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手机回暖,但小米估值还是尴尬,欢迎阅读。
小米集团自 2021 年以来,股价也开始下跌模式,股价从最高的 35.9 元下跌至最低的 8.31 元。然而,最近小米集团的股价出现了强力的反弹,股价一度超过了 16 元。
究其原因,妙投认为,小米 Q3 业绩以及经营状态向好,让资本市场重拾对小米集团的信心。
此外,小米也在近日召开了汽车技术发布会。作为小米未来新的增长曲线,资本市场对此也颇为关注。
那么,小米汽车会提升小米整体估值吗?小米的传统业务还有怎样的成长空间呢?接下来,妙投将结合近几年小米的经营情况和业务,对小米的成长空间、估值进行探讨与分析。
小米汽车是拔高估值的 X 因素
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在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小米 SU7。按照规划,小米 SU7 将于 2024 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上市。
(图片来源:小米微博)
在此次发布会上,小米不断讲产品、秀参数,不断强调科技属性,频繁将小米汽车与特斯拉、保时捷对标,以及强调零部件的高成本拉高消费者对新车的价格承受能力,为小米汽车打入中高端市场做铺垫。
不过,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预期就是性价比。不断有人在弹幕上刷屏 "9 万 9,与雷总交个朋友 "。然而," 大家真的不要叫 9 万 9 了,这不可能的 "," 说 14 万 9 的人也不用再讲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尊重一下科技 ",雷军的这两句话注定了小米 SU7 不会便宜。
显然,小米汽车的价格高于大家的预期。从现场的互动来看,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定价并不认可,这或许将直接影响到小米汽车的销量。而小米汽车的销量,对小米估值的拔高有重要的影响。
就在小米技术发布会的次日,小米的股价便出现了下跌。这间接说明,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的效果,也低于资本市场的预期。
另外,在消费能力降级、补贴退坡、特斯拉引领了价格战的当下,新能源车企面临更严酷的生存空间。而小米汽车的高端品牌,也尚未在消费者树立心智,这次小米汽车冲击中高端的价格带,恐怕并不容易。
从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来看,2023 年蔚来、小鹏、理想的销量分别是 16 万辆、14.16 万辆、理想 37.6 万辆。而蔚来、小鹏、理想的的市值均超过千亿。而不少非官方观点认为,2024 年小米汽车的销量预期为 10 万辆。
若小米汽车的月销量过万,或能够接近 " 蔚小理 " 的级别,小米的整体估值便有被拔高的可能;但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不佳,资本市场便会把小米汽车看作负担,选择用脚投票。
从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的反馈,妙投认为,现阶段小米的整体估值并不会因小米汽车发布有所提升。最终,小米汽车月销量有望成为拔高小米估值的关键因素,还需等待成绩单的公布。
除了小米汽车,小米的手机、AIOT、互联网又有怎么样的表现呢?资本市场又会如何看待呢?
