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华为Mate 70红枫原色强得飞起,手机影像再攀高峰!,欢迎阅读。
手机影像的进化,有章可循。
2000 年,夏普推出了 J-SH04,这款软银定制的 "JDM 手机 " 是市面上第一款正式批量发售的 " 拍照手机 "。尽管其相机分辨率只有区区 10 万像素(0.1MP),但其出现却开启了手机拍照的时代。
2007 年发布的 iPhone 提出了现代 " 智能手机 " 这一概念,随后登场的 AppStore 将相机与第三方 App 结合,则为手机摄影开创了全新可能。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2016 年,华为 P9 发布,黑白摄像头与彩色摄像头结合的双摄方案搭配徕卡影像风格,一改过去 " 双摄只能拍 3D" 的思维,让智能手机正式进入双摄时代。华为与手机影像,也就此结缘。
就像余承东在 Mate 品牌盛典上说的那样,Mate 20 系列的矩阵多焦段影像、Mate 30 的电影摄像头、Mate 40 的自由曲面摄像头、Mate 50 的十档物理可变光圈,再到 Mate 60 独创的 "AI 云增强 " 技术,华为手机 " 持续影像创新与突破 "。华为 P9 后,手机影像的每一个重大创新都有华为身影。
引领行业的优良传统,如今延续到了最新发布的华为 Mate 70 系列上。
近几年影像色调成为手机摄影的 " 必修课 ",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品牌都与著名光学品牌合作,通过 "XX 同款色彩 " 为自己的照片赋予人文标签。苹果 iPhone 16 也加入了更多色调的自定义选项,这些 "XX 色彩 " 确实为照片带来更多风格,但过于强调后期影调算法也在让手机样张陷入另一个极端中。
本质上 " 影调 " 是色彩在 ISP 中的映射方案:ISP 拿到传感器发送来的原始感光数据,经过色彩映射后得出对应的照片。技术上看,这个做法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即使是同一拍摄场景,因构图发生变化,手机可能会将两张相似的照片判断为两个不同的场景,分别套上风格相差甚远的色彩映射。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拍出来的照片与我们人眼看到的色彩明显不同。现场色彩越是丰富,照片与我们肉眼所见色的色差也越明显,而这正是华为 Mate 70 系列成功解决的问题。
我们先看下面这组水果样张(以下先不公布机型,大家可以盲猜一下)。
机型一,样张一
图片来源:雷科技
机型一,样张二
在抵近拍摄时,水果的包装呈现出了高饱和的红色,符合现场水果包装的实际情况。但当视角拉远,为了平衡周围额外的画面元素,机型一对画面颜色进行了微调,让前后两张图中相同的食物出现了色差。
再看下面机型三的两张照片。
两张照片对高饱和红色、黄色的处理依旧准确。即使画面构图、色彩分布发生了变化,水果依旧保留了相同的色彩表现,并没有因为画面构图变化或镜头的变化(超广角、广角、长焦)而改变原有颜色,始终 " 忠于原色 "。
机型三,样张一
机型三,样张二
同样的,在下一个场景中,由机型一拍摄的两组照片出现了明显色差。
但由机型三所拍摄的样张,即使视角出现了明显变化,整体色彩依旧统一。
再看一组室外花卉的样张。
机型二,样张二
机型三,样张三
可能是因为红绿对比的冲击太强,样张一居然让红色和绿色同时失真:红色的花瓣在高光下直接变成了洋红色,右上部分因饱和拉满而失去了应有的纹理和质感。相比之下绿叶部分的饱和至少是准确的,但色调上已经脱离了阳光的质感,失去了应有的暖色色调。
样张二的色调大体准确,阳光为绿叶带来的暖色很好的提升了照片的质感,大致上和肉眼看到的类似。但花瓣的部分依旧因高饱和而丢失了细节,看起来仍旧是 " 味精味十足 "。样张三在色调上看上去和样张二较为接近,保留了阳光带来的暖色,同时花瓣颜色自然,拍出来也更像是我们肉眼所见色彩。
回到室内,我们来看一组食物的微距。
机型三,样张三
因样张一使用主摄像头拍摄,开不了微距,已经没有对比的价值。样张二和样张三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色彩质感:尽管餐厅用的是暖光设定,但为了平衡中间番茄酱的红色,画面看起来有些偏冷,边缘的面包边更是变得惨白。依旧只有样张三所展现的色彩,符合我们肉眼所见的样子。
再看一组人像样张:
机型三,样张三
如果说对静物的色彩取向还有个人偏好的区别,那人像模式就很能体现出手机品牌对相机色彩的调校水平了。为了平衡绿色植物的背景,样张一和样张二都出现了偏移:样张一整体偏暖,脱离了绿叶应有的样子;样张二的肤色也有些透红。
