁的不绝于耳的鸣笛,改装过的爆亮的电动自行车 " 镭射灯 ",不停地攻击路人的听觉和视觉。
虽然,想走的话,这些路小心谨慎还是走得通的。但一旦从这样的路上经过,心里却堵上了。
二、摆摊入侵式占道
在深圳,临时占据人行道的,还有地摊,时间还不短。摊主的摆摊时间一般从下午 5 点,陆陆续续到凌晨才收摊。
在五和地铁站 H 口和坂田地铁站 C 口,有两条相似的 " 地摊夜市街 "。
既然被住在附近的人称为 " 夜市 ",说明已经不能算是零零散散的两三家地摊小打小闹,而是形成了一种大型的、长期的、固定的夜市场所。
五和地铁口附近是庞大的城中村住宅区,人流量很大。摊贩们正是抓住了这里的人流量来做生意。
坂田地铁口的夜市街临近坂田的大商场,地摊的物价和种类可以说是商场食品的一种弥补,所以也拥有了巨大的人流。
一条宽 6 米左右的步行街,摆上了两长条地摊,一眼望不到头。部分地摊还在周边摆上了桌椅板凳,供客人在现场用餐。
在这些地摊中,带有油烟的摊位至少占一半,包括炒粉、油炸、烧烤等等,摊贩在露天的环境下开火,油烟一直不停地蔓延上升。
确实有人靠夜市街来填饱肚子,也有人这增加了深圳的烟火气,但并非途经这条路的所有人都认为这一类地摊有存在的必要。
部分人认为,地摊占道。原本地铁口的人和非机动车就很多,地摊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空间,使得下班高峰期人流摩肩擦踵。
住在这一类步行街楼上的深圳人赖生生认为,占道影响交通先不提,摆摊如果只是卖水果、修补鞋子、手机贴膜,他们不会反感,反感的是制造油烟和噪音。
他们感觉,这两年随着家附近摆摊人数的增多,居住环境也变差了,油烟和噪音影响了健康,油烟飘到他们的窗户上,并形成了黄色的屏障,蟑螂顺着墙爬到他们的窗户。他们晚上睡觉都不敢开窗,甚至也没办法入睡。
" 我们买了这里的房子,又不能说搬就搬,晚上被吵得睡不着,白天凌晨五点多清洁工就出来打扫了,天天拿高压水枪冲洗,也洗不干净。"
赖生生在同一个地方,2019 年和 2024 年拍了一张地面的对比图,越看越觉得愤慨。
事实上,这两个地铁站只是深圳地铁站口 " 夜市街 " 的其中一个缩影。现在,被摆摊影响了人行道和个人生活的,远远不止这两个地方。
三、" 鬼打墙 " 式的人行道路权争论
这两年来,总有人在不停地感慨:真怀念以前的深圳——电动自行车不多、摆摊的也不多,人行道又宽敞又干净。
我发现,在相关局中人的描述中,人行道的消失,仿佛陷入了一种鬼打墙的逻辑。
行人抱怨,电动自行车开到人行道上,时不时就发出哔哔哔地鸣笛,导致行人走路像小偷一样,需要左顾右盼,小心翼翼,以防踩到地雷。
开电动自行车的人则反驳,没有非机动车道,只能走人行道。鸣笛是为了提醒行人,后方有来车,请注意避让。
一些地方已经将非机动车道单独設定在人行道旁侧,并用铁栏杆隔开。然而,没有人遵守,行人走在非机动车道上,电动自行车开在人行道上。
但他们又要互相抱怨:双方都不遵守交通规则。
根据官方数据,深圳现在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 550 万辆。打不过就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由于开上机动车道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受此困扰的机动车主也越来越多,开车的体验感下降,他们转头加入了电动车群体,短途出行的时候,也开上了电动自行车。
不可否认,电动自行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便利生活,毕竟短途距离开起来方便,不怕堵车,也不用困扰寻找停车位,停车也免费。
但转变成行人视角时,他们又害怕 " 自己 "。有人说,现在出行不是开电动自行车,就是开汽车,不敢在人行道上走路了。
" 几年前下班后还能在人行道跑步锻炼,现在走路都不敢了,小命要紧。"
机动车主、非机动车主、行人,深圳人在这三种身份中互相转变,总会成为其中一个受益者,和另外两个的受害者。
这也是这个问题一直被反复提起,但一直没有改变的原因,因为每次只要提到这个问题,总有人代入了受害者的价值判断,来进行一些 " 道德绑架 ":
" 买不起机动车的人,不配开电动车吗?买不起电动车的人,不配走路吗?"
而不是抱着互相体谅的心,就事论事,去遵守交通规则,走该走的路。
需要占用人行道的时候,也能尊重原本拥有这条路的人。不超速、不冲撞、不故意阻挡人行道,予他人方便,也是在予己方便。
我想起之前住在五和的时候,每天上下班往返地铁站,总得经过一段又乱又挤的人行道。
眼睛看到的是摩的的雨伞棱角尖锐地横亘在半空,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乱糟糟地堆放着。耳朵听到的是摆摊的喇叭在循环叫唤,电动自行车不断鸣笛催促,周边还有挖地铁线路时重型机械的滚轮声。
当下感觉,这辈子也就这样了。遇到的每一个人,没有谁愿意给对方一个好脸色。我也无法控制地变得暴躁和郁闷,时常想找个坏情绪的发泄口。
直到后来搬走,去到一个远离电动车和地摊扎堆的地方,我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也才反思人作为环境的产物,在那样的环境和氛围下,不可避免被传染了戾气。
而我们的社会,不应该有太多这样的戾气。
备注: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白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