库存重回健康
一直以来,小米的商业模式是,用高性价比的手机等硬體产品吸引用户,通过游戏、广告等互联网服务实现盈利。作为整个商业模式的基石,手机业务的兴衰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对小米的定价。
在经历了 1 年半的销量低迷,小米手机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主要体现在有效的去库存之上。
这一点,促使小米的估值得以修复。从小米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来看,2023 年小米集团的股价涨幅达到了 42.60%。
对于手机行业来说," 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 "。
在库存方面,2020 年 9 月华为因芯片断供销量大跌,小米手机的销量大增,2021 年上半年一度成为全球第 2。而小米的存货也从 2020 年 9 月开始,出现较大地增长。
(数据来源:choice)
2021 年芯片出现周期性的紧缺,手机厂商也受到影响。Redmi 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当时表示:芯片短缺正是考验厂商能力的时候。比如预测能力,小米拿到骁龙 888 的货可能是中国所有其他家加起来乘以 1 或 2;骁龙 870 也是别人的 2 倍的量。
与此同时,小米 11、小米 11Pro、小米 11Ultra、小米 MIX Fold、Redmi K40Pro/Pro+ 等主要机型全部采用骁龙 888 处理器。而其他厂商采用骁龙 888 的机型较少,例如:OPPO 高端手机 Find X3 采用骁龙 870。究其原因,OPPO 前副总裁沈义人曾经透露,采用这样的策略就是为了应对骁龙 888 芯片缺货的局面。
当大家以为小米手机将大干一场时,但结局却出乎意料。
2021 年离开华为的荣耀重新杀回手机市场,小米 11 却因骁龙 888 处理器散热问题被消费者诟病,宏观环境承压导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低迷,小米手机的销量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库存激增。2021 年 Q3,小米的存货金额高达 582 亿。
而以线上销售为主的小米,不能把更多的库存压在渠道商,只能压在自己身上。
小米通过放慢发新机的节奏、减缓供应链采购的频率、降价等措施,来实现手机去库存。经历 2 年的去库存,2023 年 Q3 小米的库存金额为 368 亿,已经回到 2020 年 Q3 的库存水位。小米的存货周转天数下降至 63.7 天,近 11 个季度的最低水位。
现在,小米手机的库存终于再次回到了健康的状态。
手机成长空间有限
库存好转也只能让小米估值部分修复。而小米手机业务继续向好,营收能够向上突破,才能够继续拔高小米估值。
营收的提升有两个途径,一是手机销量提升,一是手机提价。
小米管理层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几年前制定了手机高端化、小米之家的两大战略。手机高端化旨在提升手机的平均均价(ASP);拓展小米之家,是为了增加渠道及提升销量。
今年,是小米执行手机高端化战略的第 3 年。
相比小米 13,今年发布的高端机小米 14 销量数据还是不错的。从小米 14 系列首次开售的前 5 分钟来看,其销量就已经达到小米 13 系列首销总量 6 倍。
但,这并不代表小米的高端战略就取得了成功。
妙投认为,小米 14 在高端机型中性价比突出,是其销量大涨的主要因素。从配置和价格来看,小米 14 的价格区间为 3999~4999 元,比其 " 越级 " 对标 iPhone 15 Pro 的价格低 3000~4000 元,而小米 14 搭载的骁龙 8Gen3 处理器与 iPhone 15 pro 搭载的 A17 pro 处理器性能接近。
" 不是苹果买不起,而是小米更有性价比 "。试问,哪个高端品牌没有品牌溢价,靠的是性价比呢?
因此,我们认为小米 " 高端化 " 的打法还没有打透。就高端化、差异化而言,小米仍需要加大研发力度,自研出核心零部件、系统及相关的功能,才能打造更多的卖点,其高端手机的价格带才能继续往上冲击。
反观拥有高端化成功案例的华为,其很大程度上却决于研发力带来产品的差异化,如:华为自研了麒麟芯片、鸿蒙系统、XMAGE 影像模块。这些卖点也容易让消费者买单。
此外,对于小米手机整个基本盘而言,2023 年 Q3 小米智能手机出货均价 996 元,同比下滑 5.8%,其原因是相对低价的拉丁美洲、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出货占比提升,拉低了公司手机的均价。
可见,小米 14 虽然卖得不错,还不足以拉动整体的价格带,高端手机的占比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而小米的另一张牌,拓展线下渠道小米之家又打得怎么样呢?