室内人像环节,另外两台手机所拍出的肤色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偏移,被室内灯光带偏严重。只有样张三还能保留正确的肤色特点,背景的吊顶看起来也更加自然。
没错,上述样张中的 " 机型三 " 和 " 样张三 " 就是用华为 Mate 70 Pro+ 所拍摄的,细心的小伙伴看水印应该也发现了。
为什么我们挑选了带红色的场景进行对比?这其实和摄影的光学原理有一定关系。
对相机来说,红色是影像中最难平衡的颜色之一。从光谱上看,红色属于长波光谱,而现代传感器对长波光的灵敏度较低,这一特性导致了两个结果:低光照环境下,原始画面红色容易欠饱和,强光下红色容易溢出、丢细节。
即使从传感器技术的角度讲,无论传感器采用 RGGB 还是 RGBW 排列,红色像素的比例都不是最高的,这从源头限制了手机对 " 红光 " 的感知能力,需要通过 ISP 后期弥补。但人眼对红色又相当敏感,无论是大面积的红色、还是人像肤色中透出的红色,只要 ISP 后期处理稍有不慎,最后呈现出来的颜色就都会 " 肉眼可见 " 的诡异,怎么看都不对劲。
刚刚提到,现代传感器对长波光谱敏感度较低,手机传感器的像素排列不利于红光捕捉。为什么不在常规摄像头之外,加入一个对色彩敏感的辅助摄像头呢?是的,华为的红枫原色影像,就用了这个思路解决问题。
在常规 " 超广角、广角、潜望长焦 " 的组合外,华为 Mate 70 系列额外加入一个专门负责感知色彩的 " 红枫原色摄像头 "。不同于前三个光学相机,红枫原色相机拥有多光谱通道,可以充分感知外界色彩,负责捕捉环境光谱。两个摄像头分别捕捉画面与色彩数据后,由 ISP 合成输出最终结果。
技术原理上,华为 Mate 70 系列这套红枫原色影像系统,其实和当年 P9 的彩色、黑白相机方案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P9 的目的是用黑白相机捕捉原生的明暗关系,而 Mate 70 系列的红枫原色影像引擎,用额外的红枫原色摄像头记录肉眼所见的色彩数据。
且在更强的 ISP 算法支持下,Mate 70 系列的两组摄像头的原始数据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输出最终的画面,从而获得更优秀的色彩质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红枫原色并不是仅仅对 " 红色 " 做优化,其取样范围是整张照片,甚至照片视角之外的色彩。
除了红枫原色影像外,Mate 70 Pro+ 本身的影像能力也相当出色:Mate 70 Pro+ 采用了全 RYYB 传感器的组合,这一阵列下,Y 像素(黄色像素)可以同时捕捉红色和绿色,也能有效平衡手机对红色色彩的把控。
带 OIS 的长焦微距比起超广角微距裁切,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像效果;可调光圈的设计让手机在视频拍摄时能有效拉长快门速度,获得更自然、更接近肉眼观感的动态模糊效果,让视频看起来真实。配合两个防抖摄像头和 AI 电影质感引擎,即使长焦移动手持拍摄,也能体现出高级的电影感和呼吸感。
根据这段时间的体验,在小雷看来,华为 Mate 70 Pro+ 在影像表现方面很好地延续了华为手机影像的高素质与创新力。从全 RYYB 排列到红枫原色影像,再到电影级视频录制能力与 XMAGE 原色风格,从手机拍摄的硬體、軟體与背后的色彩科学上,Mate 70 Pro+ 都做到了当下的极致。
从手机影像进化的角度看,华为 Mate 一直在推动着行业的进步,引领着行业的方向。正是在华为这几年的不懈努力下,手机摄影才从最初的 " 记录生活 " 随手拍,演变成如今专业移动影像的技术 " 前哨 "。手机成了越来越多专业创作者的随身工具,同时也在让更多人成为专业创作者。
比如从 2017 年举办至今的华为影像大赛,就成了华为用户的专业影像创作舞台与摄影作品交流平台。大赛每年都会颁发上百项奖项,并以影像展的方式鼓励用户创作。
难能可贵的是,华为并未将这一创作平台当作 " 催用户买新机 " 的手段。不可否认,这几年发布的机型有着更好的影像技术,带来了更高的成片率。但在获奖作品中,我们依旧能找到 P30、甚至是 Mate 20 所拍摄的获奖作品。换句话说,华为从未把手机型号当做参赛、得奖的门槛。毕竟就创作而言,工具与灵感同等重要。
手机影像正在持续进化,影像旗舰也成了热门类目。在手机厂商狂卷影像时,华为红枫原色影像,再次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进化路线。如无意外,"原色影像也将成为 25 年旗舰手机的热门关键词。"华为红枫原色影像背后,是华为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也是华为影像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