从 2015 年 9 月第一家小米之家,前五年仅诞生了 2000 家小米之家,但在 2021 年,小米之家就新增了 8000 家,总量超过 10000 家,下沉至 3、4 线城镇。
虽然小米之家起势很快,但是线下渠道的运营并没有那么顺利。
2022 年年底,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就曾表示,小米新零售部门要持续推行降本增效,处于亏损边缘的直营店要适当减重。据百度地图显示,上海市的部分小米之家出现了地点关闭或搬迁的信息。
从国内手机市场份额变化来看,根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1 年 Q3~2023 年 Q3,小米在国内市场份额介于 10%~15% 之间,多数时间排在国内市场的第 4 位。
可见,线下渠道的拓展,并没有给小米的国内市场份额带来太大的提升。
从全球的手机战局来看,小米的表现仍较为强劲。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3 年 Q3 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 3。小米已经在印度、欧洲等海外市场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而市场蛋糕也就那么大,当下也不会有类似华为退出欧洲市场的机遇,让小米手机在海外市场份额大增。
另外,复盘近几年全球手机销量,我们可以发现小米手机与全球手机销量的表现较为一致。
(数据来源:IDC、小米财报)
对于 2024 年,机构普遍对全球智能手机有复苏的预期。据 Canalys 预测,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为 11.7 亿,与 2023 年相比,预计上涨 4%。
因此,从销量的角度来看,在电子消费复苏的预期下,小米的手机销量也将跟随回暖。
总体来看,妙投认为,2024 小米手机均价、销量不会有较快的增长,手机业务也难以拔高小米的估值。
AIOT、互联网业务稳健增长
除了手机,小米的 AIOT、互联网业务能否能拔高小米估值呢?
小米的 AIOT 业务,包含电视、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硬體设备。目前,小米的 AIoT 品类已超过 200 余种,涵盖了 95% 以上的日常生活场景。截至 2023 年 Q3,小米 AIoT 连接设备已近 7 亿台,维持多年 20%+ 的同比增长,米家用户也达到 8400 万。
另外,小米高层多次对外宣称,拥有 5 年及以上连接至小米 AIOT 平台的设备的用户数,具备很高的黏性,这一用户数于 2023 年 Q3 达到 1370 万,同比增长 26.0%。
从 AIOT 的营收表现来看,2023 年 Q3 实现营收 207 亿,同比增长 8.5%。AIOT 业务的增长主要原因为,平板、大家电等业务增长驱动的。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平板、空调、洗衣机、冰箱均出现增长。
手机、硬體设备是小米的基石。小米的硬體设备覆盖的群体越广,就越能拥有更多的 MIUI 用户,也为小米的互联网业务的增长打下基础。互联网业务是小米毛利率最高的业务,占利润比例为 40% 左右。
2023 年 Q3,小米的互联网收入实现了 78 亿元,同比增长 9.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小米的广告业务收入为 54 亿元,同比增长 15.7%;小米的游戏业务收入为 11 亿元,同比增长 5.6%。由于广告业务的增长,小米的互联网业务的毛利率达到 74.4%,同比提升 2.3 个百分点。
可见,小米 AIOT、互联网业务表现仍较为稳健,并未出现超预期地增长,无法成为拔高小米估值的理由。
那么,当下如何看待小米的估值水平呢?
考虑到明年消费电子有复苏的预期,小米手机的库存逐步改善,小米手机的销量和 ASP 有望持续向好。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小米海外战略的持续深化,小米的 AIOT 业务、互联网业务也有望继续增长。
据机构预测,2024、2025 年小米有望实现营收为 3094 亿元、3577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5%、16%。2024 年、2025 年小米有望实现调整后净利润为 239 亿元、257 亿元。
对于小米的手机、AIOT 等传统硬體业务,妙投认为可以给予 15 倍的市盈率;对于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妙投认为给予 25 倍的市盈率。同时,假设 2024 年小米手机、AIOT 业务、互联网业务分别占利润比例为 35%、25%、40%,小米的市盈率为 19 倍较为合理。
截至 1 月 15 日,小米的市值为 3561 亿。从小米当下市值及机构对其业绩预测来看,小米的市盈率为 15 倍。抛开汽车业务,小米仍有估值修复的空间。
小结
经历了 2 年的有效去库存,小米的库存重回健康水平。小米的估值已迎来了修复。在手机、AIOT、互联网业务稳健增长的预期下,小米估值难以再次拔高。
当下,小米汽车是影响小米整体估值的 X 因素。未来,若小米汽车月销量接近万辆,达到造车新势力的水准,小米的估值有望再次提升。后续,小米汽车的销量值得关注。